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押题卷)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苏州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针对老工业区改造提出“空间针灸”策略:通过植入文化IP、生态修复、功能置换等微更新手段,构建“垂直混合社区”——地下为智能物流空间,地面层为商业文化街区,中层为创意办公区,顶层为立体绿化空间。这种创新模式使老城区土地利用率提升40%,单位GDP能耗下降18%,获评联合国“宜居城市创新奖”。 据此完成1~3题。苏州市采用“空间针灸”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激活存量空间价值 D.降低基础设施成本2.垂直混合社区的建设体现了A.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型 B.地下空间主导城市发展C.生态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 D.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3.苏州模式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是A.彻底淘汰传统工业 B.优先发展数字经济C.实施空间精明增长 D.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先秦汉晋时期,洞庭湖区呈现河网交错、局部小湖分布的平原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堤坝影响,长江水进入形成大湖。宋代至清代中叶,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下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洞庭湖水系分布。据此完成4、5题。4.与新石器时期相比,汉代遗址分布的变化反映出洞庭湖水系A.通航能力显著增强 B.湖岸线向南部退缩C.流域面积大幅缩小 D.生态环境趋于稳定5.从先秦汉晋到清代中叶,洞庭湖区的演变特征体现了A.自然因素单一驱动地理环境变化B.人类活动对水系演变无显著影响C.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D.湖泊扩张必然导致区域气候变干2024年6月,两万里雨带横贯北半球,华南出现“龙舟水”极端降水。下图示意季风与副高相互作用。据此完成6、7题。6.该雨带形成的直接驱动力是A.赤道低压北移 B.副高脊季节性摆动C.极地东风南下 D.海陆热力差异突变7.此次降水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是A.加剧咸潮上溯 B.引发城市内涝C.减轻稻田虫害 D.减少水库蓄水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中明确提出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区市全域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划出了生态、基本农田以及城市边界三条生态保护红线。下图示意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据此完成8~10题。8.南京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根本目的是A.限制城市人口增长 B.优先保障工业用地C.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D.扩大农田种植面积9.南京“拥江发展”战略主要依托的地理条件是A.长江航运便利 B.沿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C.江岸地势平坦 D.长江沿岸气候温暖湿润10.南京市“南北田园、中部都市”的空间格局,反映的规划原则是A.均衡发展所有区域 B.以工业用地为核心扩张C.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D.完全保留自然原始状态山西省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占比低,就业岗位集中于传统重工业。近年来,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影响当地劳动力结构,也对产业转型进程造成冲击。据此完成11、12题。11.山西省人口外流对其产业转型的影响表现为A.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B.增加新兴产业研发人才C.延缓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D.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12.山西省缓解人口外流并推动产业转型的合理路径是A.依托煤炭发展重工业 B.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D.迫使青壮年人口留乡太阳视运动是指由于地球自转,人们观察到太阳在天球上呈现出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图示意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13~15题。13.该地纬度是A.66.5°N B.66.5°SC.80°N D.90°S14.此日山西省内的昼夜长短状况表现为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C.昼夜等长 D.刚好极昼15.此日之后一周内,图中P点位置的移动方向是A.向东 B.向西C.向上 D.向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人口约3000万,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7%。小型家庭农场平均面积不足1公顷,多采用传统耕作方式,机械化水平低。近年来,政府推广“社区种子银行”项目,鼓励农户保存和交换本地作物种子。下图示意尼泊尔地形和主要河流分布。(1)分析尼泊尔小型家庭农场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6分)(2)说明“社区种子银行”对当地粮食生产与安全的意义。(6分)(3)结合尼泊尔国情,提出促进其小型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碳储量是指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包含植被和土壤)储存的碳总量;碳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碳储量。我国东北三江平原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对植被碳储量产生较大影响,草地的碳储量主要取决于植被类型、覆盖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放牧和农业活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2001—2015年三江平原草地植被碳储量与面积及碳密度变化。(1)描述草地碳储量的变化趋势,说出草地面积、草地碳储量、草地碳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2)推测草地碳储量变化对三江平原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4分)(3)提出三江平原通过合理规划土地提升植被碳储量的具体措施。(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泉州市海岸线长541公里,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广阔。M处海域位于泉州东南部25km外的50m水深线附近,被列为海砂重点开采区。该小组实地调查发现,近三年来泉州沿海地区新增围海造地项目12个,海砂年开采量超过3000万吨。下表示意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探究海砂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形、洋流的关系调查方法 遥感影像解译(获取海底地形数据);海洋沉积物采样分析;潮汐观测(分析海流搬运作用)关键数据 海底等深线数据;沉积物粒度组成;潮流运动方向与速度M处海域实地考察记录 项目 观测结果海底坡度 小于2°沉积物厚度 8—12米主要粒径 0.25—0.5mm(中砂)海水透明度 平均4.2米(1)说明M处海域被选为重点开采区的合理性。(6分)(2)说出该地海砂开采可能出现的问题。(3分)(3)提出海砂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唐朝至近代,太湖东部水系经历显著演变:唐朝吴淞江河道不稳定,北宋吴江长堤建成后河道趋稳,近代融入上海港体系。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有人认为:“人类活动决定了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对此认识提出质疑(表明观点),并从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述与材料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秘密★启用前2025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地理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C2. D3. C4. B5. C6. B7. B8. C9. A10. C11. C12. C13. A14. B15.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8分)(1)山地地形崎岖,地块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耕地面积小且坡度大,机械化效率低;经济落后,农户资金不足;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对机械替代需求低;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应不足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保护本地作物遗传多样性,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外来种子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促进社区合作,提高农业韧性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3)推广适合山地的小型农机具;发展梯田生态农业,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节水灌溉和有机种植;建立农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和农机补贴;完善农村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增加附加值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17.(12分)(1)草地碳储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2分)草地碳储量=草地碳密度×草地面积。(2分)(2)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局部气候变干;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3)减少对林地、草地的不合理开垦,保护现有植被;对已开垦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避免过度占用植被覆盖区域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18.(15分)(1)海底坡度小,便于机械化开采;砂层厚度大,中砂占比高,品质优良;海水较浅,适合大型采砂船作业;距陆地近,运输成本较低;海水透明度高,便于实时监测开采过程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过度开采导致海底地形破坏;海岸线侵蚀后退速度加快;海洋生物栖息地受损;采砂船油污污染海域等。(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3)建立开采动态监测系统(安装海底地形传感器);实施分区开采制度(划定禁采区、限采区);推行“采砂——造陆一修复”一体化模式;发展海砂替代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立海洋生态补偿基金;开展公众参与式监管(招募海岸卫士志愿者)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19.(10分)作答水平 表现 样例一级水平 (0~2分) 只有观点,无实质分析 观点: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级水平 (3~4分) 有观点,仅罗列论据,未深入分析 观点: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修建长堤或者自然因素也影响太湖东部水系演变。三级水平 (5~8分) 有观点,围绕论点简单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关系 观点: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如泥沙淤积)影响水系基础形态,但北宋修建吴江长堤等人类活动,主动改变了河道稳定性,说明人类活动也推动水系演变。四级水平 (9~10分) 观点明确,紧密结合材料,深入分析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逻辑完整 观点: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理由:自然条件是基础,太湖东部地势低平,河流易淤积,导致唐朝吴淞江河道不稳定;但人类活动深刻改变演变进程,北宋通过修建吴江长堤,人工干预稳定河道,使其成为泄洪通道;近代为适应航运需求,人类将吴淞江纳入上海港体系,进一步重塑水系功能;可见,自然提供客观条件,人类活动主动改造,二者共同推动太湖东部水系演变。(注:主观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