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科学8下第3章第5-8节 单元学习评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科学8下第3章第5-8节 单元学习评价(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3章 第5-8节单元学习评价(教师版)
(满分100分,作业时间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答案】B
2.如表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3.2023年5月27日“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从减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下列行为有利于减排降碳的是(  )
A.使用塑料袋购物 B.外出选择开私家车
C.多参与植树造林 D.集中焚烧处理垃圾
【答案】C
4.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两种循环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无联系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
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D
5.为了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CH4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H4是温室气体
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
【答案】C
【解析】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故A正确;
B、根据控制单一变量,要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故B正确;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故C错误;
D、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故D正确。
6.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变的扁平
【答案】D
【解析】
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正确。
B、3咽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正确。
C、人在吸气时,6肺扩张,气压减小,外界的空气进入肺。正确。
D、人在呼气时,膈肌舒张,7膈肌向上移动,胸廓的容积变小,气压增大。错误。
7.同学们正在参加期末调研抽测考试考试,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A
【解析】人体呼吸作用的过程是吸入空气,消耗其中的氧气,排出未消耗的空气部分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0.93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4%,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的体积分数约为0.002%。
8.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气体呼出
B.②表示气体吸入
C.①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D.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答案】C
【解析】①膈的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对应图乙中abc段,A错误,C正确;②过程膈的顶部上升,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缩小,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cde段,BD错误。故选:C。
9.海姆立克急救法被誉为是生命的拥抱,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急救。当救护者用力时,被救者膈顶部上升(B→A),此时(  )
A.肺内气压变大,呼气
B.B.肺内气压变小,呼气
C.肺内气压变大,吸气
D.D.肺内气压变小,吸气
【答案】A
【解答】当救护者用力时,被救者膈顶部上升(B→A),表示被救者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是呼气过程。
10.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答案】C
【解析】
A、为了防止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昆虫的数量越多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效果越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选项正确;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手握紧试管,选项错误;
D、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选项正确,
11.小科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该实验(  )
A.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实验现象更明显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A、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B、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实验现象不明显,该选项不正确。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防止进行光合作用,该选项不正确。
12.国际顶尖杂志《科学》刊登消息:我国中科院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实现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这相当于绿色植物(  )
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答案】D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 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 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
13.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氧气 B.Y表示二氧化碳
C.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X是二氧化碳,Y是氧气,C符合题意。
14.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实验后,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B.图一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C.图二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D.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答案】A
【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5.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
于酒精中
【答案】A
【解析】
A.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两个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叶片变蓝、乙中叶片不变蓝,错误。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正确。
C.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正确。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正确。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如图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图乙)。请回答:
(1)5月1日~7日,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2)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良;(2)城市道路定时洒水。
17.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近几年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科根据所学知识将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过程绘制成图。(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填“碳元素”或“碳单质”)的循环。
(2)在此图中,a是通过植物的     实现的。
【答案】(1)碳元素;(2)光合作用。
18.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
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答案】(1)变浑浊;二氧化碳;(2)氧气;作对照;(3)释放大量的热量。
【解析】
(1)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
(2)图B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这样甲乙两瓶形成对照实验。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的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甲瓶中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消耗)氧气。
(3)图C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还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
19.小科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进行如下研究:
①先将水中的金鱼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第2天,将金鱼藻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
③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
④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如图甲所示,观察金鱼藻有无气泡产生:
(1)该实验中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
(2)小金认为,步骤①没有必要进行,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3)图乙所示是一种软体动物——绿叶海天牛,刚孵化时多呈半透明,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并保持终生。小金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藻换成海天牛,同样可以在试管中收集到氧气,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取下试管,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
(2)同意,金鱼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是将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与实验检测的氧气无关
(3)绿叶海天牛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1)氧气有助燃的性质,故该实验中检验氧气方法是:取下试管,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
(2)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将金鱼藻内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故同意小金的观点,理由是金鱼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是将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与实验检测的氧气无关。
(3)绿叶海天牛食用某种藻类后,身体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则说明绿叶海天牛使用藻类后体内含有叶绿素,故在试管中收集到氧气,其原因可能是绿叶海天牛能进行光合作用。
20.如图甲是我市农科院利用现代化技术种植草莓和葡萄等植物的智能温室大棚。图乙是智能温室大棚内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 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的装置,它可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丙图表示大棚内 A、B 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d点前”“d点”或“d点后”)。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 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大棚内的种植槽可升可降,让植物在立体空间中均可生长,这样做的好处是:   。
【答案】(1)d点前(2)多于(3)节约土地面积
【解析】
(1)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d点前,d点前已经有光照,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2)从图乙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时,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
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A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小,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A多于(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大棚内的种植槽可升可降,让植物在立体空间中均可生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约土地面积或者增大光能利用率。
三、探究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嘴对准“呼吸处”缓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   (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2)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可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进行 。
(3)在呼吸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    (填“收缩”或“舒张”),胸廓扩大,气体就被
   (填“吸入”或“呼出”)。
【答案】(1)B (2)对照 (3)收缩;吸入
【解析】
(1)由于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当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呼出的气体进入B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中,B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可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进行对照。
(3)当呼气时,由于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就被吸入;当吸气时,由于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就被呼出。
2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探究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填“左边升高”“右边升高”或“维持不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
【答案】 测定蝗虫呼吸过程吸收氧气的速率 左边升高 对照
【解析】
(1)蝗虫呼吸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该装置是测定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
(2)蝗虫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蝗虫被吸收掉,蝗虫因氧气缺乏,变的呼吸困难或死亡,NaOH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故容器内气体压强也变小,U形管内液面会有变化左边上升右边下降。
(3)活的蝗虫与死的蝗虫进行对比,实验效果更明显,故B瓶有对照作用。
23.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丙由于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3)上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上图相符的是   。
【答案】(1)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2)二氧化碳(3)乙
【解析】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改变的是光照这个条件,而有无光照影响的是光合作用。
(2)装置丙中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加碘液叶片不 变蓝色。
(3)甲、丙装置中的幼苗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会持续升高,不会降低;乙装置中的幼苗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符合。
四、综合题:(24、25小题各6分,26小题8分,共20分)
24.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答案】(1)吸气;a;(2)C。
【解析】
(1)图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即图二中a吸气过程。
(2)选项中的打篮球状态,呼吸频率快,图三中A到E的距离最近。
25.雾霾是空气质量预报的一项重要内容。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PM2.5的主要来源除了燃煤、工业生产外,汽车尾气排放是另一途径。
(1)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2)原煤燃烧产生的度气中含有SO2、NO2和NO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不仅会形成雾霾,还会在雨、雪降落过程中形成     ,从而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3)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净化装置,在三元催化器中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常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有     。
A.不能降低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还增加了温室效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钻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答案】(1)A;(2)酸雨;(3)BD。
【解析】
(1)PM2.5是一些固体细小颗粒物,属于宏观领域;由于其颗粒较小,质量轻,漂浮于空气中,与水蒸气形成雾霾,污染环境;烟花爆竹含有粉尘等细颗粒物,燃放后容易增加颗粒物浓度,形成雾霾;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细小颗粒物,口罩应用此物质特性。
(2)原煤燃烧产生的度气中含有SO2、NO2和NO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不仅会形成雾霾,还会在雨、雪降落过程中形成酸雨,从而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3)通过反应将有毒的CO转化为无毒的CO2,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因为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所以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反应前为一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而反应后为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26.研习小组对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资料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
(1)如表,“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定为1),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结合大气中的含量,请推算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种气体     。
物质(部分)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
CO2 0.03 1
CH4 2×10﹣4 30
(2)小东同学取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①表中m的数值是     。
②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0
第4次 10 1.0
(3)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因为   。
【答案】(1)CO2。(2)①3;②3.08g。
(3)支持。因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
【解析】
(1)为了确定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我们需要考虑两种因素: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以及其温室效应指数。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气体对温室效应的相对贡献。对于CO2,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为0.03%,温室效应指数为1,因此其相对贡献为0.03%×1=0.03%。对于CH4,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为2×10 4%(即0.0002%),温室效应指数为30,因此其相对贡献为0.0002%×30=0.006%,比较两者,可以看出CH4的相对贡献远小于CO2,因此,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CO2;故答案为:CO2。
(2)①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每加入10g稀盐酸,固体质量就减少2.5g(从8g到5.5g,再从5.5g到3g,但第三次加入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此时石灰石已完全反应)。因此,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的固体质量应为3g,即m=3;故答案为:3。
②由于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此时石灰石已完全反应,剩余的1g固体为杂质,因此,参与反应的石灰石质量为8g 1g=7g。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7g x
x=3.08g
答: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08g。
(3)根据科学家对1955 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观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个结果支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的观点,因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的增加会增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表温度上升;故答案为:支持。因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
(
1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3章 第5-8节单元学习评价(学生版)
(满分100分,作业时间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2.如表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3.2023年5月27日“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从减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下列行为有利于减排降碳的是(  )
A.使用塑料袋购物 B.外出选择开私家车
C.多参与植树造林 D.集中焚烧处理垃圾
4.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两种循环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无联系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
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5.为了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CH4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H4是温室气体
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
6.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变的扁平
7.同学们正在参加期末调研抽测考试考试,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8.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和肺密切相关,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气体呼出
B.②表示气体吸入
C.①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D.②过程对应乙图曲线上的abc段
9.海姆立克急救法被誉为是生命的拥抱,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急救。当救护者用力时,被救者膈顶部上升(B→A),此时(  )
A.肺内气压变大,呼气
B.B.肺内气压变小,呼气
C.肺内气压变大,吸气
D.D.肺内气压变小,吸气
10.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入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11.小科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该实验(  )
A.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实验现象更明显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12.国际顶尖杂志《科学》刊登消息:我国中科院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实现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这相当于绿色植物(  )
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13.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表示氧气
B.Y表示二氧化碳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4.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实验后,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B.图一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C.图二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D.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15.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如图为某市2023年5月1日~14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图乙)。请回答:
(1)5月1日~7日,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2)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17.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近几年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科根据所学知识将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过程绘制成图。(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填“碳元素”或“碳单质”)的循环。
(2)在此图中,a是通过植物的     实现的。
18.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
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19.小科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进行如下研究:
①先将水中的金鱼藻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第2天,将金鱼藻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
③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试管:
④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如图甲所示,观察金鱼藻有无气泡产生:
(1)该实验中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
(2)小金认为,步骤①没有必要进行,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3)图乙所示是一种软体动物——绿叶海天牛,刚孵化时多呈半透明,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颜色逐渐变为浓绿,并保持终生。小金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藻换成海天牛,同样可以在试管中收集到氧气,其原因可能是    。
20.如图甲是我市农科院利用现代化技术种植草莓和葡萄等植物的智能温室大棚。图乙是智能温室大棚内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 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的装置,它可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丙图表示大棚内 A、B 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d点前”“d点”或“d点后”)。
(2)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 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植物A   (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3)大棚内的种植槽可升可降,让植物在立体空间中均可生长,这样做的好处是:   。
三、探究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如图是检验呼出气体的实验装置,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嘴对准“呼吸处”缓慢地吸气和呼气。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 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进行多次后,   (填“A”或“B”)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2)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可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进行 。
(3)在呼吸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    (填“收缩”或“舒张”),胸廓扩大,气体就被
   (填“吸入”或“呼出”)。
22.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1)该装置探究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填“左边升高”“右边升高”或“维持不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
23.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丙由于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3)上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上图相符的是   。
四、综合题:(24、25小题各6分,26小题8分,共20分)
24.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     (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25.雾霾是空气质量预报的一项重要内容。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PM2.5的主要来源除了燃煤、工业生产外,汽车尾气排放是另一途径。
(1)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2)原煤燃烧产生的度气中含有SO2、NO2和NO等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不仅会形成雾霾,还会在雨、雪降落过程中形成     ,从而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3)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净化装置,在三元催化器中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常温下氧化为CO2示意图如图。下列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有     。
A.不能降低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还增加了温室效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钻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26.研习小组对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资料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
(1)如表,“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定为1),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结合大气中的含量,请推算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种气体     。
物质(部分)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
CO2 0.03 1
CH4 2×10﹣4 30
(2)小东同学取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①表中m的数值是     。
②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0
第4次 10 1.0
(3)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因为   。
(
1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