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地理考前冲刺预测卷 地球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地理考前冲刺预测卷 地球的运动(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押题预测-地球的运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凯尔特人利用法国、德国、瑞士三国交界处的贝尔琴系统发现了太阳视运动特点。贝尔琴系统分别由小贝尔琴(甲)、黑森林贝尔琴(乙)、瑞士贝尔琴(丙)和阿尔萨斯贝尔琴(丁)四座山组成。在丁处观测到,春秋分日出在乙处山顶,一年中只有一次日出分别在甲处和丙处山顶(忽略地形影响)。如图为贝尔琴系统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1题。
1.若丁处的人观测到日出在甲处,则该日丙处的人看到日落在(  )
A.甲 B.乙
C.丁 D.甲与乙之间
2024年6月13日,家在厦门(25°N,118°E)的某高中篮球爱好者为准备在北京举行的国内高中生篮球比赛,增加了训练时间和强度。图为其在学校操场拍摄了一张投篮照片,时间为北京时间10:0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该高中生投篮的位置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正确示意厦门当天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是(  )
A.A B.B C.C D.D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太阳直射点也会做回归运动,并且各地的昼夜长短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地球由②运动至③期间,地球(  )
A.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与太阳的距离渐渐变小
C.北半球昼长渐渐变长
D.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减小
5.2024年8月22日,时至处暑,下列节气与处暑时节地球昼夜长短分布相近的是(  )
A.雨水(2月19日) B.谷雨(4月19日)
C.小满(5月20日) D.霜降(10月23日)
如图为我国杭州(30°N)某中学生居住的一栋民居楼房的俯视图,房间内在A侧靠窗有一书桌,房间外阳台装有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中学生在书桌的固定点观测,发现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则该日接近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023年7月25日,小明到有“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图为小明用无人机拍摄的晨曦中的安顺市(25°N,105°E)坝陵河大桥景观。完成7﹣7题。
7.与北京市相比,此日安顺市(  )
A.昼长更长
B.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C.日落方位角相同
D.室内正午光照面积更大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八达岭段(约40°N)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2023年12月1日,地理小组前往此处(如图)考察。白天,他们拍摄了一张“复刻”教材插图的照片。夜幕降临,他们还在这里看到极光。据此完成8﹣11题。
8.地理小组成员拍摄照片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9.京张铁路图示段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  )
A.50米 B.110米 C.180米 D.660米
10.百年前京张铁路图示段未沿直线而是修建成“人”字形线路,主要是为了(  )
A.绕开连片耕地,利于修建
B.经过阳坡路段,视野开阔
C.避开河谷,免遭山洪破坏
D.延长路程,降低线路坡度
11.此次极光期间,下列部门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合理的是(  )
A.航天部门需维护航天设备
B.气象部门需防范极端天气
C.通讯部门需改用卫星通信
D.水利部门需关注天文大潮
日光温室外覆草苫,可在夜间实现有效保温。日光温室揭盖草苫的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图1示意我国北方某地日光温室结构,图2示意不同朝向的温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国庆至元旦期间,北方地区同一日光温室的最早揭草苫时间(  )
A.逐渐提前 B.逐渐延后
C.先提前再延后 D.先延后再提前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圭表”(如图1),通过一年中正午“表”影长短来确定节气变化。如图2示意某地(36.5°N,116°E)一处“圭表”,人们可站在黑色圆圈处亲身体验“圭表”的测时原理。据此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圭”上示意的节气1和节气24分别对应(  )
A.春分和秋分 B.夏至和冬至
C.秋分和春分 D.冬至和夏至
14.小明站在黑色圆圈处观察,发现当手表正好12:00时,自己的影子落在(  )
A.蛇、马之间 B.马、羊之间 C.猪、鼠之间 D.鼠、牛之间
“日照金山”是指在太阳高度低、光照很弱的晴天,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出现的山体一面金光灿灿、蔚为壮观的景象。川西的贡嘎山(如图)是大雪山的主峰,常年冰雪覆盖。某游客很幸运于国庆黄金周10月3日清晨拍摄到贡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完成下面小题。
15.贡嘎山常年冰雪覆盖,一般难见真容,所以“日照金山”景观十分难得一见,难见该山峰真容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广布,难于攀登 B.群山环抱,视野受阻
C.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D.季风深入,云雾缭绕
16.不考虑天气因素,下一次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拍摄日照金山的日期为(  )
A.1月13日 B.3月11日 C.6月10日 D.8月5日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秋 福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湛江(21.5°N,110°E)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为考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从某日开始观察并测量学校旗杆(高10m)正午影子的长度。如图示意该地理兴趣小组学生绘制的旗杆正午影子长度变化情况。
(1)推测该地理兴趣小组开始进行该活动的日期,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请在图中绘出9月23日﹣次年3月21日该学校旗杆正午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并说明9月23日一天中该校旗杆影子朝向的变化过程。
(3)为准确测出正午旗杆影长,该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每日测量的北京时间为    ,图中a的值约为    。(参考数据:cos21.5°≈0.93,tan21.5°≈0.39.)
18.(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乙、丙三地同学设计“影子长度”探究学习活动。12月22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
材料二: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影长变化图。
(1)在图中绘制该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仅本小题黄赤交角取23.5°)。
(2)分别写出甲、乙两地的经纬度。
(3)该日乙地某同学正在参与该探究学习活动,请帮他绘出该日当地正午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和夜半球)和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标注太阳视运动方向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19.(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图2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
(1)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   月20日。
(2)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一艘位于赤道的游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游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   。
(3)图1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   。
(4)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   。
(5)在晨昏线经C点至B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变   (长/短)。
(6)图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   。
(7)当图2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   时,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   。
20.(2024秋 泉州期中)暑假中,7月25日至8月3日,景先生在澳大利亚旅行,游览珀斯、悉尼等著名城市,观赏艾尔湖。
材料一:艾尔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mm,所以大部分时间湖泊干涸,但当某些年份降雨量较大时,湖泊面积增大,被誉为“天空最美的镜子”。7月27日某时刻,景先生在珀斯,面对大海拍摄了海平面日照图。
(1)请推断拍照当时,该日照图为    (日出/日落)图。该日珀斯与达尔文相比,昼更长的是    。
材料二:景先生还去参观了位于珀斯(32°S)以东340千米处的沙漠中的波浪岩(WaveRock)。波浪岩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下面左图),下面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2)形成波浪岩奇特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溶蚀
(3)构成波浪岩的岩石属于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三:离开西部后,景先生乘坐火车到达悉尼(34°S)游玩,在悉尼歌剧院前,他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通过视频,他看见上海家里电子时钟上显示的时间为7月31日9:56,此时太阳正好位于歌剧院的正北方向。
(4)根据材料三景先生在悉尼跟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间,推测悉尼所在的经度为    。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押题预测-地球的运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凯尔特人利用法国、德国、瑞士三国交界处的贝尔琴系统发现了太阳视运动特点。贝尔琴系统分别由小贝尔琴(甲)、黑森林贝尔琴(乙)、瑞士贝尔琴(丙)和阿尔萨斯贝尔琴(丁)四座山组成。在丁处观测到,春秋分日出在乙处山顶,一年中只有一次日出分别在甲处和丙处山顶(忽略地形影响)。如图为贝尔琴系统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1题。
1.若丁处的人观测到日出在甲处,则该日丙处的人看到日落在(  )
A.甲 B.乙
C.丁 D.甲与乙之间
【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
【解答】解:春秋分日出正东,春秋分在丁处观测到日出在乙处山顶,表明乙处位于丁处正东方向,据此建立指向标。若丁处的人观测到日出在甲处,根据指向标可知,该日日出东北,则日落西北,且日出东偏北的角度与日落西偏北的角度相同,则当日丙处日落西北,且西偏北的角度与乙丁连线和甲丁连线夹角相同,即甲丁连线、丙丁连线与乙丁连线的夹角相同,因此丙处的人看到日落在丁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方向的判断,难度大,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2024年6月13日,家在厦门(25°N,118°E)的某高中篮球爱好者为准备在北京举行的国内高中生篮球比赛,增加了训练时间和强度。图为其在学校操场拍摄了一张投篮照片,时间为北京时间10:0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该高中生投篮的位置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 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采取“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篮球爱好者面向篮筐投篮,大体方向要么面向偏北侧球筐,要么面向偏南侧球筐,此时时间为北京时间10:00,当地(118°E)时间为10:00﹣(120°﹣118°)×4分钟=9:52,位于上午时刻,太阳在东南方位,影子在西北,结合左图球场方位可知,①②③④位置影子在左图都应该在站立点向左上方倾斜,且需要保证影子在圈内,符合题意的为②位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3.能正确示意厦门当天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太阳日出日落方位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北,日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南,日落于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极昼处日出日落方向为正北或正南。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6月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6月1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以南,厦门地处直射点北侧,昼长夜短,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观测点在太阳直射点北侧,正午太阳在正南方,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太阳直射点也会做回归运动,并且各地的昼夜长短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地球由②运动至③期间,地球(  )
A.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与太阳的距离渐渐变小
C.北半球昼长渐渐变长
D.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减小
【分析】二分二至日的判读遵循“左斜左冬,右斜右冬”的规律,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以确定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地球公转在1月初为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7月初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所以越靠近1月初,公转速度越快,越远离1月初,公转速度越慢;越靠近7月初,公转速度越慢,越远离7月初,公转速度越快。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
【解答】解:图中的地轴向右倾斜,所以右侧的④是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①是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②是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③是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所以地球由②运动至③期间,即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先接近远日点,再远离远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错误。
7月初为远日点,夏至日到7月初,日地距离变大,B错误。
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此后昼长逐渐变短,C错误。
夏至日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最大,南极附近极夜范围最大,夏至日到秋分日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减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5.2024年8月22日,时至处暑,下列节气与处暑时节地球昼夜长短分布相近的是(  )
A.雨水(2月19日) B.谷雨(4月19日)
C.小满(5月20日) D.霜降(10月23日)
【分析】关于夏至日和冬至日对称的节气的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和方位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
【解答】解:与处暑时节地球昼夜长短分布相近的节气的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则两个节气关于夏至日对称。8月22日在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后2个月,则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前2个月最近的节气是谷雨(4月19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节气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如图为我国杭州(30°N)某中学生居住的一栋民居楼房的俯视图,房间内在A侧靠窗有一书桌,房间外阳台装有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中学生在书桌的固定点观测,发现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则该日接近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分析】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解答】解:由图可知,书桌面向窗户朝正南方向,如在书桌位置通过窗户可观察到日出和日落,这代表日出的方位为东南方,日落的方位是西南方。从设问中可知,每年仅有一天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说明这一天日出时东偏南为最大的角度,日落时西偏南为最大的角度,对应的节气为冬至,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023年7月25日,小明到有“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图为小明用无人机拍摄的晨曦中的安顺市(25°N,105°E)坝陵河大桥景观。完成7﹣7题。
7.与北京市相比,此日安顺市(  )
A.昼长更长
B.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C.日落方位角相同
D.室内正午光照面积更大
【分析】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安顺市纬度比大连低,7月25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所以安顺市比大连市昼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A错误,B正确。
两地昼长不同,日出、日落的方位角不同,C错误。
安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室内正午光照面积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八达岭段(约40°N)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2023年12月1日,地理小组前往此处(如图)考察。白天,他们拍摄了一张“复刻”教材插图的照片。夜幕降临,他们还在这里看到极光。据此完成8﹣11题。
8.地理小组成员拍摄照片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图的判读可以从数值、弯曲情况、疏密、闭合曲线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在甲地拍摄照片,则青龙桥车站应位于左侧,人字形线路在右侧,A错误。
该照片右侧为青龙桥车站,左侧可以看到人字形线路,丙地符合题意,C正确。
在乙地和丁地距离青龙桥车站和人字形线路较远,难以将青龙桥车站和人字形线路拍摄在照片的中央,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9.京张铁路图示段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  )
A.50米 B.110米 C.180米 D.660米
【分析】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数量,d为等高距。
【解答】解:图中等高距为30米,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最高海拔在660~690米之间,最低海拔在540~57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90~150米,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110米。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0.百年前京张铁路图示段未沿直线而是修建成“人”字形线路,主要是为了(  )
A.绕开连片耕地,利于修建
B.经过阳坡路段,视野开阔
C.避开河谷,免遭山洪破坏
D.延长路程,降低线路坡度
【分析】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因素有地形、地质、技术、资金、运输需求量等。
【解答】解:据图可知,该地区以山地为主,耕地分布较少,A错误。
阴阳坡对于视野的影响不大,且该路段经过的并不都是阳坡,B错误。
根据等高线来看,该路线经过的大部分地区为河谷,不能使其免遭山洪破坏,C错误。
该线路若修建成直线,经过的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过大,不利于火车在此处行驶,而将线路修建成人字形线路,能够延长路程,降低线路的坡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交通线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1.此次极光期间,下列部门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合理的是(  )
A.航天部门需维护航天设备
B.气象部门需防范极端天气
C.通讯部门需改用卫星通信
D.水利部门需关注天文大潮
【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解答】解:极光是太阳活动抛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冲击大气层而形成的,这些粒子流也会对航天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而该地区地处40°N附近,在此处看到极光说明本次太阳活动较为剧烈,会对航天设备造成较大损害,故航天部门需要对设备进行维护,A正确。
太阳活动虽然与地球上一些气候异常具有相关性,但不能直接造成地球立刻出现极端天气,B错误。
若使用卫星通信,则以无线电短波通信形式进行的通信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C错误。
天文大潮主要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太阳活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日光温室外覆草苫,可在夜间实现有效保温。日光温室揭盖草苫的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图1示意我国北方某地日光温室结构,图2示意不同朝向的温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国庆至元旦期间,北方地区同一日光温室的最早揭草苫时间(  )
A.逐渐提前 B.逐渐延后
C.先提前再延后 D.先延后再提前
【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解答】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庆至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经历了往南运动到达南回归线后往北运动的过程。在10月1日到12月22日之间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往南移动,日出时间逐渐变晚,所以北方地区同一日光温室的最早揭草苫时间要延后;12月22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日出时间逐渐提前,北方地区同一日光温室的最早揭草苫时间应当有所提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圭表”(如图1),通过一年中正午“表”影长短来确定节气变化。如图2示意某地(36.5°N,116°E)一处“圭表”,人们可站在黑色圆圈处亲身体验“圭表”的测时原理。据此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圭”上示意的节气1和节气24分别对应(  )
A.春分和秋分 B.夏至和冬至
C.秋分和春分 D.冬至和夏至
【分析】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解答】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圭表”通过一年中正午“表”影长短来确定节气变化,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图2中节气24应是影长最短,而节气1影长最长,故节气1对应北半球影长最长的冬至日,节气24对应北半球影长最短的夏至日,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4.小明站在黑色圆圈处观察,发现当手表正好12:00时,自己的影子落在(  )
A.蛇、马之间 B.马、羊之间 C.猪、鼠之间 D.鼠、牛之间
【分析】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解答】解:由于该地区位于116°E,当手表为北京时间12:00时,该地区的地方时为11:44,此时太阳尚未到达正南方向,故太阳方位应在猪、鼠之间,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故此时影子应该在猪、鼠对面的蛇、马之间,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适中,关键是获取图文信息分析。
“日照金山”是指在太阳高度低、光照很弱的晴天,太阳光近似垂直照射雪山,出现的山体一面金光灿灿、蔚为壮观的景象。川西的贡嘎山(如图)是大雪山的主峰,常年冰雪覆盖。某游客很幸运于国庆黄金周10月3日清晨拍摄到贡嘎山日照金山的景象。完成下面小题。
15.贡嘎山常年冰雪覆盖,一般难见真容,所以“日照金山”景观十分难得一见,难见该山峰真容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广布,难于攀登 B.群山环抱,视野受阻
C.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D.季风深入,云雾缭绕
【分析】“日照金山”景观的观测要选择适当地地理位置、合适的观测时间、适当地季节、晴朗的天气状况等。
【解答】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东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般难见真容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季风携带海洋水汽遇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因此,高海拔地区云雾缭绕,难见真容,故D正确。
冰川广布,但不会遮挡视线,故A错误。
该地区海拔较高视野并不受阻,故B错误。
与交通影响较小,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悉相关知识,并能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综合解题的能力。
16.不考虑天气因素,下一次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拍摄日照金山的日期为(  )
A.1月13日 B.3月11日 C.6月10日 D.8月5日
【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具体来说,太阳直射点在春分时位于赤道,随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夏至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到秋分时再次回到赤道,随后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时到达南回归线。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北移动,最终在次年春分时回到赤道,完成一个周期的移动。
【解答】解: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判断,下一次太阳在同一时刻同一位置日照金山的日期,应与国庆节关于冬至日12月22日(或夏至日6月22日)对称,为次年3月11日左右(或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应与10月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基础知识,并能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秋 福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湛江(21.5°N,110°E)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为考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从某日开始观察并测量学校旗杆(高10m)正午影子的长度。如图示意该地理兴趣小组学生绘制的旗杆正午影子长度变化情况。
(1)推测该地理兴趣小组开始进行该活动的日期,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请在图中绘出9月23日﹣次年3月21日该学校旗杆正午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并说明9月23日一天中该校旗杆影子朝向的变化过程。
(3)为准确测出正午旗杆影长,该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每日测量的北京时间为  12:40 ,图中a的值约为  3.90 。(参考数据:cos21.5°≈0.93,tan21.5°≈0.39.)
【分析】(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影子朝向:日出时旗杆影子朝向正西方向,上午朝向西北方向,正午时朝向正北方向,下午朝向东北方向,日落时朝向正东方向。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解答】解:(1)图中可看出,开始进行该活动的日期和7月19日,影长为0,说明开始该活动的日期太阳直射该地,即21.5°N,该日期与7月19日关于6月22日对称,应为5月26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21.5°N,21.5°N正午太阳高度为90°;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21.5°N向南北两方递减。
(2)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先远离该地,到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再接近该地,故该学校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再变大,影子先变长再变短,9月23日和3月21日影子相同,12月21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可计算出该学校正午太阳高度为45°,故影长和旗杆等长,据此可以画出下图:
9月23日为秋分,日出时太阳在正东,旗杆影子朝向正西方向,上午太阳在东南,影子朝向西北方向,正午时太阳在正南,影子朝向正北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南,影子朝向东北方向,日落时太阳在正西,影子朝向正东方向。
(3)该学校110°E,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相差40分钟,故该学校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40,图中a为太阳直射赤道时的影长,太阳直射赤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21.5°﹣0)=69.5°,影长a=10tan21.5°≈3.9。
故答案为:
(1)日期:5月26日左右。分布规律:太阳直射21.5°N,21.5°N正午太阳高度为90°;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21.5°N向南北两侧递减。
(2)绘图如下:
影子朝向:日出时旗杆影子朝向正西方向,上午朝向西北方向,正午时朝向正北方向,下午朝向东北方向,日落时朝向正东方向。
(3)12:40;3.90
【点评】本题以影子长度变化为载体,涉及正午太阳高度、影子、地方时计算等,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8.(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乙、丙三地同学设计“影子长度”探究学习活动。12月22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
材料二: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影长变化图。
(1)在图中绘制该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仅本小题黄赤交角取23.5°)。
(2)分别写出甲、乙两地的经纬度。
(3)该日乙地某同学正在参与该探究学习活动,请帮他绘出该日当地正午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和夜半球)和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标注太阳视运动方向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分析】(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地理坐标包括直射点的纬度和12时的经度。求地方时的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3)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解答】(1)该日为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23.5°S,23.5°S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此时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从23.5°S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90°﹣23.5°=67.5°;太阳直射23.5°S,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90°﹣(90°﹣23.5°)=23.5°,绘图如下:
(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在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13:00时影长最短,说明太阳高度角最大,判断其地方时是12:00;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可知,甲地经度为105°E;影长最短时为0米,判断太阳直射当地,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甲地纬度为23°26′S,故甲地坐标为甲(23°26′S,105°E)。乙地在北京时间0:00时影长最短,判断其地方时是12:00,故乙地经度是60°W;影长最短时为1米且影子位于南侧,已知立杆杆长为1米,判断其正午太阳高度角度为45°,乙地纬度为68°26′S,故乙地坐标为(68°26′S,60°W)。
(3)此时直射南回归线,因此绘制北半球北极点俯视图,按照逆时针方向自转,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乙地正午时60°W是12:00,因此120°E是0:00;赤道上150°W正在日出,地方时6:00;赤道上30°E正在日落,地方时18:00。发生极昼地区太阳日出正南、日落正南;乙地坐标为(68°26’S,60°W),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乙地在南极圈及其以南,故乙地会出现极昼。乙地正午时,正午太阳高度角=90°﹣|68°26’﹣23°26′|=45°。因为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0时太阳高度大于0°。绘图如下:
故答案为:
(1)
(2)甲(23°26’S,105°E),乙(68°26’S,60°W)
(3)
【点评】本题以甲、乙、丙三地同学设计“影子长度”探究学习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太阳视运动图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19.(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图2为某时刻的等白昼时长线图,图中OA、OB为日期界线,O点为极点,P点纬度为70°。
(1)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 4 月20日。
(2)图1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一艘位于赤道的游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游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 135°W 。
(3)图1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 减慢 。
(4)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 16°S 。
(5)在晨昏线经C点至B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变 短 (长/短)。
(6)图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 (20°N,135°W) 。
(7)当图2P点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为 17 时,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 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 。
【分析】(1)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通过极点,3月21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动至北回归线,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自北极点扩大至北极圈,通过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可确定大致日期。
(2)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正值日出,求出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度即可。
(3)地球公转变化规律:地球于每年一月初经过近日点,七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一月初到当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七月初到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减小,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6)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S,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直射点的纬度,12时的经度)
(7)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先求出两地的时区差,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区时。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解答】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晨昏线通过极点A(北极点)之后,北极出现了极昼现象,所以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3月21日;通过C点之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为6月22日前后,B点为AC的中点纬度为78.25°N,所以通过B点之日太阳直射11.75°N,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日期约为4月20日或8月21日,根据题目为20日可知为4月20日。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45°W平分白昼,则其地方时为12时,一艘位于赤道上的游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则该游轮处的地方时为6时,比45°W晚6小时,则在45°W的西侧90个经度,通过计算可得出该游轮所处的经度为135°W。
(3)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为5月7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4)结合图文信息可知,B为经线AC段的中点,通过计算可得此时B点纬度大约为78°N左右,此时太阳直射12°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可知,与北京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度应为16°S。
(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晨昏线经C点至B点期间,北极圈以内地区极昼范围在减少,太阳直射点南移,此时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变短。
(6)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图中OB为180°经线,故0A为0时经线。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故与OA经线相差180°,OA经线为45°E,故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35°W;根据图中经度数值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图中O点为北极点。P点纬度为70°,据图可知,此时70°N及其以内昼长均为24小时,即出现极昼,故太阳直射北半球、且与赤道相差20个纬度,即太阳直射20°N,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为(20°N,135°W)
(7)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图2P点影子朝正北时,说明P点为正午,即45°E经线为地方时12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为120°的地方时,45°E与120°E相差75°,即相差5个小时,且120°E位于45°E的东侧,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2:00+5小时=17:00。新的一天的范围为0时经线向东至180度经线,此时45°E为地方时12时,故135°W为地方时0时,我国此时处于新的一天范围内,故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即新的一天范围,即从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或135°W以东到180°)。
故答案为:
(1)4
(2)135°W
(3)减慢
(4)16°S
(5)短
(6)(20°N,135°W)
(7)17;西九区向东至东十二区
【点评】本题以太阳光照图和等白昼时长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新旧两天的划分等内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20.(2024秋 泉州期中)暑假中,7月25日至8月3日,景先生在澳大利亚旅行,游览珀斯、悉尼等著名城市,观赏艾尔湖。
材料一:艾尔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mm,所以大部分时间湖泊干涸,但当某些年份降雨量较大时,湖泊面积增大,被誉为“天空最美的镜子”。7月27日某时刻,景先生在珀斯,面对大海拍摄了海平面日照图。
(1)请推断拍照当时,该日照图为  日落 (日出/日落)图。该日珀斯与达尔文相比,昼更长的是  达尔文 。
材料二:景先生还去参观了位于珀斯(32°S)以东340千米处的沙漠中的波浪岩(WaveRock)。波浪岩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下面左图),下面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2)形成波浪岩奇特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C 。
A.岩浆活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溶蚀
(3)构成波浪岩的岩石属于右图中  B 。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三:离开西部后,景先生乘坐火车到达悉尼(34°S)游玩,在悉尼歌剧院前,他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通过视频,他看见上海家里电子时钟上显示的时间为7月31日9:56,此时太阳正好位于歌剧院的正北方向。
(4)根据材料三景先生在悉尼跟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间,推测悉尼所在的经度为  151°E 。
【分析】(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
(2)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3)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4)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时间的计算是“东加西减”。
【解答】解:(1)根据图1可知,珀斯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西部临海。由图2可见,此时太阳在海平面上,为日出或者日落时刻,由于拍摄这面对大海,说明此时拍摄者面对西方,即太阳在西方,所以此时为日落。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7月2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向北,昼越长;由图示位置可知,达尔文位于珀斯北边,达尔文纬度更低,则昼长更长。
(2)波浪岩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大部分埋于地下的巨大岩石,地下岩石底面慢慢侵蚀松化,被侵蚀的岩石底部露出地面,而强劲的沙漠风挟沙粒和尘土的吹蚀则把岩石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形成波浪岩,C正确。
由材料可知,波浪岩位于沙漠中,由花岗岩构成,为侵入岩,岩浆活动时主要是岩浆侵入其他岩层之内,没能形成波浪形态,A错误。
该地温度较高,难以有冰川发育,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错误。
水分条件差,岩石坚硬,难以溶解,不是流水溶蚀形成,D错误。
故选:C。
(3)读由图可知,碎屑物形成④,则④为沉积岩;②③④均能形成碎屑物,①不能直接形成碎屑物,且①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应为岩浆,则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由材料可知,波浪岩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由材料可知,此时太阳正好位于歌剧院的正北方向,珀斯在34°S,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则可知通话时当地时间为12:00。此时上海时钟上显示的时间为7月31日9:56,上海使用的是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7月31日9:56。由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在亚洲的东南方向。结合悉尼和上海的位置以及两地时间可知,悉尼时间更早,即悉尼地方时为31日12:00。则悉尼和120°的时间差为2小时4分钟,经度差为31度,悉尼在120°E东侧,则推测悉尼经度为151°E。
故答案为:
(1)日落;达尔文
(2)C
(3)B
(4)151°E
【点评】本大题以澳大利亚旅行和相关图为切入点,设置4个小题,涉及太阳方位、昼夜长短变化、地方时计算、外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