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1 探索微观 教学设计课题 10.1 探索微观 单元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的开篇内容,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重要一步;它承接了之前所学的物质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分子动理论、内能等知识奠定基础,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质观和世界观。2022新课标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4 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认识原子的结构(物理观念) 2、采用归纳法、模型法等探索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与模型,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推力原子内部有电子、α粒子散射实验推理出原子的核式模型(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从古代到现代各时代伟人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体会微观世界的奇妙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可能是一个个无限的微观世界(科学态度与责任)学情分析 已经对宏观物体的性质、运动等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但对于微观世界,他们仅有一些模糊的生活经验,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通过对前人的探索经历、模型的构建向学生归纳总结分子、原子的结构,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概念,感知生活中的微观世界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2、原子的结构模型;3、原子的结构;难点 1、微观世界的尺度关系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内部有着怎样的结构?奇妙的微观世界有哪些奥秘?我们就从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猜想谈起,如德谟克里特对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猜想、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引入课题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物理学中,把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我们常见的物质,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无论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无论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无法用肉眼看到,甚至用普通显微镜也无法看到,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指出,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0.1nm),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因此,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知识点二 把“原子”切开 19世纪末,科学家用真空管进行放电实验时,发现真空管的阴极能发出一种射线。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确定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构成的, 它们来自原子的内部,他把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知识点三 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知识点四 原子核的构成部分 知识点五 原子的结构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构及各微粒的尺度关系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小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D.将一铁块锉成极细的铁粉就是铁分子 2.下列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B.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 D.电子的尺度小于质子的尺度 3.在探究微小粒子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D ) A.α粒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4.2025年3月11日,我国宣布“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道正式通航,船员工作之余,还可以欣赏极光。极光是由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这种高能带电粒子可能是( D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质子 5.科学家近期发现,人体通过肾脏能排出140nm的铁氧化物和纳米粒子组群。140nm等于( D ) A.1.4×10﹣10m B.1.4×10﹣9m C.1.4×10﹣8m D.1.4×10﹣7m 6.如图所示,甲、乙表示氧原子及其组成粒子的结构图。氧原子和各粒子分别用a到e符号表示,则( C ) A.a表示氧原子核 B.b表示氧原子 C.c表示电子 D.d表示夸克 7.“一尺之棰,日取具半,万世不竭”承载着中国古代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大量 分子、原子 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 核外电子 和原子核构成。 8.我国从2011年12月份开始,发布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中的PM2.5监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 (填长度单位符号)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此可判断PM2.5颗粒 不是 单个分子。(选填“是”或“不是”) 9.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 正 电荷的原子核和带 负 电荷的核外电子组成,它们所带的电荷数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因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10.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汤姆生 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 卢瑟福 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的 核式 结构模型。 1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 电子 ,说明了原子是 可分的 ;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12.如图所示是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B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由图分析可得α粒子带 正电 (选填“正电”或“负电”)。 13.组成物体的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器材用油膜法来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步骤和原理如下: (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油酸分子,我们在实验前可以通过注射器测量出每一滴油酸的体积为7.5×10﹣6cm3。 (2)把一滴油酸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甲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5cm。我们可以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未满半格的不计入个数,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从而估测出油膜的面积是 128 cm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如图乙所示,假设这层油膜是由每个油酸分子紧密排列组成的,则我们就可以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约为 5.9×10﹣10 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完成练习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各微粒的尺度关系,原子的结构等 与教师共同归纳小结 复习知识点,巩固知识板书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汤姆生——枣糕模型(被否定)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普遍认可) 原子的结构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内容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