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许多甲骨卜辞占卜是否“受年”,即卜问谷物收成如何,是否能获得丰收。还有很多卜辞卜问是否“有雨”。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水利建设成就突出 D.高产作物得到推广
2.战国时期,孟子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经验,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体现的思想是(  )
A.隆礼重法 B.以民为本 C.人性本善 D.无为而治
3.《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初(  )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施盐铁官营 C.推行察举制度 D.实行休养生息
4.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这体现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地方自治 B.相权强化 C.分工明确 D.君权弱化
5.北宋时期,在统治者召集流民、奖励垦荒的政策推动下,广大农民不仅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而且在山坡、江畔、海涂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和“山田”。这些措施(  )
A.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B.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D.推动了北方人口南迁
6.明朝一位医药学家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存在着不少错误或遗漏,因此历时27年编著了一部总结性的本草学巨著。这位医药学家是(  )
A.宋应星 B.徐光启 C.李时珍 D.徐霞客
7.乾隆时期松江府属各州县,“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许多村庄“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可以说明当地(  )
A.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 B.小农经济已经瓦解
C.棉纺织技术全国领先 D.农业商品化的趋势
8.1890—1900年,英国人、比利时人、德国人、美国人先后夺得汉冶萍公司的外方经理一职。比利时驻沪领事劝说盛宣怀任用比利时人;德国总矿师向盛宣怀揭露比利时对汉冶萍的野心,并劝盛宣怀与德国再订贷款合同。这体现的是(  )
A.欧美投资份额巨大 B.中外合资企业制度先进
C.列强争夺在华利益 D.国际技术合作交流频繁
9.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古文观止》等文言文书籍不再是学校国文教学的金科玉律。部分学校聘请新教师进行国文教学改革。出版商也开始出版白话教材,供国文教学之用。这有利于(  )
A.推动白话文的普及 B.完善现代政治体系
C.稳定社会公共秩序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0.1924年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同时组织工会等民众团体、召集工农代表大会、制定民众运动方针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实现红军战略转移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1.1938年初,八路军配合第二战区反攻太原,切断了同蒲路。在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频繁出击,牵制和打击日军。这反映的是(  )
A.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大生产运动广泛开展
12.下表为1948年国统区主要生活用品物价变化表。由此可知,国统区(  )
时间 大米(每石171磅) 面粉(每袋计49磅) 食油(每桶22加仑)
1948年8月23日 20元金圆券 7元金圆券 58元金圆券
1948年11月6日 240元金圆券 73元金圆券 550元金圆券
A.通货膨胀严重 B.军事力量壮大 C.美国援助激增 D.政党斗争激烈
13.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帮农民“算了三笔账”,其中一笔是农民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互助合作,对各方面有长远利益的账。与之相关的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粮食统购统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1956至1966年十年间,我国新修铁路近8000公里,建成通车的铁路有鹰厦、兰青、兰新、川黔、桂黔等线,成昆、贵昆、湘黔、襄渝等线也在加紧修建之中。这说明当时我国(  )
A.交通事业取得进展 B.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
C.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15.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声称“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广告一登,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该广告刊登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因其懒惰而没有加固堤防,从而导致他所负责的那段河堤决口,水淹没了公社的农田,那么此人必须赔偿因此被毁的粮食。这体现法典(  )
A.强调个人责任 B.保护私有财产 C.规范土地租赁 D.宣扬君权神授
17.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形成的几个帝国的疆土是如此空前的辽阔,这使得欧亚大陆各地区的直接联系和相互影响成为可能。”作者旨在说明,中世纪几大帝国的出现有利于(  )
A.职业军队的建立 B.税收系统的完善
C.区域文明的交流 D.文艺复兴的扩展
18.下图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新兴大西洋贸易中的(  )
A.丝绸之路 B.“三角贸易”
C.全球物种大交换 D.马尼拉大帆船航线
19.19世纪中期,俄国一些较有远见的贵族都赞同将原来分配给农奴耕作的小块土地连成一片,采用大规模的农业技术,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为获取自由劳动力,俄国沙皇政府(  )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推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施农业集体化
20.1785年,英格兰和苏格兰5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4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855年,英格兰和苏格兰5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到31个。这反映工业革命(  )
A.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B.实现生产组织变革
C.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1.1871年3月,巴黎公社诞生后,立即着手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政权,进行了工人阶级执政的伟大尝试。这些尝试体现了巴黎公社的(  )
A.继承性 B.革命性 C.妥协性 D.保守性
22.19世纪晚期,埃及在反对英国侵略的过程中成立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该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旨在(  )
A.传播共和理念 B.发展民族经济 C.削弱封建势力 D.唤起民族意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在英法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之间力量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是指(  )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多极化格局
24.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增长率4.7%的一半。这反映的是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A.经济增长放缓 B.金融体系崩溃 C.社会结构变动 D.科学技术发展
25.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据此可知(  )
A.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B.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对外通商事务,但这一职位先后由两广和两江总督兼领,说明清政府仍把外交事务看作临时性质的工作。186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设立了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衙门。此后,设立驻外使领馆、废除旧海禁和实施保护华侨政策,都表明清政府在中外关系方面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但它未能也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全方位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3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78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领域不断扩展,经济外交、民间外交在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摘编自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材料三
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摘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根据材料一,归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方面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交取得的成就。(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历史启示。(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做法,即按年龄和程度分班级,每班有不同的教室和各自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拉丁文仍然是主科,不过此时又增加了希腊文。学生学习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是为了能阅读史诗、抒情诗、演说稿等古代著作。学习古典作品可以汲取道德力量,培养和谐的个性,塑造性格。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曾说,不可能人人都是显要人物或天才,但我们大家都面临着承担“社会责任”的生活。这些目标已经成为现代欧洲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把它看作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一种社会权利。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出现了1944年教育法。这项法律有两条原则,一是向所有5~15岁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从而满足了一切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要求;二是建立统一的教育体制,取消过去那种“初级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级分段制,将教育过程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阶段。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校教育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44年英国教育法遵循的原则。(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4分)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A C D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A D A C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26.【答案】
(1)变化:①管理机构从无到有;
②工作机制从临时到专管;
③工作内容从专管通商事务到全面外交事务。(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得4分)
(2)成就:①逐步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
②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外交领域不断扩展。(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得4分)
(3)启示:①国家独立是外交自主的前提;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工作的出发点;
③综合国力是提升国家外交影响力的基础;
④国家外交政策应与时俱进。(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得5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5分)
27.【答案】
(1)特点: ①规范学校办学;②关注学生个性塑造;③重视学生品德教育。(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得4分)
(2)原则: ①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②统一教育体制。(每点2分,共4分)
(3)因素: ①社会观念; ②国家政策; ③经济发展水平。(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得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此处总分不得超过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