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B.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D.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漕运、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物资运输,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
A:隋朝灭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等原因,题干未涉及大运河开通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二世而亡,大运河开通后并没有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为隋唐部分时期人口户数数值,从该表中可得出最合理的历史结论是(  )
时期 隋文帝时期 贞观初年 唐高宗永微元年(650) 玄宗天宝年间(752)
户数(万) 891 300 380 962
A.隋代户口数量夸大其词 B.“贞观之治”不是盛世
C.隋唐人口统计方法不同 D.户口数量与繁荣程度相关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表格《隋唐部分时期人口户数数值》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不断增长,说明户口数量与繁荣程度相关,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隋代户口数量夸大其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贞观之治”不是盛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隋唐人口统计方法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通志·氏族略》记载:“隋唐以前,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地位人人平等 B.新兴经济发展迅速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隋唐以前,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等因素,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原本被世家大族垄断的仕途,逐渐向更多阶层开放,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同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得不同阶层的经济实力等发生变化,婚姻不再局限于门阀之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增强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垄断,使得取士不再看重家世,婚姻也不再看重阀阅,C项符合题意;
A:在古代封建社会,始终存在阶级差异,社会地位不可能人人平等,“社会地位人人平等”说法过于绝对,A项不符合题意;
B:宋代新兴经济确实有所发展,但当时主要的社会变化并非由新兴经济迅速发展直接引发这种对家世门第观念的转变,B项不符合题意;
D:“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是结果而非主要原因。婚姻观念变化是因为背后社会阶层流动等深层次原因导致的,而不是婚姻观念自身的变化引起了取士和婚姻不问家世阀阅这种整体现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社会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生动画面。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开放的对外交往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生动画面”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包括农民在雨中耕种等画面,这为研究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D项符合题意;
A: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涉及到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以及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等内容,而该壁画仅反映敦煌地区的情况,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开放的对外交往主要体现在与外国的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题干未体现开放的对外交往,B项不符合题意;
C: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唐朝对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册封、和亲等方面,题干未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主要产区示意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主要的产粮区还是集中在中国北方。但是并不是在关中地区,而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隋唐时期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诗创作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则沉郁悲壮,让人扼腕。造成诗风前后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局势的动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帝王个人的喜好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诗创作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则沉郁悲壮,让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环境积极向上,诗人创作多豪放浪漫,充满自信与豪情;后期安史之乱后,社会局势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诗人目睹社会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诗风变得沉郁悲壮,多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造成诗风前后变化的原因是社会局势的动荡,A项符合题意;
B: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影响的是南北经济格局,与唐诗诗风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在唐朝时期科举制虽有发展完善,但它主要影响的是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与唐诗诗风的变化关联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D:帝王个人的喜好对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朝代 开国皇帝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汉族 宜武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沙陀族 河东节度使
南唐 汉族 李昇 宁国节度使
A.门第观念完全消除 B.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C.少数民族势力崛起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观察题干表格可知,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深刻反映了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B项符合题意;
A:五代十国时期,门第观念虽受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A项不符合题意;
C:仅从表格中沙陀族石敬瑭一例,不能得出少数民族势力崛起的普遍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表格信息主要体现开国皇帝身份背景,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七下·南山期中)贞观年间,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反对,但唐太宗同意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C.君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突厥族汉化程度非常高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不顾群臣反对,同意突厥在内地安置,还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不歧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符合题意;
A:“天可汗”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体现其在民族事务中的威望,题干未涉及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主要围绕唐太宗对突厥内迁的态度,体现民族关系方面内容,未涉及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说突厥请求内迁,没有关于突厥族汉化程度的相关表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七下·南山期中)陕西西安出士的唐代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的和同开称,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频繁 B.统治疆域辽阔
C.金融秩序混乱 D.开通丝绸之路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和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何家村遗址出土了日本、波斯、东罗马的货币,这说明唐朝与东亚、西亚、欧洲的经济交往活跃,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统治疆域辽阔,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国家间的交往,未反映金融秩序混乱,C项不符合题意;
D: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汉武帝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七下·南山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玄奘西行取经求法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D.鉴真东行日本传经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玄奘西行取经求法是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前往印度。图中路线从中国长安出发,往西到达印度,因此符合玄奘西行取经求法的路线,B项符合题意;
A:文成公主入藏路线是从长安到吐蕃(今西藏地区),主要是加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并没有到达印度,A项不符合题意;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在汉代,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经西域到达欧洲,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的路线是长安到印度,而鉴真东行日本是从扬州等地出发,渡海前往日本,方向是向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与佛教思想殊途同归 B.为反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C.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体现了其追寻精神自由态度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可知,柳宗元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意志,以元气为物质基础解释自然,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项符合题意;
A: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佛教强调因果轮回与意志(如天命),与柳宗元的无意志物质观相悖,A项不符合题意;
B:柳宗元的唯物思想并没有直接涉及政治立场或反专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了柳宗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追寻精神自由态度”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柳宗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师处谢恩。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称作“天子门生”。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统一录取标准 B.强化崇文抑武
C.强化专制皇权 D.防止科举舞弊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考生录取后向考官和老师谢恩,存在考生与考官等形成私人关系、威胁皇权的可能;而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让考生成为“天子门生”,只向皇帝感恩,将考生与皇帝紧密联系起来,使皇权在科举取士方面得到强化,加强了专制皇权,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录取标准相关内容,宋代改革殿试制度主要目的不是统一录取标准,A项不符合题意;
B:崇文抑武是指重视文官、抑制武将,题干围绕科举殿试制度改革后考生感恩对象的变化,未体现强化崇文抑武,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防止科举舞弊相关内容,改革殿试制度主要不是为防止科举舞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贸易场所,其中,辽国购买大量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据史料记载,北宋每年从宋辽贸易中盈利80万两以上,远多于给辽国的岁币数量。从材料可推测出(  )
A.宋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B.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财源
C.北宋相比辽更具军事优势 D.辽是北宋唯一的贸易对象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贸易场所,其中,辽国购买大量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据史料记载,北宋每年从宋辽贸易中盈利80万两以上,远多于给辽国的岁币数量”可知,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的贸易场所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财源,北宋通过白沟河贸易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岁币支出,经济上占据优势, 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的贸易场所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财源,题干未体现宋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北宋相比辽更具军事优势,C项不符合题意;
D:“辽是北宋唯一的贸易对象”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财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七下·南山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D.辽与南宋之间相对和平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北宋建立后,与西夏和辽是并立的政权,还有南宋与金的对峙等,体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A:宋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发生战争,后来签订和议,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状态,“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所以北宋存在了167年,“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辽和南宋不是并立的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治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七下·南山期中)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这种做法的最重要目的是(  )
A.扩展统治疆域 B.扩大行省权力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可知,秦汉以来依山川地形确定行政区划,易使地方凭借险要地形形成割据势力。元朝改变了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也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
A:行省制度主要是对已统治区域的管理方式调整,并非为扩展统治疆域。元朝这种打破山川形便划分行省的做法,和扩展疆域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传统区划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四川地区凭借山川险阻形成割据势力,限制了地方权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扩大行省权力,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传统区划的做法,只是地方管理上的变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会影响民族交融,但不是元朝这种做法的最重要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苏轼所作《秧马歌》中记载,“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的使用(  )
A.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业的繁荣
C.推动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和结合所学可知,秧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使用秧马插秧与传统弯腰劳作相比,不仅速度快,而且能让农民节省体力,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A项符合题意;
B:秧马是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插秧环节,其使用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繁荣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秧马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设计的工具,不是用于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不会推动出行方式的革新,C项不符合题意;
D:秧马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七下·南山期中)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  )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宋、金治国理念相同 D.综合国力超越北宋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C【分析】A:根据题干“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可知,北宋时交子使用局限在四川地区,南宋政府发行会子并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还效仿南宋发行交钞,这表明南宋在货币发行等经济领域的举措对周边产生影响,反映出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A项符合题意;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南宋也未放弃,B项不符合题意;
C:南宋和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治国理念不可能相同,仅发行纸币这一点不能说明治国理念相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提及货币发行相关内容,无法据此得出南宋综合国力超越北宋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5七下·南山期中)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重要动力,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品评人才、分等授官”。隋朝以来,则变为“非科举毋得与官”“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此后,“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概括其历史作用。
(2)材料二
宋太祖从即位开始,规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到宋太宗时,全国地方州郡都换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顿频调动;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
(3)材料三
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各地区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中的“该制度”是什么制度?并据材料三说明该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科举制于隋朝始创,唐宋两代都有所发展。请根据所学,写出科举制在唐朝发生的创新。综合本题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答案】(1)创新之处: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历史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定期轮换: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设通判分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唐朝科举制创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认识: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隋朝以来,则变为‘非科举毋得与官’‘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从即位开始,规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和结合所学可知,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根据材料二“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顿频调动”可知,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可知,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和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指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根据材料三“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根据材料三“而各地区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根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其中对科举制完善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唐太宗和武则天。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可围绕政治制度的产生、其围绕的中心、国情、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创新之处: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历史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定期轮换: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设通判分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唐朝科举制创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认识: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以及作用、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的创新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唐时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处缺失的是唐朝生产工具的进步,请列举唐朝出现生产工具,以补充完整该表格。
(2)图中唐代“江南的进一步开发”一直延续至宋代,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唐代“江南的进一步开发”最有可能在什么历史事件后加速? “江南的进一步开发”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从上图中任选若干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根据所选信息及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1)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2)加速事件:安史之乱。重要原因: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论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繁荣。论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和简车。曲辕犁改进了犁的构造,轻便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简车则是一种灌溉工具,可利用水力自动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加速了江南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唐朝后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许多北方农民南迁后,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南方;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材料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观点,史论结合,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根据材料“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顺畅,吸引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学习和文化创作中,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高效的政治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江南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制瓷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能够有序发展,商业中的市也能规范管理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由此得出论题:“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经济文化繁荣”。论述时从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德影响出发围绕观点进行表述,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故答案为:
(1)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2)加速事件:安史之乱。重要原因: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论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繁荣。论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唐时期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B.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D.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2.(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为隋唐部分时期人口户数数值,从该表中可得出最合理的历史结论是(  )
时期 隋文帝时期 贞观初年 唐高宗永微元年(650) 玄宗天宝年间(752)
户数(万) 891 300 380 962
A.隋代户口数量夸大其词 B.“贞观之治”不是盛世
C.隋唐人口统计方法不同 D.户口数量与繁荣程度相关
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通志·氏族略》记载:“隋唐以前,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地位人人平等 B.新兴经济发展迅速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4.(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生动画面。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开放的对外交往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农业生产的发展
5.(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主要产区示意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诗创作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则沉郁悲壮,让人扼腕。造成诗风前后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局势的动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帝王个人的喜好
7.(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朝代 开国皇帝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汉族 宜武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沙陀族 河东节度使
南唐 汉族 李昇 宁国节度使
A.门第观念完全消除 B.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C.少数民族势力崛起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8.(2025七下·南山期中)贞观年间,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反对,但唐太宗同意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当时(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C.君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突厥族汉化程度非常高
9.(2025七下·南山期中)陕西西安出士的唐代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的和同开称,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频繁 B.统治疆域辽阔
C.金融秩序混乱 D.开通丝绸之路
10.(2025七下·南山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路线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B.玄奘西行取经求法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D.鉴真东行日本传经
11.(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与佛教思想殊途同归 B.为反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C.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体现了其追寻精神自由态度
12.(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师处谢恩。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称作“天子门生”。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统一录取标准 B.强化崇文抑武
C.强化专制皇权 D.防止科举舞弊
1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贸易场所,其中,辽国购买大量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据史料记载,北宋每年从宋辽贸易中盈利80万两以上,远多于给辽国的岁币数量。从材料可推测出(  )
A.宋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B.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财源
C.北宋相比辽更具军事优势 D.辽是北宋唯一的贸易对象
14.(2025七下·南山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D.辽与南宋之间相对和平
15.(2025七下·南山期中)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这种做法的最重要目的是(  )
A.扩展统治疆域 B.扩大行省权力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
16.(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苏轼所作《秧马歌》中记载,“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的使用(  )
A.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业的繁荣
C.推动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7.(2025七下·南山期中)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区。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  )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宋、金治国理念相同 D.综合国力超越北宋
18.(2025七下·南山期中)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重要动力,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品评人才、分等授官”。隋朝以来,则变为“非科举毋得与官”“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此后,“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概括其历史作用。
(2)材料二
宋太祖从即位开始,规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到宋太宗时,全国地方州郡都换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顿频调动;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
(3)材料三
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各地区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中的“该制度”是什么制度?并据材料三说明该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科举制于隋朝始创,唐宋两代都有所发展。请根据所学,写出科举制在唐朝发生的创新。综合本题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19.(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唐时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处缺失的是唐朝生产工具的进步,请列举唐朝出现生产工具,以补充完整该表格。
(2)图中唐代“江南的进一步开发”一直延续至宋代,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唐代“江南的进一步开发”最有可能在什么历史事件后加速? “江南的进一步开发”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从上图中任选若干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根据所选信息及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漕运、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物资运输,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
A:隋朝灭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等原因,题干未涉及大运河开通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二世而亡,大运河开通后并没有实现隋朝的长治久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表格《隋唐部分时期人口户数数值》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不断增长,说明户口数量与繁荣程度相关,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隋代户口数量夸大其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贞观之治”不是盛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隋唐人口统计方法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隋唐以前,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等因素,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原本被世家大族垄断的仕途,逐渐向更多阶层开放,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同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得不同阶层的经济实力等发生变化,婚姻不再局限于门阀之间。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增强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垄断,使得取士不再看重家世,婚姻也不再看重阀阅,C项符合题意;
A:在古代封建社会,始终存在阶级差异,社会地位不可能人人平等,“社会地位人人平等”说法过于绝对,A项不符合题意;
B:宋代新兴经济确实有所发展,但当时主要的社会变化并非由新兴经济迅速发展直接引发这种对家世门第观念的转变,B项不符合题意;
D:“婚姻观念发生变化”是结果而非主要原因。婚姻观念变化是因为背后社会阶层流动等深层次原因导致的,而不是婚姻观念自身的变化引起了取士和婚姻不问家世阀阅这种整体现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社会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生动画面”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包括农民在雨中耕种等画面,这为研究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D项符合题意;
A: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涉及到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以及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等内容,而该壁画仅反映敦煌地区的情况,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开放的对外交往主要体现在与外国的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题干未体现开放的对外交往,B项不符合题意;
C: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唐朝对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册封、和亲等方面,题干未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主要的产粮区还是集中在中国北方。但是并不是在关中地区,而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隋唐时期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诗创作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则沉郁悲壮,让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环境积极向上,诗人创作多豪放浪漫,充满自信与豪情;后期安史之乱后,社会局势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诗人目睹社会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诗风变得沉郁悲壮,多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造成诗风前后变化的原因是社会局势的动荡,A项符合题意;
B: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影响的是南北经济格局,与唐诗诗风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C:唐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在唐朝时期科举制虽有发展完善,但它主要影响的是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与唐诗诗风的变化关联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D:帝王个人的喜好对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观察题干表格可知,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深刻反映了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B项符合题意;
A:五代十国时期,门第观念虽受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A项不符合题意;
C:仅从表格中沙陀族石敬瑭一例,不能得出少数民族势力崛起的普遍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表格信息主要体现开国皇帝身份背景,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不顾群臣反对,同意突厥在内地安置,还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不歧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符合题意;
A:“天可汗”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体现其在民族事务中的威望,题干未涉及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主要围绕唐太宗对突厥内迁的态度,体现民族关系方面内容,未涉及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说突厥请求内迁,没有关于突厥族汉化程度的相关表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和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何家村遗址出土了日本、波斯、东罗马的货币,这说明唐朝与东亚、西亚、欧洲的经济交往活跃,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统治疆域辽阔,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国家间的交往,未反映金融秩序混乱,C项不符合题意;
D: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汉武帝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玄奘西行取经求法是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前往印度。图中路线从中国长安出发,往西到达印度,因此符合玄奘西行取经求法的路线,B项符合题意;
A:文成公主入藏路线是从长安到吐蕃(今西藏地区),主要是加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并没有到达印度,A项不符合题意;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在汉代,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经西域到达欧洲,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的路线是长安到印度,而鉴真东行日本是从扬州等地出发,渡海前往日本,方向是向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可知,柳宗元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意志,以元气为物质基础解释自然,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项符合题意;
A: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佛教强调因果轮回与意志(如天命),与柳宗元的无意志物质观相悖,A项不符合题意;
B:柳宗元的唯物思想并没有直接涉及政治立场或反专制,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了柳宗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追寻精神自由态度”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柳宗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考生录取后向考官和老师谢恩,存在考生与考官等形成私人关系、威胁皇权的可能;而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让考生成为“天子门生”,只向皇帝感恩,将考生与皇帝紧密联系起来,使皇权在科举取士方面得到强化,加强了专制皇权,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录取标准相关内容,宋代改革殿试制度主要目的不是统一录取标准,A项不符合题意;
B:崇文抑武是指重视文官、抑制武将,题干围绕科举殿试制度改革后考生感恩对象的变化,未体现强化崇文抑武,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防止科举舞弊相关内容,改革殿试制度主要不是为防止科举舞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贸易场所,其中,辽国购买大量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据史料记载,北宋每年从宋辽贸易中盈利80万两以上,远多于给辽国的岁币数量”可知,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的贸易场所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财源,北宋通过白沟河贸易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岁币支出,经济上占据优势, 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宋辽两国在白沟河两岸互设的贸易场所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财源,题干未体现宋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北宋相比辽更具军事优势,C项不符合题意;
D:“辽是北宋唯一的贸易对象”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榷场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财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北宋建立后,与西夏和辽是并立的政权,还有南宋与金的对峙等,体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A:宋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发生战争,后来签订和议,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状态,“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所以北宋存在了167年,“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辽和南宋不是并立的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治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可知,秦汉以来依山川地形确定行政区划,易使地方凭借险要地形形成割据势力。元朝改变了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也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
A:行省制度主要是对已统治区域的管理方式调整,并非为扩展统治疆域。元朝这种打破山川形便划分行省的做法,和扩展疆域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传统区划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四川地区凭借山川险阻形成割据势力,限制了地方权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为了扩大行省权力,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传统区划的做法,只是地方管理上的变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会影响民族交融,但不是元朝这种做法的最重要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和结合所学可知,秧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使用秧马插秧与传统弯腰劳作相比,不仅速度快,而且能让农民节省体力,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A项符合题意;
B:秧马是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插秧环节,其使用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繁荣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秧马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设计的工具,不是用于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不会推动出行方式的革新,C项不符合题意;
D:秧马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C【分析】A:根据题干“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发行交钞”可知,北宋时交子使用局限在四川地区,南宋政府发行会子并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还效仿南宋发行交钞,这表明南宋在货币发行等经济领域的举措对周边产生影响,反映出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A项符合题意;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南宋也未放弃,B项不符合题意;
C:南宋和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治国理念不可能相同,仅发行纸币这一点不能说明治国理念相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提及货币发行相关内容,无法据此得出南宋综合国力超越北宋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创新之处: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历史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定期轮换: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设通判分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唐朝科举制创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认识: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隋朝以来,则变为‘非科举毋得与官’‘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从即位开始,规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和结合所学可知,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根据材料二“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顿频调动”可知,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可知,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和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指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根据材料三“该制度下,地方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根据材料三“而各地区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根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其中对科举制完善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唐太宗和武则天。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可围绕政治制度的产生、其围绕的中心、国情、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创新之处: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主要依据,改变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历史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担任地方知州、知县,削弱武将在地方的权力,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定期轮换:规定知州三年一换,使州县长官频繁调动,防止地方官员在一地长期经营形成势力。设通判分权: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起到监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权力虽大,但权力来源于朝廷,决定权在中央,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破坏了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的地理条件,使地方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4)唐朝科举制创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认识:政治制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创新多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展开;创新要依据国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以及作用、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的创新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2)加速事件:安史之乱。重要原因: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论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繁荣。论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和简车。曲辕犁改进了犁的构造,轻便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简车则是一种灌溉工具,可利用水力自动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加速了江南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唐朝后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许多北方农民南迁后,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南方;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材料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观点,史论结合,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根据材料“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顺畅,吸引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学习和文化创作中,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高效的政治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江南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制瓷业和丝织业等手工业能够有序发展,商业中的市也能规范管理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由此得出论题:“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经济文化繁荣”。论述时从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德影响出发围绕观点进行表述,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故答案为:
(1)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2)加速事件:安史之乱。重要原因: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论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繁荣。论述: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同时,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唐时期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