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4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最早的飞行器之一。风筝亦称为纸鸢、纸鹞、
风鸢,形状不一。如《红楼梦》第七十回所描述,风筝有蝴蝶形、鱼形、螃蟹形等。清末满族
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风筝》中写道:“风筝即纸鸢,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
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
风筝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重力、空气动力、拉力。稍有气流,风筝就上升。
当风力微弱或无风时,风筝因其自重而下降。放风筝者常拉紧线跑动,借相对气流运动而
使风筝飘浮或升空。此时,风筝沿一大圆孤运动,拉线之长即其运动轨道的半径。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若干飞行先驱称自己的实验飞机是“动力风筝”或“巢形风筝”。1909年,在兰
斯航空展览会上曾以一串风筝携带军事观察员升空。中国风筝不仅对现代空气动力学和
航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科学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甚多贡献。如美国科学家、
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2年利用风筝探测空中闪电的性质;在气象观察方面,利用风筝将温
度计携至高空测量高空云层的温度。
空气动力
拉力
风筝受力作用示意图
对于纸制风筝起源的时间,曾众说纷纭:或说汉代初期韩信创制,其依据是宋代高承的
《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第四十二·纸鸢》所记;或说五代汉隐帝时宫人侍者李业所
创,其依据是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辩证类·纸鸢》所述;另据《新唐书·田悦
第1页(共8页)
传》载,又有人认为是唐代创制。汉代说似乎太早,五代说又似乎太晚。据目前考证,纸质
风筝起源于萧梁朝。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中写道:“梁武帝大(太)清三年,侯景反,围台
城,远近不通。简文与太子大器为计,缚鸢飞空,告急于外。侯景令左右射之。及堕,皆化
为禽鸟飞去,不知所在。”
唐代马总在《通纪》卷七中亦有类似记述。从历史文献看,它最初是作为战争通信的手
段,然后成为宫中娱乐物,再发展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嬉玩物。迄南宋止,据周密《武
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载,市上已有专卖风筝的小经纪了。
先有纸鸢、风鸢,而后有风筝。大概是纸鸢中又有了带响声的构件,其声似筝,故名风
筝。唐代高骈《风筝诗》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
移将别调中。”
有声的风筝无疑是从无声的纸鸢发展来的。大约明清时期,“风筝”一名才成为无声与
有声的纸鸢的统称。关于有声纸鸢的造法,明代陈沂在其《询刍录》中说:“于鸢首以竹为
笛,使风入,作声如筝,名俗呼风筝。”这就是说,在纸鸢竹架的头部同时捆扎上一根短小竹
笛,放风筝时,气流通过竹笛而鸣响。
在谈及风筝的起源时,我们曾反复强调纸质风筝。至于木质风筝,其起源还要早。战
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翟、东汉科学家张衡,曾分别创制称为木鸢和木雕的飞行器。
(摘编自戴念祖《文物中的物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与文化土壤之中,其知识体
系的构建始终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从《考工记》被尊为工艺典范收入《周礼》,到《墨
经》理论体系在汉代后逐渐散佚的命运对比中,清晰可见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用主义脉络。
《考工记》记载的车轮制造采用“规、矩、水、县”四法检测质量,虽暗含几何学原理却止步于
经验总结;而《墨经》提出的力学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因缺乏实践支撑最终湮没于历史
长河,这种“重术轻学”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标识。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古代物理学展现出独特技术智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北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不仅记录了地磁偏角现象,更通过观察声学共振改良军乐器,但其研
究始终服务于历法修订、军事装备等实际需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系统记载的提花机
结构,虽暗合机械联动原理,其传承却依赖工匠口授而非理论解析。这种知识形态导致技
术发展常陷于螺旋循环:宋代燕肃耗费四十年复现指南车,本质上是对前代机械的经验重
构,而非基于力学理论的创新突破。
中西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在近代尤为凸显。李约瑟统计显示,1600年前中国有26项
重大技术发明西传,但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方法使西方完成质的飞跃。沈括虽早于欧洲
四百年发现磁偏角,却未能像吉尔伯特那样构建地磁学说;《墨经》虽系统论述小孔成像原
理,终究未能催生出开普勒《折光学》般的理论体系。这种分野源于社会认知结构的深层差
异: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将科技限定为“器用”层面,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最终导向伦理认
知,而西方在资本主义推动下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构建起“理论一实验一技术”的创新链条。
回望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其经验性成就与理论局限共同构成独特的发展逻辑。祖冲之
《缀术》的失传与《考工记》的千年传承,折射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失衡。这种特征既造
就了“四大发明”的辉煌,也使近代转型陷入困境。当我们以历史眼光审视这些成就时,既
要避免以现代标准苛责先人,也需清醒认识制度性制约因素,方能真正理解中华科技文明
的特质与价值。
(摘编自《〈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绪论》)
第2页(共8页)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4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A.“这使风筝有了不同的分类”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最早的
飞行器之一。风筝亦称为纸鸢、纸鹞、风鸢,形状不一”,并没有表明材质多样、形状各异使风筝有了不同的分类。
B“表明这些飞行先驱认真研究过中国风筝”错误。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若干飞行先驱称自己的实验飞
机是‘动力风筝’或‘巢形风筝’”,但不能表明这些飞行先驱认真研究过中国风筝。C.“风筝已彻底转变为民间百
姓的嬉玩物”错,材料一说“从历史文献看,它最初是作为战争通信的手段,然后成为宫中娱乐物,再发展为平民
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嬉玩物。迄南宋止,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载,市上已有专卖风筝的小经纪了”,不
能得出“彻底转变”的结论。
2D【解析】“中华科技文明”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回望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其经验性成就与理论局限共同构成独
特的发展逻辑。祖冲之《缀术》的失传与《考工记》的千年传承,折射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失衡”,是中国古代
物理学呈现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失衡的特征,体现了其独特的发展逻辑,而不是“中华科技文明”,选项扩大了
范围。
3C【解析】“突出了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的独特智慧及先进性”错误。材料而通过对比,是为了突出中西科技发
展路径的差异,以及中国古代物理学“重术轻学”的特点,说明其在展现出独特技术智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
足。而不是突出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展现出独特智慧及先进性。
4①用于军事。在古代作为战争通信的手段,可以用风筝发送战争信息、请求救援等。②用于娱乐。由宫中娱乐
物,发展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嬉玩物。③用于实验探测。中国风筝不仅对现代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科学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贡献。
(评分参考:①②各1分,③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科研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技术应用:②不能仅满足于经验总结,要重视理论研究,构建理
论体系;③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避免制度性制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④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局限于对前人
成果的经验重构,要实现创新突破;⑤要重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构建“理论一实验一技术”的创新链条。
(评分参考:②2分,其余每点1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B【解析】“说明周朴园想看见到当年的侍萍,思念之情跃然纸上”错,应该是周朴园害怕见到当年的侍萍,虚伪
之相跃然纸上。
7.A【解析】A项,“反语”错误,这里周朴园是为了美化鲁侍萍,一是掩盖自己的罪恶,二是以此慰藉自己空虚的
灵魂。
8.不一样。①对周朴园来说,无锡曾经有过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过他心底最美好的爱情。曾经带给他
无限幸福和美好回忆的无锡是一个“好地方”,体现了他对往昔的回忆和眷恋。②对无锡,鲁侍萍的感情是复杂
的。与周朴园共同经历了美好爱情的无锡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好地方,但也是让待萍伤心绝望的地方。此处
她说“好地方”是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愤恨。
(评分参考:观点1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都不是反抗者。①两人对外来欺压采取畏惧逃避的方式,都不敢说“不”。鲁侍萍当年选择投河,现在也不敢当
众揭穿周朴园的伪善面孔;②汉子因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人生不幸归结命运不好,找不到生活出路。
(评分参考:观点1分,理由①3分,②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CEG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句意: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国,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主意。“增”作主语,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