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国家权力机关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国家权力机关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6.1 国家权力机关
课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的第一框内容。本单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聚焦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本课承接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进一步具体阐述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知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性质、职权,以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作为国家机构的开篇,本课不仅是理解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基础,更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宪法原则的关键载体,为后续学习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构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通过第五课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具体运作、职权范围等认知较为抽象。从认知特点看,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家机构的理解易停留在概念层面,需结合具体案例、时政素材增强直观感受;从情感态度看,学生对国家政治生活有一定兴趣,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提升,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其对人民当家作主的认同。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1.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过程和宪法规定,理解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认同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 2. 法治观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条文及具体案例,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的内涵及行使方式,理解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法治要求。 3. 责任意识:通过模拟“人大代表履职”“关注身边人大工作”等活动,体会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增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责任意识,主动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事务。 1. 通过“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情境分析,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梳理“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的逻辑链条,评价其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过程的理解(对应政治认同目标)。 2. 结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程”“地方人大立法案例”等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并分享人大职权的具体表现,评价学生能否区分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对应法治观念目标)。 3. 开展“我为家乡发展提建议”模拟人大代表履职活动,观察学生能否基于实际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向人大反映的理由,评价其责任意识的发展(对应责任意识目标)。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难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体会“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权力机关运作中的具体体现。
主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含宪法条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程、地方人大立法案例(如《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某市政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审议的新闻视频等。 2. 学习单:设计“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辨析表”“模拟人大代表履职任务卡”。 3. 实物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节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人大的力量”(5分钟) (一)播放视频: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全体代表高唱国歌的场景。 (二)教师提问:这段视频展现了我国哪一国家机关的重要活动?你对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了解? (三)学生分享: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如家庭中有人是人大代表、观看新闻了解的人大会议等),简要交流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四)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家权力机关”,探究它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认知起点,明确本课学习主题,为后续探究奠定情感基础。 二、活动一:探究“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1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所有国家权力,那么人民是如何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 (二)小组合作:结合教材P77“探究与分享”(图: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流程图”,并标注每一步的关键环节。 (三)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流程图,教师引导补充完善: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四)深度追问:如果某地人大代表在选举中存在贿选行为,会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人大代表必须代表人民意愿,选举的公正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宪法条文和教材图示,引导学生梳理“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的逻辑链条,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过程和性质,强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培养政治认同。 三、活动二:辨析“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5分钟) (一)案例呈现:展示四则材料—— 材料1: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 材料2: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材料3:2023年1月,某省人大选举产生了新的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材料4:2023年8月,某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二)任务驱动:分发“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辨析表”(表头:材料序号、职权名称、判断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P78-79内容,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三)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表格填写结果,教师重点点拨—— 1. 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关键判断依据是“制定、修改、废止法律”。 2. 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关键判断依据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等”。 3. 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关键判断依据是“选举、任命、罢免国家机关职务”。 4. 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关键判断依据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 (四)拓展深化:播放某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的新闻视频,提问:这体现了人大的哪项职权?执法检查与一般监督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监督权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法检查是法律监督的重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和表格辨析,帮助学生区分人大的四项职权,结合时政素材深化对职权内涵的理解,落实法治观念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活动三:理解“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8分钟) (一)情境模拟:假设某县要修建一条高速公路,需要经过以下环节—— ① 县交通局提出修建方案;② 县人大审议并批准方案;③ 县政府组织招标施工;④ 县监察委员会对工程招标进行监督;⑤ 县人民法院审理工程建设中的纠纷案件。 (二)小组讨论:这些环节中,哪些机关是由人大产生的?它们与人大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79“探究与分享”(图: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总结关系—— 1. 产生与被产生: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2. 监督与被监督:这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依法行使各自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四)案例分析:展示某市政府未按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被人大常委会要求整改的新闻,提问:这体现了人大与政府的什么关系?如果政府不整改,人大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引导学生理解监督的刚性,增强对国家机构运行机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直观呈现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突破难点;结合具体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与“分工负责”的有机统一,深化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的认同。 五、活动四:模拟“人大代表履职”(7分钟) (一)任务布置:分发“模拟人大代表履职任务卡”,内容为“假设你是一名区人大代表,近期收到选民反映:社区附近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交通事故频发。请你完成以下任务:① 调查核实情况(可补充具体信息,如事故次数、涉及人群等);② 撰写建议(包括问题描述、解决措施、理由);③ 说明你将通过什么渠道向人大反映这一问题”。 (二)学生活动:独立完成任务卡,5分钟后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全班展示。 (三)点评提升:教师选取2-3份典型建议进行点评,强调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履职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撰写建议,培养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深化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 六、总结升华(3分钟) (一)学生总结:请2-3名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用一句话概括“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二)教师总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确保国家权力始终为人民服务。这正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主动关注人大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做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和教师升华,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核心观点,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P80“拓展空间”(收集本地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事例,分析其体现的职权)。 2. 拓展作业: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或通过人大官网了解),记录其履职故事(如提出的议案、开展的调研等),撰写一篇200字的感想。 3. 实践作业:观察学校或社区周边存在的问题(如交通、环境等),尝试撰写一份“模拟人大代表建议”,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 设计 6.1 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 产生: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 2. 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宪法规定)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立法权(制定、修改法律) 2. 决定权(批准重大事项) 3. 任免权(选举、罢免职务) 4. 监督权(监督“一府一委两院”) 三、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人民代表大会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为主线,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整体达成教学预期,但仍有优化空间。 亮点: 1. 情境创设贴近实际:通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视频、地方人大立法案例等时政素材,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真实性,学生参与热情高。 2. 活动设计注重实践:模拟人大代表履职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3. 核心素养落实到位:通过分析宪法条文、辨析职权案例、讨论国家机关关系等环节,有效培养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不足: 1. 部分学生对“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理解仍显抽象,在案例分析中对“监督与被监督”的具体表现阐述不够深入。 2. 模拟履职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对“如何向人大反映问题”的渠道了解不足。 改进方向: 1. 增加“一府一委两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具体流程视频,通过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监督关系。 2. 补充“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如代表联络站、人大官网留言平台等)的具体信息,为学生模拟履职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3. 加强分层指导,对理解较慢的学生提供“职权辨析小卡片”(列举典型案例和对应职权),帮助其巩固知识。 后续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