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 2025年春季联赛(高二) 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第 1至第 4页,非选择题第 5至第 6页。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 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 .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1 .自 2004年启动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 工程以来至今,按照 “ 多学科、多角度、多 层次、全方位” 的研究方针,通过 20多个学科的众多科研人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项研究 旨在A. 论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B. 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C. 阐释历史上神话传说的可信度 D. 了解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2. 1976年,考古学家在岐山县凤雏村发掘了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基址,把它命名为凤 雏甲组建筑基址(如图 1所示)。据此可推图 1 凤雏甲组宫殿示意图A. 折射出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B. 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特点C. 反映了当时村落建设水平 D. 推动了人们居住条件改善3 .秦朝的法律包括法条、判例及上诉制度等,秦律规定,基层小吏们必须依法工作,如每份文书都要抄送多部门留底查验,轻事重判或重事轻判,都属于 “ 不直 ” 之罪,法条相互抵牾时,还要层层上 报等仲裁。这体现了秦朝A. 法律制度残酷 B. 君主专制加强 C. 文书管理严格 D. 基层治理精细4 .如果说初唐时的诗歌充满勃发的英雄情结,那么伴随中晚唐民族关系的复杂态势,这种英雄情结进 一步转化成强大的为皇帝与朝廷分忧的热忱。下列唐诗中,可以与材料相互映证的是A.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B.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C.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D.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5 .图 2为后人绘制的古代中国传统工具。该图图 2 古代中国的传统工具A. 是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发展的写照 B. 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C. 反映了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 D. 所示农具出现并使用于春秋战国时6 .晚明时,来华西欧传教士以地图为载体,将大量相关信息持续不断地传回欧洲,如绘制的《大明全图》、《中国地图》等 16-17世纪东亚地图,不仅展示了广阔的东亚海域面貌,甚至都附有详细的明朝府州县卫所和军事要塞的列表。这些地图的绘制A. 主要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B. 暗含了殖民扩张的野心C. 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 有利于士大夫了解世界7 .清朝前期,礼部对所辖各属国的贡期、贡道等规定如表 1所示。据此可知表 1 礼部所辖各属国的贡期、贡道情况一览表国别 贡期 贡道 水陆朝鲜 一年一贡 鸭绿江-凤凰城-盛京-京师 陆路琉球 两年一贡 福建闽安镇 海路安南 六年两贡 广西太平府 陆路暹罗 三年一贡 广东虎门 海路苏禄 五年一贡 福建厦门 海路南掌 十年一贡 云南普洱府 陆路西洋 无定期 广东澳门 海路缅甸 无定期 云南水昌府 陆路A. 海陆丝绸之路得到有效管理 B. 清朝对外交往范围日渐扩大C. 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松弛 D. 礼部规范管理属国封贡事务8 .据《清史稿》记载: “ 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同治末年,增至千一百四十余万。光绪三十四年,增至三千二百九十余万。宣统末年,都三千六百十七万有奇,为岁入大宗。” 这表明,晚清时期A. 对外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B. 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C. 海关管理实现了近代化 D. 海关税收超过田赋收入9. 20世纪 30年代中期,苗族学者石启贵从 “ 苗汉由来 ” 、 “ 苗语歌曲 ” 、 “ 苗华名称 ” 、 “ 医药干 支(即天干地支) ” 、 “ 姓氏同一 ” 、 “ 宗教习俗 ” 等对 “ 苗汉同源 ” 进行考证,并得出结论:“ 苗汉实为同源异系同木分枝,皆黄帝之后裔,属汉族之支脉” 。这表明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国民政府妥协政策不得人心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勃兴 D. 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初步觉醒10. 1964年,伴随 “ 三线 ” 建设的进行,成昆(成都至昆明)铁路建设也提上日程,毛泽东提出 “ 成 昆路要快修” ,周恩来批示:“ 修建成昆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修。” 当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成昆铁路建设的原因是A. 合理平衡东西部的交通布局 B. 推动川渝一体化进程C. 适应 “ 四个现代化” 的需要 D. 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11. 2024年 11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就完善全球 治理,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出五点主张:一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设合作型世界经济二 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建设稳定型世界经济三 完善全球贸易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四 完善全球数字治理,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五 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这五点主张A. 进一步提高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B. 完善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 C. 构建了共同发展的平等公正世界 D.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12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305-公元前30年)统治者的雕像多模仿此前第三十王朝本土法老的雕 像形制,如托勒密一世雕像的面部特征与第三十王朝法老奈克塔奈布一世和奈克塔奈布二世的雕像 十分相似,都有笔直的眉毛、杏仁形状的眼睛、宽大的鼻翼和饱满的面部轮廓。这种做法旨在A. 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B.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C. 传承埃及政治文明 D. 展现对法老的崇拜13. 17-18世纪,巴黎图书贸易蓬勃发展,书贩群体的规模空前扩大。他们通过走街串巷和上门推销, 与其兜售的书籍共同成为巴黎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成为近代法国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社会化趋势的 见证者。据此可推知,书贩群体的扩大A. 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 B. 推动了民主等原则在欧洲广泛传播C. 巩固了巴黎的世界出版业中心地位 D. 客观上有利于法国社会变革与转型14. 19世纪英国职业病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多工人患病多年后只能走向死亡。伴随新闻媒体的关 注和政府的日益重视等,从 60年代起,英国政府开始从立法、监督、赔偿等方面入手治理职业病 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已经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 福利制度国家初步形成C.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D. 国家治理能力日益提升15. 1956年 10月,美苏达成交换期刊的协议,即允许双方向对方国家各交换5万份特定期刊。但次年 美国政府再次明确通过强有力的新闻传播、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来 阐明美国的生活、文化和制度”的必要性并展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反映了A. 美苏对峙局面走向全面缓和 美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C. 苏联意识形态将会受到冲击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明交流16 .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部分地区形势紧张、国际贸易跌宕起伏,有人认为,经济全球 化步伐可能会放慢,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将再度升温,甚至取代经济全球化。以下与此认知相符的 是A. 意识形态差异是阻碍全球动荡的根源B. 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C. 经济区域集团化必然替代经济全球化D. 经济全球化已陷入停滞(在此卷上答题无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17题25分,第 18题 15分,第 19题 12分,共计 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图 3 明清基层治理中的协调机制示意图-材料摘自程朋飞等《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基于领域性视角》材料二 中共成立之初,就对如何组建农民自己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进行了多次探索。土地革命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普遍选举制度,从而建立了省、县、区、乡四级苏 维埃政权。同时,中共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全面抗战时期,中 共在农村实行 “ 三三制 ” 原则,按照普遍、平等、直接的基层选举模式,因地制宜建立根据地的基 层组织机制与农村管理方法,实施区、县、乡三级体制,这些举措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各解放区相应地建立贫农团和农民协会等基层政权组织,后被村民代表会议 取代,直到新中国成立。-材料摘编自李增元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治理的百年探索历程及基本逻辑》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性工程,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主动回应,是应对 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 进程中需要打破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模式,探析促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摘编自文丰安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重视基层治理的原因及其意义。 (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认识。(7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20世纪 30年代,针对纳粹德国的崛起及其在拉美的势力渗透,罗斯福政府改变对拉美的策略, 积极推进所谓的 “ 睦邻政策 ” ,强调 “ 美洲团结 ” 。此后,罗斯福政府对拉美开展积极主动的文化外 交、媒体外交和援助外交等,以抵制纳粹各国的宣传活动。为了协调各部门,美国专门成立美拉事务 协调员办公室,协调美国在拉美的全部职能,并通过这些活动在拉美人民中营造了有利于美国的 “ 舆 论环境” ,从而使拉美国家感受到美国正与他们共同应对当前的困境,彼此的利益是一致的。由于美国政府的努力,其 “ 睦邻 ” 外交对于拉美国家的政策转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美 拉形成了战时军事同盟关系,拉美还成为美国战略性物资的来源地和商品输出重要市场。可以说, “ 睦邻外交 ” 比 “ 门罗主义 ” 更隐蔽更具吸引力,是美国实施战后全球霸权战略的 “ 试金石 ” 。事实 上,美国的经济援助促使其最终取代欧洲在拉美的支配地位。-摘编自肖华锋、梁月秀《二战期间美国对拉美的 “ 睦邻 ” 公共外交-以美拉事务协调员办公室为 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改变对拉美策略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评述美国在拉美推行的 “ 睦邻” 外交政策。(7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晚清民初的新名词涵带 “ 现代性” 的方式大约有以下四种:直接生动地反映现代性物质文明 成果 如 “ 蒸汽机” 、 “ 轮船” 、 “ 火车” 、 “ 军舰” 、 “ 电 报” 、 “ 煤气灯” 、 “ 手表” 等直接具体地反映现代性制度设施 如 “ 议院 ” 、 “ 邮政局 ” 、 “ 交易所 ” 、 “ 证券 ” 、 “ 银行” 、 “ 公司” 、 “ 博览会” 、 “ 公园” 、 “ 警察 署” 、 “ 新闻馆” 、 “ 报纸” 等集中凝聚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念 如 “ 科学 ” 、 “ 民主 ” 、 “ 自由 ” 、 “ 人权 ” 、 “ 进 步” 、 “ 进化” 、 “ 民族” 、 “ 文明” 等广泛反映现代性学科知识的学术 术语 如 “ 代数 ” 、 “ 化学 ” 、 “ 物理学 ” 、 “ 天文学 ” 、 “ 逻辑学” 、 “ 哲学” 、 “ 法学” 、 “ 政治学” 、 “ 经 济学” 等-摘编自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 “ 现代性”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 新名词与现代性 ” 为主题,加以阐释。(要求:任从一个方面或 整体的角度,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A D D A B D A C D A B D D C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52分。17 .(25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乡绅成为基层治理主体;基层治理体系严密;注重协商一致的治理原则;注重各级官员 与乡绅的联络通道;注重儒家伦理教化。(6分任答 3点即可)( 2)原因: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重视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革命道路的 形成与发展;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 务的需要。(6分,任答3点即可)意义:切实维护了人民利益,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支持革命与 建设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密切了中共与人民群众的关 系,巩固了党的根基,提高了党的威望和治理能力;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治理和执政能力积累了丰 富的实践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6分,每点 2分)(3)认识:巩固并扩大精准扶贫成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党建引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创 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协同治理,完善多元主体 共建机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繁荣发展;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完善基层服务供给体系 锻造了脱贫攻坚精神,为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等。(7分, 3点 6分, 4点 7分, 言之有理即可)18 .(15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美国一直视拉美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导致拉美各国的不满;纳粹德国对拉美的势力渗透;30年代经济大萧条;拉美拥有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和广阔的市场;欧洲在拉美势力的存在。 (8分,任答 4点即可)(2)评述:美国在拉美推行的“ 睦邻 ” 外交政策,本质上仍属于美国在拉美的霸权政策的延续和扩 大;美拉结成的战时军事同盟,客观上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扩大了美国市场,确立和巩固 了美国在拉美的支配地位,不利于拉美国家二战后的独立发展;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形成与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7分,任答 3点 6分, 4点 7分)19 .【参考示例】论题:新名词的出现折射中国近代的时代发展(2分)论述: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历史悠久,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综观近代中国语言文字的演 变发展,尤其近代很多新名词的出现,无不体现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与时代的发展。如在工业革命的影 响下,晚清掀起了洋务运动,直接产生了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物质文明成果如“ 蒸汽机” 、“ 轮船” 、 “ 火车” 、“ 电报” 、“ 手表” 等。伴随西学不断东渐及救亡图存运动发展,现代西方制度设施也传入近 代中国,如“ 议院” 、“ 邮政局” 、“ 公司” 、“ 博览会” 、“ 警察署” 、“ 新闻馆” 、“ 报纸” 等。在 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与推动下,集中凝聚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如“ 科 学” 、“ 民主” 、“ 自由” 、“ 人权” 、“ 进步” 、“ 进化” 、“ 民族” 、“ 文明” 等日益深入民心。同 时,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过程中,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学科知识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和践行, 如“ 代数 ” 、 “ 化学 ” 、 “ 物理学 ” 、 “ 天文学 ” 、 “ 逻辑学 ” 、 “ 哲学 ” 、 “ 法学 ” 、 “ 政治学 ” 、 “ 经济学” 等。(8分)由此可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新名词的出现以及被逐渐的认知并接受实践,恰恰反映了与时 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与无缝对接。(2分)( 参考示例 ” 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考生可以从其它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酌 情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