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1.(2025七下·宝安期中)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2.(2025七下·宝安期中)“(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逆征数年之赋····身丧国灭, 实自取之。”材料反映了隋炀帝“身丧国灭”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农民起义频发C.社会秩序混乱 D.百姓负担沉重3.(2025七下·宝安期中) 下图是唐宋进士出身对比图,这反映出科举制( )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懋 D.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4.(2025七下·宝安期中)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曰:“朕当去奢省费,轻福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这反映了唐太宗( )A.以民为贵 B.抑制权贵 C.知人善任 D.虚心纳谏5.(2025七下·宝安期中)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则天之后,这种面罩逐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朝( )A.纺织技术水平高超 B.男女地位日趋平等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6.(2025七下·宝安期中)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文物说明唐朝( )A.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B.对外交流活跃发达C.商品贸易繁荣活跃 D.文学艺术丰富多彩7.(2025七下·宝安期中)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在内地广泛设立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都团练使等。他们在地方上驻扎重兵,同时地方赋税难以输送到中央。这一现象( )A.加速了藩镇割据形成 B.保障了唐朝长治久安C.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D.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8.(2025七下·宝安期中)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由此可知,该阶段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混乱动荡的时代C.分立中孕育统一 D.各地区经济发展9.(2025七下·宝安期中)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唐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0.(2025七下·宝安期中)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他曾在陕西任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边防任务、以文臣身份入仕的虞允文.曾被任命为川陕宜谕史,负责抗金事宜。他们的经历体现了宋朝( )A.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B.统治者的腐败无能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1.(2025七下·宝安期中)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原本规定农户自愿向官府借贷,变成地方官吏强制摊派:所谓“低息贷款”变成官府“高利贷”、由此可见、 王安石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扩大了税收范围C.缓和了阶级矛眉 D.加重了百姓负担12.(2025七下·宝安期中) 岳飞词云: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文天样诗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中可知他们( )A.热爱文学、才华横溢 B.精忠报国、大义赢然C.运筹帷幄、战功显赫 D.嫉恶如仇、铁面无私13.(2025七下·宝安期中)如表所示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政权 建立时间(年) 民族 灭亡时间(年)辽 907 契丹族 1125北宋 960 汉族 1127西夏 1038 党项族 1227金 1115 女真族 1234南宋 1127 汉族 1276A.政权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战相间 D.共同繁荣14.(2025七下·宝安期中)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人评价说:“(在地方置行省)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A.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15.(2025七下·宝安期中)史籍《萨迦世系史》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朝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A.在吐蕃地区设立行省 B.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C.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16.(2025七下·宝安期中)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万物所聚, 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大都市商业繁荣 D.城市规划井然有序17.(2025七下·宝安期中)下表为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图,材料说明( )朝代 地区江苏 浙江 福建 陕西 河南 山西唐 18 44 29 32 11 32北宋 43 86 45 12 7 25金及局时期的南宋 73 185 63 4 2 14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农业生产技术革新18.(2025七下·宝安期中)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两个要素:一是全国范围内地理的统一、政治的集权:二是各民族的不断加入、交融。某校七年级学习小组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邀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从交通看地理统一】材料一:这条由钱塘江起。北上贯串长江、淮河而达黄河的运河,是中国交通上的大羊命。中国的主要河流均自西而东,是南北界线加深的主因,大运河克服了这个分裂中华文化、经济的障碍,使中华世界的凝聚力量加强, ——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网) 材料二:元代在合理的距离、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一系列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的驿站文通网络。对统治者在政治上统一与管理多民族国家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与边辍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文流的重要平台。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立及经济文化交流》根据上表指出元朝驿站体系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归纳大运河和驿站制度的共同作用。(2)任务二【从治理探中央集权】第二组同学总结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特点并制作了如下表格。国家统一 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特点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郡县体制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城,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国俗而治 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来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特点,仿照示例说明其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选取隋唐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史实进行说明)示例特点 说明郡县体制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任务三【从图像悟民族交融】根据上表,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任选其中一幅进行简要说明(4)任务四:【从探究得总体认识】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19.(2025七下·宝安期中)诗词是时代的产物,能反映时代的风貌。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某班以“诗词与时代”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材料三:唐宋时期部分诗词表作者及所处时代 诗句及出处王维(唐)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和贯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王建(唐)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凉州词》(节选)汪沬(北宋)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计》(节选)朱淑真(南宋) D.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游旷写亭有作》(节选)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上述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4分)Ⅰ.体现民族关系的是: Ⅱ.体现经济繁荣的是: Ⅲ.体现对外交往的是: Ⅳ.体现社会风气的是: (2)材料四: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居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根据材料四,概括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词与时代”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又能够“照顾全局”,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治统治,B项正确;虽然建造东都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单纯炫耀,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征伐往往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炀帝统治的认识。2.【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逆征数年之赋····身丧国灭 ”,可以看出,隋炀帝“身丧国灭”的直接原因是隋炀帝徭役沉重,赋税繁重,百姓负担沉重,最总导致国家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A.自然灾害严重,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自然灾害严重,不符合题意;B.农民起义频发,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农民起义频发,不符合题意;C.社会秩序混乱,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社会秩序混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这需要学生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3.【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名族公卿占据进士出身的主体地位,中等家族和寒素所占的比例较小;到了宋朝时期,名族公卿在进士出身中大幅下降,所占比例较小,而中等家族和寒素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远远高于名族公卿,这反映出更多的中等公卿和寒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从题干中看,名族公卿所占比例大幅下降,门阀政治受到打击,不符合题意;C. 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懋 ,题干中显示的是进士出身的变化,没有显示崇文抑武,不符合题意;D. 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题干中显示的是进士出身的变化,没有显示徇私舞弊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发生的变化,紧贴这种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看懂示意图的变化。4.【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朕当去奢省费,轻福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去除奢侈,节省费用,轻徭薄赋,使得人民丰衣足食,自然不会为盗,这反映出唐太宗以民为贵的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B. 抑制权贵 ,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抑制权贵,不符合题意;C.知人善任,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知人善任,不符合题意;D.虚心纳谏,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虚心纳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5.【答案】C【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初年,女子出门要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武则天之后,面罩逐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完全露出面部,这种变化,反映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A.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 ,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不符合题意;B. 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不符合题意;D. 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 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这需要学生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6.【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大食人到唐朝来,东罗马金币出现在唐墓中,说明东罗马商人到唐朝进行贸易,这些文物都显示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活跃发达,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题干中显示的是鉴真像、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不能显示唐朝的手工技艺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C. 商品贸易繁荣活跃 , 题干中只有东罗马金币显示商品贸易,另外两项与商品贸易无关,不符合题意;D.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外交流,没有显示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7.【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在内地广泛设立节度使等, 他们在地方上驻扎重兵,同时地方赋税难以输送到中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使得地方势力日益强大,加速了 藩镇割据形成 ,故选项A符合题意;B. 保障了唐朝长治久安 ,题干中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不可能保障唐朝长治久安,不符合题意;C. 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题意;D. 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 ,题干中显示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不可能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8.【答案】C【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 ”,这说明,该阶段的特点是分立中孕育统一,故选项C符合题意;A. 藩镇割据的延续 , 题干中显示藩镇割据的延续是其实质,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B. 混乱动荡的时代 ,题干中显示这一时期是混乱动荡的时代 ,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D. 各地区经济发展 ,题干中显示这一时期是混乱动荡的时代 ,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9.【答案】C【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故选项C符合题意;A. 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题干中显示的是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友好交往,不属于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不符合题意;B. 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题干中显示的是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友好交往,不属于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不符合题意;D. 唐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不属于管辖关系,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国家,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回答。10.【答案】C【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曾经 负责边防任务 ,而文臣虞允文负责抗金事宜,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崇文抑武方针 ,故选项C符合题意;A. 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不符合题意;B. 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不符合题意;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把这种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崇文抑武的含义。11.【答案】D【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变法,原本是为农民谋取利益好处,结果变成了官府对农民的压榨,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故选项D符合题意;A.实现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不符合史实;B. 扩大了税收范围 , 题干中显示的是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加重了农民负担,没有提及扩大了税收范围 ,不符合题意;C. 缓和了阶级矛眉 , 题干中显示的是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加重了农民负担,没有提及缓和了阶级矛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答案】B【知识点】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的词显示的是要雪耻报国,文天祥的诗句显示的是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故选项B符合题意;A.热爱文学、才华横溢,虽然这些诗词文学性高,但是主要是要表达精忠报国、大义凛然,不符合题意;C.运筹帷幄、战功显赫,题干中的诗词表达的是精忠报国、大义凛然,没有显示运筹帷幄、战功显赫,不符合题意;D.嫉恶如仇、铁面无私,题干中的诗词表达的是精忠报国、大义凛然,没有显示嫉恶如仇、铁面无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3.【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辽政权和北宋、西夏,金和北宋、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同时存在,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B.交往交融,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交往交融,不符合题意;C.和战相间,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他们之间的和平战争,不符合题意;D.共同繁荣,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他们共同繁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政权建立和灭亡的时间,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4.【答案】B【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 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君主专制发展,不符合题意;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地方割据,不符合题意;D. 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元政府的统辖范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5.【答案】D【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 ”,这体现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故选项D符合题意;A. 在吐蕃地区设立行省 ,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不是设立行省,不符合史实;B. 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吐蕃进行有效管理,没有显示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不符合题意;C. 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吐蕃进行有效管理,没有显示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6.【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开封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临安 万物所聚, 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开封、临安这些大都市商业繁荣,故选项C符合题意;A.建筑布局有特色,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题意;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D. 城市规划井然有序 , 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7.【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大幅增加,而北方地区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大幅减少,这表明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故选项A符合题意;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题意;C.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 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南北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题意;D.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18.【答案】(1)特点: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共同作用: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民族交融体现: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说明: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元朝驿站体系的特点有: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运河和驿站制度的共同作用有: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取一个特点, ,仿照示例说明其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 ,如:“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体现在: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任意选取一幅说明,如: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故答案为:(1)特点: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共同作用: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民族交融体现: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说明: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言之有理即可)【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其共同作用,之后再进行归纳回答;(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取一个特点,仿照示例进行说明回答;(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这些图片信息的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取一幅进行说明回答;(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19.【答案】(1)B;D;A;C(2)原因: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3)例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该诗句显示的是宫殿打开大门,来自万国的使者拜见天子,体现的是对外交往;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句显示的是少数民族以前不耕种,现在也学着汉人种地,洛阳人学习胡家音乐,体现的是民族关系;C.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显示的是读书人地位较高,体现社会风气;D. 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 ,显示的是都市商品贸易繁华,体现的是经济繁荣;(2)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等;(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故答案为:(1)B,D,A,C;(2)原因: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3)开放性题目,例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这些诗句的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其含义再来分析归类;(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围绕所给的主题,自拟论题,再进行阐述,做到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1 /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1.(2025七下·宝安期中)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答案】B【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又能够“照顾全局”,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政治统治,B项正确;虽然建造东都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单纯炫耀,排除A项;交通的便利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和征伐往往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炀帝统治的认识。2.(2025七下·宝安期中)“(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逆征数年之赋····身丧国灭, 实自取之。”材料反映了隋炀帝“身丧国灭”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农民起义频发C.社会秩序混乱 D.百姓负担沉重【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逆征数年之赋····身丧国灭 ”,可以看出,隋炀帝“身丧国灭”的直接原因是隋炀帝徭役沉重,赋税繁重,百姓负担沉重,最总导致国家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A.自然灾害严重,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自然灾害严重,不符合题意;B.农民起义频发,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农民起义频发,不符合题意;C.社会秩序混乱,题干中只显示了徭役和赋税,没有显示社会秩序混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这需要学生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3.(2025七下·宝安期中) 下图是唐宋进士出身对比图,这反映出科举制( )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懋 D.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名族公卿占据进士出身的主体地位,中等家族和寒素所占的比例较小;到了宋朝时期,名族公卿在进士出身中大幅下降,所占比例较小,而中等家族和寒素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远远高于名族公卿,这反映出更多的中等公卿和寒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从题干中看,名族公卿所占比例大幅下降,门阀政治受到打击,不符合题意;C. 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懋 ,题干中显示的是进士出身的变化,没有显示崇文抑武,不符合题意;D. 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题干中显示的是进士出身的变化,没有显示徇私舞弊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发生的变化,紧贴这种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看懂示意图的变化。4.(2025七下·宝安期中)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曰:“朕当去奢省费,轻福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这反映了唐太宗( )A.以民为贵 B.抑制权贵 C.知人善任 D.虚心纳谏【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朕当去奢省费,轻福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去除奢侈,节省费用,轻徭薄赋,使得人民丰衣足食,自然不会为盗,这反映出唐太宗以民为贵的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B. 抑制权贵 ,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抑制权贵,不符合题意;C.知人善任,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知人善任,不符合题意;D.虚心纳谏,题干中显示的是唐太宗轻徭薄赋,使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显示虚心纳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5.(2025七下·宝安期中)唐初贵族女子出门要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不欲途路窥之”。自武则天之后,这种面罩逐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反映了唐朝( )A.纺织技术水平高超 B.男女地位日趋平等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封建贵族生活奢靡【答案】C【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初年,女子出门要戴一种长及身的面罩,武则天之后,面罩逐渐被只遮盖脸部的帷帽所替代,唐玄宗后甚至完全露出面部,这种变化,反映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A.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 ,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不符合题意;B. 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不符合题意;D. 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题干中显示的是面罩的长短变化,没有显示 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这需要学生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6.(2025七下·宝安期中)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文物说明唐朝( )A.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B.对外交流活跃发达C.商品贸易繁荣活跃 D.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大食人到唐朝来,东罗马金币出现在唐墓中,说明东罗马商人到唐朝进行贸易,这些文物都显示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活跃发达,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题干中显示的是鉴真像、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不能显示唐朝的手工技艺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C. 商品贸易繁荣活跃 , 题干中只有东罗马金币显示商品贸易,另外两项与商品贸易无关,不符合题意;D.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外交流,没有显示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7.(2025七下·宝安期中)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在内地广泛设立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都团练使等。他们在地方上驻扎重兵,同时地方赋税难以输送到中央。这一现象( )A.加速了藩镇割据形成 B.保障了唐朝长治久安C.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D.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在内地广泛设立节度使等, 他们在地方上驻扎重兵,同时地方赋税难以输送到中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使得地方势力日益强大,加速了 藩镇割据形成 ,故选项A符合题意;B. 保障了唐朝长治久安 ,题干中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不可能保障唐朝长治久安,不符合题意;C. 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题意;D. 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 ,题干中显示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不可能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8.(2025七下·宝安期中)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由此可知,该阶段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混乱动荡的时代C.分立中孕育统一 D.各地区经济发展【答案】C【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 ”,这说明,该阶段的特点是分立中孕育统一,故选项C符合题意;A. 藩镇割据的延续 , 题干中显示藩镇割据的延续是其实质,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B. 混乱动荡的时代 ,题干中显示这一时期是混乱动荡的时代 ,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D. 各地区经济发展 ,题干中显示这一时期是混乱动荡的时代 ,同时存在统一因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9.(2025七下·宝安期中)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唐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答案】C【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故选项C符合题意;A. 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题干中显示的是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友好交往,不属于西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不符合题意;B. 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题干中显示的是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友好交往,不属于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不符合题意;D. 唐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不属于管辖关系,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国家,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回答。10.(2025七下·宝安期中)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他曾在陕西任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边防任务、以文臣身份入仕的虞允文.曾被任命为川陕宜谕史,负责抗金事宜。他们的经历体现了宋朝( )A.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B.统治者的腐败无能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答案】C【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曾经 负责边防任务 ,而文臣虞允文负责抗金事宜,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崇文抑武方针 ,故选项C符合题意;A. 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不符合题意;B. 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不符合题意;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题干中显示的是文人担任武将职务,负责军事,没有显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把这种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崇文抑武的含义。11.(2025七下·宝安期中)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原本规定农户自愿向官府借贷,变成地方官吏强制摊派:所谓“低息贷款”变成官府“高利贷”、由此可见、 王安石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扩大了税收范围C.缓和了阶级矛眉 D.加重了百姓负担【答案】D【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变法,原本是为农民谋取利益好处,结果变成了官府对农民的压榨,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故选项D符合题意;A.实现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不符合史实;B. 扩大了税收范围 , 题干中显示的是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加重了农民负担,没有提及扩大了税收范围 ,不符合题意;C. 缓和了阶级矛眉 , 题干中显示的是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加重了农民负担,没有提及缓和了阶级矛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2.(2025七下·宝安期中) 岳飞词云: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文天样诗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中可知他们( )A.热爱文学、才华横溢 B.精忠报国、大义赢然C.运筹帷幄、战功显赫 D.嫉恶如仇、铁面无私【答案】B【知识点】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的词显示的是要雪耻报国,文天祥的诗句显示的是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故选项B符合题意;A.热爱文学、才华横溢,虽然这些诗词文学性高,但是主要是要表达精忠报国、大义凛然,不符合题意;C.运筹帷幄、战功显赫,题干中的诗词表达的是精忠报国、大义凛然,没有显示运筹帷幄、战功显赫,不符合题意;D.嫉恶如仇、铁面无私,题干中的诗词表达的是精忠报国、大义凛然,没有显示嫉恶如仇、铁面无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3.(2025七下·宝安期中)如表所示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政权 建立时间(年) 民族 灭亡时间(年)辽 907 契丹族 1125北宋 960 汉族 1127西夏 1038 党项族 1227金 1115 女真族 1234南宋 1127 汉族 1276A.政权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战相间 D.共同繁荣【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辽政权和北宋、西夏,金和北宋、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同时存在,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B.交往交融,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交往交融,不符合题意;C.和战相间,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他们之间的和平战争,不符合题意;D.共同繁荣,题干中显示的是政权并立,没有显示他们共同繁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政权建立和灭亡的时间,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14.(2025七下·宝安期中)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人评价说:“(在地方置行省)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A.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答案】B【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的行省掌握地方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权力, 并与中书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则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这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项B符合题意;A. 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君主专制发展,不符合题意;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地方割据,不符合题意;D. 拓宽了元政府的统辖范围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显示元政府的统辖范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5.(2025七下·宝安期中)史籍《萨迦世系史》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朝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A.在吐蕃地区设立行省 B.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C.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答案】D【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 ”,这体现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故选项D符合题意;A. 在吐蕃地区设立行省 ,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不是设立行省,不符合史实;B. 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吐蕃进行有效管理,没有显示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不符合题意;C. 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 题干中显示的是对吐蕃进行有效管理,没有显示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6.(2025七下·宝安期中)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万物所聚, 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大都市商业繁荣 D.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开封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临安 万物所聚, 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开封、临安这些大都市商业繁荣,故选项C符合题意;A.建筑布局有特色,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题意;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D. 城市规划井然有序 , 题干中显示的是商品贸易,没有提及城市规划井然有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7.(2025七下·宝安期中)下表为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图,材料说明( )朝代 地区江苏 浙江 福建 陕西 河南 山西唐 18 44 29 32 11 32北宋 43 86 45 12 7 25金及局时期的南宋 73 185 63 4 2 14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大幅增加,而北方地区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大幅减少,这表明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故选项A符合题意;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题意;C.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 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南北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题意;D.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题干中显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变化,没有提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18.(2025七下·宝安期中)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两个要素:一是全国范围内地理的统一、政治的集权:二是各民族的不断加入、交融。某校七年级学习小组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邀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从交通看地理统一】材料一:这条由钱塘江起。北上贯串长江、淮河而达黄河的运河,是中国交通上的大羊命。中国的主要河流均自西而东,是南北界线加深的主因,大运河克服了这个分裂中华文化、经济的障碍,使中华世界的凝聚力量加强, ——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网) 材料二:元代在合理的距离、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一系列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的驿站文通网络。对统治者在政治上统一与管理多民族国家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与边辍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文流的重要平台。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立及经济文化交流》根据上表指出元朝驿站体系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归纳大运河和驿站制度的共同作用。(2)任务二【从治理探中央集权】第二组同学总结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特点并制作了如下表格。国家统一 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特点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郡县体制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城,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国俗而治 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来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特点,仿照示例说明其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选取隋唐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史实进行说明)示例特点 说明郡县体制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任务三【从图像悟民族交融】根据上表,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任选其中一幅进行简要说明(4)任务四:【从探究得总体认识】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答案】(1)特点: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共同作用: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民族交融体现: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说明: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元朝驿站体系的特点有: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运河和驿站制度的共同作用有: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取一个特点, ,仿照示例说明其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 ,如:“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体现在: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任意选取一幅说明,如: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故答案为:(1)特点:规模庞大;设施完善;涉及范围广,辐射全国;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共同作用:推动国内交通发展;加强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等;(2)“要在中央”: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因俗而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3)民族交融体现:中原的儒家经典传入西夏;辽人学汉人饮茶;契丹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都城建造模仿中原王朝等;说明:西夏文刻本《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西夏人刻印《论语》,表明西夏人学习汉族文化;(4)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王朝;对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言之有理即可)【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其共同作用,之后再进行归纳回答;(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取一个特点,仿照示例进行说明回答;(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这些图片信息的含义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取一幅进行说明回答;(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19.(2025七下·宝安期中)诗词是时代的产物,能反映时代的风貌。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某班以“诗词与时代”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材料三:唐宋时期部分诗词表作者及所处时代 诗句及出处王维(唐)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和贯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王建(唐)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凉州词》(节选)汪沬(北宋)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计》(节选)朱淑真(南宋) D.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游旷写亭有作》(节选)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上述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4分)Ⅰ.体现民族关系的是: Ⅱ.体现经济繁荣的是: Ⅲ.体现对外交往的是: Ⅳ.体现社会风气的是: (2)材料四: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居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根据材料四,概括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诗词与时代”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答案】(1)B;D;A;C(2)原因: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3)例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该诗句显示的是宫殿打开大门,来自万国的使者拜见天子,体现的是对外交往;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句显示的是少数民族以前不耕种,现在也学着汉人种地,洛阳人学习胡家音乐,体现的是民族关系;C.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显示的是读书人地位较高,体现社会风气;D. 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 ,显示的是都市商品贸易繁华,体现的是经济繁荣;(2)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等;(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故答案为:(1)B,D,A,C;(2)原因:科举制度重视考诗赋;城市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条件;(3)开放性题目,例如:观点:诗词是时代的再现论述:诗词不是漂浮在云端的高雅游戏,而是深深扎根于特定时代土壤饿精神之花。伟大的诗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多棱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精准捕捉;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描写,将中唐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刻画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诗词是时代的再现,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这些诗句的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其含义再来分析归类;(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围绕所给的主题,自拟论题,再进行阐述,做到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调研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