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墨子借鉴了孔子学说中“仁爱”“举贤才”等思想,战国竹简记载的儒家著述中,亦含有墨家“尚贤”“节用”等思想。这反映了( )A.阶级矛盾的缓和 B.学术环境的宽松C.诸子观点的趋同 D.儒墨思想的交流2.“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 )A.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B.打击了豪强地主C.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 D.解除了封国威胁3.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4.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 )A.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中外交流日趋频繁C.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传统文化发展成熟5.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6.某校王老师在带领同学们进行主题学习时,拟出如下知识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侵占北方领土,该主题应是( )A.近代化的起步 B.海防与塞防之争 C.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族危机的加深7.下表是1911年山东某师范学堂一位毕业生的考试成绩表(部分)。这反映了当时( )学科 考试分数 学科 考试分数修身 65分 英文 59分经学 70分 理化 46分习字 50分 体操 89分A.新旧并呈的教育状况 B.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C.文艺创作的空前繁荣 D.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8.图是1944年流行的门神画,该门神画( )A.体现国共合作成果 B.指导开展敌后游击C.倡导社会移风易俗 D.号召团结抵御外辱9.1950年,全国农民上冬学的达2500万人以上;1951年,常年上夜校的农民有1100余万人。与此同时,农民的子弟大量进入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新的科学知识开始传播,劳动光荣逐渐成为风尚。与材料中相关的史实,最有可能的是(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三大改造10.“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1.《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写道:“中国人是树立路标的民族,而日本人是循着路标前进的民族”。以下哪一项不是7世纪日本“循着路标”推行的改革举措( )A.建立天皇制封建国家 B.引进西方技术C.班田收授法 D.统一赋税12.“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引发了环境污染 D.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13.“许多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依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 )A.得到了西方所有国家的一致认可 B.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D.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科学理论14.下图漫画主要反映了A.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美苏冷战的危害C.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D.欧盟成立的意义15.自1948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后,众多国家纷纷效仿,他们利用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困人群对社会安定的威胁。这表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是阶级斗争的结果C.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D.旨在缓和社会矛盾二、改错题16.“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注重农业生产,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2)孙中山提出创立民国的主张,即逐步收买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体现民生主义思想。(3)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调整农业政策,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4)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日益严重,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三、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摘编自张国刚《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材料二:1978年以前,中国不管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等方面,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走到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点。从发展的历程来看,1979年年初,国家设立了蛇口工业区,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也实行了优惠政策,让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应对经济发展的问题。1980年,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三年之后,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我国逐步形成了长江流域开放带,这是国家对外开放发展的历程。这些地区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和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希腊人在区区数百年间,竟然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文化,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希腊的文化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能动创造。几乎同一时期,东方的中国在精神领域也是圣哲辈出。材料二: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材料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地域辽阔、环境多样,中华文明也因此经历了多元起源、碰撞交流、融合一体的独特进程。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摘编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同一时期中国的一位先哲及其主要贡献。(2)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为例,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一例史实阐释材料二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请就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生命力谈谈你的看法。19.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某历史小组以“创新”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伟人耀千古】人物:①_______贡献:改进造纸工艺。 研究成果的影响: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人物:达尔文贡献:《物种起源》等。 研究成果的影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籍传后世】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实地,广泛观察,完成鸿篇巨著,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1892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依次排序,完成190万字的著作。书中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0多幅药物形态图。——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创新促发展】(1)请将卡片中①和②处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这部巨著的特点。(3)请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阐述所选内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流畅)《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2.A3.D4.A5.D6.D7.A8.D9.B10.B11.B12.B13.D14.C15.D16.(1)错误;把“开元盛世”改为“文景之治”。(2)错误;把“创立民国”改为“平均地权”。(3)错误;把“调整农业改革”改为“以工代赈”。(4)正确。17.(1)史实说明:大出: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进:玄奘西行天竺,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原因: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国际市场,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特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步推进。(3)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发展等。18.(1)示例:先哲:孔子。主要贡献: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以德治国。(2)阐释:西方列强开展的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看法: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19.(1)①蔡伦。②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2)特点:分类科学;药物种类丰富;药方众多。(3)选择:商鞅变法 新经济政策观点:改革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1921年春,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