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24)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24)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24)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据此可推断,隋朝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治理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沟通了南北交通
2.东市和西市是唐都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这说明唐朝( )
A.商业发展繁荣 B.农业经济繁荣
C.手工业水平高超 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3.艺术作品是时代的镜子,能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下图所示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唐代( )
A.频繁的中外交流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多元的体育活动 D.精湛的手工技艺
4.某学者指出,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该学者认为藩镇( )
A.最终导致唐朝走向灭亡 B.使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C.结束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D.是唐朝延续的原因之一
5.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6.在两河流域、阿拉伯和埃及开罗附近,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我国新疆地区亦发现了波斯、阿拉伯银币九百枚。这反映出唐代( )
A.瓷器成为外贸主要商品 B.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C.中外贸易交流较为活跃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7.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医学巨著(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8.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9.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0.宋夏之间曾在双方的边界附近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是两政权间的贸易窗口。但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都因为战争问题而将榷场一度作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B.经济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
C.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加强 D.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是主流
11.忽必烈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职责是( )
A.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B.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C.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D.承担全国的医疗事务
12.如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该文物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 )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农业技术发达
C.商业贸易兴盛 D.民族交融加深
13.“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景德镇的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4.宋元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段材料表明( )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5.下图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制作的年代尺。其反映的变化趋势是( )
A.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6.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满刺加(今马六甲一带),使其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满刺加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了近一个世纪。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船队最远到达满刺加 B.成功阻止了殖民势力的东扩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17.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3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的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8.雍正皇帝大大放宽了使用密折的范围,不仅政治、军事等要事“应速上闻”,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臣下不得有所欺瞒,这是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最主要的目的。这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C.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D.思想领域控制严密
19.《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20.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些思想家的主张( )
A.动摇理学封建正统地位 B.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
C.意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繁荣的隋唐时期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技术之光 图1图2
建筑之光 图3图4
艺术之光 秘色瓷白瓷
文化之光
(1)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请分别写出图中所示工具的名称和用途。(3分)
(2)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请你在“建筑之光”中任选一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介绍。(要求:写清建筑名称,可从建造时间或时期、建筑所处地点,建筑概况及地位影响等角度作答)。(5分)
(3)“艺术之光”反映的是唐朝陶瓷器的发展状况,请列举一例唐朝时期陶瓷器的烧制地以及此处烧制陶瓷器的特点。(3分)
(4)结合所学,被称为“诗仙”和“诗圣”的著名诗人分别是谁?分析此二人诗歌特点为什么迥然不同?(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1)图A人物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在政治上完善 (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图B人物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 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监督;1069年,宋神宗任用 进行变法,力图实现国强兵。(4分)
材料二: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称为“山川形便”。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主导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以今汉中地区为例,其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是连接关中和巴蜀的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秦岭阻隔,元以前一直被划入秦岭以南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到元朝时,汉中被一分为二,分属陕西、四川两行省。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2)唐朝后期,中央权力衰微,地方逐渐形成了什么局面?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唐到元代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3分)
2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的七次远航活动。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说出与图片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适应宋朝时中国对外交通的变化,南宋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明朝对外交往最大的壮举是什么?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分)
(3)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4分)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根据题干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C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据“东市和西市是唐都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可知,这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繁荣,选项A符合题意,B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彩绘仕女弈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一些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尚武风气盛行,说明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B项正确;唐朝中外交流体现在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事件,排除A项;多元的体育活动体现在骑马、打球、射箭等方面,排除C项;精湛的手工技艺体现在唐三彩等手工作品,与题干图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同时藩镇间互相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可知,该学者认为藩镇的存在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是唐潮延续的原因之一,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故选D。
5.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故选C。
6.答案:C
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唐朝与波斯、阿拉伯、埃及存在贸易往来,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题干所述遗址中发现“唐代瓷片”反映了唐代海外贸易范围广,远达西亚、中亚、北非等地区,C项正确;题干所述遗址发现了“不少唐代瓷片”,但没有对比,并不能说明瓷器是最主要的商品,排除A项;题干所述反映的唐代的对外交流,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题干“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药王”和所学知识可知,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B项正确;《金刚经》为佛教经典,与医学无关,排除A项;《唐本草》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排除C项;《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意味着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官员到地方担任行政长官,从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行政的控制;通判的设置是为了监督和制衡知州的权力,确保地方行政不会偏离中央政府的意图,这同样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控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旨在防止军队将领在地方形成割据势力,通过定期调换将领和换防,中央政府能够保持对军队的直接控制,防止地方军事力量的独立化,这三项措施都直接指向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控制,无论是行政、监督还是军事方面,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并未直接涉及中央政府内部宰相权力的调整,而是专注于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控制,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的措施与市民生活的丰富无直接关联,它们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调整,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题目中的措施并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是专注于国内政治和军事的整合,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夏之间曾在双方的边界附近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是两政权间的贸易窗口。”可知,榷场作为宋夏之间的贸易窗口,受到战争问题的影响,因此经济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战争对榷场作废的影响,并不是处理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榷场,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宋夏之间贸易与战争并存,无法说明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C
解析:“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说明御史台是用来监督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宋代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件文物造型精美,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宋朝农业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项正确;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与农业发展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代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与手工业发展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长安成为繁华国际性大都会,与唐朝相关,与“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三大发明传入西方,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外传,而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体现了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因此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C正确。材料除了体现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也体现了其他地区文化向中国传播,排除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适用在一国之内,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流,排除D。
15.答案:C
解析:数轴中涉及的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度、转运使、行省制度和“三司”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数轴中制度不是说明疆域的扩展,排除A项;郡县制、行省制度促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可以得出满剌加的作用是连接了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也就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郑和船队最远到达满剌加说法错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这一时期殖民扩张尚未开始,排除B项;当时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市场尚未开始形成,没有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
A 材料仅体现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无法得出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
B 1690年、1696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与题干时间不符 ×
C 在伊犁驻兵屯田并派驻军队永久驻防,可以有效地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
D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D与材料无关 ×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雍正帝大大放宽了使用密折的范围,不仅政治、军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臣下不得有所欺瞒,从而成为皇帝的耳目”可知,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密折制度对君主专制强化的作用,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权,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加强君权,未涉及思想领域,排除D项。
故选:A。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思想的意义。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思想家们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同时,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这实际上是在试图重新审视和强调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D符合题意。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表明思想家们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因此他们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存在分歧,故B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如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21.答案:(1)名称:图1:曲辕犁,图二:筒车;用途:曲辕犁用于耕种;筒车用于取水灌溉。
(2)介绍:图3: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图4:唐都长安: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3)烧制地及特点:浙江余姚的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河北邢台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任举一例)
(4)人物:李白、杜甫;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解析:(1)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唐朝时期改进的曲辕犁,图2是唐朝改革的筒车。用途: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筒车是取水灌溉的工具。
(2)介绍:结合所学可知,图3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图4是唐都长安。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任选一例说明即可)
(3)烧制地及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陶瓷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浙江余姚的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河北邢台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任举一例)
(4)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李白和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眼看见了安史之乱的惨状。因此,两人
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
22.答案:(1)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通判王安石
(2)局面:藩镇割据;
变化:由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到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
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认识:国家制度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不断革新等。
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A人物: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在政治上完善①三省六部制(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②页观之治”;图B人物: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③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监督;1069年,宋神宗任用④王安石进行变法,力图实现国强兵。
【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二“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称为山川形便”。而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分“为行省划界的主导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到元代,由秦汉至唐时期主要依据山川地形等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到元代一改前代做法,明确以“犬牙相认”为行省划界的主导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辖境空前广阔疆域四至极远。元朝为统治、巩固疆域、多民族统一的作用厥功至伟。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问3详解】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制度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不断革新等。
23.答案:(1)史实:图1:玄奘西行、图2:鉴真东渡;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 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机构:市舶司;壮举:郑和下西洋;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不利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或国家要发展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图1人物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图2人物是鉴真。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反映出唐朝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的“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宋朝时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南宋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可管理对外贸易。
(3)根据材料二的“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的七次远航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外交往最大的壮举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根据材料三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有无。”可知,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唐朝、宋朝和明朝前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国家繁荣富强。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我得到的启示有: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24.答案:(1)基础: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的实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中央通过直接任免郡县主要官吏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2)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中国台湾);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地方机构,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对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南海诸岛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3)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4)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基础: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可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实现:根据材料一“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集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中央通过直接任免郡县主要官吏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2)举例说明:根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行省制度、边疆地区管理等方面的史事中,直接列举出两例史事说明元朝的国家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可,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中国台湾);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地方机构,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对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南海诸岛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3)措施:根据材料三“清朝疆域图”信息和所学知识,直接列举出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此处仅指中国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的措施即可,如: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4)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四“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认同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即可,如: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