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2.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对外交往与疆域版图的奠定 3.清朝中叶封建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知识点一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清政权更迭及发展
(1)明朝建立:1368年,    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领      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的灭亡 1644年,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2.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
废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    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    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地位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
影响 ①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宦官 专权 ①机构: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 ②权力: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等 ③影响: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      的局面
(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乾纲独断 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的控制
军机处 ①设置:    时设立 ②职责: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特点:在    直接监督下工作,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②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大兴文字狱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必知——易错易混
①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也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②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皇权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权力,就容易大权旁落,被宦官和外戚掌权。
3.必考——核心概念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只有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密折制度使得官员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政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
4.必练——教材边角
①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摘编自教材P72)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清高宗实录》卷323记载:“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摘自教材P76“史料阅读”)史料说明了什么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边疆治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曾包围北京,俘虏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管辖 设立了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设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清朝边疆治理
(1)边疆治理
东南 1684年,清朝在    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①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清朝平定了      发动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      ”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        ”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          》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治理政策
治理 机构设置 清朝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地设巡抚、总督,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方略 民族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洲崛起。
②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③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2.必知——易错易混
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而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3.必考——核心概念
①奴儿干都司: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②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4.必考——教材边角
①观察教材P74“明朝形势图(1433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试答                                     
                                        
②阅读教材P78“历史纵横”:概括“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试答                                     
                                        
知识点三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 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    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 “      ,示中国富强”
影响 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打击倭患 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      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③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    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对策 ①    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    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②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意义 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
欧洲殖民 者的入侵 背景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①16世纪中期,    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2.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内部 危机 矛盾积累 ①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      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起义频发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外部 危机 西方侵略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闭关自守 实行      与海禁政策
逐渐落后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②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
2.必知——易错易混
①“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②“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3.必练——教材边角
①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摘编自教材P72)据此,指出明朝郑和下西洋存在的问题。
试答                                     
                                        
②阅读教材P72—7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指出明政府在海防方面需面对的新问题。
试答                                     
                                        
③阅读教材P80“史料阅读”:嘉庆帝对天理教起义爆发原因的认识有何不足
试答                                     
                                        
主题一 强化与异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3年4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制度变革方面,多利用文献资料创设综合情境和学术情境,注重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君主专制强化 2024·湖北卷:明初建立宗室蕃屏 (1)热考主题: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闭关锁国 (2)角度预测: ①从机构调整或制度设计方面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考查闭关锁国
2023·北京卷:清朝乾隆时奏折的使用
2022·山东卷:明代对地方监察御史的考核与监督
危机初显 2022·浙江卷:考查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含义
视角1 问题探史——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史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的特点及作用。
试答                                     
                                        
视角2 问题探史——奏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史料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人心存戒心,惟恐遭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点及作用。
试答                                     
                                        
视角3 名家说史——清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史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
——摘编自张荫麟等《中国史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清朝中枢机构的特点。
试答                                     
                                        
1.历史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特别是清代,致力于维护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只得靠强权、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
2.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年3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民族政策以及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多依托历史事件进行考查。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民族政策 2023·辽宁卷:乾隆皇帝反对用“夷”代称蒙古 (1)热考主题: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的措施 (2)角度预测: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2023·重庆卷:以摔跤表演为切入点,考查民族政策
边疆治理 2022·辽宁卷:以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为视角,考查边疆发展
视角1 学者观点——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
史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 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试答                                     
                                        
视角2 问题探史——清朝的治边策略
史料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地区的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策略,并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
试答                                     
                                        
视角3 图文证史——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
史料一 郑和航海路线图
史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试答                                     
                                        
1.历史解释——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疆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融。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地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2.历史解释——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制度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
(4)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练·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宰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3“史料阅读”改编]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6“课前提示”改编]据《康熙起居注》记载,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君臣关系发生突变 B.国家疆域扩大事务繁多
C.皇帝大权独揽政务繁忙 D.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8“历史纵横”改编]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9“教材知识”改编]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统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练·高考真题】
1.(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2.(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3.(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4.(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1)朱元璋 (2)努尔哈赤 李自成 2.(1)宰相 明成祖 票拟 宦官专权 (2)机密 官僚机构 雍正 皇帝
必练——教材边角
①皇权专制的存在。
②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
知识点二 1.明英宗 俺答汗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1)台湾 尼布楚条约 大、小和卓兄弟 伊犁将军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理藩院 因地制宜
必练——教材边角
①防御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②原因: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三 1.郑和 耀兵异域 经济封锁 倭寇 戚继光 俞大猷 葡萄牙人 荷兰 2.资源危机 闭关自守
必练——教材边角
①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②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③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没有认识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造成了天理教起义的爆发。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视角2 特点:奏折内容广博繁杂,皇帝与大臣的联系迅速机密。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视角3 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之权超过内阁,内阁成为文书机关。
[主题二]
视角1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的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等。
视角2 治边策略:治理举措法制化、多样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中央集权与地方有限分权相统一;注重笼络各族上层分子。
主要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图;也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视角3 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D [明成祖设置内阁,内阁得到皇帝的信任,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能”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且明太祖废除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B、C项。故选D项。]
2.D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并未认识到拥有火炮等先进技术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威胁,故选D项。]
3.C [材料“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是对皇帝政务缠身的描述,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C项正确;材料与君臣关系发生突变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B项;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B [清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5.B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表明当时清王朝统治危机显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王朝吏治腐败、中央权威式微,排除A、C项;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练·高考真题]
1.D [“宗室藩屏”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员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国家的屏障作用。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类似的举措,他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这明显是对汉高祖刘邦政策的模仿,故D项正确。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定都南京,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即今北京),A项错误。文化专制并不是汉高祖刘邦所特有的政策,不能直接证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B项错误。汉朝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错误。]
2.A [据材料可知,元朝圣旨开篇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意为仰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采用了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而汉族文臣则润色为“上天眷命”,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这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元朝圣旨的风格,即保留蒙古文化的元素,故A项正确。]
3.C [乾隆皇帝的谕旨反映了奏折所述内容为急需处理的重大事务,且奏折不需要经内阁等部门中转呈送,这体现了奏折制度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故C项正确。奏折在康熙年间已经出现,A项错误;奏折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B项错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不用经内阁等部门呈送,D项错误。]
4.B [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人、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共93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构建·通史时序】
【提炼·线索特征】
明至清前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但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政治上: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社会矛盾不断,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帮出现,但传统经济结构仍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特征。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加强,但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0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2.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对外交往与疆域版图的奠定
3.清朝中叶封建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知识点一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清政权更迭及发展
(1)明朝建立:1368年,_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领__________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的灭亡 1644年,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朱元璋
努尔哈赤
李自成
2.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
废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______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______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地位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
影响 ①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宰相
明成祖
票拟
宦官 专权 ①机构: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
②权力: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等
③影响: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__________的局面
宦官专权
(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乾纲独断 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______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__________的控制
军机处 ①设置:______时设立
②职责: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特点:在______直接监督下工作,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机密
官僚机构
雍正
皇帝
必背——重要结论
①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②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大兴文字狱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读思学用
必知——易错易混
①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也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②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皇权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权力,就容易大权旁落,被宦官和外戚掌权。
必考——核心概念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只有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密折制度使得官员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政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
必练——教材边角
①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摘编自教材P72)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皇权专制的存在。
②《清高宗实录》卷323记载:“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摘自教材P76“史料阅读”)史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
知识点二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边疆治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曾包围北京,俘虏________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明英宗
俺答汗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管辖 设立了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设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清朝边疆治理
(1)边疆治理
东南 1684年,清朝在______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_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①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清朝平定了________________发动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_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尼布楚条约
台湾
大、小和卓兄弟
伊犁将军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__________”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______________”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__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治理政策
治理 机构设置 清朝专设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地设巡抚、总督,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方略 民族政策 对边疆地区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理藩院
因地制宜
必背——重要结论
①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洲崛起。
②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③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读思学用
必知——易错易混
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而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必考——核心概念
①奴儿干都司: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②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必练——教材边角
①观察教材P74“明朝形势图(1433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提示 防御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②阅读教材P78“历史纵横”:概括“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原因: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三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 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______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 “__________,示中国富强”
影响 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郑和
耀兵异域
打击 倭患 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____________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③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______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对策 ①________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________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②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意义 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
经济封锁
倭寇
戚继光
俞大猷
欧洲殖民 者的入侵 背景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①16世纪中期,__________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______击败,退出台湾
葡萄牙人
荷兰
2.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内部 危机 矛盾积累 ①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__________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起义频发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外部 危机 西方侵略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闭关自守 实行__________与海禁政策
逐渐落后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资源危机
闭关自守
必背——重要结论
①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②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
读思学用
必知——易错易混
①“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②“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必练——教材边角
①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摘编自教材P72)据此,指出明朝郑和下西洋存在的问题。
提示 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②阅读教材P72—7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指出明政府在海防方面需面对的新问题。
提示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③阅读教材P80“史料阅读”:嘉庆帝对天理教起义爆发原因的认识有何不足?
提示 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没有认识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最终造成了天理教起义的爆发。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强化与异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3年4考]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年3考]
主题一 强化与异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3年4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制度变革方面,多利用文献资料创设综合情境和学术情境,注重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君主专制强化 2024·湖北卷:明初建立宗室蕃屏 (1)热考主题: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闭关锁国
(2)角度预测:
①从机构调整或制度设计方面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考查闭关锁国
2023·北京卷:清朝乾隆时奏折的使用
2022·山东卷:明代对地方监察御史的考核与监督
危机初显 2022·浙江卷:考查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含义
视角  问题探史——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史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视角  问题探史——奏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史料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人心存戒心,惟恐遭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 特点:奏折内容广博繁杂,皇帝与大臣的联系迅速机密。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视角  名家说史——清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史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
——摘编自张荫麟等《中国史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清朝中枢机构的特点。
提示 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之权超过内阁,内阁成为文书机关。
1.历史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特别是清代,致力于维护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只得靠强权、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
2.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年3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民族政策以及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多依托历史事件进行考查。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民族政策 2023·辽宁卷:乾隆皇帝反对用“夷”代称蒙古 (1)热考主题: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边疆治理的措施
(2)角度预测: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2023·重庆卷:以摔跤表演为切入点,考查民族政策
边疆治理 2022·辽宁卷:以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为视角,考查边疆发展
视角  学者观点——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
史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 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提示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的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等。
视角  问题探史——清朝的治边策略
史料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地区的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策略,并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
提示 治边策略:治理举措法制化、多样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中央集权与地方有限分权相统一;注重笼络各族上层分子。
主要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图;也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视角  图文证史——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
史料一 郑和航海路线图
史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1.历史解释——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疆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融。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地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2.历史解释——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制度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
(4)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宰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练 教材改编题】
解析 明成祖设置内阁,内阁得到皇帝的信任,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能”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且明太祖废除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B、C项。故选D项。
答案 D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3“史料阅读”改编]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解析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并未认识到拥有火炮等先进技术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威胁,故选D项。
答案 D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6“课前提示”改编]据《康熙起居注》记载,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君臣关系发生突变 B.国家疆域扩大事务繁多
C.皇帝大权独揽政务繁忙 D.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
解析 材料“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是对皇帝政务缠身的描述,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C项正确;材料与君臣关系发生突变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B项;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8“历史纵横”改编]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解析 清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答案 B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9“教材知识”改编]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统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解析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表明当时清王朝统治危机显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王朝吏治腐败、中央权威式微,排除A、C项;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1.(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练 高考真题】
解析 “宗室藩屏”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员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国家的屏障作用。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类似的举措,他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这明显是对汉高祖刘邦政策的模仿,故D项正确。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定都南京,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即今北京),A项错误。文化专制并不是汉高祖刘邦所特有的政策,不能直接证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B项错误。汉朝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错误。
答案 D
2.(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圣旨开篇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意为仰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采用了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而汉族文臣则润色为“上天眷命”,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这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元朝圣旨的风格,即保留蒙古文化的元素,故A项正确。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且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正统地位无关,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全面吸收了汉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3.(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 乾隆皇帝的谕旨反映了奏折所述内容为急需处理的重大事务,且奏折不需要经内阁等部门中转呈送,这体现了奏折制度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故C项正确。奏折在康熙年间已经出现,A项错误;奏折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B项错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不用经内阁等部门呈送,D项错误。
答案 C
4.(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解析 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人、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皇帝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答案 B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福建厦门调研)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唯恐出现纰漏。“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旋又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至“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 B.弥补了废宰相带来的体制缺陷
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取代宰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解析 据材料朱元璋“废宰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唯恐出现纰漏”而举贤才设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内阁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故选A项。
答案 A
2.(2025·河南开封模拟)明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史载其“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这体现了当时(  )
A.内阁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D.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解析 据材料“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书对张居正的记载说明张居正凭借慈圣太后和冯保所代表的皇权实现对明朝中枢权力的操控。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客观上强化了君主的权力,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服务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与相关制度的颁布与实行有关,同时内阁并不等同于中枢机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无行政权,排除D项。
答案 C
3.(2024·吉林长春三模)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
解析 据材料“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可知,明英宗时内阁大学士采取措施,限制奏章数量并让皇帝预览奏章,这有利于有效解决皇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的情况,还能避免皇帝因年幼无法长时间处理政务而出现问题,使皇帝的权威受到损害,因此材料所述措施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故选D项。
答案 D
4.(2025·山东济宁模拟)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  )
A.内阁已转变为行政机构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 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各种头衔,甚至可以兼任六部尚书,说明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故选D项。内阁一直是非法定机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六部是直属于皇帝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反映明朝中期后内阁职权扩大,与内阁大学士年纪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5.(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5)1547年,嘉靖皇帝在殿试策问中提道:“夫自尧、舜、禹、文(王)之后,孔、孟以来,上下千数百年间,道统之传,归诸臣下,又尽出宋儒一时之论,此朕所深疑也。”他提出这一见解是基于(  )
A.纲常伦理思想日趋衰微 B.忠君守礼观念的动摇
C.重塑道统复兴儒学之需 D.儒学对君权有所制约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明朝的统治建立在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基础之上,君臣关系遵循着儒家的规范,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文官集团势力庞大,他们依据儒家经典和传统观念对皇帝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使得皇帝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与统治者追求绝对君权的目标相冲突,所以嘉靖皇帝对这种传统的道统观念产生了怀疑,故选D项。
答案 D
6.(2025·湖南岳阳调研)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枢秘书机构及职权的演变。该表说明(  )
掌权者 中枢秘书机构及职权演变
顺治帝 明确为皇帝负责的内三院对六部有监督权,对奏章有票拟批红权;后来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让学士“分班入直”“掌议天下之政”
康熙帝 利用“南书房”处理政务;实行奏折制度
雍正帝 设置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庭以待召见”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B.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完备
C.满洲贵族尽失特权 D.中央强化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了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三位帝王逐渐通过内阁、南书房、奏折制度、军机处,使皇权高度集中,专制统治得以强化,A项正确;封建中央集权制在隋唐已经完备,并非清代,排除B项;满洲贵族在清朝始终享有特权,“尽失特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是清朝官吏的相互监督,排除D项。
答案 A
7.(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惟知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解析 据材料“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可知,清朝时文书传递由经历一系列流程到简化为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体现了中间流程的减少,同时也反映了内阁官员地位的下降,侧面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康熙时出现了“盛世”,排除A项;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不过其与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枢权力的制衡,排除D项。
答案 B
8.(2025·重庆市南开中学调研)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自康熙起,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出现,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可“风闻”上报。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客观上有利于(  )
A.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突出内阁中枢地位
C.扩大王朝统治基础 D.扭转乾纲独断局面
解析 据材料“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可知这种奏折制度流程少,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故选A项。材料明确指出,奏折不经其他机构,无法突出任何机构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可知,奏折服务于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王朝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身就是乾纲独断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 A
9.(2024·安徽芜湖模拟)清朝科道官员负有监督百官、澄清吏治的职责。雍正帝专门下令,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流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各奏一折”。由此可知,轮班奏事(  )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标志古代官僚体系的完善
C.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雍正帝让科道官员通过轮班奏事,加强了对各科道的控制,并通过各科道奏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力度,故选A项。材料仅仅是监督体系的加强与完善,非整个官僚体系,排除B项;“最有效”过于夸大,排除C项;军机处是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科道发挥的是监督官员的作用,两者职能不同,并未“取代”,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4·云南大理调研)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郑)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 据材料“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拓展海洋”,并且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识”,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排除C项;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扩张,明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这与时代发展潮流是不符的,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5·安徽芜湖调研)1571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A.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解析 据材料“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以后明朝与蒙古互开边市,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这顺应了民族交融、和平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
答案 C
12.(2025·广东广州调研)下表所示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议政王大臣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A.政府倾力发展小农经济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D.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熙二十二年要求官兵禁止侵占市肆要地,康熙二十四年要求不对百姓额外加征赋税,康熙二十四年强调满汉一体,允许出洋贸易,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康熙二十二年及康熙二十四年的要求,体现的是对商业的重视,并非倾力发展农业,排除A项;康熙二十二年的要求和康熙二十四年对大学士的要求,不能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且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
13.(2025·河南郑州调研)清代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度。旗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札萨克掌管一旗政令。若干旗组成一盟,由皇帝在盟中诸旗札萨克中指定一人担任盟长。盟长既作为会盟召集人,也代表朝廷监督各旗。这一做法(  )
A.推动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 B.完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皇帝指定,代表朝廷监督各旗,这加强了对蒙古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14.(2025·重庆检测)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解析 据材料“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可知,明朝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西藏各地,而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更加直接和有力的管理,管理趋于严密,故选B项。
答案 B
15.(2025·山东日照调研)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政府在山东征收棉布115 000匹,棉花52 000斤;弘治十五年(1502年),该数字分别为296 418匹和139 000斤;万历六年(1578年)又分别达到601 937匹和381 984斤。这些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这表明(  )
A.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B.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
C.山东农业经济转型迅速 D.边疆地区互市贸易繁荣
解析 据材料“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可知,明朝政府运往辽东的棉布、棉花逐渐增多,说明需要棉衣的军士增多,表明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仅凭将山东棉布、棉花运往辽东这一信息,不能得出“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转型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互市,排除D项。
答案 A
16.(2025·河南洛阳调研)据清朝时期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外省游民进入浙江,种植玉米等作物,导致流民日聚,这些流民便是人地矛盾带来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态环境恶化,且材料中“靛青”并不属于美洲物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农作物商品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排除C项;铁犁牛耕仍是当时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并未实现技术突破,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据此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9分)
答案 (1)史实:军机处在雍正王朝已经存在;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军机处保密性较高。
(2)价值:《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所记大部分为作者亲历,有一定真实性,但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清史稿》为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认识,具备较高可信度。
18.(2024·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马湖府为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合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为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12分)
答案 “变”的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蕴含中华民族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的政治智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训练10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福建厦门调研)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唯恐出现纰漏。“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旋又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至“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 B.弥补了废宰相带来的体制缺陷
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取代宰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2.(2025·河南开封模拟)明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史载其“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这体现了当时 (  )
A.内阁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D.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3.(2024·吉林长春三模)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
4.(2025·山东济宁模拟)明代中期以前,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身份入职内阁者,人们称之为阁臣或阁老。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则被尊称为“阁部”。这说明 (  )
A.内阁已转变为行政机构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部门
C.内阁大学士趋向年轻化 D.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
5.(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5)1547年,嘉靖皇帝在殿试策问中提道:“夫自尧、舜、禹、文(王)之后,孔、孟以来,上下千数百年间,道统之传,归诸臣下,又尽出宋儒一时之论,此朕所深疑也。”他提出这一见解是基于 (  )
A.纲常伦理思想日趋衰微 B.忠君守礼观念的动摇
C.重塑道统复兴儒学之需 D.儒学对君权有所制约
6.(2025·湖南岳阳调研)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枢秘书机构及职权的演变。该表说明 (  )
掌权者 中枢秘书机构及职权演变
顺治帝 明确为皇帝负责的内三院对六部有监督权,对奏章有票拟批红权;后来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让学士“分班入直”“掌议天下之政”
康熙帝 利用“南书房”处理政务;实行奏折制度
雍正帝 设置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庭以待召见”
A.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B.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完备
C.满洲贵族尽失特权 D.中央强化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7.(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惟知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8.(2025·重庆市南开中学调研)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自康熙起,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出现,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可“风闻”上报。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客观上有利于 (  )
A.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突出内阁中枢地位
C.扩大王朝统治基础 D.扭转乾纲独断局面
9.(2024·安徽芜湖模拟)清朝科道官员负有监督百官、澄清吏治的职责。雍正帝专门下令,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流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各奏一折”。由此可知,轮班奏事 (  )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标志古代官僚体系的完善
C.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10.(2024·云南大理调研)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郑)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1.(2025·安徽芜湖调研)1571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
A.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12.(2025·广东广州调研)下表所示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议政王大臣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A.政府倾力发展小农经济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D.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13.(2025·河南郑州调研)清代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度。旗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札萨克掌管一旗政令。若干旗组成一盟,由皇帝在盟中诸旗札萨克中指定一人担任盟长。盟长既作为会盟召集人,也代表朝廷监督各旗。这一做法 (  )
A.推动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 B.完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4.(2025·重庆检测)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
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15.(2025·山东日照调研)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政府在山东征收棉布115 000匹,棉花
52 000斤;弘治十五年(1502年),该数字分别为296 418匹和139 000斤;万历六年(1578年)又分别达到601 937匹和381 984斤。这些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这表明 (  )
A.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B.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
C.山东农业经济转型迅速 D.边疆地区互市贸易繁荣
16.(2025·河南洛阳调研)据清朝时期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  )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据此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9分)
18.(2024·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马湖府为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合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为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12分)
训练10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A [据材料朱元璋“废宰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唯恐出现纰漏”而举贤才设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内阁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故选A项。]
2.C [据材料“而张(居正)、冯(保)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书对张居正的记载说明张居正凭借慈圣太后和冯保所代表的皇权实现对明朝中枢权力的操控。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客观上强化了君主的权力,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C项。]
3.D [据材料“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可知,明英宗时内阁大学士采取措施,限制奏章数量并让皇帝预览奏章,这有利于有效解决皇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的情况,还能避免皇帝因年幼无法长时间处理政务而出现问题,使皇帝的权威受到损害,因此材料所述措施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故选D项。]
4.D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加各种头衔,甚至可以兼任六部尚书,说明阁部人员的职权得到扩大,故选D项。内阁一直是非法定机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六部是直属于皇帝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反映明朝中期后内阁职权扩大,与内阁大学士年纪无关,排除C项。]
5.D [据材料及所学,明朝的统治建立在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基础之上,君臣关系遵循着儒家的规范,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文官集团势力庞大,他们依据儒家经典和传统观念对皇帝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使得皇帝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与统治者追求绝对君权的目标相冲突,所以嘉靖皇帝对这种传统的道统观念产生了怀疑,故选D项。]
6.A [题目材料反映了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三位帝王逐渐通过内阁、南书房、奏折制度、军机处,使皇权高度集中,专制统治得以强化,A项正确;封建中央集权制在隋唐已经完备,并非清代,排除B项;满洲贵族在清朝始终享有特权,“尽失特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是清朝官吏的相互监督,排除D项。]
7.B [据材料“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可知,清朝时文书传递由经历一系列流程到简化为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体现了中间流程的减少,同时也反映了内阁官员地位的下降,侧面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
8.A [据材料“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可知这种奏折制度流程少,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故选A项。材料明确指出,奏折不经其他机构,无法突出任何机构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可知,奏折服务于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王朝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身就是乾纲独断的表现,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可知,雍正帝让科道官员通过轮班奏事,加强了对各科道的控制,并通过各科道奏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力度,故选A项。材料仅仅是监督体系的加强与完善,非整个官僚体系,排除B项;“最有效”过于夸大,排除C项;军机处是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科道发挥的是监督官员的作用,两者职能不同,并未“取代”,排除D项。]
10.A [据材料“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拓展海洋”,并且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识”,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排除C项;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扩张,明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这与时代发展潮流是不符的,排除D项。]
11.C [据材料“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以后明朝与蒙古互开边市,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这顺应了民族交融、和平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
12.D [据材料可知,康熙二十二年要求官兵禁止侵占市肆要地,康熙二十四年要求不对百姓额外加征赋税,康熙二十四年强调满汉一体,允许出洋贸易,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13.C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皇帝指定,代表朝廷监督各旗,这加强了对蒙古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项。]
14.B [据材料“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可知,明朝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西藏各地,而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更加直接和有力的管理,管理趋于严密,故选B项。]
15.A [据材料“棉布和棉花大部分运往辽东”可知,明朝政府运往辽东的棉布、棉花逐渐增多,说明需要棉衣的军士增多,表明边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故选A项;仅凭将山东棉布、棉花运往辽东这一信息,不能得出“国内统一棉花市场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转型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互市,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外省游民进入浙江,种植玉米等作物,导致流民日聚,这些流民便是人地矛盾带来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生态环境恶化,且材料中“靛青”并不属于美洲物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农作物商品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排除C项;铁犁牛耕仍是当时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技术,并未实现技术突破,排除D项。]
17.(1)史实:军机处在雍正王朝已经存在;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军机处保密性较高。
(2)价值:《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所记大部分为作者亲历,有一定真实性,但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清史稿》为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认识,具备较高可信度。
18.“变”的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蕴含中华民族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的政治智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