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阅读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王安石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默写全诗;
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知识链接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知识链接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律
听名家诵读,划分节奏,标注生字词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诗歌韵律。
《登飞来峰》朗诵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律
诵读指导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闻说:听说。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 景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缘: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议 论
最高层:最高处。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1.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反复突出塔高,为下文抒情蓄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塔在山上,位置高;
千寻塔:夸张数字,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
鸡鸣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
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材料1】浮云
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材料2】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文官阶层及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当时朝中大臣的纷纷阻挠,改革推行屡屡受挫,最后失败,王安石辞官回乡。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奸邪小人)。
“不畏”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以说是一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情感: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同时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4.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意: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哲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
合作探究
任务五: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情志
同是登高诗,《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登临地点、表达的情感、志向有何异同?
《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地点
情感
志向 飞来峰
幽州台
王安石“不畏浮云”
年少得志,踌躇满志,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陈子昂“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
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
文章主旨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 , 。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 。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不畏浮云遮望眼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课堂检测
2.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为一寻,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塔之高峻,暗示出自己的立足点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因为塔高,故鸡鸣时便可见旭日东升,体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为整首诗歌奠定了情感基调。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即景说理,实则以“浮云”借代奸邪小人,通过用典直接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决心。
D.这首诗歌起首即富奇趣,灵动峭拔,而后气势上一句再胜一句,到诗歌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诗人通过用典间接表达了变法革新的决心,“直接表达”有误;故选C。
C
课堂检测
3.下列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D
直抒胸臆
课堂检测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常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C
奸邪小人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抒情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
身在最高层
高瞻远瞩
远大抱负
不畏艰难
站得高、望得远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