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11.2 犯罪与刑罚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法治观念: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核心素养目标】自主预习1、刑法的内容及作用?(P96)2、犯罪的基本特征?(P97-P98)3、刑罚的含义?(P98)4、我国刑罚的种类?(P98)5、我们应该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98)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并思考以下问题。教材P96生活观察◆根据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参考答案:行为性质:刑事违法行为(犯罪),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小结:1.什么是刑法?(含义)以及和“刑罚”的区别①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②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刑法是一部法律。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方法。刑罚刑法规定生活观察:说说下列行为侵犯了谁的利益?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人民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结合以上分析,说说刑法的作用有哪些?1.什么是刑法?刑法有什么作用?P96知识归纳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齐某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并盗窃车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构成盗窃罪。生 活 观 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情境一:齐某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盗窃车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他人财务,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探究与分享情境二: 马某要求中途下车被拒绝后,抢控公交车司机手中的方向盘,干扰公交车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学目标生活观察情境二:马某要求中途下车被拒绝后,抢控公交车司机手中的方向盘,干扰公交车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情境一:齐某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盗窃车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情境三:汪某将一件禁止出口的青铜器出售给一个外国人。思考:根据刑法,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点拨: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承担刑事责任。案件诊断室情景一:齐某撬开他人小轿车车门,盗窃车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他人财务,数额较大,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处死刑。据此,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于2024年10月25日作出一审刑事判决,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案情剖析:结合材料分析:(1)余华英的行为违法了什么法律?(2)犯罪的特征是什么?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2.犯罪的特征(P97——P98)(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 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 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分议题二:剖析案例——理解犯罪2.犯罪的特征(P97——P98)(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 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犯罪是应当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笔记3、犯罪的基本特征?(P97-P98)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3、犯罪的基本特征?(P97-P98)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行为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犯罪行为。对比分析下面行为,完成下面表格。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类型行为一行为二轻微伤害严重危害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行政处罚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犯罪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犯罪的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2)、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2007年至2023年,崔茂虎利用担任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丽江市委书记、云南省副省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非法收受有关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043万元,受贿数额巨大,给社会及国家造成了恶劣影响。崔茂虎受贿案思考:1.崔茂虎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判决的依据是什么?2024年7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审公开宣判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崔茂虎受贿案,对崔茂虎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探究与分享2.判决结果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刑事违法行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主刑:有期徒刑十一年附加刑: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认识刑罚一种犯罪只能适用于一种主刑既可以附加主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智斗犯罪小妙招危险场景盲盒独自在家时,听到门外有人自称“快递员”要求开门,但对方并未穿制服且行为可疑。刚出火车站,突然冲过来好几个人,声称是你亲戚,要带着你走。小周遭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合成虚假借贷视频,威胁其转账5000元,否则将发送给亲友。遇到这些危险情况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要敢于并且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教材P98-99阅读感悟赵某听到女邻居邹某家中传出谩骂和殴打声,便前去查看,发现李某把邹某摁倒在地,殴打其头部。赵某立即上前制止并从背后拉拽李某,致李某倒地。李某起身后欲殴打赵某,赵某随即将李某推倒,朝李某腹部猛踩一脚。看到李某无法起身后,赵某离开现场。经鉴定,李某腹部横结肠破裂,伤情属于重伤二级;邹某面部挫伤,伤情属于轻微伤。后经检察机关审查认定,赵某属于正当防卫,依法对赵某作出不起诉决定。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应该符合四个条件: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3.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4.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4.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98背诵)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课堂小结犯罪与刑罚刑法的内涵和作用犯罪的基本特征如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法律分界线)③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法律后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内涵:界定犯罪,以及犯罪的法律后果作用: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1.钟某未经批准三次在野外山场布设陷阱捕猎野生动物,共捕获野猪三头。人民法院以被告人钟某犯非法狩猎罪,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六个月。针对这一案件,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其中,你认同的是( )①小秦:钟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②小敏:被判处拘役说明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③小慧:拘役属于附加刑,只对违法人员有约束力④小善: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2.小清在研学旅行时,发现一诈骗团伙正在实施诈骗,于是他赶紧到隐蔽处悄悄报警,并详细地向公安机关提供案发地点及犯罪人员的特征,公安机关根据小清提供的线索,很快抓获了这个诈骗团伙。由此看出,守护正义,青少年应该( )A.相信自己,不惜一切代价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B.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C.视而不见,赶紧离开案发地,避免引火烧身D.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B课堂练习3. (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2023年12月29日,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对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蔡鄂生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属于刑罚中的主刑③本案被告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剥夺④在法治社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