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思而行2025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历史(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思而行2025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历史(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5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押题卷)
历史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D 【解析】陶寺遗址出土的残扁壶上的字符“◇”和似“兀”的篆体,有学者将其隶定为“堯”的初字,对研究尧帝
传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 B 【解析】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C 【解析】汉宣帝在吏治方面,既采用儒家思想树立官僚模范,又严厉惩治贪腐,体现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4. B 【解析】唐朝设立巡院制度,其职能的演变从管控食盐到监察经济财政和地方官吏,均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
5. A 【解析】元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金银等贵金属流通量的需求增加,因而政府加大了对金银矿的开采。
6. A 【解析】施耐庵《水浒传》用各种手法客观地塑造了各种女性角色,使书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饱满而各具特色,
并有独立完整的故事空间,而不是男性故事的附属品,体现了对女性自主意识的肯定。
7. A 【解析】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刻的《微积溯源》的版面内容排版格式上,公式等内容采用了西方书籍的横排
模式,而其他文字内容则保留了中国书籍传统的竖排格式,从美学角度来说,说明当时国人尚未完全接受西方的
横排模式。
8. 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大量工厂停业,因而导致工业产品急剧短缺,价格暴涨。
这一情况席卷世界各地,中国也不例外,从而导致了中国工农业价格指数出现较大差异,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因此
出现短暂的春天。
9. B 【解析】巴黎和会后,面对强有力的日本,为解决山东问题,中国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希望能够借助英美等国
际力量维护国家主权。
10. C 【解析】鄂豫皖苏区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开展识字运动,以此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调动工农群众参加革命的
积极性。
11. 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成立的居委会成为维护城市居
民利益和稳定城市的基层机构,说明城市基层管理走向现代化。
12. B 【解析】古代西亚国家通过立法对各种犯罪、伤害人身的行为进行法律裁判,将野蛮的私人复仇的习惯改造
为罚金赔款,体现了以法律的形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3. C 【解析】近代前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君主国的“新君主”采用了多种手段为其保驾
护航,消除障碍,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4. D 【解析】卢梭否定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契约,主张建立保障人民自由平等的社会契约,强调主权在民,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15. A 【解析】20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从推行经济国有化到去国有化,都未解决经济危机,
说明其经济政策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16. D 【解析】当代英美两国为降低经济风险、完善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行
“再工业化”等措施。
历史试题答案 第1页(共3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差异:中国:弹劾权由皇权赋予的监察机构行使,监督对象为各级官僚而非皇权本身。(2分)
英国:弹劾权掌握在议会手中,弹劾对象包括国王亲信甚至国王本人。(2分)
原因:中国:弹劾制度本质是皇帝维护专制集权的工具,服务于皇权。(2分)
英国:弹劾权由议会主导,源于贵族与王权的契约关系,王权受到契约的约束。(2分)
(2)是各自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注重健全权力控制体系;注重将权力控制法制化;为现代国家推进权力控制提
供借鉴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古代中国与英国弹劾制度的材料,旨在考查古代中国与英国政治,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英弹劾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运
用所学知识加以概括、比较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两则材料中,“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六科给事中’既履言
谏之职又行监察之事,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议会通过控告并审理依附王权并违法失
职的朝廷重臣,借以实现对抗王权、维护与王权之间权力制衡”等信息,进行概括、比较得出结论。原因部分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
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英权力控制的共通之处。主要考查分析历史问题并进行比
较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对两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分类、比较,找出两者的共通之处,并结合材
料与相关知识,从历史环境、权力控制体系、法制化、后世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18.(14分)
(1)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转变;被动就业向自主就业转变;单一就业向多方面就业转变;逐步形成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增加了城镇就业人数;促进了国企改革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推动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材料,旨在考查改革开放这一核心主题,全面考查了历
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演变趋势。主要考查获取和解
读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概括的能力。材料显示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同阶段中城镇就业体
制不断发展,通过概括相关阶段性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
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中“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等历史信息以及所
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历史试题答案 第2页(共3页)
19.(12分)
(1)政府主导与政策扶持;发展呈阶段性递进;自主发展与收复航运自主权同步进行;配套体系近代化等。(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加快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军事与殖民扩张,为后来的扩张埋
下伏笔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通过提供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材料,旨在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考查了唯
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概括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政府重点扶植的‘三菱商会’”等信息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政府政策、发展阶段性、维护国家权利与自主性等角度得出结论。
第(2)问要求简析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的能
力。通过对材料中的“明治初期,近海航线的发展迅速”“至 1919年达到 60万吨”“日本大力开辟远洋航线和大
力拓展近海航线”等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知识,从经济近代化、日后对外扩张等方面作答。
20.(12分)
评分说明:
论题(0~2分) 论题立论正确,得2分;论题立论不正确或指向不明确,不得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吻合的三个史实,并能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6~8分)
阐述(0~8分) 能答出与论题相关的两个史实,基本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5分)
所答史实不符合论题,逻辑不严密、条理不清晰。(0~2分)
结论(0~2分) 在论题观点基础上有所升华,得2分;重复论题观点或没有结论不得分。
示例:
论题:儒学伴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
阐述: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汉初推崇道家思想的背景下,汉代董仲舒审时度势,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
想,建立了一个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并主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奠定了儒学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基础。魏晋以来,儒学遭到来自佛道思想的
冲击,面对此种情况,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学从伦理教条升华为哲学体系,
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至近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依据马克思主
义剥离儒学中“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批判其“君臣父子”等封建伦理纲常的专制内核,为土地革命提供理论依
据,此举既否定了儒学中封建糟粕的成分,又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基因,推动了儒学的转型。
总之,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自我批判中“因时
损益”,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儒学地位变迁的大致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在一定历史时段下
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对材料进行综合,提取信息。材料可提取的信息较为丰富,如儒学伴随时
代发展不断革新、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儒学具有较强的变革能力、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具有较强
的包容性等,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论题。在阐述过程中应注意史实准确,阐述充分,史实应有三个或以上;阐述
中,在开头或者结尾,必须有正确的观点或结论。最后的总结要对观点进行升华,不能简单重复。
评分说明:主观性试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
历史试题答案 第3页(共3页)姓名 准考证号
★ 4. 763年,唐政府设“巡院”以管理食盐产销,其主要职能为防止私盐贩卖。唐后期巡院秘密 启用前
隶属于御史台,重点监察经济财政。此外,巡院在监察方镇、州刺史、县令等职责上,
直接隶属于中书门下。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设立
历 史 A.杜绝了私盐贩卖问题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稳定了政治经济秩序 D.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5. 1276年,元朝政府“拨袁、临、瑞三州人民三千七百户,运粮万二千五百石”,进入江西
注意事项: 蒙山银场采矿冶炼,年“办正课五百锭”,约折合二万五千两银。而福建银场也由行省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参政魏天祐献计,于1292年“发民一万凿山炼银,岁得万五千两”。这反映出元朝
2. A.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B.国家财政危机较为严重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2B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6.施耐庵《水浒传》用百态各异的手法来塑造女性角色形象,主要分为弱女、雄女、淫妇、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恶妇等几种,将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一视同仁,没有理想化女性,并给这些女性形象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设置了一个个独立、完整的成长空间。这反映出作者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对女性自主意识的肯定 B.倡导男女地位平等
C.推崇宋代社会的开放性 D.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7.图 1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刻《微积溯源》。其主要内容是数学微分和积分,从版面
史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内容分布来看,其公式等内容保留了原本的横排格式,其他文字内容则依据传统习惯
1.陶寺遗址发现一件残扁壶,其腹壁上和平直背面有一个形似甲骨文“文”字的字符和 保持竖排格式。这说明在当时,西方书籍的审美思想
两个有争议的字符“◇”和似“兀”的篆体。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字符,上为土(◇),下为 A.尚未被国人完全接受
兀(似“兀”的篆体),将其隶定为“堯”的初字。这一考古发现 B.与中国的审美观念相融合
A.表明陶寺先民建立国家政权 B.将甲骨文的历史提前两千年 C.在数学著作中表现突出
C.证实了陶寺是当时唐尧王都 D.对佐证尧帝传说有重要价值 D.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冲击 图1
2. 8. 图2 1910—1920年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指数自周代起,鲁酒屡屡见诸典籍,并以“酒薄”(即酒的度数低)闻名。鲁人认为酒是“礼”
170
与“情”的载体,正因为鲁酒为低度酒,才可以使各种身份各种酒量的人能够“尽其礼” 160
而不致伤身。这反映出 150
A.礼乐制度推动酿酒业的发展 B.文化一定程度影响经济行为 140
C.商品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 D. 130鲁酒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120
3.汉宣帝刘询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将汉初的官吏“久任”制度发展完善,实施范围 110
100
从中央扩大到地方(高级官员),并将其与考核、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在官僚体系中树 90
立一定数量的模范,还严厉惩治贪腐、平理冤狱。这些举措 工业品价格指数 80
A. 农产品价格指数开创了汉代盛世的局面 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70
C.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思想 D.维护了官僚体系的廉洁 1910 1915 1920 60(年)
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
据图2可知,导致该期间工农业产品差价猛烈扩大的原因是 14.卢梭认为,社会契约乃是一桩法律行为,是大众为了在社会状态中更有力的保障自
A.自然经济日益走向没落 B.实业救国思潮逐渐高涨 身自由的权利而平等签订的,所以人人都是主权者。政治契约则违反了基本的权利
C.民国政府重视发展工业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规定,是人民与统治阶级的个别行为,因而是不合法的。这一主张
9.巴黎和会后,中国政府对日本多次提出恢复解决山东问题的谈判予以回避甚至拒绝。 A.完善了西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B.推动了自由平等思想得以产生
当时的外交官员顾维钧主张“绝不直接与日本单独谈判山东问题”,而在必须参加的 C.深受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影响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则特别邀请美、英政府派观察员列席会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15. 20世纪 50年代,拉美国家推行经济国有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权力不断加强,短期
A.尽量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 B.希望借助国际势力维护主权
C. D. 内出现了繁荣,但未能解决资本短缺、进口替代工业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陷入财政幻想得到美英等国政府的支持 积极融入世界近代外交体系
10. 赤字和经济通胀的发展困局。80年代拉美国家效仿西方实行去国有化举措,依然鄂豫皖苏区文化委员会决定将 1932年 1月 21日(列宁纪念日)至 28日设为识字运动
无法解决债务危机。这说明当时的拉美国家
周,组织识字周宣传队,动员所有工农家属参加识字运动,深入到兵工厂、被服厂和 A.缺乏切合自身国情的经济政策 B.效仿西方政策带有较大盲目性
工业合作社进行宣传活动,并教群众演唱《扫除文盲歌》《读书歌》等。这一运动
A. B. C.国有化政策是财政危机的根源 D.始终受制于旧殖民体系的束缚是学习苏联的文化建设运动 推动了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C. D. 16.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出台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推行“再工业化”,试图通过先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 基本解决了苏区的文盲问题
11.我国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指出,居委会是政 进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优势抵消工资成本劣势。英国政府也开始转变“重金融、轻
府联系居民的基层组织,其职责主要包括向上级反映居民利益诉求和调节居民的民 制造”的发展理念,并于2009年公布“制造业新战略”。这说明当代的美英两国
事纠纷等。该条例的出台 A.经济政策具有一致性 B.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A.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B.加强了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 C.工业化长期处于停滞 D.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社会管理走向现代化 D.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2. 表1 古代西亚《苏美尔法典》中的条文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法典规定 材料一
受害者伤情 折合奴隶价值 折合雇工工作量 折合大麦数量
赔偿之金额 明朝中央以都察院取代御史台,“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设“六科给事中”既履言
毁损他人之手或足 10舍客勒 半个奴隶之价值 10个月工作量 1210公升
1 3 谏之职又行监察之事,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此外,明朝制定断他人之骨 明那 个奴隶之价值 5年工作量 7860公升
2 3 2 3 4 4840 《宪纲条例》以及类似实施细则的六科监察法规、出巡监察法规等。清朝将“六科给事毁损他人之鼻 / 明那 个奴隶之价值 年又 个月工作量 公升
说明:法典序言把有一明那的人称为富者,有一舍客勒的人称为贫者。 中”并入都察院,并将“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科道合并,编制了古代监察法史
1 上最为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更有效地对繁杂事务和官吏进行监察。“台规”的主表 体现了当时社会
A. 要内容是有关监察制度的大量谕旨、条例,以及得到皇帝批准的奏章等。《钦定台规·训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对法律秩序的追求
C. 典三》载乾隆帝谕:“建国设立科道寄以耳目重任,建言参劾及其专责。”尤其是这些下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对公平公正的推崇
13.某学者认为,近代前期的欧洲,民族君主国的“新君主”依靠实力废除了君主统治范 监察官可以不经其长官的批准,以个人的名义独立行使弹劾的权力。
围内大小封建领主的自治权力,裁撤其关税和货币权,有些手工行业直接得到了宫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廷的支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材料二
A.封建制度阻碍了欧洲经济的转型 B.国王支持导致了手工业垄断 弹劾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为了约束国王及其大臣的绝对权力以及扩展人民权利而进
C.民族国家促进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D.欧洲国家君主权力日益强化 行长期斗争的产物。它开始于 14世纪晚期的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新成立的议会上院
历史试题 第3页(共6页) 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
和下院运用它们所获得的日益增长的政治权势,为了罢免位高权重并支持国王的几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大臣而开展的斗争实践。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下院提出弹劾、上院进行审判的弹劾程 材料
序。通过弹劾程序的运用,议会甚至被认为确立了代议制政府的基础,以使高级官员 幕府末年开港以后,日本海运权为外轮公司所把持。在明治初年,大体建立了东京
至大阪、东京至九州等 13条运输线,但远远满足不了正在兴起的“殖产兴业”的需要。
向人民负责,接受法律的统治。可见,中古英国的弹劾制度其实是议会通过控告并审 1870年 1月,日本成立了一个半官半民的海运公司——“回漕会社”。之后政府重点扶
理依附王权并违法失职的朝廷重臣,借以实现对抗王权、维护与王权之间权力制衡关
植的“三菱商会”,拥有轮船十余艘,次年开辟了日本的第一条海外航线:横滨—上海,并
系的主要形式。 正式命名为“三菱汽船公司”。至 1877年末,三菱汽船公司已拥有轮船 61艘,总吨位达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 35465吨,占全国轮船总吨位的 73%,为日本收复航运权奠定基础。明治初期,近海航线
研究》 的发展迅速,但迟至1893年11月,日本才终于有了一条神户—孟买的远洋航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英弹劾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 189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造船奖励法》和《航海奖励法》。日本的造船业有了惊人的
因。(8分) 发展:1915年造船量为 5万吨,至 1919年达到 60万吨。此时,日本的造船能力仅次于
2 6 英、美两国,居世界第三。由于《航海奖励法》的贯彻执行,日本大力开辟远洋航线和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英权力控制的共通之处。( 分)
18. 14 力拓展近海航线,远洋航线有欧洲、美洲和澳洲三条;近海航线主要有上海、天津、汉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
大连和青岛等。日本船已逐渐向大型化、远洋化、高速化发展;国家已拥有一批高级航
材料
海人员和海员学校;港口建设和港湾设备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 ——摘编自吴建华《日本农业和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的形势。国务院于 1986年发布以改革用工制度为中心的四项改革办法,核心内容是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特点。(6分)
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及老职工仍然保留固定工制度的双轨制。到 1987年底,劳动合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日本海路交通发展的影响。(6分)
制工人总数已经达到 873万人。1995年 1月开始实施《劳动法》,核心内容是全面实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劳动合同制,初步形成了企业自主用工、职工自主择业的机制。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 材料
1998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经历了封建社会中的主导、近代社会的衰落、现代社国企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重。 年至 2009年,国务院逐步制定了一整套促进就业和
会的复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确立新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实现再就业,
时期 儒学地位变迁的大致历程
基本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建立。 宋明 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
2012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年以来,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健全覆盖城乡 至20世纪初 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
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同时就业优先战略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就业与扶贫 新文化运动 对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
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 2018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
1.65 7625 吸收了其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扬弃了其中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见》。据统计,全国技能劳动者有 亿,其中获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 万
儒学走向复兴,儒学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
人次。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供涵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源泉。
——摘编自武力主编《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与经验》
1 综合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演变趋
6 逻辑清晰。)势。(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 历史试题 第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