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全真模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B.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D.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2.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没有如“人门兼美”一 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见,科举制( )A. 选拔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B.终结了以官举士的方式C. 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官员 D. 选才体现公平开放特色3.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崇文抑武4.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兵制。据此可知,唐朝兴盛得益丁 ( )A.社会稳定发展 B.文化丰富多元C.制度创新发展 D.对外开放包容5.某班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出现了“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转衰”等要点,由此可判断他 们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 安史之乱C. 藩镇割据 D. 黄巢起义6.“和亲是唐朝主要的民族政策,密切了唐朝与相关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下列哪一史实符合这一观点( )A.大运河的开通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7.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当时“统一的因素”不包括 ( )A.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C.各地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D.人民对统一的渴望8.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体现了( )A.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 B.文学的形式要多样C.诗歌应注重格律对仗 D.文人应追求辞藻华丽9.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诗句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0.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A.保甲法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11.(河南中考)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 展是一个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 )A. 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 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 文化助力技术创新12.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出行省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13.据统计,在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地点都发现了中国古瓷,如在东非肯尼亚古城遗址 中,发掘出土了许多元明时期的青瓷和明代青花瓷。这能证明元明时期(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农业生产的发展C. 海外贸易的兴盛 D. 科技的领先地位14.“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领着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长驱南下,再次攻打宋朝。……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亲率大兵北上抗辽……”材料所述史实为(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澶州之战 D.郾城大捷15.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由此可见( )A.蒙古经济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B.蒙古族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C.元朝积极发展与宋代的关系 D.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16.司马光在完成这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后,宋神宗认为此书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将其定名为《资治通鉴》。据此可知,《资治通鉴》价值在于( )A.详细记载了北宋前的历史 B.提供历史经验以警示后人C.详细记录帝王将相的活动 D.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1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A.相权荡然无存 B.皇权日益加强 C.特务肆意横行 D.君臣关系恶化18.“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沿途许多国家,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 B.促进了中外交往C.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导致了闭关锁国19.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维护民族团结C.成功收复祖国宝岛台湾 D.抗击俄国侵略20.《清史稿·圣祖本纪》中曾记载:“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罗刹距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土尔扈特部回归 B.抗击沙俄的侵略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郑成功收复台湾21.某教授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 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 闭关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 C. 民族和亲政策 D. 文化专制政策2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23.康熙帝下令禁止沿海民众前往南洋贸易;雍正帝将西方传教士驱逐至澳门或广州统一管理;乾隆帝将西方来华贸易的港口限制在广州一处。这些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完全断绝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有效阻止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D.根本目的是保护本国手工业24.某著作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据此可推知,该作品是( )A.《资治通鉴》 B.《窦娥冤》 C.《天工开物》 D.《红楼梦》25.在家乡,宋应星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各类匠人和艺人;在赴京应考途中,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随时作好笔记。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 )A.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包含作者丰富的社会实践C.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最高科技成就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 (14分)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不断传播和更新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外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借鉴。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在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 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代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2分)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商居住,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 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2)材料二中“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得益于当时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 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 发展,宋朝统治者为管理船舶、关税等,在主要港口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4分)材料三 “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3)根据材料三,说出明朝对外交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为什么说它是 “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4分)材料四 1 793年,英国使臣来华觐见乾隆皇帝,希望全面扩大对华贸易,并提出割让舟山附近 岛屿等无理要求,被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拒绝。(4)材料四中乾隆皇帝的话反映了当时清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分析该政策对当时社会 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材料五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 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 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来源:2019年5月15日新华社)(5)根据材料五,概括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27.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创新]材料一 科举制的筛选甄别功能十分强大,士人一旦通过层层严格的筛选,便有望获得功名利禄,使贫者变富,富者变贵。在科举制下,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同时,科举制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也有助于全国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2分)[科技创新]材料二 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2)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4分)[文化创新]材料三 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官宦、士绅、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馆、酒楼、店铺之间,饮食男女,奇装异服,恰是一幅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中国图书总目》收录明清小说713种,《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录明清小说670种,合计1300余种,蔚为大观。-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发展所反映的时代背景。(2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逃往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材料四: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清政府在此地设立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主要影响。(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点即可)(4分)根据材料四,说说为“翦除”“罗刹”的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以上材料中的不同手段和措施,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29.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材料四: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4分)根据材料二,元朝所推行的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是什么制度?元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4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明太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4分)(4)根据材料四,清朝雍正皇帝统治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以强化君主专制的?综合上述,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5 A D A C D6-10 B A A C A11-15B A C C D16-20B B B A B21-25A D A D B26. (1)典型事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 本派遣唐使来华。(任举一例即可)(2)技术发 明:指南针。 机构:市舶司。 (3)事件:郑和 下西洋。 原因:它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 和威望,同时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发展了海上 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 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 献 。 (4)对外政策:闭关政策。 消极影响:这 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 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主要 特点: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27.(1)特点:具有强大的筛选甄别功能;将读书、应考、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科举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服务于统治阶级;公开考试,平等竞争。(2)具体史实:在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我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北宋沈括编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就。(3)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8.【答案】(1)事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机构:伊犁将军。(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3)基本原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措施: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4)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沙俄被迫同意谈判,签订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5)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9.(1)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2)行省制度 枢密院;御史台。(3)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等。(4)军机处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