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感依附于它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当这种特性被消除时,距离感也会随之消失。二十世纪以前,“光晕”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既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远方之物”,又是现象世界呈现在眼前的“近处之物”。本雅明认为,具有“光晕”的艺术作品都是伟大的。一方面,其唯一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内涵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过是少数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殊品,普通群众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拥有这个巨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一的显现”,而成为拥有者的“近处之物”;另一方面,它的不可企及使世人产生崇拜心理,这种具有“崇拜价值”的伟大艺术作品,市民无法拥有甚至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企及的“远方之物”。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时空存在”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摘编自冯能锋《本雅明对“光晕”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天生具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光晕”(aura)。然而对稀有艺术品的占有欲,使越来越多人企图通过占有这个艺术对象的复制品、酷似物来“拥有”原作,实现其对美学价值的占有。于是,随着批量生产的技术复制,艺术作品的“光晕”凋零了。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判,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的生成条件有四个。第一,原真性。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创制是一个从模仿到拟真,从重现现实到虚拟再造的过程。对于以信息流为载体的音乐、网络图片等数字文化产品,讨论本真性似乎不再有意义,在媒介传输中随处可得原初文件(无损音乐、原始像素图片、影片视频),网络链接所直指的元代码,使得无数的数字副本皆可能是“原真品”。第二,在场性。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建构可以使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临场,置身艺术生发的“此时此刻”的时空维度,以另外一种“即时即地”的方式与艺术品、艺术家对话。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未来的虚拟现实艺术可以做到比真更拟真,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第三,距离感。本雅明认为艺术原作“不可接近”的距离感也是光晕产生的原因。随着技术更迭,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变得人人“可接近”,横亘在大众与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被不断消解,直到数字时代转变成“无限接近”。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物理存在,数字虚拟艺术可以让观众极度融入却依然无法占有、无法触碰,始终游移在“无限靠近”却又依然“不可接近”的力量两端,这是数字艺术特有的距离感。第四,权威性。传统艺术从极少数人可得的高高神坛上跌落,使得人人可以享用艺术,其权威性被消解。
数字艺术品权威性没有消失,而是从艺术家让渡到观众,从对原作的膜拜转移到了与数字产品的互动体验上。以上这些对光晕存续条件的反思,目的不在于质疑本雅明,而是基于当下的数字化语境,重新反思数字艺术品光晕生成的条件。
(摘编自于悠悠《数字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光晕再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晕让人感到既远又近,其差别在于,“远”是对普通群众而言的,“近”是对艺术品的拥有者而言的。
B. 光晕的存在依附于艺术品的独特性,艺术品必须在时空中保持神秘、独一无二,否则就无法“散发光晕”。
C. 今天的虚拟技术可以让观众亲临艺术品所在的当场欣赏艺术品,观众因此获得了在场性,消除了距离感。
D. 对于当代数字艺术品的权威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破灭说”“让渡说”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品“光晕”的消失,有时与科技进步有关,也可能受到社会性质变动、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影响。
B. 基于光晕理论的要点和思路分析今天的数字艺术品,既有利于分析当代艺术,也有助于反思光晕理论。
C. 光晕理论是学者对特定时代艺术品和艺术品欣赏状况十分形象的理论总结,但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失效。
D. “光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两则材料对“光晕”的阐释,包含了一些从技术角度看待艺术审美变化的思考。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抬头看,北魏的佛像慈眉善目,又灵秀动人,好像永远含着善良的笑。”
B.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
C. “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D. “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
4. 请根据材料二,简析材料一中画线处所述现象产生的因果。
5. 当代的艺术理论家该如何对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堔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①。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
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能不能把那里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问所有人。那位北京老人回答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想来《天上的街市》中,“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有删改)
【注】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所写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相关内容,既突显了老人的形象,也讴歌了怒江山水。
B. 来自北京的老者,从拉萨取道昆明直奔怒江而来,不是为了怒江山水,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C. 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在马帮来时“喜极而泣”,可见在山村闭锁时期,马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D. 李导清醒认识到时代不再需要马帮,她转行成为一名高山导游,重新找到了自己价值。
7.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句式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又多用四字词,摹山画水,语言极具感染力,富有意境。
B. ②处引用毛泽东诗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气势,使人震撼。
C. ③处把传统的马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背景下写,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
D. 文章通过概述与特写相结合讲述李导的经历,她人生的转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8. 作者笔下的怒江呈现了“成千上万种美”,请结合文本概括怒江的自然之美。
9. 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歙县孔子庙学记
宋濂
歙,汉县也。初属丹阳,自吴、晋而下,虽屡更为郡若州,而县仍旧名不废。其地为东越奥区,号多佳山川。黟川如龙前行,偃蹇不受羁;紫阳、问政二山又矗起东南,势若翔凤。故士之生其间者,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时有其人,近代尤称多士,立言著书,动足名家。是固因山川之灵攸钟,其沉涵陶育之者非立学之所致欤!
初,学在县市之东。壬辰兵起而歙为斗争之场,官庐民舍焚爇无遗,而学亦废矣。淡烟荒照,榛荆蔽途,而狐兔或暮出冲人,识者为之彷徨太息,如是者十年。
辛丑之夏,张侯齐来为县,喟然叹曰:“歙为徽国文公①父母之邦,道德之化衣被天下虽时当尚武而其乡学可久废乎?”遂请于大府而经营之。会故基已更构紫阳书院,遂于书院之东立表考宜,剪刈秽荒,别畚新土充其亏洼,高爽垲疏有逾其旧。中峙王寝,象厥正配②;外敞正门,列以画戟;栏楯翼遮,术道直修。庙左别筑论堂、直斋,以处讲师暨弟子员。经始于秋九月,考成于明年壬寅之秋八月。
侯帅儒师行释奠礼。牲币有饬,神来顾歆。观者叹慕,至于咏蹈。佥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于是教谕江君材,奉币请文,刻诸丽牲之碑。
惟先王之制,自诸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③。是文事武备均出于学也。侯于下车之初,能汲汲建学于用武之日,可谓知斯道矣。歙之士尚当专心一力,惇于明体适用之学,平居之时,则谈俎豆而攻遗经,一遇四郊有警,则操戈上马,以收献馘之功,使议者咸曰: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
侯字仲贤,齐,其名也。某郡人,以行中书掾擢为歙县令。招徕怀集,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县廨、驿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农功,其善政盖不一而足。当时相其成者,则丞胡拱辰、主簿王某及江君云。
(有删改)
【注】①徽国文公:指朱熹。②象厥正配:指塑的孔子像和配祀者像。③语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道A德之化B衣被C天下D虽时E当尚武F而其乡G学可久H废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出名,有名声,与蒲松龄《促织》“自名‘蟹壳青’”的“名”意思不同。
B. 畚,用畚运送,与《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相同。
C. 牲币,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等。后来泛指一般祭品。
D. 进退,文中为升降,与《孔雀东南飞》中“进退无颜仪”的“进退”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将紫阳、问政二山比作“翔凤”,与“黟川如龙”的描写相呼应,突显了歙县人杰地灵的特点。
B. 过去的县学毁于兵火后,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面对荒芜破败的景象,感慨叹息,唏嘘不已。
C. 耗时近一年,于紫阳书院东择址而建的孔子庙,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建成后行祭孔之礼并刻碑以纪。
D. 作者引用《周礼》,希望歙县学子能文武兼备,这也呼应前文中“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的培养成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佥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
(2)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
14.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张齐在战后优先重建县学的原因。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文山集①
林景熙②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鋋③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注】①《文山集》为文天祥诗集,诗人读此集时南宋已灭亡十余年。②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③戈鋋:泛指兵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天柱折”“九溟竭”等神话构建南宋灭亡的末世图景,奠定悲怆基调。
B. 颔联写出了文天祥因身体伤残,试图挽救南宋却力不从心,故而流下“血泪”。
C. 颈联中描写了元军兵器如雪片般密集闪烁的场景,表现出元军极其残暴。
D. 作者借读文天祥诗集之机,不仅追忆了历史,更是升华了文天祥的伟大形象。
16. 尾联“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是诗人对文天祥精神的高度礼赞。请结合全诗,分析文天祥的生死观,并谈谈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抚养祖母终老的请求。
(2)历史剧《塞上烽烟》用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背景字幕,渲染出边塞战场深秋荒寒、斗士渐少悲壮氛围。
(3)古诗中常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寄寓感慨,如“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明月等意象传达此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赣鄱大地文风鼎盛、物产丰富,孕育出了“鲜辣香醇”的特色赣菜。作为华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赣菜历经千年而 A 。
“鲜”是赣菜的灵气,最具代表性的是鱼头菜肴,如万安鱼头、白浇雄鱼头、鄱湖胖鱼头等。当地人烹制鱼头,( 甲 ),再用新鲜的配料以鲜保鲜,以鲜发鲜,这样才能保持食材中的灵气,最后佐以赣菜经典的小米辣,鲜味和辣味完美融合,浅尝一口就让人忍不住 B 。“辣”作为赣菜的灵魂,是在彻底调动味觉后孤注一掷的辣。一道看似平平无奇的家常菜,却可以辣到你怀疑人生,甚至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说湘菜是击穿胃部的子弹,那赣菜就是瞄准消化道的汽油弹。“香”是赣菜的脊梁。赣菜主要有鲜香、清香、芳香、腊香、桔香、酱香等,而最耳熟能详的“鲜香”代表作便是“四星望月”,鱼肉的鲜和米粉的香相融,鲜香可口。①“醇”是赣菜的风骨。②赣菜口感醇厚绵长、鲜香浓郁的秘诀在于因为烹调时加入冬酒、米酒或黄酒等。③古代赣鄱文人辈出,④诗酒高歌心中所思,⑤而在烹调时加入当地美酒,⑥既延续了本味,⑦亦蕴含了诗酒相生的文化味。
赣菜虽然不属于八大菜系,但它能博采众长,让那些南来北往的商客找到对应的乡土菜,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从哪里来,( 乙 );虽然不尽奢华,但却最让人念念不忘。
18.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第一段加点处引号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D. 科学家仔细研究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章甲、乙两处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2.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在重复中建立安全感,却因重复失去敏锐度。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A
4. ①材料一中画线处两个例子说明,艺术作品的在场性发生了变化。②原来《千里江山图》《蒙娜丽莎》是不可接近的,而科技让它们变得可接近。因此,两部作品原本的“光晕”即将消失。
5. ①吸收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对其批判继承,理性反思。②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探究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③把握当代艺术创作中作家、作品、受众的关系及其变化。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山水多姿之美,怒江人家邈远神秘之美,东方大峡谷雄奇之美,怒江第一湾优雅之美,皇冠山高贵华美。
9. ①“山河打开自己”是指山河敞开博大胸怀,袒露自己的美,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②人像山河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勇敢面对个人际遇,充实而快乐。(北京老人和李导,都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封闭自己,他们一个迈开脚步四处旅游,一个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积极乐观。)③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④人敞开心扉,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和谐共生中,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B 12. B
13. (1)众人认为张侯施予我们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没有用来永久留下的东西。
(2)生在文公的家乡,且无愧于灵秀的山川,或许才能不违背新建县学的本意。
14. ①文化传承的需要:歙县作为朱熹故里,具有特殊文化地位,重建县学是对儒家道统的延续;
②教化育人的责任:文中强调“道德之化,衣被天下”,体现地方官员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③振兴地方的需要:战乱后需恢复文教以凝聚民心,文中“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可见其效果;
④人才培养的远见:认识到“文事武备”的重要性,欲通过教育培养经世致用之才。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1)文天祥的生死观:重义轻生,以死明志。“孤臣生死早已决”表明文天祥在国破之时就已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抱定殉国之志;“龙庭戈鋋烂如雪”的武力威慑,反衬出其“宁为玉碎”的坚定选择;“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将儒家纲常伦理视为永恒,而将个人生命视若鸿毛,体现舍生取义的精神。
(2)诗人的情感:①崇敬与颂扬。通过将文天祥的精神比作日月,表达对其人格的极高推崇。②对自我的期许。作为南宋遗民,诗人借礼赞文天祥,暗含自己坚守气节、不仕新朝的决心。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乌鸟私情 ②. 愿乞终养 ③.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⑤. 哀吾生之须臾 ⑥. 羡长江之无穷(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B 19. A:长盛不衰 B:拍手叫绝
20. 甲:先以新鲜活鱼入料 乙:都能寻到家乡的味道
21. ②去掉“因为”④在“诗酒高歌心中所思”前加上“以”
22.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湘菜和赣菜在辣味上的不同特点,化抽象的口感为具体的实物,给读者深刻而直观的印象。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击穿胃部的子弹”写出湘菜的直爽泼辣,以“瞄准消化道的汽油弹”写出赣菜的深沉狠辣,表现了赣菜辣味的强烈和独特(辣味内敛但后劲强)给人带来的刺激和震撼。③夸张和幽默的表达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