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第5.1课 《阿Q正传(节选)》
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阿Q精神”。
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4. 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相关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相关背景
了解《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了解“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已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解题
《阿Q正传(节选)》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题目含义的理解:
阿Q表明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意味更浓,可以指代我们所有人,引发读者自我反思;“正传”既表明传主普通百姓的身份,又表明内容的严肃。以“阿Q正传”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中国人性格命运的严肃思考。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明确字音
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 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ɡ)
敌忾(kài) 下箸(zhù) 醉醺醺(xūn) 口讷(nè)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①小觑:小看。
②口讷:嘴笨,言语迟钝。
③行状:履历,事迹。
④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⑤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⑥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预习检查
文本研读
第三部分
【思考1】概括每一章的主要事件
第二章: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自欺欺人腹诽战术
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轻自贱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自己打自己嘴巴 自我摧残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骂,等待挨打 忘却屈辱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3.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2)原因: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5.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1)“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2)原因: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②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明确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表明,阿Q赢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明确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思考4】探讨意图
1.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探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明确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明晰主旨
拓展阅读
第四部分
鲁迅的馈赠
孙 郁
在现实生活里,鲁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横眉冷对所有的人,而是一个非常真性情的人。记得鲁迅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成为他的粉丝,追随他一起到上海。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这种关怀与爱,显得非常感人。那时候,有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出版不了,鲁迅也常常会拿自己的钱给他补贴出版。
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愿意开玩笑,他自嘲自己说的玩笑是“猫头鹰的声音”。鲁迅的好多朋友都是有个性的,不那么正襟危坐,比如郁达夫。郁达夫就很好玩,喜欢写一些士大夫的诗画、旧体诗,喜欢写一些旧小说。鲁迅觉得这个人很真,很可爱。萧军也是这样,东北人,有时候非常粗野,但是鲁迅很喜欢他。萧军给鲁迅写信,说“自己的性子是否要改一下”,鲁迅说不要改。
生活中鲁迅很率真,完全是那种性情中人,鲁迅早期的朋友和鲁迅闹翻了,为什么闹翻的?因为鲁迅觉得“这些人有的时候在那里莫名其妙装孙子”。其实,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名人。
拓展阅读
在我的了解中,鲁迅的爱好很多,他喜欢买画册,看外国电影,他买了大量的汉砖、拓片,各种各样的文物。鲁迅对现代画派也很喜欢。而且鲁迅特别注重风俗的研究,对地域文明有特别的感受。由此而来,他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书。
鲁迅穿着很朴素,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以至于这种打扮带来了很多麻烦,经常受到羞辱。有一次鲁迅去银行取工资,但银行里的人不肯把钱给他,因为他们不相信穿着破烂的人有能力取这么多钱。还有一次警察看到鲁迅提着箱子,就要求开箱检查,因为他的样子像是在卖鸦片。而鲁迅在进出大楼时被保安轰出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弊端刺向文人墨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专家评介,鲁迅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今天我们读他的作品依然感觉到河的流淌。为什么鲁迅还在流动?就是因为他不是什么,没有成为什么。鲁迅永远是一个进程接一个进程。鲁迅思想不断在发展。人要不断选择,不断地和“那些使自己成为非我的东西相抗争”。鲁迅坚守自己的个性,他对自由主义等等都有提防,但最主要的还是提防自己,“提防自己成为社会的废物”。
鲁迅晚年每年都要翻译两三本书,如果把鲁迅和同时代的学者胡适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胡适的思想和智慧在30岁就已经停止前进了,而鲁迅在50岁的时候依然在不断发展。从成就上看,我认为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因为鲁迅要翻译、要输血、要新鲜的东西,他警惕自己成为过去思想的奴隶。而胡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有学问的,但是他到40岁以后就没有什么作品问世了。
鲁迅的思想作为一个过程,依然可以给今天每一个人带来启发。因为我们也在这个过程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享受与趣味,有那么多变与不变的东西。在他的坚守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丰富的鲁迅,一个用世俗语言无法描述的鲁迅。
问题:作者说鲁迅是“一个非常真性情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一点?
明确 ①关怀与爱护学生:很多学生成为粉丝,追随他一起到上海。②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③写文章爱开玩笑。④结交有个性的朋友,不喜欢和那些会“莫名其妙地装孙子”的人来往。⑤性格率真。爱好广泛。穿着很朴素。⑥非常有操守。
拓展阅读
素材积累
鲁迅名句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