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5届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2025届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九次联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晚商前期,商人相信鬼神权威,认为人间祸福吉凶由鬼神掌控,常通过祭祀讨好鬼神,祈求庇佑。晚商后期,商王调整祭祀制度,突出历代先王崇高地位,重视直系血统传承。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B.商王权力有所增强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宗法制度得以确立
2.西汉晁错认为:“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据学者推算,汉代一个农户的货币支出,主要是在各种税赋上。据此可知,汉代
A.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货币税成为税收的主要形式
C.农民的赋税负担较为沉重 D.货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宋明理学以前,“儒家性命之学未弘,故士大夫正心修身之资,老释二家亦夺孔孟之席。唯独齐家之儒学,自两汉下讫近世,纲维吾国社会者越二千年,固未尝中断也。而魏晋南北朝则尤可视为家族为本位之儒学之光大时代。”该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儒学
A.满足了士人修身的需求 B.伦理受到佛道冲击
C.适应了门第社会的需要 D.复兴趋势逐渐显现
4.后梁末帝、后晋、后汉、后周初期均采取首都功能分离体制,将宫廷和政府设在开封,而将太庙、社稷、郊坛等置于洛阳。这说明当时
A.政权合法性存在危机 B.江南成为国家财赋来源
C.城市的政治职能弱化 D.政治中心呈现西移趋势
5.元朝的税收制度南北有别,北方征收丁税和地税,而南方征收的则是夏税和秋税,且1296年以前,除江东、浙西外,南方实际只征收了秋税。这体现了元朝
A.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开创的两税法 B.对南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C.降低政权变化对南方农业的影响 D.因俗而治以促进民族融合
6.1880年,法军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越南向清廷求助。左宗棠等人认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等人则寄希望于“以夷制夷”,甚至企图诱使英国与越南立约,力保“求和大局”。清廷则于光绪九年(1883年)分别令广西、云南布政使率兵进驻越南北部,但却三令五申“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这些主张及行动
A.体现了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B.助长了法国殖民主义的侵略野心
C.表明清廷派系斗争大于国家利益 D.延缓了法国侵略福建台湾的步伐
7.1905年,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些主义、口号的变迁体现了
A.民主革命目标的一致性 B.民族主义内涵逐步深化
C.主权维护主要在于反帝 D.国共合作才是革命方向
8.1925年8月,中共中央认为已经到了“极须发展之际”,尽快扩大党的规模,主要措施包括:入党介绍人中只需要其中一人为正式党员;不再限制人党介绍人的党龄;尽量缩短候补期等。结果党员从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之时的994人增长到1926年9月的“一万三千以上”。这种态势说明中共
A.意识到革命中群众运动的伟力 B.通过革命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C.在国民革命中逐渐掌握领导权 D.领会到群众性党组织的重要性
9.就抗日战争的进程及结果而言,下属表格内容可以用来证实
1930年代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目 中国 日本
国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生铁产量 95.9万吨(含东北) 239.7万吨
钢产量 53.6万吨(含东北) 635万吨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10% 80%
军力 总兵力 202.9万人 60余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 50万人 409.7万人
军舰 66艘 200艘
军舰总吨位 5.9万吨 77.1万吨
飞机 600架(作战飞机仅305架) 2625架
A.中国的抗战只能是持久战 B.依托国际力量是必然选择
C.中共在抗战中是中流砥柱 D.战争胜负取决于综合国力
10.1958年,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这两种制度的出发点在于
A.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 B.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C.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基 D.建立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1.1981年到1989年,物理学家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将中国选派的留学生915人送往美国深造。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进入美国排名前30名的大学,在排名前50名大学学习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80%。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学校全额资助。该项目
A.推动了中美关系解冻 B.适应了改革开放需求
C.使中外留学通道重启 D.促进了科技自主创新
12.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时希望各种职业齐全,万事齐备,不用与外界交流或沟通,从而有效防止理想政制因与外界来往而堕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也以农民公民组成的国家为最好,农民忙于田里的生计,不参与国家政治也不与外人来往。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雅典城邦公民道德堕落 B.希腊文明以农业为基础
C.对外贸易激化阶级矛盾 D.寡头政体推行愚民政策
13.从1420年结束教会大分裂的教皇马丁五世起,尤金四世、尼古拉五世、庇护二世、利奥十世等多位教皇深受人文主义者影响,对古希腊罗马古典文献翻译解读、艺术创作及古罗马建筑的恢复重建都有浓厚兴趣,给予人文主义者大量金钱资助。教皇此举意在
A.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B.助推资本主义发展
C.宣扬教权神授理论 D.增强教会的影响力
14.18世纪初牛顿理论传入法国后,支持法国本土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的学者,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他们即便知道牛顿理论的确比笛卡尔理论有效,仍然维护笛卡尔的权威,批评牛顿理论的不足。这主要基于
A.维护民族认同的要求 B.与英国的殖民争夺
C.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D.复兴传统文化需要
15.1939年9月英国对德宣战后,反战宣传却频繁出现在公众演讲、报纸、传单和海报上,民众打出“停止战争”的标语,“和平保证联盟”社会影响力仍然强劲。1939年年底,《新闻及时报》的民调显示,仍有11%的受访者愿意无条件接受对德和平。从战争的性质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战争初期西线伤亡惨重 B.国联调停取得一定效果
C.对德作战缺乏正当理由 D.凝聚社会共识迫在眉睫
16.“东盟-X”是东盟达成的允许成员国对东盟经济决议采取先后执行形式的制度安排。X指后执行该决议的成员国数量,目前东盟共10个成员国,X的取值范围为1≤X≤8,,10-X即表示先执行的东盟成员国。这一决议执行制度
A.反映出逆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B.阻碍了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
C.有利于缩减各国的贫富差距 D.尊重了成员国的复杂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亡之初,中国大有再现分裂割据之势。1644年,中国疆域内一度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孰料清军入关后仅过了一年多时间,便先后击败李自成和张献忠,摧毁南明弘光政权,从而掌握了国家统一的主动权。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仅三年,清廷便完成了收复台湾之举。在此基础上,清廷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接续努力,又成功将外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广大地区纳入版图。清朝以“新正统论”“新中国论”“新华夷论”为核心,在历代“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重构了一套框架完整的“大一统”国家观,也实现了多民族、大规模的国家统一。
材料二 按照欧洲史学界的通行看法,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改造和统一梦想的破灭。怀有一统欧洲、建立普世政权目标而加入这场战争的法国和瑞典,也无法赢得这场争夺统一的欧洲领导权的斗争。17世纪60年代后的法国,国力迅速增长,但正因“欧洲各国之间名副其实的多极政体的形成”,使得路易十四“扩展其王朝和疆土的野心最终被彻底遏制”。到18世纪初,经历了又一轮激烈战争后,欧洲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新的条约,旨在防止“欧洲权力平衡”被“任何一国过分自信的力量”所破坏。与此同时,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重新解释了自然法和自然法权等观念,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原则,为多国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浒《“17世纪危机”冲击下中国和欧洲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中国与欧洲国家发展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对“大一统”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19年巴黎和会和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提出了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提案。1924年5月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废除帝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取消中东铁路除商务外的一切特权等。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运动。其后,废除不平等条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期盼和强烈要求。国民政府曾多次就此与列强交涉,但在抗日战争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材料二 1943年,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重庆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新约”宣布废除以往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美、英享有的特权。如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军、租界、特别法庭、军舰行使之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等。中国和美英签订“新约”,带动了世界其他在中国享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修约。日本也予以效仿。
-上述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两次废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废约对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由巴涅特在东伦敦创建的汤恩比馆。汤恩比是牛津大学的一名讲师,他非常关注贫民生活,通过在贫民区里讲课来了解贫民的需要。巴涅特把睦邻馆视作一种教育的工具,他号召公立学校和大学的学生与贫民一起生活,并利用知识分子的教育和道德模范作用协助社会发展。睦邻运动的活动包括个人发展教育(如儿童夏令营、艺术展览、青年俱乐部等)、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以及社会政策辩论等······到1922年,英国睦邻馆的数量已超过了60间,并建立起英国睦邻及社会行动中心协会。
-摘编自雷杰、蔡天《国家、社会与市场的交织:英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回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的影响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福利国家思潮的兴起。政府开始干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从自发的慈善事业阶段走向政府参与组织管理阶段。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社区睦邻运动也被更系统、更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替代。作为现代社区工作的雏形,睦邻运动······为我国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摘编自徐富海《从汤恩比馆到赫尔大厦-社区睦邻运动发展过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睦邻运动”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减弱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陈旭麓先生所著,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史学模式,将“新陈代谢”的主旨,展现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有学者对其“社会变迁与新陈代谢”理论进行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伴随着许多次的后退。前进时多伴有过激,后退时亦相随反动,这种前进与后退都有其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也正是在此前后进退中逐渐前行。这是中国社会诸多因素的交错作用,也是新旧势力之间的较量。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选择中国近代史的某一时段,结合具体史实阐释“社会变迁与新陈代谢”理论。(要求:史实准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C
  6.B
  7.B
  8.D
  9.A
  10.B
  11.B
  12.B
  13.D
  14.A
  15.D
  16.D
  二、非选择题
  17.
  (1)同:面临危机与动荡;开展统一努力;出现新国家建构理念。
  异:中国实现多民族统一,欧洲形成主权国家并立体系;中国继承发展 “大一统” 观,欧洲建立主权国家理论。
  (2)继承:儒家 “大一统” 观念;强调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
  发展:疆域广阔与正统性结合;淡化华夷之辨,强调华夷一体。
  18.
  (1)同:受世界大战国际局势影响;政府通过废约维护主权。
  异:前者针对苏联,无实质进展;后者针对英美日等,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前者中国对一战贡献有限;后者中国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2)提高国际地位;遏制日本在华势力;中华民国倒向英美集团。
  19.
  (1)特点:自发慈善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涉及内容广泛。
  (2)原因:缺乏政府支持与居民广泛参与;行业性社会工作发展;战后福利国家建立。
  20.
  示例:
  时段:清末(1895-1912)
  阐释: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推动戊戌变法,涉及多领域改革,但因守旧势力强大失败。变法虽败,冲击官僚体制、促进思想启蒙。《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内容更广。这一过程体现社会在前进与后退中曲折发展,是新陈代谢的缩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