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2025七下·龙岗期中)有学者指出:“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该学者的观点是(  )
A.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B.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
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 ”,可以看出,该学着认为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题干中没有显示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不符合题意;
B. 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 ,题干中没有显示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不符合题意;
D. 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 题干中没有显示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5七下·龙岗期中)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江都郡辖境以扬州为中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隋代设置的江都郡辖境以扬州为中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降低长江天险, 防范分裂割据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始实行的,江都郡设置于隋朝,不符合史实;
B. 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题干中显示的是大运河天险作用,没有显示市镇经济兴起,不符合题意;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 题干中的“ 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完全不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的作用回答。
3.(2025七下·龙岗期中)《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运输征辽东的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是为了运输征辽东的兵马物资 ”“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 ”“ 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 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不同时期,不同立场对大运河的开通认识不同,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 不是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不符合题意;
D. 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不能说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宫城中三省官署位置示意图,宫城正中的太极宫是皇帝起居和办公地。该图说明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B.中书、门下地位提高
C.皇权中心的地位突出 D.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宫城正中的太极宫是皇帝起居和办公地 ,太极宫位于正中,这说明唐朝时期皇权中心的地位突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从题干中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不符合题意;
B. 中书、门下地位提高 ,题干中只显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没有显示中书、门下地位提高,不符合题意;
D. 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 , 题干中只显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没有显示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示意图和文字,紧贴这些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5七下·龙岗期中)古代谏议制度自产生伊始,就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据《隋书》统计,文、炀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纳谏率为84%。唐朝时期,谏议制度逐步规范化,谏议形式走向多样。“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与统治者积极纳谏有密切联系。这一现象说明(  )
A.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 B.谏议可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
C.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D.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与统治者积极纳谏有密切联系”,可以看出, 谏议可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不符合题意;
C. 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题意;
D. 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5七下·龙岗期中)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五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文。”这种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B.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D.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开元十三年,全天下的米价比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一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隋文帝时期年号开皇,不符合题意;
B. 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隋文帝时期年号大业,不符合题意;
D. 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唐高祖建立唐朝年号武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开元”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回答。
7.(2025七下·龙岗期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唐朝时期,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较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原王朝与边境民族关系较好,边疆得到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统治集团内部,不符合题意;
B. 消除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往往是王朝内部出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属于割据势力,不符合题意;
C.繁荣商品贸易,题干中显示的是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与商品贸易几乎没有关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实行这些措施带来的有利的影响回答。
8.(2025七下·龙岗期中)唐都长安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唐都长安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唐朝政治制度完备,不符合题意;
B. 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不符合题意;
C.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的记载,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是唐朝时期(  )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东南亚土著)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唐书 卷八十九》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印度)、波斯(伊朗)、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唐大和上东征传》
A.广州海外贸易繁荣 B.唐蕃交往日益频繁
C.东南亚为唯一客源 D.贸易范围远达东非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旧唐书记载广州每年有东南亚人乘船,与中国人进行贸易; 《唐大和上东征传》 记载广州有印度等地的大量船只,运载大量货物,这些都表明 广州海外贸易繁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唐蕃交往日益频繁 ,题干中显示的是广州有大量外国商人贸易,没有显示唐蕃交往日益频繁,不符合题意;
C. 东南亚为唯一客源 ,题干中除了东南亚商人,还有伊朗等人商人,不符合题意;
D. 贸易范围远达东非 ,题干中显示的是东南亚和西亚等地,没有显示与东非的往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5七下·龙岗期中)诗歌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记录心情的载体,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怀。下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由此可推断出(  )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诗歌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C.唐诗真实再现了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记录心情的载体,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怀 ,这些唐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即安史之乱带来的动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文学作品往往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与史实有出入,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 唐诗真实再现了社会全景 ,文学作品往往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与史实有出入,因此唐诗往往不能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不符合题意;
D. 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题干中显示的是战乱带来的动乱,没有显示其他风格、类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就需要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分析。
11.(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表是五代十国开国君主的基本情况,据表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政权名称 建立者 身份
后梁 朱温 唐朝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
后晋 石敬瑭 后唐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后晋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后汉节度使、枢密使
吴 杨行密 唐朝淮南节度使
吴越 钱镠 唐朝镇海、镇东节度使
闽 王潮 唐朝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
南汉 刘龚 唐朝静海、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
南平 高季兴 后梁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崇 后汉河东节度使
A.节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B.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C.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开国君主,往往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就是以往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节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看不出节度使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题意;
B. 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没有显示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开国君主的身份,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实质。
12.(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图是北宋时期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结合该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中央政治机构(  )
A.严重威胁君权 B.权力过分集中
C.分散臃肿复杂 D.办事效率极高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御前会议、三司使、财政、行政、军政、监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 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但是最终导致中央政治机构分散臃肿复杂,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没有体现出严重威胁君权,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权力过分分散,而不是过分集中,排除B项;
题干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政治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北宋中央结构的设置特点及实质。
13.(2025七下·龙岗期中)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籍(jiè,垫着)草围棋双陆……”据此可知(  )
A.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辽墓中出土了汉族的双陆棋,南宋人记载,辽人也垫草下双陆棋,这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不符合题意;
B.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不符合题意;
C.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5七下·龙岗期中)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  )
A.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B.扩大了民族间的往来与互动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并且数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扩大了民族间的往来与互动,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没有显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C. 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积贫积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题意;
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与北宋的军事实力提升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5.(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 B.民族政权并立
C.榷场贸易繁荣 D.国家疆域扩张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和辽、西夏同时存在,它们之间有战有和;后来,金灭辽和北宋,金与南宋对峙,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萌芽,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资本主义萌芽,不符合题意;
C. 榷场贸易繁荣 , 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榷场贸易繁荣,不符合题意;
D. 国家疆域扩张 ,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国家疆域扩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5七下·龙岗期中)元朝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像内地一样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来管辖吐蕃,对有些地处边远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A.在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像内地一样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来管辖吐蕃,对有些地处边远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 ”,可以看出,元朝因地制宜,有效治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不是完全实行自治,不符合题意;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没有显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符合题意;
C. 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没有显示民族交融,互通有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5七下·龙岗期中)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对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这表明元代统治者(  )
A.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B.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C.因疆域扩大更新了地理认知 D.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所出 ”“ 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对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 ”,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因疆域扩大更新了地理认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崇文抑武 ,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水利工程建设,不符合题意;
D. 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科技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18.(2025七下·龙岗期中)通过文物鉴赏,可以直观理解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据此,探究如下问题。
(1)【品字辨史】
材料一: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一直被沿用至今且未曾中断。我国早在商代就开始重视文字的形象美。书法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和大力提倡。西周时,书法成了“六艺”中一门专门的学科。魏晋南北朝统治者酷爱书法,如宋武帝、齐高帝等,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齐敬之《浅谈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
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等类型,据此指出材料一所示书法作品对应的史料类型。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
(2)【赏图析史】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这是初唐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图示中间有一榜题,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后随臣属八人,或持曲柄华盖,或引马于前,或随从于后,榜题左侧,一人双手持笏跪拜辞别帝王,其后有二从者,持双节立于后,再后为四匹马及一马夫,马背上驮着行装物品及丝质物等。
用序号标出材料二的图片“帝王”所处的位置,并提取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
(3)【观石探史】
材料三: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所乘六匹战马的石刻像,这六匹马都参与了关键战役。昭陵六骏石刻采用了高浮雕手法,刀工精细、圆润,造型浑厚古朴,线条流畅自然。
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昭陵六骏石刻的史料价值。
(4)综上所述,列出鉴赏历史文物的相关角度。
【答案】(1)史料类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
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回答两点即可)
(2)位置:③。
历史信息: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回答两点即可)
(3)史料价值:①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②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回答两项即可)
(4)角度:①历史价值。②艺术价值。(回答两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这是摹本,属于第二手史料;依据材料一信息“ 我国早在商代就开始重视文字的形象美。书法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和大力提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有:
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张骞出使西域图 ”“ 图示中间有一榜题,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 ”,可以看出,材料二的图片“帝王”所处的位置是榜题右侧的马上,即③处;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昭陵六骏石刻 , 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由这些骏马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这些石刻精美,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鉴赏历史文物,可以从历史价值,也可以从艺术价值角度等;
故答案为:(1) 史料类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
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回答两点即可)
(2) 位置:③。
历史信息: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回答两点即可)
(3) 史料价值:①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②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回答两项即可)
(4) 角度:①历史价值。②艺术价值。(回答两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类型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图片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回答;第二问要紧贴所给的材料信息即文字信息回答,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经历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鉴赏文物的角度回答。
19.(2025七下·龙岗期中)和谐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请围绕“和谐”这一主题,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宋朝南北方赋税对比表
时期 南方赋税/贯 北方赋税/贯 南北之比
北宋(1045年)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1196年) 60 000 000 14319000(金朝) 81:19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
(2)【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
朕今天选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一个武臣为害之大。
根据材料二,宋太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任务三】营造民族和谐
材料三:
认真观察材料三的两幅图,请从图1至图2的民族政权关系发展趋势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答案】(1)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回答两点即可)
(2)治国政策:重文轻式。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②有效防止武将政变。③巩固了北宋政权。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回答两点即可)
(3)(以下示例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和北方的赋税比是 44:56 ,到了南宋时期,南方和北方的赋税比变为 81:19 ,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朕今天选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一个武臣为害之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太祖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 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有效防止武将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故答案为:(1) 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回答两点即可)
(2) 治国政策:重文轻式。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②有效防止武将政变。③巩固了北宋政权。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回答两点即可)
(3)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南北方数据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基础上,结合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基础上,结合对积极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2025七下·龙岗期中)有学者指出:“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该学者的观点是(  )
A.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B.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
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2.(2025七下·龙岗期中)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江都郡辖境以扬州为中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3.(2025七下·龙岗期中)《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运输征辽东的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4.(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宫城中三省官署位置示意图,宫城正中的太极宫是皇帝起居和办公地。该图说明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B.中书、门下地位提高
C.皇权中心的地位突出 D.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
5.(2025七下·龙岗期中)古代谏议制度自产生伊始,就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据《隋书》统计,文、炀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纳谏率为84%。唐朝时期,谏议制度逐步规范化,谏议形式走向多样。“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与统治者积极纳谏有密切联系。这一现象说明(  )
A.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 B.谏议可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
C.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D.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6.(2025七下·龙岗期中)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五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文。”这种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B.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D.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7.(2025七下·龙岗期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8.(2025七下·龙岗期中)唐都长安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9.(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的记载,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是唐朝时期(  )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东南亚土著)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唐书 卷八十九》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印度)、波斯(伊朗)、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唐大和上东征传》
A.广州海外贸易繁荣 B.唐蕃交往日益频繁
C.东南亚为唯一客源 D.贸易范围远达东非
10.(2025七下·龙岗期中)诗歌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记录心情的载体,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怀。下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由此可推断出(  )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诗歌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C.唐诗真实再现了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11.(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表是五代十国开国君主的基本情况,据表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政权名称 建立者 身份
后梁 朱温 唐朝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
后晋 石敬瑭 后唐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后晋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后汉节度使、枢密使
吴 杨行密 唐朝淮南节度使
吴越 钱镠 唐朝镇海、镇东节度使
闽 王潮 唐朝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
南汉 刘龚 唐朝静海、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
南平 高季兴 后梁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崇 后汉河东节度使
A.节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B.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C.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2.(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图是北宋时期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结合该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中央政治机构(  )
A.严重威胁君权 B.权力过分集中
C.分散臃肿复杂 D.办事效率极高
13.(2025七下·龙岗期中)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籍(jiè,垫着)草围棋双陆……”据此可知(  )
A.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14.(2025七下·龙岗期中)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  )
A.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B.扩大了民族间的往来与互动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15.(2025七下·龙岗期中)下面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 B.民族政权并立
C.榷场贸易繁荣 D.国家疆域扩张
16.(2025七下·龙岗期中)元朝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像内地一样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来管辖吐蕃,对有些地处边远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A.在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17.(2025七下·龙岗期中)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对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这表明元代统治者(  )
A.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B.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C.因疆域扩大更新了地理认知 D.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18.(2025七下·龙岗期中)通过文物鉴赏,可以直观理解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据此,探究如下问题。
(1)【品字辨史】
材料一: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一直被沿用至今且未曾中断。我国早在商代就开始重视文字的形象美。书法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和大力提倡。西周时,书法成了“六艺”中一门专门的学科。魏晋南北朝统治者酷爱书法,如宋武帝、齐高帝等,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齐敬之《浅谈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
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等类型,据此指出材料一所示书法作品对应的史料类型。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
(2)【赏图析史】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这是初唐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图示中间有一榜题,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后随臣属八人,或持曲柄华盖,或引马于前,或随从于后,榜题左侧,一人双手持笏跪拜辞别帝王,其后有二从者,持双节立于后,再后为四匹马及一马夫,马背上驮着行装物品及丝质物等。
用序号标出材料二的图片“帝王”所处的位置,并提取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
(3)【观石探史】
材料三: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所乘六匹战马的石刻像,这六匹马都参与了关键战役。昭陵六骏石刻采用了高浮雕手法,刀工精细、圆润,造型浑厚古朴,线条流畅自然。
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昭陵六骏石刻的史料价值。
(4)综上所述,列出鉴赏历史文物的相关角度。
19.(2025七下·龙岗期中)和谐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请围绕“和谐”这一主题,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宋朝南北方赋税对比表
时期 南方赋税/贯 北方赋税/贯 南北之比
北宋(1045年)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1196年) 60 000 000 14319000(金朝) 81:19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
(2)【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
朕今天选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一个武臣为害之大。
根据材料二,宋太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任务三】营造民族和谐
材料三:
认真观察材料三的两幅图,请从图1至图2的民族政权关系发展趋势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 ”,可以看出,该学着认为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题干中没有显示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不符合题意;
B. 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 ,题干中没有显示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不符合题意;
D. 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 题干中没有显示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隋代设置的江都郡辖境以扬州为中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降低长江天险, 防范分裂割据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始实行的,江都郡设置于隋朝,不符合史实;
B. 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题干中显示的是大运河天险作用,没有显示市镇经济兴起,不符合题意;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 题干中的“ 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完全不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的作用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是为了运输征辽东的兵马物资 ”“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 ”“ 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 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不同时期,不同立场对大运河的开通认识不同,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 不是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不符合题意;
D. 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题干中显示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认识不同,不能说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宫城正中的太极宫是皇帝起居和办公地 ,太极宫位于正中,这说明唐朝时期皇权中心的地位突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从题干中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不符合题意;
B. 中书、门下地位提高 ,题干中只显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没有显示中书、门下地位提高,不符合题意;
D. 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 , 题干中只显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没有显示尚书省掌握了行政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示意图和文字,紧贴这些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都与统治者积极纳谏有密切联系”,可以看出, 谏议可弥补君主专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君主权力的行使得以规范化,不符合题意;
C. 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题意;
D. 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题干中显示的是纳谏,没有显示谏议有浓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开元十三年,全天下的米价比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一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隋文帝的革陈出新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隋文帝时期年号开皇,不符合题意;
B. 隋炀帝的好大喜功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隋文帝时期年号大业,不符合题意;
D. 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题干中显示的是开元时期,唐高祖建立唐朝年号武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开元”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回答。
7.【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唐朝时期,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较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原王朝与边境民族关系较好,边疆得到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统治集团内部,不符合题意;
B. 消除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往往是王朝内部出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属于割据势力,不符合题意;
C.繁荣商品贸易,题干中显示的是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与商品贸易几乎没有关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实行这些措施带来的有利的影响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唐都长安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唐朝政治制度完备,不符合题意;
B. 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不符合题意;
C.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题干中显示的是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没有显示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旧唐书记载广州每年有东南亚人乘船,与中国人进行贸易; 《唐大和上东征传》 记载广州有印度等地的大量船只,运载大量货物,这些都表明 广州海外贸易繁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唐蕃交往日益频繁 ,题干中显示的是广州有大量外国商人贸易,没有显示唐蕃交往日益频繁,不符合题意;
C. 东南亚为唯一客源 ,题干中除了东南亚商人,还有伊朗等人商人,不符合题意;
D. 贸易范围远达东非 ,题干中显示的是东南亚和西亚等地,没有显示与东非的往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记录心情的载体,从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怀 ,这些唐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即安史之乱带来的动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文学作品往往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与史实有出入,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 唐诗真实再现了社会全景 ,文学作品往往经过了文人的加工,与史实有出入,因此唐诗往往不能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不符合题意;
D. 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题干中显示的是战乱带来的动乱,没有显示其他风格、类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就需要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开国君主,往往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知,五代十国的实质就是以往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节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看不出节度使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题意;
B. 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 ,从题干中看出的是开国君主的身份,没有显示宦官与武将轮番专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开国君主的身份,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实质。
12.【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御前会议、三司使、财政、行政、军政、监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 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但是最终导致中央政治机构分散臃肿复杂,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没有体现出严重威胁君权,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权力过分分散,而不是过分集中,排除B项;
题干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政治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北宋中央结构的设置特点及实质。
13.【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辽墓中出土了汉族的双陆棋,南宋人记载,辽人也垫草下双陆棋,这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不符合题意;
B.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不符合题意;
C.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题干中显示的是辽人下汉族的双陆棋,没有显示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看出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并且数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扩大了民族间的往来与互动,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没有显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C. 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积贫积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题意;
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题干中显示的是北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与北宋的军事实力提升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和辽、西夏同时存在,它们之间有战有和;后来,金灭辽和北宋,金与南宋对峙,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故选项B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萌芽,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资本主义萌芽,不符合题意;
C. 榷场贸易繁荣 , 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榷场贸易繁荣,不符合题意;
D. 国家疆域扩张 ,题干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没有显示国家疆域扩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元朝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像内地一样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来管辖吐蕃,对有些地处边远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 ”,可以看出,元朝因地制宜,有效治理,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不是完全实行自治,不符合题意;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没有显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符合题意;
C. 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题干中显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没有显示民族交融,互通有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所出 ”“ 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对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 ”,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因疆域扩大更新了地理认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崇文抑武 ,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水利工程建设,不符合题意;
D. 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探索黄河源头,没有显示科技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1)史料类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
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回答两点即可)
(2)位置:③。
历史信息: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回答两点即可)
(3)史料价值:①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②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回答两项即可)
(4)角度:①历史价值。②艺术价值。(回答两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这是摹本,属于第二手史料;依据材料一信息“ 我国早在商代就开始重视文字的形象美。书法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和大力提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有:
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张骞出使西域图 ”“ 图示中间有一榜题,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 ”,可以看出,材料二的图片“帝王”所处的位置是榜题右侧的马上,即③处;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昭陵六骏石刻 , 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由这些骏马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这些石刻精美,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鉴赏历史文物,可以从历史价值,也可以从艺术价值角度等;
故答案为:(1) 史料类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汉字重视形象美。②国家的重视和提倡。③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④
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等。(回答两点即可)
(2) 位置:③。
历史信息:①张骞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艺术手法描绘汉朝官员的服饰、使节出使的规制。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④张骞出使西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5敦煌壁画绘画技艺高超。⑥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适合石窟开凿和壁画留存等。(回答两点即可)
(3) 史料价值:①见证唐朝建立与统一。②彰显李世民个人魅力及政治军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艺术水平等。(回答两项即可)
(4) 角度:①历史价值。②艺术价值。(回答两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类型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图片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回答;第二问要紧贴所给的材料信息即文字信息回答,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经历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鉴赏文物的角度回答。
19.【答案】(1)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回答两点即可)
(2)治国政策:重文轻式。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②有效防止武将政变。③巩固了北宋政权。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回答两点即可)
(3)(以下示例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和北方的赋税比是 44:56 ,到了南宋时期,南方和北方的赋税比变为 81:19 ,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朕今天选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一个武臣为害之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太祖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 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有效防止武将政变;巩固了北宋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故答案为:(1) 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④统治者的重视。(回答两点即可)
(2) 治国政策:重文轻式。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②有效防止武将政变。③巩固了北宋政权。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回答两点即可)
(3)
【示例】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①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双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元朝统一后,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在两宋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互补远多于战争时期的破坏。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还能促进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南北方数据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基础上,结合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基础上,结合对积极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