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期末模拟测试卷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下列行为不利于青春期健康成长的是( )A.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B.遇到困难害怕求助C.避免不良习惯 D.均衡饮食充足睡眠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常用的方法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最有力的证据C.哺乳类和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D.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都是定向的3.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4.“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是白居易描写莲的诗句,这句诗中描述了莲的一种繁殖方式,下列选项与这种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A.玉米种子播种后长出幼苗 B.以黑枣为砧木来嫁接柿树C.用扦插的方法来繁殖椒草 D.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兰花5.如图所示,接穗①基因组成为AA,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砧木②上,所结果实的性状表现和基因组成分别为( )A.①的性状,AA B.②的性状,aaC.①的性状,Aa D.②的性状,Aa6.下图表示植物的几种繁殖过程,表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组织培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快速地繁殖植物B.乙表示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C.丙中的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生殖D.植物组织培养、种子繁殖均属于有性生殖7.要防治蝗虫等农作物的害虫,一般应将害虫消灭在( )A.蛹期 B.若虫期 C.卵期 D.成虫期8.桑蚕养植起源于中国,下列关于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蚕的生殖发育与蝗虫相同 B.吐丝的蚕属于幼虫阶段C.蚕蛾交配是进行体内受精 D.蚕茧中的虫体属于蛹9.据图判断,下列关于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Ⅰ可表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B.图甲中Ⅲ可表示体内受精C.图乙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若B是幼虫,则D是成虫D.图乙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B是幼蛙10.下列关于鸟卵(下图)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为卵壳,和卵壳膜共同起保护作用B.②为胎盘,将来发育为雏鸟C.③为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D.④为卵黄,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11.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2.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将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等接种于健康人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患过天花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此病B.皮肤和黏膜分别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第二道防线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原13.从免疫角度分析,疫苗和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分别属于( )A.抗原、抗体 B.抗体、抗体 C.抗原、抗原 D.抗体、抗原14.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B.甲为传染源,乙为易感人群C.切断丙能防止乙变成甲D.保护乙的措施有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锻炼等15.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常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储存家用药物时,尽量使用药物原包装盒存放B.若保质期内的药物出现变色或潮解的情况,仍可服用C.处方药带有“OTC”标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D.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好转可自行中断治疗16.文山三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七在种植过程中会遭到各种害虫的侵害,七农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逐渐下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变异是普遍存在的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农药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7.下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a、b、c、d、e表示动物的类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的体温是恒定的B.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C.a、d、e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D.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d→e→a→b→c18.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猫的黄毛和狗的黑毛 B.人的有酒窝和无酒窝C.红色玫瑰和白色牡丹 D.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19.如图所示,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对该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环境均无关B.该生物的性状表现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C.该生物的性状表现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D.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0.如图是与人类遗传有关的结构或物质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表示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③蛋白质和④DNA组成B.图中的⑤表示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形态一定相同D.从含性染色体的类型看,精子有两种类型,卵细胞只有一种21.现代遗传学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如图为唐氏综合症(又叫21三体综合症,即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患者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常人体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该患者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为44+XXD.据图判断该患者的性别为女性22.如图为人的体细胞中的一对基因(B和b)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表示显性基因B.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属于不遗传的性状C.如果B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D.此个体表示出的是B所控制的性状23.正常情况下,人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A.22条+X B.22条+YC.22条+X或22条+Y D.22对+X或22对+Y24.家猫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如图是某只家猫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猫的神经元中有19对染色体B.此猫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X染色体C.此猫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它的父亲D.此猫的性别为雄性25.一对夫妇生育了一个女儿,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该女儿的一条性染色体一定来自( )A.祖父 B.祖母 C.外祖父 D.外祖母二、综合题(本题包括5道小题,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6.(11分)1980年在河北省正定县南杨庄仰韶化遗址中出土了两枚陶制蚕蛹(图甲和图之),这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早的文明物证A~D图是家蚕发育的四个阶段,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有关家蚕发育阶段的名称:C._____、D.____。(2)家蚕发育的正确顺序依为是(用字母序号表示)____。(3)家蚕所属的动物类群是____。家蚕的发有过程称为____。发育。请再写出一个与家蚕发育过程相同的昆虫名称:____。(4)我国古代就掌握了缫丝技术,用热水浸泡蚕茧进行抽丝,蚕茧处于家蚕的______期。(5)蝗虫发育过程与家蚕相比没有______期。(6)该图如果是菜粉蝶的发育过程,耶么对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时期。27.(9分)如图是鸡的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取一枚新鲜鸡卵,用手掌适度用力握一下,体验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说明该结构具有________作用。(2)图乙中的6是由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该结构与卵黄膜和[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完整的卵细胞。(3)鸡卵孵化不需要人为的为胚胎提供水和营养物质,是因为4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两图中[________]________可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5)下列四种动物中,与鸡的生殖特征最相近的是________(填序号)。A.蝗虫 B.青蛙 C.企鹅 D.中华鲟(6)人工孵化小鸡时,为保证能孵化出体格健壮的雏鸡,所选用的卵应该是_________,所提供的外界条件应该是___________。28.(14分)人的性别决定和遗传病预防在我国颁布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家庭选择生育两个甚至三个孩子。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家人最关心的莫过于性别和健康两个问题了。请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图1是一个刚出生的宝宝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排序图,可以看出其中共有_______条染色体,你判断该宝宝的性别为_______,依据是_______。宝宝父母提供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_______条。(2)图2是该宝宝某一条染色体的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染色体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请你简要概括基因与DNA之间的关系: _______。(3)若妈妈再生育一个孩子,生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4)人类的多指(如六指)一般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遗传病,假设某男性患有多指(基因组成为Tt),妻子正常(基因组成为_______),那么他们生下一个五指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5)事实上,很多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不易被发现。我国《民法典》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请你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该项规定的意义: _______。29.(9分)如图,甲、乙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过程产生的免疫都属于_____免疫;其中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_____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_____。(2)通常,图中_____过程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免疫也称为_____。(3)地震后,卫生部门为灾区儿童进行的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强化接种,相当于图中_____过程所示的免疫。疫苗是用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4)除如图所示的过程外,人体一般还有哪些免疫方式?试具体列举说明:_____。30.(7分)分析以下资料作答。资料一:蜂兰花具有特化的花结构及令人惊奇的传粉机制,它能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雄蜂前来,其花形适于雄蜂停留时将花粉粘在雄蜂身上。杜鹃会在多种鸟的巢中产卵,靠巢中的宿主鸟为其孵卵和育雏。有些宿主鸟能辨认出杜鹃下的蛋,并将其推出巢外或者弃巢。经过漫长的进化,杜鹃能产下与这些宿主鸟很相似的蛋(拟态蛋),使宿主鸟难以辨认。资料二: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资料三:1987年,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提出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他比较了147名不同族裔妇女的线粒体DNA分子,根据其差异程度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进化树有一个共同祖先,由此推测所有现代人的线粒体DNA都来源于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1)资料一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有_____(填序号)。①裸子植物②被子植物③无脊椎动物④脊椎动物(2)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______的结果。蜂兰花与杜鹃的生殖方式都是_______,上述特征使得它们在繁殖后代上更有优势。(3)由资料二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来自_______。(4)由资料三可知,人的线粒体DNA携带遗传信息。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线粒体DNA分子的_________构建进化树,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地区的一位女性,有共同的祖先。(5)达尔文发现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产生很多的后代,称之为_______。这对生物进化的意义是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在过度繁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类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为其确定了进化方向。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青少年发展个人技能,增强自信心,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等健康活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更能应对青春期的压力,A正确。B.遇到困难时害怕求助会导致问题积累,增加心理压力,不利于心理健康。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是健康应对策略的一部分,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减轻压力,B错误。C.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不良习惯会显著增加青少年患慢性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风险,C正确。D.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础。青少年每晚应保证8—10小时的睡眠,以支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D正确。故选B。2.答案:D解析:A.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基本方法,A正确。B.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B正确。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所以哺乳类和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C正确。D.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D。3.答案:C解析:A.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体内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脊椎动物,A错误。B.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体内受精,生殖方式为卵生,B错误。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C正确。D.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D错误。故选:C。4.答案:A解析:A.小麦种子播种后长出幼苗,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与莲的无性生殖方式不同,A符合题意。B.以黑枣为砧木来嫁接柿树,嫁接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与莲的繁殖方式相同,B不符合题意。C.用扦插的方法来繁殖椒草,扦插是剪取一段带有芽的枝条,将其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一段时间后,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从而发育成新个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与莲的繁殖方式相同,C不符合题意。D.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兰花,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与莲的繁殖方式相同,D不符合题意。故选A。5.答案:A解析: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用基因型为AA的枝条①作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砧木②上,在正常情况下,该枝条上结出的果实应该和接穗的一样,即AA型、①的性状,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D解析:A.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组织培养的优点是繁殖的速度很快,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甲表示组织培养,此方式产生的后代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故A正确。B.种子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为茎和叶,胚根发育为根,乙表示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幼苗茎叶由胚芽发育而来,故B正确。C.营养繁殖是指用根、茎和叶进行的繁殖,丙中的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繁殖,故C正确。D.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故D错误。故选D。7.答案:B解析:A.蝗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无蛹期,A不符合题意。B.蝗虫是农业害虫,啃食农作物的叶和幼嫩的茎,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蝗虫的若虫没有翅膀,只能跳跃,不会飞,活动范围小,便于集中消灭,因此防治蝗虫等农作物的害虫,一般应将害虫消灭在若虫期,B符合题意。C.蝗虫的卵较小,不易发现,C不符合题意。D.蝗虫在成虫期善于飞行和跳跃,不易捕捉,D不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A解析:A.蚕的生殖发育是有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生殖发育是有性生殖、不完全变态发育,二者发育方式不同,故A符合题意。B.家蚕的幼虫以桑叶为食,能够吐丝,故吐丝的蚕属于幼虫阶段,故B不符合题意。C.蚕蛾交配是进行体内受精,有性生殖,产卵繁殖后代,故C不符合题意。D.家蚕的幼虫不断生长发育,经过几次蜕皮后,幼虫末期结茧化成蛹,蛹不食不动,故蚕茧中的虫体属于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答案:D解析:A.图甲中Ⅰ表示家蚕、蝗虫、青蛙三者的共同特征,这三者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Ⅰ可表示有性生殖;家蚕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为不完全变态。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变态发育,因此Ⅰ可表示变态发育,A正确。B.Ⅲ表示家蚕和蝗虫的共同特征,其中家蚕和蝗虫都是体内受精,B正确。C.家蚕的发育过程经过A卵、B幼虫、C蛹和D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D.青蛙的发展过程为: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萎缩消失,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肺,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因此青蛙的发育过程为:A受精卵→B蝌蚪→C幼蛙→D成蛙,D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①卵壳起保护作用,卵壳上有小气孔可以通气;卵壳膜起保护作用;③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的功能;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即鸟卵内部发黄的部分。鸟卵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集中在④卵黄部分,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对卵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②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鸟卵中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称卵细胞,ACD正确,B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A.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A正确。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不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C.浅色兔子不适应环境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深色兔子,因此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C不正确。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12.答案:A解析:A.患过天花的人体内存在有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下一次天花病毒侵袭后,体内由于具有抗体而不患病或者症状很轻,A正确。B.人体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是通过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D错误。故选A。13.答案:A解析: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有效地预防某种传染病,疫苗属于抗原。抗原检测的工作原理是特异性抗体捕获特定抗原,从而判断机体是否感染病毒,所以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是抗体。故选A。14.答案:D解析:A.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肝炎病毒、痢疾杆菌、蛔虫等均属于病原体。根据题干可知,a表示病原体,所以a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A正确。B.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图示中甲为传染源,乙为易感人群,B正确。C.切断传播途径丙,传染病就不能流行,所以能防止乙易感人群变成甲传染源,C正确。D.不同类型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也就不同,如细菌性痢疾是消化道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饮食,就要通过控制饮食去保护易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锻炼等,来保护易感人群(乙)。其中,戴口罩和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多锻炼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故选D。15.答案:A解析:A.药品尽量保留原包装和说明书,防止与其他药品混淆,避免用药差错,同时便于查阅相关信息比如药品用法用量、药品有效期和注意事项等,故A正确。B.药品若没有按照规定的条件储存,会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从而出现融化、发霉、发酵、粘连等现象,就不能继续服用了,故B错误。C.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故C错误。D.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因为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所以如果病情好转也不可自行中断治疗,故D错误。故选A。16.答案:B解析:A.变异具有普遍性,害虫变异是普遍存在的,A不符合题意。B.害虫原本就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而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符合题意。C.具有抗药性的变异属于有利变异,农药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C不符合题意。D.喷洒农药后,抗药性的个体更有生存优势,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因而会在后代中占据更大的比例,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故蚜虫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答案:B解析:A.图中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鸟类属于恒温动物,A错误。B.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因此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正确。C.a是爬行类,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由坚硬的卵壳保护,脱离了对水的依赖;d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生殖发育离不开水;e两栖类动物体外(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用鳃呼吸,成体大多可以生活在陆地,也可以在水中生活,生殖发育离不开水,C错误。D.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原始鱼类d→原始两栖类e→原始爬行类a→原始鸟类b和哺乳类c。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因此脊椎动物的进化正确顺序是:d→e→a→b和c,D错误。故选B。18.答案:B解析:A.猫的白毛和狗的黑毛,猫和狗是两种生物,不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A错误。B.人的有酒窝和无酒窝,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C.红色玫瑰和白色牡丹,玫瑰和牡丹是两种生物,不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C错误。D.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是两种性状,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B。19.答案:D解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这一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D。20.答案:C解析:A.该图表示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由③蛋白质和④DNA组成,A正确。B.⑤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C.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形态不一定相同如男性的性染色体,C错误。D.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形成的精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22条+X的精子,一种是22条+Y的精子,在形成卵细胞时,XX分开到两个卵细胞中,形成的卵细胞中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故只有一种类型的卵细胞,D正确。故选C。21.答案:C解析:A.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A正确。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B正确。C.该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该患者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为45+XX,C错误。D.据图判断,该患者最后一对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为XX,故其性别为女性,D正确。故选C。22.答案:B解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因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A.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因此染色体上的B表示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A正确。B.基因b是隐性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B、一个是隐性时b,只有显性基因B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b,隐性基因b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隐性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B错误。C.生物体中的体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受精卵中的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如果B来自父方,则b一定来自母方,C正确。D.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因此基因组成Bb的个体表现为基因B所控制的性状,D正确。故选B。23.答案:C解析:由于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男性产生两种分别含X、Y的精子,即男性精子染色体组成是22条+X、22条+Y。24.答案:B解析:A.猫的体细胞内有19对染色体,肌肉细胞为体细胞,因此有19对染色体,故A正确。B.此猫是雄性,不会产生卵细胞,故B错误。C.此猫的性染色体是XY,其母亲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传递给它X染色体,Y染色体来自它的父亲,因此,此猫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它的父亲,故C正确。D.此猫的性染色体是XY,其性别决定与人类相同,因此此猫的性别为雄性,故D正确。故选B。25.答案:B解析:在产生生殖细胞的时,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如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可知:该女儿的性染色体是X,其中一条X性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祖母,而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外祖母或者外祖父。所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该女儿的一条性染色体一定来自祖母。故选:B。2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成虫;受精卵(2)D、B、A、C(3分)(3)节肢动物;完全变态;蝴蝶(或蚊子;果蝇;金龟子;蜜蜂;蚂蚁等)(4)蛹(5)蛹(6)幼虫解析:(1)根据家蚕的发育阶段可判断:A为蛹期、B为幼虫期、C为成虫期、D为受精卵。(2)(3)家蚕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4)家蚕在幼虫期开始吐丝做茧,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蛹。(5)蝗虫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与家蚕相比,少了蛹期。(6)如果作为害虫,一般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幼虫期对作物危害最严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成虫期对作物危害最严重。2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答案:(1)保护内部物质(2)5胚盘;3卵黄(3)卵白;3卵黄(4)2气室(5)C(6)受精卵;适宜的温度解析:(1)卵壳位于鸡卵最外面,对内部物质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取一枚新鲜鸡卵,可以体验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说明该结构具有保护内部物质的作用。(2)图乙中的6胚胎是由图甲中的5胚盘发育而来的,该结构与卵黄膜和3卵黄共同构成完整的卵细胞。(3)鸡卵孵化不需要人为的为胚胎提供水和营养物质,是因为4卵白和3卵黄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两图中鸡卵钝端的2气室储存着空气,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5)蝗虫是昆虫,青蛙是两栖动物,中华鲟是鱼类,三者的卵的特征均为卵小、无卵壳;企鹅是鸟类,卵外有卵壳保护。因此,与鸡的生殖特征最相近的是企鹅,故选C。(6)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后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鸡。从外部条件看,鸡卵排出体外后要想继续发育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故人工孵化小鸡时,为保证能孵化出体格健壮的雏鸡,所选用的卵应是受精卵,所提供的外界条件应该是保证孵化所需的适宜温度。28.(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4分)答案:(1)46;男性;最后一对染色体组成为XY;23(2)[②]蛋白质;[③]DN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50%(2分)(4)tt(2分);50%(2分)(5)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解析:(1)分析题图1可知,共有23对染色体,因此共有46条染色体。由于最后一对染色体组成为XY,因此宝宝性别为男性。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故宝宝父母提供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23条。(2)染色体由[③]DNA和[②]蛋白质组成。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从性别遗传可知,父亲产生的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与母亲产生的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妈妈再生育一个孩子,生女孩的概率是50%。(4)多指由显性基因T控制,妻子正常,则其基因组成应为t,该男性基因组成为Tt,他们生下五指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0%。(5)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是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29.(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答案:(1)特异性;抗原;抗体(2)乙;计划免疫(3)乙;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4)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黏膜或者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2分)解析:(1)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抗原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2)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属于计划免疫。(3)地震后,卫生部门为灾区儿童进行的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强化接种,属于计划免疫,相当于题图中乙过程所示的免疫。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4)除题图所示的特异性免疫外,人体一般还有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黏膜或者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体液中的吞噬细胞。30.(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7分)答案:(1)②③④(2分)(2)自然选择;有性生殖(3)其他星球(4)差异程度(5)过度繁殖解析:(1)蜂兰花属于被子植物:雄蜂是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杜鹃是鸟类,属于脊椎动物。所以,题述资料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有②被子植物、③无脊椎动物、④脊椎动物。(2)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蜂兰花和杜鹃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更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由资料二可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可能来自其他星球。(4}由资料三可知,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线粒体DNA分子的差异程度构建进化树,基于此提出了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地区。(5)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称之为过度繁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