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历史试卷(本试卷共19小题 满分70分)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纵观中国历史,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89年,再次统一中国的帝王是A.李世民 B.杨坚 C.成吉思汗 D.赵匡胤2.下列内容与某朝代相关,这些信息可以用于研究信息一: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信息二: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征调100多万民工修建运河、长城和驰道,三征辽东。A.隋朝的兴亡 B.隋朝的灭亡C.唐朝的兴亡 D.唐朝的灭亡3.学习历史要能够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618年,李渊建立唐朝。这一年可以表示为A.6世纪初期 B.6世纪后期 C.7世纪初期 D.7世纪后期4.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收集了如下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中外交往 B.科技成就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5.史学家钱穆说: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地方来管事。”材料所述内容是元朝的A.御史台 B.枢密院 C.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6.下图展现的是北宋时期的时局状况。它反映出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地方战乱频繁 B.民族政权并立 C.分裂走向统一 D.南北政权对峙7.下面表格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权更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朝代 建立者 称帝前身份后梁 朱温 唐朝节度使后唐 李存勖 唐朝晋王后晋 石敬瑭 后唐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后晋节度使后周 郭威 后汉节度使A.藩镇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解读准确的是A.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地方藩镇割据B.玄奘西行→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C.元灭南宋→结束我国历史上长期政权并立局面D.黄巢起义→标志唐朝由盛转衰9.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是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金史·哀宗本纪》北兵(蒙古)入城,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A.南宋与金的议和 B.宋与金联合灭辽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10.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③时期的时代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1.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国古代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创造出许多精品。下列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A.骑驼乐舞三彩俑 B.定窑孩儿枕 C.官窑贯耳瓶 D.敦煌莫高窟12.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是A. 《大衍历》 B. 《唐本草》 C. 《千金方》 D. 《大唐西域记》13. 《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中写道: “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材料表明科举制度A.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B.保证官吏的廉洁C.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加强了中央集权14.某同学利用DeepSeek(AI 人工智能)搜索输入关键词“宋神宗、募役法、方田均税法”。DeepSeek会显示出的结果是A.澶渊之盟 B.王安石变法 C.郾城大捷 D.靖康之变1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唐与日本的交往 B.唐与天竺的交往C.唐与新罗的交往 D.唐与吐蕃的交往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16.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11分)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展板一: 杰出帝王展板二: 边疆巩固 材料一 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展板三: 文物赏鉴 材料二 简介:本书是诗文集,作者是新罗人崔致远。 材料三 简介: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群。这尊雕塑展示了唐代女子骑马出行的标配装束:惟帽、长靴、长裤、窄袖胡衫等胡服打扮。(1)请回答图一与图二人物开创的盛世局面分别被称为什么 (2分)结合所学,唐朝为何能够出现盛世局面 (答一点即可,1分)(2)材料一中“它”指我国哪一封建王朝 (1分)结合所学回答,它治理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2分)(3)史料按载体可分为: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③口述史料。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史料 (填写序号,2分)(4)材料三的女子装束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1分)某同学认为运用材料二研究唐朝的中外交流繁盛是可信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2分)17.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以其犭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展现了国家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工程名片】(1)请从图一或图二中任选一项工程加以介绍。(要求:标注工程名称,并从所属朝代、地位角度作答,3分)【文化名片】材料一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材料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2)材料一这首诗描写的凄惨景象始于唐朝哪一事件 (1分)材料二诗中描绘的景象处于哪一政权统治时期 (1分)林升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2分)【人物名片】人物:岳飞 身份: ______①_______②_____ 名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人物:_______________ 身份:抗元英雄 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3)请根据所给提示信息,将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2分)结合所学,你从两位人物身上体会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1分)18.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延续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9分)【区域经济发展】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时间 南方 北方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例唐朝天宝年间 2080万 40% 3120万 60%北宋元丰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1)材料一反映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1分)由此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分)【生产工具改进】(2)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及用途。 (4分)【商业贸易兴盛】材料二 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大约有1.5万吨,但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来说,十分不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论》(3)依据材料二概括,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原因有哪些 (答两点,2分)结合所学回答,纸币的流通有什么作用 (1分)19.某历史社团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10分)【任务一·绘制图示】(1)结合所学,请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4分)【任务二·解读史料】(2)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实行怎样的治国政策 (1分)你认为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分)【任务三·品鉴艺术】(3)图一场景与哪一民族交往事件有关 (1分)该事件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方式 (1分)图一、图二属于哪一领域的艺术作品 (1分)17.(10分)(1)选图一(大运河)(1分):所属朝代为隋朝(1分);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分)。选图二(赵州桥)(1分):所属朝代为隋朝(1分);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1分)(2)材料一始于安史之乱(1分);材料二处于南宋统治时期(1分);林升的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批判。(2分)(3)①岳飞身份:南宋抗金名将;②文天祥。精神品质:爱国、英勇无畏、坚贞不屈。(3分)18.(9分)(1)变化趋势: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1分)经济格局改变: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分)(2)图一:筒车,用于灌溉;图二:曲辕犁,用于耕作。(4分)(3)原因:铜钱满足不了商品流通需求;铜钱、铁钱不便长途贩运和巨额交易。作用:有利于商品流通。(3分)19.(10分)(1)正确顺序:④②①③。(4分)(2)治国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3分)(3)图一场景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方式:和亲;图一、图二属于绘画领域艺术作品。(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