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纸的发明》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课文开门见山,第1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2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3-4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5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基于教材特点,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来看,课文介绍的造纸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科技的力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从“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来看,本课是本单元真正的第一篇课文,课后题引导学生借助提示的时间线,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纸的发明的过程。第4自然段,围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个意思,用一连串的动词写了蔡伦造纸术的过程,并且说明了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能够让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再次感受“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方法。
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够阅读简单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能够提取关键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知道“关键句”以及文字如何记录等。 二、学科能力水平 在语文学科能力方面,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情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思考和推理。 三、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纸怎么来尤其感兴趣。因此,他们对于《纸的发明》这一课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了解纸的发明过程、造纸术的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学生发展需求与发展路径分析 在《纸的发明》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纸的发明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心。 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并整合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 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引导: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争当造纸博物馆宣讲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引导: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深入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信息提取: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不能够有效整合信息,导致回答问题不够简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信息。 情感投入:由于古法造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没有亲历过,可能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确定
文化自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思维能力: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能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通过梳理改进前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学习评价设计
项目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自评同学评师评认真积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堂学习单,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课堂学习单,参与讨论。听课不专注,不能完成课堂学习单,极少参与讨论。基础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正确认读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能够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但有极少数出错。课文朗读有些磕巴,不能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个别生字。提取信息能够借助时间词语提取关键信息,读懂课文,梳理纸的发明过程。能够借助时间找到关键句子,读懂课文,梳理纸的发明过程,但是不是能整理出关键信息。借助时间找到关键句子,不太明白课文内容,不能用关键句梳理纸的发明过程。能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能够根据要求和提示,找到关键句子,但是关键信息会有个别遗漏,能够说出造纸的过程。能够根据提示和要求,找不准关键信息,不能说出造纸的过程。思维逻辑能够梳理改进前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能够梳理改进前书写材料的不足,不能结合之前内容理解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不太能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能够梳理改进前书写材料的不足,但是个别信息提取不准备,不能结合之前内容理解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无法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教师活动1 我们大中华悠悠五千年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文化传承至今。(播放优秀传统文化视频)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中华传统文化”长廊。学习和了解——读:纸的发明。 发布任务:中华造纸文化博物馆要招募小小宣讲员! 3.成为宣讲员要闯三关,闯关成功可以持证上岗。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朗读任务,思考:什么是“宣讲员” 理解宣讲员就是博物馆的解说员。活动意图说明: 首先利用视频这一直观的教学工具,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通过发布招募小小宣讲员的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以小小宣讲员的身份参与学习,这种角色扮演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和专注。 接着学生自己理解“宣讲员”就是解说员,更好的明确学习内容的目的。最后设置 闯三关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会有学生对造纸术的历史和工艺了解不多, 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等障碍。环节二:识文断字教师活动2 小小宣讲员做解说得口齿清楚,字音准确! 发布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字词检测 积累 切断 便宜 朝鲜 薄片 3.相机提问“累、切、鲜”不同读音的意思。 (2)记录 铸刻 一册书 帛 麻 4.词语和相关图片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和图片简单说说纸的发明的过程。学生活动2 小老师领读词语,其他学生跟读 指名学生带领大家学习多音字“切、累、鲜、便” 学生通过不同意思再给多音字组词。 根据老师引导和提示,简单说说纸的发明的过程。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找到本课所学字词的内在联系,分组呈现,在不同的词组中落实不同的知识点。多音字学习,能够让学生说说意思,明白要据义定音。抓住关键词和图片去初步感知发展过程。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多音字中汉字的意思。环节三:懂历史教师活动3 纸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章中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默读课文圈出词语。 默读2-4段,想想每个时间段纸的发明有哪些新进步,圈画关键信息,同桌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点拨,明确表格信息。 用上“时间+事件”的句式说一说,纸的发明的过程。 排排序:请把“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文中记录的地方”按照发展顺序排序。 辨一辨:在帛上写字不能普及的原因是太轻便了。 说一说:为什么把一个人学问高说成学富五车。学生活动3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时间词语,分享交流。 学生找到对应时间段的相关段落,读课文,找到和纸的发明相关内容,圈出关键词。 讨论表格内容怎样填 学生回顾表格内容,把时间和事件一一对应,把表格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记录在哪里。根据课文内容明白用帛记录文字的优缺点。根据课文内容,明白竹片、木片记录文字的缺点,从而理解“学富五车”活动意图说明: 本活动主要借助课后表格梳理纸的发明的过程,通过圈画时间词,找到关键信息,同桌讨论的方式,一步一步完成纸的发明的过程梳理,接着把表格内容连接起来说发明的过程。整个活动有方法,有梯度,先易后难,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最后通过“排排序、辨一辨、说一说”三个小问题检查孩子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思考,再表达,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但是在梳理表格信息的时候,学生可能不能概括关键信息,会直接摘录课文原句。环节四:会研究教师活动4 在纸的发明的过程中,蔡伦的贡献最大。 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围绕哪一个意思来介绍的?画出相关语句。 蔡伦怎样造纸?默读相关句子,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 出示现在造纸视频,观察那个步骤和蔡伦一样? 蔡伦造纸的方法传承下来,我们用他的名字给纸命名叫“蔡侯纸”,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呢? 6.先自己默读第3、4段,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7.说说蔡伦解决了哪些问题,改进了造纸术。 学生活动4 读课文根据学习经验找出段落提示关键信息的句子。 找到写造纸过程的句子,提取关键动词,梳理造纸过程。借助表格和图片,说一说蔡伦造纸的过程。 轻便又好用的纸 在理解造纸过程的基础上,找到今天造纸仍然用的方法,明白这就是传承。 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蔡伦之前已经有了造纸的方法,蔡伦只是改进。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演变历程优缺点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麻蔡伦造纸术
学生要梳理之前造纸的缺点,能够明白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缺点,从而使造纸术传承下来。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意思,提取关键信息。再借助流程图说一说造纸的过程,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改进”和“传承”。引导学生能够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表达清楚改进和创造的区别。用表格的方式梳理优缺点,能够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对比来看,为怎么改进造纸术打下基础。本环节学生可能不能用造纸过程和传承原因这样的语言,准确概括。环节五:我是小小宣讲员教师活动5: 发布任务: 大家经过学习,都通关啦!我们可以持证上岗做宣讲啦!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分工介绍造纸艺术博物馆。 开场白 通史主题馆。介绍纸的发明的过程。 工艺主题馆,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蔡伦成就馆,介绍蔡伦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学生活动5: 1.学生先明白有哪些任务,每个任务要介绍什么内容,再分工介绍,先借助课后表格和学习单的内容在组内完成介绍。然后上台展示。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完成创设情境的闭环,让孩子们化身小小宣讲员,用宣讲的语言去内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如此设计有真实情境,给孩子们带上小小工作牌,链接生活,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同时表达时候同表格、图片等作为支架,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更愿意表达。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在锻炼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让不同程度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也让学生更有团体意识。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切碎原料 造纸过程 捣烂成浆 改进 捞出晒干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轻便好用的纸 传承 传承原因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读蔡伦造纸过程,完成图示。 2.读2-4自然段,梳理完成表格。 演变历程优缺点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麻蔡伦造纸术
3.阅读下面的材料,抓住关键句梳理文本资料。 “宣纸”知多少 如今,纸的家族越来越壮大,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纸。宣纸作为中国造纸业工艺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在宣纸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流传着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东汉造纸家蔡伦去世后,他的徒弟孔丹一直想造一种好纸为老师画像,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造纸材料。有一天,他在皖南溪谷,看见一株倒卧在溪流中的老青檀,树皮已腐烂发白,露出丝丝缕缕修长的纤维。他心中一动,觉得这是造纸的好材料,于是取来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有名的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至宝。据《新唐书》记载,宣纸在唐代已被列入贡品,距近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播放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和现代造纸工艺的视频,以及小小宣讲员介绍时候的展馆的背景图,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课前,我预设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难点。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生字词的认读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信息提取和口语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作为小小宣讲员的时候,孩子们的表达比较生硬,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并清晰地复述纸的发明过程;而部分学生则显得较为吃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 本课整体教学上对于“蔡伦造纸术为什么能够传承下来”这个问题,通过梳理演变历程的优缺点,学生能够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方法,这个点通过学生探究能够解决。但是本课对提取信息这一能力训练过多,应该去渗透“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个语文要素。让学生发现第四段围绕哪个意思来写?写了几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段落布局会更清楚。虽然本课这一语文要素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挖掘文本的能力,能够把要素落实在每一课。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中则中点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引导学生继续去提取关键信息读懂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