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内
1.(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并完成国家统一的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 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A项正确;
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没有结束长时间分裂局面,排除B项;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没有结束长时间分裂局面,排除C项;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没有结束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隋朝建立和统一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下·兴文期末)根据图表,据此可知唐朝前期注重(  )
时期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
A.加征赋税 B.整顿吏治 C.制度革新 D.完备军事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可知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C项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出农民的赋税比例的增加和赋税项目的增加,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非整顿吏治,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非完备军事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唐朝创新发展,完善制度。
3.(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反映“盛唐气象”的一组史料,展现出(  )
《李白诗集》书影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丰富的物质生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李白诗集》书影”“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可知分别代表了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反映了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是指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了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非丰富的物质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唐朝的文学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七下·兴文期末)杜甫诗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描绘了(  )
A.赋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B.社会战乱造成人民苦难
C.藩镇割据导致朝廷衰落 D.统治腐败带来宦官专权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本质是社会战乱造成人民苦难,B项正确;
诗句中并未直接体现赋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诗句主要强调的是战乱带来的普遍苦难,而非藩镇割据导致朝廷衰落,排除C项;
诗句也没有突出统治腐败带来宦官专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与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5.(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面示意图中某朝代的政治措施带来的结果是(  )
A.皇权大大加强 B.中央集权弱化
C.军事大权旁落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控制兵权,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抑制物将”可知,这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都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
中央集权没有弱化,是加强,排除B项;
军事大权并未旁落,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
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设立只是措施,不是结果,且清朝才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2024七下·兴文期末)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  )
A.改善农田水利 B.加 强户籍控制
C.增加政府收入 D.促 进农业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经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领域的是幕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幕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样通过向原来不服役的官僚等征收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支持其各项政策和活动,C项正确;
改善农田水利是王安石变法中农田水利法的主要内容,旨在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与题干中征收役钱、雇人服役以及官僚交纳役钱的规定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加强户籍控制是封建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而采取的措施,题干中的规定并未直接涉及户籍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题干中的规定主要是关于服役和役钱的征收,与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面示意图呈现的历史阶段总体特征是(  )
A.南北政权对峙 B.从分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南移 D.东西交流加强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示意图呈现的历史阶段”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进程从北宋的分裂状态,经过金、南宋、西夏等政权的并存,最终到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总体趋势,B项正确;
从示意图中可看到,虽然存在不同的政权,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持续的南北对峙状态,例如,北宋时期,虽然与辽、西夏有边境冲突,但并非完全的南北政权对峙,到了南宋时期,虽然与金形成南北对峙,但元朝的建立最终结束了这种对峙状态,排除A项;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示意图主要展示的是政治格局的变迁,而非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C项;
示意图中并没有明确展示东西交流加强的情况,它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部政治格局的变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从分裂到统一,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8.(2024七下·兴文期末)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这一带(  )
A.纺织技术先进 B.人口数量增加
C.商贸交往频繁 D.农业地位提升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粮食众多,足以供养天下人,说明此地农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纺织技术无关,排除A项;
宋朝南方人口数量增加,但材料没有提及人口数量增加,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及商贸交往,只说这一带粮食多,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4七下·兴文期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表现了(  )
A.岳家军的精忠报国 B.文天祥的大义凛然
C.辛弃疾的报国情怀 D.戚继光的英勇无畏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反映的是文天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项正确;
岳飞主要事迹是组建岳家军,抗击金军,收复失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辛弃疾是著名爱国词人,抗击金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戚继光主要事迹是抗击倭患,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下·兴文期末)宋代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南宋临安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元杂剧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B.宋朝文教事业的发展
C.元杂剧创作空前发达 D.传统的节日受到重视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宋代开封城内和南宋临安城中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及元杂剧在城乡各地的广泛演出,都直接反映了当时市民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强烈需求,这些场所和活动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而设立的,A项正确;
文教事业更多指的是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状况,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元杂剧的演出活动,这些与文教事业的直接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
元杂剧的创作状况需要通过剧本、作者、题材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并非仅凭演出活动的广泛性来判断,排除C项;
题干强调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元杂剧的演出活动,并未明确提及传统的节日受到重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11.(2024七下·兴文期末)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船队的远航(  )
A.是在明太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背景下进行的
B.先后八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C.加强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先后到达了亚洲、非洲和美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项正确;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
1405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排除B项;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代表,据此可知(  )
A.当时瓷器畅销海外 B.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C.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D.陶瓷技艺不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代表”可知,陶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唐三彩造型精美, 色彩亮丽,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 畅销海内外,因此可得出陶瓷技艺不断发展,D项正确;
唐三彩不是瓷器,且材料没有提及向海外销售,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陶瓷,没有体现统治阶级是否奢侈腐化,排除B项;
材料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陶瓷,景德镇是制瓷中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2024七下·兴文期末)明朝科举严格规定了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并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变化(  )
A.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B.激化了社会的矛盾
C.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这些变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D项正确;
科举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没有阻碍阶层流动,排除A项;
科举考试没有激化社会矛盾,而是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
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14.(2024七下·兴文期末)建构历史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 ”应是(  )
A.朱元璋称帝 B.皇太极建清 C.李自成起义 D.吴三桂降清
【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明朝灭亡以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与材料中的“1644年建立大顺,均田免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原因的相关史实。
15.(2024七下·兴文期末)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B项正确;
茶园演剧图是戏曲,与小说无关,排除A项;
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与材料所说的清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所写的,与材料清朝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昆曲和京剧的相关史实。
16.(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A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B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完全替代了金属货币
C 宋朝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D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撰写《农书》 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A项正确;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没有完全替代金属货币,排除B项;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不是指南针,排除C项;
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不是王祯发明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本卷共3小题, 17小题16分, 18小题16分, 19小题20分, 共52分
17.(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流史事列表(部分)
国家或地区 史事
日本 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最多时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朝鲜半岛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
天竺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 玄奘西行前往, 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食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本草纲目》是由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而成。全书190万字, 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更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全书内容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相同点。
材料三 据报道: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背诗文免票的景区队伍不断扩大、蔚然壮观。如江西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可免门票;四川剑门关,背《蜀道难》可免门票;安徽琅琊山,5分钟内背完《醉翁亭记》可免门票……
——摘编自人民网、央视新闻网等(2024年5月)
(3)结合材料三的新闻报道,谈谈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案】(1) 特点:范围广、领域多、双向的交流。
(2) 相同点:都是明朝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具有世界性影响)。
(3) 认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特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甚至大食都有往来,说明中外交流范围广;据材料一“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可知,交流的领域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据材料一“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可知,中外双向文化交流。
(2)相同点:据材料二“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是明朝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据材料二“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可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据材料二“在世界医药更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影响广泛(具有世界性影响)。
(3)认识:据所学可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
18.(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辉理。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榴,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 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商业日益繁盛,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 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叫做草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到了清代,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明清经济发展的新因素。
【答案】(1)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大运河的修建
(2) 特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3) 新因素:新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国家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辉理。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榴,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原因为统治者励精图治;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原因为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可知特点为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可知特点为海外贸易发达。
(3)新因素:根据材料三“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到了清代,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知因素为新物种的引进和推广;根据材料三明代《倭寇图卷》和广州十三行可知是由于遭到外国的入侵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因素为国家政策。
【点评】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9.(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上绘画和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唐朝社会情况。
材料二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文化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1330年) 元朝交通路线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根据材料四,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 情况: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2) 经济措施:开设贸易场所。文化措施:翻译学习儒家经典。作用: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 条件:国家的统一、海路交通发达
(4) 观点: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理由:清朝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管辖。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情况:根据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和《步辇图》反映了松赞干布派人到唐朝求亲可知绘画和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唐朝社会情况为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2)经济措施:根据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可知措施为开设贸易场所。
文化措施:根据材料二“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可知措施为翻译学习儒家经典。
作用:根据材料二“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可知作用为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根据材料二“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可知作用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条件: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图”可知条件为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三“元朝交通路线图”可知条件为海路交通发达。
(4)观点:根据材料四“清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签订《尼布楚条约》”“设台湾府”可知观点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理由:根据材料四“清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签订《尼布楚条约》”“设台湾府”可知清朝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等相关史实。
1 / 1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内
1.(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并完成国家统一的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2024七下·兴文期末)根据图表,据此可知唐朝前期注重(  )
时期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
A.加征赋税 B.整顿吏治 C.制度革新 D.完备军事
3.(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反映“盛唐气象”的一组史料,展现出(  )
《李白诗集》书影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丰富的物质生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4.(2024七下·兴文期末)杜甫诗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描绘了(  )
A.赋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B.社会战乱造成人民苦难
C.藩镇割据导致朝廷衰落 D.统治腐败带来宦官专权
5.(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面示意图中某朝代的政治措施带来的结果是(  )
A.皇权大大加强 B.中央集权弱化
C.军事大权旁落 D.军机处的设立
6.(2024七下·兴文期末)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  )
A.改善农田水利 B.加 强户籍控制
C.增加政府收入 D.促 进农业发展
7.(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面示意图呈现的历史阶段总体特征是(  )
A.南北政权对峙 B.从分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南移 D.东西交流加强
8.(2024七下·兴文期末)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这一带(  )
A.纺织技术先进 B.人口数量增加
C.商贸交往频繁 D.农业地位提升
9.(2024七下·兴文期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表现了(  )
A.岳家军的精忠报国 B.文天祥的大义凛然
C.辛弃疾的报国情怀 D.戚继光的英勇无畏
10.(2024七下·兴文期末)宋代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南宋临安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元杂剧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B.宋朝文教事业的发展
C.元杂剧创作空前发达 D.传统的节日受到重视
11.(2024七下·兴文期末)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船队的远航(  )
A.是在明太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背景下进行的
B.先后八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C.加强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先后到达了亚洲、非洲和美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2.(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代表,据此可知(  )
A.当时瓷器畅销海外 B.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C.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D.陶瓷技艺不断发展
13.(2024七下·兴文期末)明朝科举严格规定了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并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变化(  )
A.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B.激化了社会的矛盾
C.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4.(2024七下·兴文期末)建构历史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 ”应是(  )
A.朱元璋称帝 B.皇太极建清 C.李自成起义 D.吴三桂降清
15.(2024七下·兴文期末)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16.(2024七下·兴文期末)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A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B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完全替代了金属货币
C 宋朝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D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撰写《农书》 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
A.A B.B C.C D.D
二、本卷共3小题, 17小题16分, 18小题16分, 19小题20分, 共52分
17.(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流史事列表(部分)
国家或地区 史事
日本 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最多时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朝鲜半岛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
天竺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 玄奘西行前往, 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食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本草纲目》是由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而成。全书190万字, 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更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全书内容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相同点。
材料三 据报道: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背诗文免票的景区队伍不断扩大、蔚然壮观。如江西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可免门票;四川剑门关,背《蜀道难》可免门票;安徽琅琊山,5分钟内背完《醉翁亭记》可免门票……
——摘编自人民网、央视新闻网等(2024年5月)
(3)结合材料三的新闻报道,谈谈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18.(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辉理。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榴,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 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商业日益繁盛,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 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叫做草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到了清代,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明清经济发展的新因素。
19.(2024七下·兴文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上绘画和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唐朝社会情况。
材料二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文化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1330年) 元朝交通路线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根据材料四,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 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A项正确;
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没有结束长时间分裂局面,排除B项;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没有结束长时间分裂局面,排除C项;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没有结束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隋朝建立和统一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可知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C项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出农民的赋税比例的增加和赋税项目的增加,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非整顿吏治,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制度革新,非完备军事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唐朝创新发展,完善制度。
3.【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李白诗集》书影”“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可知分别代表了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反映了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是指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了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非丰富的物质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唐朝的文学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本质是社会战乱造成人民苦难,B项正确;
诗句中并未直接体现赋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诗句主要强调的是战乱带来的普遍苦难,而非藩镇割据导致朝廷衰落,排除C项;
诗句也没有突出统治腐败带来宦官专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与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控制兵权,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抑制物将”可知,这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都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
中央集权没有弱化,是加强,排除B项;
军事大权并未旁落,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
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设立只是措施,不是结果,且清朝才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经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领域的是幕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幕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样通过向原来不服役的官僚等征收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支持其各项政策和活动,C项正确;
改善农田水利是王安石变法中农田水利法的主要内容,旨在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与题干中征收役钱、雇人服役以及官僚交纳役钱的规定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加强户籍控制是封建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而采取的措施,题干中的规定并未直接涉及户籍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题干中的规定主要是关于服役和役钱的征收,与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示意图呈现的历史阶段”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进程从北宋的分裂状态,经过金、南宋、西夏等政权的并存,最终到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总体趋势,B项正确;
从示意图中可看到,虽然存在不同的政权,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持续的南北对峙状态,例如,北宋时期,虽然与辽、西夏有边境冲突,但并非完全的南北政权对峙,到了南宋时期,虽然与金形成南北对峙,但元朝的建立最终结束了这种对峙状态,排除A项;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示意图主要展示的是政治格局的变迁,而非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C项;
示意图中并没有明确展示东西交流加强的情况,它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部政治格局的变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从分裂到统一,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8.【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粮食众多,足以供养天下人,说明此地农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纺织技术无关,排除A项;
宋朝南方人口数量增加,但材料没有提及人口数量增加,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及商贸交往,只说这一带粮食多,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反映的是文天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项正确;
岳飞主要事迹是组建岳家军,抗击金军,收复失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辛弃疾是著名爱国词人,抗击金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戚继光主要事迹是抗击倭患,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宋代开封城内和南宋临安城中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及元杂剧在城乡各地的广泛演出,都直接反映了当时市民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强烈需求,这些场所和活动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而设立的,A项正确;
文教事业更多指的是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状况,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元杂剧的演出活动,这些与文教事业的直接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
元杂剧的创作状况需要通过剧本、作者、题材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并非仅凭演出活动的广泛性来判断,排除C项;
题干强调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元杂剧的演出活动,并未明确提及传统的节日受到重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项正确;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
1405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排除B项;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代表”可知,陶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唐三彩造型精美, 色彩亮丽,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 畅销海内外,因此可得出陶瓷技艺不断发展,D项正确;
唐三彩不是瓷器,且材料没有提及向海外销售,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陶瓷,没有体现统治阶级是否奢侈腐化,排除B项;
材料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陶瓷,景德镇是制瓷中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这些变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D项正确;
科举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没有阻碍阶层流动,排除A项;
科举考试没有激化社会矛盾,而是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
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明朝灭亡以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与材料中的“1644年建立大顺,均田免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原因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B项正确;
茶园演剧图是戏曲,与小说无关,排除A项;
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与材料所说的清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所写的,与材料清朝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红楼梦》、昆曲和京剧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A项正确;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没有完全替代金属货币,排除B项;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不是指南针,排除C项;
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不是王祯发明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7.【答案】(1) 特点:范围广、领域多、双向的交流。
(2) 相同点:都是明朝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具有世界性影响)。
(3) 认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特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甚至大食都有往来,说明中外交流范围广;据材料一“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可知,交流的领域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据材料一“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可知,中外双向文化交流。
(2)相同点:据材料二“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是明朝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据材料二“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可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据材料二“在世界医药更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影响广泛(具有世界性影响)。
(3)认识:据所学可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
18.【答案】(1)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大运河的修建
(2) 特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3) 新因素:新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国家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辉理。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榴,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原因为统治者励精图治;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原因为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可知特点为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可知特点为海外贸易发达。
(3)新因素:根据材料三“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到了清代,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知因素为新物种的引进和推广;根据材料三明代《倭寇图卷》和广州十三行可知是由于遭到外国的入侵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因素为国家政策。
【点评】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1) 情况: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2) 经济措施:开设贸易场所。文化措施:翻译学习儒家经典。作用: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 条件:国家的统一、海路交通发达
(4) 观点: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理由:清朝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管辖。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情况:根据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和《步辇图》反映了松赞干布派人到唐朝求亲可知绘画和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唐朝社会情况为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2)经济措施:根据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可知措施为开设贸易场所。
文化措施:根据材料二“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可知措施为翻译学习儒家经典。
作用:根据材料二“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可知作用为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根据材料二“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可知作用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条件: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图”可知条件为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三“元朝交通路线图”可知条件为海路交通发达。
(4)观点:根据材料四“清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签订《尼布楚条约》”“设台湾府”可知观点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理由:根据材料四“清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签订《尼布楚条约》”“设台湾府”可知清朝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贞观之治、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等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