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与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节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②光而读之。
【注释】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映)照耀。
(1)对“衡乃穿壁引其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匡衡于是穿墙而过,去吸引邻居家的火光。
B.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2)这个故事赞美了匡衡 的精神。
(3)这样的故事还有 和 。(填序号)
A.悬梁刺股 B.邯郸学步 C.囊萤夜读
阅读理解。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①患②,及③生子,爱之,恐坠④,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避:避免。②患:灾祸。③及:到了……的时候。④坠:落,掉下。
2.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3.用自己的话写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做事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5.阅读。
宋濂嗜①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③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注释】①嗜(shì):爱好②致:得到③弗:不敢
(1)看示例,学方法,做解释。
“计日以还”,我用组词法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归还)
①家贫 ②录毕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短文紧扣“嗜学”写了宋濂哪几件事?请联系短文内容,完成图示。
(4)读了短文,我想到了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囊萤映雪、 。
文言文阅读。
师旷[1]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何不炳[2]烛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1]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是个盲人。[2]炳:点燃。[3]昧:暗,不明。
6.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游戏)
C.恐已暮矣(晚) D.孰与昧行乎(行走)
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 )
8.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去。请你用师旷告诉我们的道理劝说李白吧。
二、诗词曲鉴赏
9.一起鉴赏古代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④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③芦管:笛子。④征人:戍边的将士。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第一二句,借寒气袭人的环境描写来渲染将士们心境的愁惨凄凉。
B.诗人在最后一句,运用对戍边将士的心理描写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
C.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D.诗人把景色、声音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前3句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读了古诗的前2句,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情景,我来写一写。
课内古诗文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0.解释词语。
茅檐: 翁媪: 亡赖:
1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
12.三个儿子在做着不同的事,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活动,反映了这家人的 。
13.本词的作者是 ,号 。联系这首词,说说你对“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理解: 。
14.全词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A.全词描写了农村孩子的勤劳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B.全词描写了农村孩子努力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C.全词描写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D.全词描绘了吴音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______。
______,
只留清气满乾坤。
15.回忆古诗,在横线上补写诗句。
1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 )
(2)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
(3)这首诗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墨梅的朴素淡雅。( )
(4)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家里有一方洗砚池。( )
(5)诗中“乾坤”二字,“乾”为地,“坤”为天,在诗中指天间。( )
17.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
18.按提示,填写诗文。
先人留下的辉煌诗篇,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梅子金黄杏子肥, ”带我们领略乡村的美景;“ ,飞入菜花无处寻”让我们品味古代儿童的乐趣;“已是悬崖百丈冰, ”让我们感受梅花的傲骨;“ ,无限风光尽被占”教我们体会蜜蜂的辛劳;“ ,只有敬亭山”带我们窥见诗仙李白的孤独;“洛阳亲友如相问, ”让我们感受七绝圣手的赤诚……
请阅读下列组诗,完成题目。
大海的歌(组诗)
天和海
天在头上顶,
海在脚下踩,
我把它两个,
拉着连起来。
不信远处看,
你能分出:
哪是天,
哪是海?
海水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
因为渔人流了汗。
19.《海水》这首诗,把孩子最想问的问题和独特的想象力巧妙融合一起。海水的回答中,有一个动词 使这首诗活了起来,写出了大海的辽阔、色彩。
你能仿照一问一答的形式,仿写两句诗么?
海水海水我问你: ?海水笑着来回答: 。
20.读了《天和海》这首诗,能让你想到哪个四字词语 。
21.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诵这两首诗呢?( )
A.慷慨激昂的 B.活泼欢快的 C.低沉坚定的
《期末重点专题:文言文阅读与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B
(2)勤奋好学
(3) A C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于是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其中“引”是引来的意思;“其光” 指邻居家的光亮。故选B。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讲述匡衡勤奋好学,因家贫无烛而凿壁引邻家之光读书的故事,赞扬了匡衡刻苦学习、不畏艰苦的精神,激励人们无论在何种艰难的条件下都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3)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故事的识记和积累。
这样的故事还有悬梁刺股和囊萤夜读。悬梁刺股中孙敬、苏秦为了发奋读书不惜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中车胤用萤火虫的光来照明读书,他们和匡衡一样都是刻苦勤奋学习的典型。而邯郸学步是讽刺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与勤奋学习无关。故选A、C。
【点睛】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及生子,爱之,恐坠 3.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 4.A
【解析】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这句话的意思: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可知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及生子,爱之,恐坠。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语句通顺,意思正确即可。先:首先;高:高处;以:用来。
故句子意思: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
4.本题考查主旨概括。
翠鸟移巢的内容是关于一只翠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不断地降低鸟巢的位置, 最终导致自己和孩子被人类捕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 在关爱孩子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长远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 父母或监护人应该避免对子女过度溺爱, 因为过度的保护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爱子应该有度, 否则不仅对孩子无益, 反而可能害了他们。 这个故事通过翠鸟的行为和结果, 警示人们要理性地平衡保护与风险, 避免因小失大。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5.(1) 贫困 完毕;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悬梁刺股。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家贫:指家庭贫困。贫: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组词:贫穷。
录毕:抄录完成。毕:完成、结束。组词:完毕。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意思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 “每”表示“常常”,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一个动宾短语,“于藏书之家”是介词结构后置,表对象,所以在“假借于”这里断开。
断句为:“每 | 假借于 | 藏书之家”。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写了宋濂因家贫而借书来读;
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写了宋濂不畏严寒抄书;
结合“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写了宋濂按时还书。
主要写了: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三件事。
(4)本题考查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体现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有:凿壁借光、卧薪尝胆等。
【点睛】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6.B 7. × × 8.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李白小时候正如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如果能抓紧时间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辨析。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意思可以知道: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戏”指戏弄,不是游戏的意思。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结合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此句理解正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结合语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告诉我们,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故此句理解有误。
8.本题考查文本主旨。
根据译文可知: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结合主旨我们可以这样劝说李白: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所以李白呀,趁现在的大好时光,抓紧学习吧!
【点睛】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9.(1)B
(2)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如同积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整体分析】整体分析片段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描绘边塞夜景,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前两句以“前沙似雪”和“月如霜”描绘出寒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将士们的孤寂与愁苦。后两句通过笛声引发的思乡情感,将景、声、情巧妙融合,突显了征人们在边疆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B.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并非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场景——所有戍边的将士在夜晚都望向家乡的方向,来间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将士们的行为来暗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而非直接陈述他们的心理活动。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意境分析。
阅读古诗的第一二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回乐烽”、“沙”、“月”、“霜”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画面。这两句诗传达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与边塞的艰苦环境相呼应。此外,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沙漠比作雪,将月光比作霜,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清冷。同时,诗人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象,寄托了自己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使诗句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作答时,要充分结合这两句诗的意象进行想象。
示例:在苍茫的夜色中,一座孤零零的烽火台——回乐烽,矗立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上。月光洒下,将沙漠映照得如同覆盖了一层皑皑白雪,闪烁着银白的光芒,显得格外空旷而寂寥。远处,受降城静静地躺在月光之下,城墙在清冷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孤寂和冷清。
10. 房檐 老翁和老妇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11. 清平乐 卜算子 12. 锄豆 织鸡笼 剥莲蓬 勤劳、懂事及对生活的热爱 13. 辛弃疾 稼轩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14.C
【解析】10.本题考查古诗词中对字义的理解。
“茅檐低小”的意思是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茅檐”指的是草屋的屋檐。
结合诗句“白发谁家翁媪”的描写可知,“那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是谁家的呀?”翁是指男性,老翁。媪是女性,指老妇人。“翁媪”是指老翁和老妇人。
“亡赖”原意指不务正业,不务正业的人。结合诗句“最喜小儿亡赖”可知,是指小孩子顽皮、淘气,表示对小孩子的喜爱。
1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词牌名的掌握。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和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和音律。例如:忆江南、如梦令、长相民、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等都是词牌名。《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12.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结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意思是: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因此可知,大儿子的活动是锄豆,二儿子的活动是织鸡笼。小儿子的活动是剥莲蓬。
13.本题考查诗人,诗句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
“亡赖”的意思是淘气、顽皮。“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意思是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A.此选项虽然提到了农村孩子的勤劳,但错误地将作者的情感解读为“同情”。实际上,词中并没有表达出对农民的同情,而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B.此选项虽然注意到了农村孩子的劳作,但过度解读了孩子们的行为动机,将其与对父母的孝敬直接联系起来,并上升到弘扬传统美德的高度。词中并未明确提及孩子们劳作是为了孝敬父母,而是展现了他们各自忙碌、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画面。
C.这个选项准确地概括了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词中通过描绘低矮的茅屋、青青的溪草、醉里吴音的翁媪以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赏。
D.此选项仅关注了词中的“吴音”元素,并将其作为全词的主题,忽略了词中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同时,将作者的情感简单解读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过于片面和肤浅。实际上,作者通过描绘整个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这种和谐、闲适生活的喜爱和赞赏。
故选C。
15.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16. × √ √ × × 17.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 18. 麦花雪白菜花稀 儿童急走追黄碟 犹有花枝俏 不论平地与山川 相看两不厌 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15.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书写时注意“墨、痕、颜”的正确写法。
1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1)《墨梅》的作者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不是唐朝,故说法错误。
(2)《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和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权贵献媚的高尚品质,故说法正确。
(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这两句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墨梅的朴素淡雅,故说法正确。
(4)“我家洗砚池头树”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并不是诗人家里有一方洗砚池,故说法错误。
(5)“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中“乾坤”二字指天地间,人世间,故说法错误。
17.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18.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书写时注意“菜、稀、黄、碟、犹、厌、壶”的正确写法。
19. 抱 你为什么这么宽广? 因为拥抱了所有流浪的风。 20.海天一色或水天一色 21.B
【解析】1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大海的歌”这首诗通过说“我的怀里抱着天”,海水仿佛拥有了拥抱整个天空的能力,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深邃的蓝色。“抱”这个动词也巧妙地连接了天和海,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分离的两个元素在诗中融为一体,形成了“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象。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歌是以儿童的口吻与大海进行问答,从而体现出孩子天真和好奇,也借此展现了大海的神秘。作答时,在保持原诗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探索了新的主题,并通过富有创意的回答,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魅力和神秘感。
示例: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深?海水笑着来回答:藏着无数秘密和梦。
20.本题考查总结概括能力。
结合《天和海》诗歌内容来看,“天在头上顶,海在脚下踩,我把它两个,拉着连起来。不信远处看,你能分出:哪是天,哪是海?”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与海相连、相互交融的景象。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天和海“拉着连起来”,并在远处难以分辨,形成了一种“海天一色”或“水天一色”的视觉效果。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海的辽阔与天空的宽广,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21.本题考查情感表达。
这两首诗都充满了孩子般的纯真与好奇,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想象。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大海充满了热爱和好奇,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大海的美丽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朗诵时,我们需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传达出这种情感,而活泼欢快的语调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