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严于律己课件(共3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严于律己课件(共3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自 主 预 习
1.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2.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
3.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4.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教材P99—102,思考:
高中生给间谍发展“下线”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在短视频平台有神秘人加你为好友,对方称拍照能赚大钱。
你会参加吗?
11.3 严于律己
总议题: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环节一
如何认清危害,懂法治?
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①小吴的行为可能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哪些危害?
②“年纪小就不会违法”的想法为何错误?
③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沿海高中生小吴在短视频平台结识自称公司代办员的网友,对方称拍周边告示牌照片能赚辛苦费,拉人还有介绍费。起初他心存警惕,在介绍第一名同学获“介绍费”后放下戒备,两周内拉拢8名同学参与“兼职”,呈“传销式” 扩散,却不知已陷违法风险陷阱。但是,小吴的爸爸却认为年纪小就不会违法。
提示:①国家:拍摄告示牌可能泄露国家机密,威胁国家安全。②法律规定,已满 16 周岁犯罪需担责,年龄不是违法 “保护伞”。③对可疑 “诱惑” 保持警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知识小结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99-P102)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作为初中生,你关于违法犯罪的知识达标了吗?
测一测
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开始承担部分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解析: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刚13岁,参与了一起持刀抢劫案,他的行为( )
A.因为年龄小,不用负刑事责任
B.如果情节恶劣,经批准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C.由父母代替他接受处罚
答案:B
测一测
小宇(14岁)多次在校园里殴打同学,导致对方手臂骨折,他的行为( )
A.只是“调皮”,家长赔钱就行
B.构成故意伤害罪,可能要进少管所
C.因为不满16岁,警察不会管
D.学校记过处分后就没事了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后,虽然可能从轻处罚,但( )
A.犯罪记录会永远保留
B.只要道歉就能消除所有后果
C.长大后记录会自动删除
D.只有警察能查到,其他人不知道
答案:B
答案:A
测一测
初中生小王在网上威胁同学“不给钱就曝光隐私”,这种行为( )
A.属于“网络玩笑”,不用当真
B.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要负法律责任
C.只有成年人这么做才违法
D.删了信息就没人知道了
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答案:B
环节二
如何明辨是非,拒不良?
议一议
回顾小吴的行为轨迹,一开始轻信陌生网友、参与可疑“兼职”,这属于对自身行为缺乏约束的不良行为;当他尝到甜头后,为牟利而主动发展他人参与,这种带有诱导性的行为,已逐步滑向严重不良行为。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一旦拍摄内容涉及国家机密等敏感信息,小吴及其同学的行为很可能跨越界限,演变为违法犯罪。
小吴接触可疑兼职后为何一步步将不良行为演变为严重不良行为?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提示:因小吴未明辨是非,受利益诱惑,从试做可疑兼职到拉人参与,致行为升级。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
知识小结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99-P102)
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比较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含义 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 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事例 吸烟、饮酒;多次旷课、逃学;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沉迷网络;阅览、观看不良网络信息等。 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故意伤害害他人身体;传播淫秽的读物;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等。
产生 原因 ①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②自制力差,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③交友不慎;④家庭、学校、社会保护不到位等。 区分常见的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吸烟、饮酒
赌博、变相赌博
非法携带弩、匕首等管制器具
多次旷课、逃学
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
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违法
犯罪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环节三
严于律己,守法律底线
从属性犯罪
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团伙性犯罪
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经常聚在一起,形成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
报复型犯罪
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冲动型犯罪
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无知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类型
谈谈材料对我们远离违法犯罪的启示?
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知识小结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99-P102)
③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严于律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知 识 总 结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认知)
②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行动)
③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预防)
我们应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课堂小练
1.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警示我们( )
A.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 B.年龄较小,犯罪不受处罚
C.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D.自觉守法,依法惩治犯罪
C
2.《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中显示,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2022年仍有271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被批准逮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校园暴力是犯罪,必须接受处罚 ②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③我们要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④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及时求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3. 李某在网上看到“高价收分”的小广告,并联系“黄牛”,约定以自己的驾驶证分数代替他人处理车辆违法。没想到钱没收到,李某还因涉嫌以欺骗手段影响公安交管部门依法办案,被交警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李某的经历警示我们( A )
①违法无小事,要坚守行为底线 ②要遵纪守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③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④违反法律的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下是小凯的成长经历,排序合理的是( )
①小凯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欺负低年级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②小凯的经历警示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③小凯仍不知悔改,为了弄到钱,伙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④小凯不接受教训,结识社会“朋友”,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A
5.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传播虚假信息”“展示不当行为”传播错误观念”这三类突出问题。作为青少年,我们要( )
①认清危害,正确利用网络 ②严格执法,肃清网络环境
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6.相关部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调研。根据调查统计图,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重点注意(  )
①发挥法律的保护作用
②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③引导青少年抵制诱惑,谨慎交友
④提醒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C
7.简答题。
2019—2023年,海南公安机关持续深化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16.3%,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从95.67%提升至98.31%,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
(1)建设法治海南,人人有责。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请你列举两项需要杜绝的不良行为。                                                                                                                                        
(2)请针对你所列举的两项不良行为,简要说说你应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答案:(1)示例:多次旷课、逃学;吸烟、饮酒。
(2)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②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