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咕咚 教案(2课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咕咚 教案(2课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简介

19 咕咚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熟”等14个生字和页字旁1个偏旁。会写“吓、为、怕”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动物们说话的语气。
3.借助图画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说出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原因。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动物们说话的语气。
难点:借助图画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说出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原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咕、咚、熟”等14个生字和页字旁1个偏旁。会写“吓、怕、没、到”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动物们说话的语气。
3.借助图画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猜字揭题
1.出示图片,猜读课题“咕咚”的读音。
(1)师:瞧,树上的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发出了这个声音,谁来读一读这两个生字?你是怎么猜出来它们的读音的?
(2)小结:我们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就能猜出它们的读音。
2.播放音频,激发兴趣。
师:现在,请你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一听这个“咕咚”声。(播放音频)就是这个声音引发一个有趣的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听到“咕咚”声后又有什么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9课《咕咚》。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发现课文形式上的特点。
(1)师: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发现。
(2)交流特点:没有全文注音,有些段落之间有空行,还配有插图,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叫他连环画课文。
2.学生自主读课文,教师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己尝试图文对照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插图和形声字特
点等方法进行猜读。
(2)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3.检查反馈。
(1)一共有7个自然段。
(2)出示生字,猜读读音。
咕 咚 熟 掉 湖 吓 啦 鹿 象 野 拦 哪 那 领
师: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和同学分享一下你猜读生字的方法吧!
①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认识。
提示:“熟”是翘舌音,“拦”是前鼻音。
②交流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借助图画,字理识记“鹿、象”。
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记性、猜义,识记“湖、吓、啦、拦、领”。
结合语境识记“野、哪、那”。
教师引导,读准字音。
师:通过多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①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指导读音。
②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4)出示词语,反复正音。
咕咚 熟了 掉进 湖里 吓了一跳 不好啦
小鹿 大象 野牛 拦住 哪里 那边 领着
师:生字宝宝手拉手变成了词语,谁能带大家读?
4.图文对照,整体感知。
(1)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连环画课文,它有7个自然段,还配了4幅插图。现在,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找一找这4幅插图分别对应哪几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逐一说图意,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第1幅插图: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声,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第1、2自然段)
第2幅插图:动物们跟着兔子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第3、4自然段)
第3幅插图:野牛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第5自然段)
第4幅插图:兔子领着大家去湖边,明白了咕咚是什么。(第6、7自然段)
小结:我们还发现课文空行的规律—空行隔出的文字分别与每幅插图对应,按照图文对照着去读,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3)图文对应,合作梳理。(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可选择自主梳理)
①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互读,完成下面的梳理内容。
圈一圈: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连一连:将课文的4幅插图和4句话进行连线。
说一说:根据图片和句子,按照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②师生交流。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咕咚”是什么?(“咕咚”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2)出示图片,理解“熟”。
①师:看,木瓜熟了,然后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熟”字。
②与熟字比较识记。“熟—热”。熟的反义词是生。
(3)指导朗读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2.聚焦兔子的“跑”,学习第2自然段。
(1)师:请你读一读第2自然段,对照第1幅插图,观察兔子听到声响后的表现。
师生交流,出示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拔腿就跑”是怎样跑吗?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3)创设对话情景,推测兔子当时的想法,说说原因。
师:小兔子,小兔子,你为什么要拔腿就跑啊?(我听到“咕咚”一声,我害怕极了)你以为“咕咚”是什么?(大怪兽)
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兔子的害怕和惊慌。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齐读。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游戏:摘木瓜。
2.出示“吓、怕、没、到”,引导观察位置和宽窄高低,相机指导。
提示:都是左右结构。“吓、怕、没”左窄右宽,“没”左右齐平,“到”左宽右窄。
3.教师范写“吓、怕、没、到”,重点指导关键笔画。
“吓”的书写要点:口字旁靠近横中线,第4笔起笔与口字旁齐平,第5笔竖较长。
“怕”的书写要点:竖心旁的笔顺是点、点、竖,第5笔竖位于竖中线上。
“没”的书写要点:第2笔点在最左侧,第3笔提的末端与第1笔点对应,第5笔横折弯的末端比第4笔撇稍高。
“到”的书写要点:第2笔撇折靠近横中线,“土”下面一横变成一提,立刀旁的竖钩长于左半部分。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师生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为、家、象”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动物们说话的语气。
3.借助图画,提取信息,说出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原因。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课
1.词语游戏:小兔快跑。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卡片当作“胡萝卜”,请几个同学来当“小兔子”。老师喊出一个词语,“小兔子”要快速找到对应的词语并大声读出来,其他同学跟读。
2.借助插图,回顾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得“咕咚”是什么吗?兔子听到“咕咚”声后有什么反应?
3.导入新课:“咕咚”把兔子吓得拔腿就跑,那其他动物们为什么也要跟着一起跑呢?野牛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探究。
二、学习3、4自然段
1.聚焦动物们的“跑”,学习第3、4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读一读:借助插图自读第3、4自然段。
说一说:动物们都是怎样表现的。
画一画:用“—”画出能说明动物们跟着兔子跑的原因的句子。
(2)师生交流。
(3)指导读好语气词“呀、哇、啊”,读轻声。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结合插图,理解“热闹”一词。
师:大家看,兔子跑起来,小猴子跟着跑起来,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还有大象也跟着跑起来,这样一个跟着一个。请你看图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觉得怎么样?(乱糟糟、闹哄哄、慌成一团)课文中有一个词也可以形容这个场面,就是“热闹”。动物们听到传言后,不假思索地逃命、乱作一团的样子,很是热闹。
3.联系生活,思考:为什么大家会一起跟着兔子跑?
(1)出示动物说的话,进行比较。
“不好啦,‘咕咚’来了,可怕极了!”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看看动物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动
物认为“咕咚”吃他们来了。动物们遇事不动脑筋,都以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非常害怕,所以都跟着兔子一起跑。
4.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的感叹句,读好动物们说的话,可以读得急促、慌乱。
①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3、4自然段。读得急促、慌乱一些,表现出动物们害怕的心情。
②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借助动作演示,带入角色“兔子、小猴子、大伙儿”,进行朗读。
三、学习第5-7自然段
1.聚焦野牛的“三问”,学习第5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看到大伙儿都吓得一个跟着一个拼命跑,连强壮的大象也跟着跑起来。这时候野牛看见了,他会怎么做呢?请大家读一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野牛的做法。
(2)师生交流:
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野牛又问大伙儿。
最后问兔子。
①出示插图,理解“拦”的意思。
师:看,野牛张开双臂站在路中间,这就是“拦”的动作。谁来模仿一下野牛,做一做“拦”的动作?“拦”就是挡住别人的去路,这样的动作说明野牛想干什么?(野牛想弄明白情况)
②说话练习。
师:野牛想弄明白,都问了谁?请你用“先问……再问……最后问……”来说。
野牛先问_____,再问______,最后问______。
③采用情景对话,指导读懂野牛的3次问话。
师:现在老师扮演野牛,来进行问话,你们就是被“咕咚”吓坏的小动物们,来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模仿害怕的语气回答)
比较不同,体会野牛问的会思考、不盲从。
师:面对“咕咚”,大伙儿的做法和野牛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大伙儿是看见别人跑,想也不想就跟着跑起来,但是野牛却是拦住大家,问个明白)那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野牛?(会思考、不盲从、冷静)
分小组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提示:读好疑问句,语速可以慢一点,读出野牛沉着的语气。
2.揭示真相,学习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插图,说说兔子做了什么?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
①理解“领”的意思。
师:谁来做一做“领”的动作?“领”就是在前面带着别人走。
②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播放“木瓜掉湖里”的视频,引导表达。
师:看完视频,请你说说动物们在湖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知道了真相后,大家脸上都是什么表情?(都笑了)都觉得自己刚才跟着跑的行为十分可笑。
3.想象与总结。
(1)师:如果现在你是兔子、小猴子或者大象,知道真相后,你此时会想什么呢?是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板书道理,带领学生齐读)
(2)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5.合作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最后,让我们戴上动物头饰,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老师读旁白,小组分别扮演兔子、小猴子、大象和野牛,一边读一边演,看哪个小组演得最生动。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创编儿歌,巩固字词。
2.教师范写“为、家、象”,重点指导关键笔画。
“为”的书写要点:第2笔撇在第1笔点的右上方起笔,第3笔横折钩的收笔与撇画大致平齐。
“家”的书写要点:上短下长。宝盖头位于上半格中。第4笔短横紧跟宝盖头,位于上半格。左边三撇长短不同,间距匀称。注意弯钩的起笔、大小和弧度。
“象”的书写要点:上收下放。捺最舒展。重心要对正,形体偏长。下半部分三撇长短不同,间距匀称。第6笔撇从扁“口”中斜出。
3.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师生评价。
【教学板书】
19 咕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小猴子—跟着跑,边跑边叫
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一个跟着一个跑,边跑边叫
野牛—提出质疑,问出究竟
“咕咚”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反思】
在《咕咚》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图片猜字、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连环画课文特点引导图文对照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初步掌握形声字识字方法。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动物心情时,朗读指导的分层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读出慌乱、镇定等不同语气;在讨论 “遇事不盲从” 的道理环节,留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享的时间不足,学生的深度思考略显欠缺。后续教学中,我将设计更具梯度的朗读任务,通过对比示范、小组互评提升朗读表现力;同时预留更多时间开展开放式讨论,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文本道理转化为实际认知,真正实现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