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宁市海湖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测试时间:45分钟;卷面总分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 B.文成公 C.回族形成 D.土尔扈特部回归
2.唐都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业贸易突破了时空限 B.长安成为国际性 的大都
C.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有限 D.大规模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3.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这种制度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 C.分封制 D.刺史制度
4.孟德斯鸠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材料说明科举制(  )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选拔人才追求公平性
5.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的多元格局。这体现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D.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6.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基于以上现象,北宋(  )
A.消灭地方割据政权 B.改革和发展科举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7.(2分)为了应对如表中面临的危局,北宋政府的破局之策是什么(  )
政府面临的“三冗”危机
政治危机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
财政危机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军事危机 战场上屡战屡败,每年被迫输出大量钱物。
A.创立进士科,科举取士 B.和同为一家,实行和亲
C.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D.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
8.下列关于隋朝与秦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②都兴建了伟大的工程
③都开创了重要的制度 ④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10.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景象。这说明黄巢起义(  )
A.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导致唐王朝最终灭亡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1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玄奘西行”体现了这一主题,下列哪一句诗是对他的赞美(  )
A.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B.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C.一衫禅衣旧,数卷典经藏 D.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12.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简直就是庞大的文化代表团和扶贫工作队。这反映了(  )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唐朝时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唐朝时期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13.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下列人物属于杰出画家的是(  )
①颜真卿 ②阎立本 ③柳公权 ④吴道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5.唐代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她们可以从事餐饮、旅店、客运、织造、歌舞娱乐等行业。这反映了唐朝(  )
A.妇女彻底解放 B.社会风气开放C.商业贸易繁荣 D.伦理道德失序
16.在学校举行的历史知识竞赛“主题猜猜猜”环节,主持人出示了“玄奘西行天竺”“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信息,请你揭晓正确答案——(  )
A.中外交流 B.政权更迭 C.军事征服 D.边疆管理
17.“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千里长河”的中心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洛阳
18.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说明唐玄宗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方式是(  )
A.设置机构 B.和亲政策 C.册封首领 D.武力征服
19.现今,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试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20.小明同学近期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后,打算制作一期历史手抄报,你认为最适合的手抄报主题是(  )
A.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B.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繁荣与开放并举时代
21.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
22.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右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23.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文成公主入藏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遣唐使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4.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  )
A.民族关系和睦 B.唐朝经济繁荣 C.科技成就突出 D.中外友好往来
25.对下侧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B.削弱了地方较强势力
C.导致民族政权的并立 D.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6.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27.12—13世纪的女真贵族接触了《论语》、《老子》的译本,在今内蒙古地区的黑水国遗址发现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贞观政要》,这体现了(  )
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
28.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2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 B.“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
C.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 D.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30.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未雨绸缪的前瞻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潇洒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二、非选择题
31.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
材料三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32.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______。北到B______,南至C______。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D C C C A D C C B D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C C B C C D A A C A B B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材料一:贞观之治;
材料二:开元盛世
(2)农具:曲辕犁;筒车。
共同作用:促进了粮食(亩)产量的提高。
(3)“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2.【答案】
(1)洛阳、涿郡、余杭郡。
(2)作用: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制度:科举制度
标志:设立进士科
意义: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