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新课导入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俄罗斯联邦:人口:1.4亿国土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占亚欧大陆面积42%占地球陆地面积1/6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语:Russian Federation),亦称俄罗斯(俄语:Россия,英语:Russia),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半总统制共和国。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课件学习目标1.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2.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3.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0102目录彼得一世改革废除农奴制彼得一世改革PART019C10C13C14C15C16C莫斯科公国崛起“罗斯受洗”东正教成为国教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两个多世纪建立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双头鹰标志成为俄罗斯的象征。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正式采用沙皇称号,确立专制统治。1.俄国的由来从此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沙皇俄国。沙皇”一词来自拉丁语“凯撒”,意即皇帝。2.改革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俄国西欧西欧国家强大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发展缓慢落后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概括一下当时国际上主要国家和俄国的社会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如何改变彼得一世出访西欧“拖延就是死亡”里加莫斯科柯尼斯堡1697年3月9日,彼得率领使团从莫斯科出发。第一站:瑞典控制下的里加第二站: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周——火炮射击)第三站:荷兰阿姆斯特丹(三个月——船厂木工)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生产力的极端落后。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第四站:伦敦(学习造船理论)第五站:波兰华沙(双方达成共同对抗瑞典的共识)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一年半的访问,回到莫斯科。招募了各种专门人才共计640人。伦敦华沙莫斯科改革 背景 时间 18世纪初目的 方式改革内容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①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②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及其缓慢。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向西方学习,颁布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强制欧化)建立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3.改革概况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沙皇彼得大败瑞典。 这次胜利使俄国获得了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地区的领土。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俄国宣布成为帝国。俄国议会同时为彼得加冕,并授予他“彼得大帝”的称号。沙皇的梦—出海口 开通海上航道的目标 从瑞典手中夺波罗的海位于欧洲东部的内陆国家黑海里海波罗的海瑞典4.对外扩张——夺取出海口5.俄国的都城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1712年把都城由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1721年10月12日,俄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创立的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材料: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名…… 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1)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成为了欧洲强国。6.改革的影响材料: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普希金材料: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俄国设立了矿业学校、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新式学校。(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 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合作探究: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上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改革改革使俄国经济实力增强;局限性: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6.改革的影响通过分析沙俄彼得一世的改革,你认为它与我国近代的哪场改革相似?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改革者 改革者身份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改革性质 结果 西方国家奕?、曾国潘、李鸿章等封建统治者(18世纪初)封建地主阶级(19世纪60年代)彼得大帝科学技术封建地主自救成功失败废除农奴制PART02农奴制是极其残酷、极其落后的一种制度。农奴束缚于土地上,像牲畜一样买进卖出,受地主任意殴打折磨,地位的低下与奴隶相仿。农奴与奴隶有区别吗?什么是农奴制?据1687年统计,全国93万户农民中约89万户是农奴,分别属于贵族、教会和皇室,有的大贵族竟拥有农奴4万名。农奴,是指有自己的土地,但无自由的人;奴隶,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大部分权力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地主向农奴收欠租的情景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18世纪俄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但这时……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19世纪上半期)农奴反抗农奴制的暴动不断增多,1826-1861年共发生1186次。……这些暴动反映了俄国人民群众对农奴制的极端痛恨,反映出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愿望。——以上材料均节选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英、法、奥斯曼土耳其俄国俄国帆船英国铁甲舰(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战败,加剧社会矛盾;(外部)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主义农奴制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1.原因:历史镜头一:明斯克州一个女地主,她把铁链系在农奴的颈上,用开水和烧红的烙铁残害农奴,并强迫其吃蚂蝗。历史镜头二: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3)政治原因:农奴暴动频繁,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农奴为农奴主劳作农奴的房屋1.原因: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谈话材料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又指什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农民暴动;废除农奴制的改革4.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3.开始标志: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自主学习:梳理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相关要点。改革时间改革人物改革内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俄国官员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想想: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那些条件?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材料:农奴得到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后来他们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正像列宁说的:“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材料: “请诸位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问题:材料反映了农奴制的实质是什么?5.实质:沙皇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材料: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俄国社会经济史》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1860年 99 11600 79541879年 187 42000 51937材料: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6.历史意义(积极影响):①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变了社会性质)问题: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材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给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材料: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不会触及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人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思考:这次改革会不会触及俄国的专制制度呢?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旧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项目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同点 根本 原因人物 性质内容意义与影响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缓慢18世纪初 彼得一世封建性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资产阶级性质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要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是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留下农奴制残余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影响: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启示: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②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情;③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近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两种方式:①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②资产阶级改革(俄国、日本)。俄国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背景: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社会生活性质:沙皇领导的加强专制统治的封建性改革背景: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发展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转换职业可以获得一块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影响: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仍然残存,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课堂小结巩固练习PART031.他在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也继承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是(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尼古拉二世2.18世纪,俄国沙皇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现代化的改革,其中不包括( )A.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C.建立高效率的君主立宪制D.提倡西方科学和文化3.“彼得一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涉及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使得俄国在诸多领域发生显著变化,开始逐渐向欧洲强国靠拢。”据此可知,彼得一世改革(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B.主要侧重于农业领域变革C.完全照搬欧洲其他国家模式D.导致俄国国内矛盾彻底激化4.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关于这次改革,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A.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B.措施:创建新式常备军C.所属国家:美国D.影响: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5.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A.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B.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D.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6.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为恢复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威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革内政。材料主要表述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 )A.发生背景 B.事件经过 C.改革特征 D.事件结果7.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同时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材料强调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A.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B.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进一步强化了俄国农奴制8.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购买土地的赎金成为农民的终身债务,甚至传给了儿子。为避免赎金没有着落,村社限制农民外迁。由此可知,这场改革( )A.彻底清除农奴制的残余B.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C.提倡学习西方生活方式D.是对农民的严重掠夺9.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美国黑奴成为南方种植园中的主要劳动力,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缺乏( )A.资本原始积累 B.生产技术C.自由的劳动力 D.海外市场非常感谢收看教学课件历史 九年级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