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稳定
C.实现“双碳”目标,不但要减少的产生和排放,也要增加的吸收与转化
D.厨房里的洗洁精和食醋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B.积极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保障电力供应
C.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
【新考法】一材多设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1~3小题。
3.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4.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安全环保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
5.【新考法】中国科技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新考法】中国中医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西达苯胺(化学式是),填补了我国T细胞淋巴瘤新药的空白。下列关于西达苯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达苯胺中含有氧分子
B.西达苯胺中氧的质量分数最小
C.西达苯胺由2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西达苯胺分子由48个原子构成
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一种工业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B.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反应中两种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1:3
D.点燃氢气之前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8.【新课标】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了以下化学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双氧水自制简易供氧器 双氧水中含有氧气
B 调查家用燃料的使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C 用微型检测仪测酸雨的pH值 测得pH值小于5.6
D 查阅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原子不是最小粒子
A.A B.B C.C D.D
9.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时无明显现象,说明它们一定没有反应
B.某同学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未见浑浊,可能是盐酸浓度过大
C.某白色固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再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那么白色固体一定含碳酸根
D.检验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时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说明一定没有变质
10.【新课标】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A.分类:汞、金、生铁都属于金属材料
B.比较: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C.分析: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因为通电时稀有气体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推理:在某化学反应里加入某种物质,该物质能改变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该物质一定是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11.Na2C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9.6
A.1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2CO3的质量为6.1g
B.10~40℃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是NaCl
C.20℃时,将30g两种物质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质量更大
D.40℃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12.【新考法】价类图如图是碳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冬天取暖时,通风不足可能会导致B过量,从而造成中毒
C.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
D.物质D受热可能易分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新素材】新质生产力阅读科普短文。
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依据不同制取方式,可分为“绿氢”“灰氢”“蓝氢”“紫氢”和“金氢”等,如图带你认识“多彩”的氢。
储氢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前者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吸附等储存方式,后者将氢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进行储存。“液氨储氢”的原理是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液氨,进行储存。
(1)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选项,属于“绿氢”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煤燃烧发电制氢 B.风能发电制氢 C.核能发电制氢
(3)从微观角度解释,氢气能被压缩储存的原因是 。
(4)相比化石能源,氢能的优点有 (写一条)。
14.(6分)根据下列实验图回答:
(1)如图1所示,仪器a的名称是 ;为了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2)如图2所示,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若用下图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H2.请将方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 。
15.(6分)回收金属银。从废旧电脑的某些零部件中回收金属银,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2)步骤Ⅰ和步骤II 都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该操作过程中无细节错误,结束后展开滤纸(假设铺灰部分代表滤渣),滤渣分布的情况最接近图中的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3)写出一个步骤Ⅰ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基本类型是 。
(4)步骤II过程中得到溶液Y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除外),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16.(6+3分)【新考法】项目式学习中画微粒图某小组学习了酸、碱等物质的性质后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资料: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为
【知识回顾】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
(1)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会产生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 性,敞口放置浓度会减小。
【任务一】探究稀盐酸敞口放置浓度会怎么变化。
在相同的条件下,将水和稀盐酸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时间 质量/
水 稀盐酸
敞口前 20.0 20.0
敞口1天后 14.2 14.9
敞口2天后 11.4 12.9
(2)小组同学认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其猜想的理由 。
【任务二】探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是否会变大。
在相同条件下,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密封、敞口放置15天,设计实验方案并探究比较浓度变化。(如图1)
实验编号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
密封的稀盐酸 敞口的稀盐酸
① 分别取等量上述两种稀盐酸于试管中,用计测定,记录实验数据
② 分别取过量且等量的粉末于试管中,再分别注入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产生的气体体积
③ 分别取少量且等量溶液于试管中,各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分别逐滴滴加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滴入稀盐酸的滴数 12滴 9滴
通过上述实验,小组得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
(3)实验②中 (填“>”或“<”或“=”)。
(4)实验③中记录稀盐酸滴数依据的现象是 ,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三】探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会变大的微观原因。
小组又重新设计了实验(如图2):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进行加热,在试管口放置一片湿润的试纸,得出。小组认为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有氯化氢气体逸出。
【若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3分,总分不超过40分】
(5)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的微观原因是 。
(6)根据以上实验,在图3方框内绘制出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溶液上方分子种类和数目 (空气中的微观粒子忽略)。
提示:分子可以用类似(CO2)图形表示。
(7)请重新设计一个与实验①②③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敞口久置后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实验方案为: 。
17.(5分)【新考法】航空航天科技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需要氧气2.4kg,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NaClO3)﹔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氯化钠和氧气。
(1)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
(2)三名航天员4天所需氧气共9.6k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稳定
C.实现“双碳”目标,不但要减少的产生和排放,也要增加的吸收与转化
D.厨房里的洗洁精和食醋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C
【详解】A、氧气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可作助燃剂,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
B、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是利用了其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实现“双碳”目标,不但要减少的产生和排放,也要增加的吸收与转化,故C正确;
D、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厨房里的洗洁精显碱性,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故D错误;
故选:C。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B.积极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保障电力供应
C.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
【答案】B
【详解】A、普通塑料袋难以降解,会造成 “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塑料袋能减少这种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 不符合题意;
B、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污染物,积极扩大燃煤发电规模会加重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利于环境保护,B 符合题意;
C、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利用和开发它们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C 不符合题意;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能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可减少尾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新考法】一材多设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1~3小题。
3.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答案】D
【详解】A、静置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过滤难溶物过程中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投药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等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安全环保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
【答案】A
【详解】A、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小卵石和石英砂等材料能够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因此该净水器能起到过滤的作用,该选项说法错误;
C、聚氯乙烯塑料有毒,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不安全环保,该选项说法错误;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为支撑作用,同时也能起到过滤的作用,不能提高净水速率,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新考法】中国科技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答案】C
【详解】A、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左上方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镓原子的中子数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4,则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新考法】中国中医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西达苯胺(化学式是),填补了我国T细胞淋巴瘤新药的空白。下列关于西达苯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达苯胺中含有氧分子
B.西达苯胺中氧的质量分数最小
C.西达苯胺由2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西达苯胺分子由48个原子构成
【答案】D
【详解】A、西达苯胺是由西达苯胺分子构成,1个西达苯胺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西达苯胺中碳、氢、氟、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19):19:(14×4):(16×2)=264:19:19:56:32,因此西达苯胺中氢、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西达苯胺是由西达苯胺分子构成,1个西达苯胺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个西达苯胺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1个氟原子、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西达苯胺分子由22+19+1+4+2=48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一种工业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B.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反应中两种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1:3
D.点燃氢气之前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答案】C
【详解】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CH4、H2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H2,化学方程式为。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从微观示意图也可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未变,该选项正确;
B、反应前氢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不为 0,反应后有单质氢气生成,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0 价,氢元素化合价改变,所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该选项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两种反应物甲烷(CH4)分子和水(H2O)分子的个数比为,不是,该选项错误;
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之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该选项正确。
故选:C。
8.【新课标】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了以下化学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双氧水自制简易供氧器 双氧水中含有氧气
B 调查家用燃料的使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C 用微型检测仪测酸雨的pH值 测得pH值小于5.6
D 查阅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原子不是最小粒子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用双氧水自制简易供氧器,是因为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双氧水中不含氧气,符合题意;
B、天然气是主要的家用燃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符合题意;
C、pH值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用微型检测仪测酸雨的pH值,其pH值小于5.6,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原子还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时无明显现象,说明它们一定没有反应
B.某同学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未见浑浊,可能是盐酸浓度过大
C.某白色固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再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那么白色固体一定含碳酸根
D.检验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时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说明一定没有变质
【答案】B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但不能说明它们没有反应。例如可以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逐滴加入盐酸,溶液红色褪去,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原因分析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未见浑浊,可能是盐酸浓度过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随二氧化碳一起进入澄清石灰水,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反应,导致二氧化碳无法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原因分析合理,符合题意;
C、碳酸氢根与盐酸反应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某白色固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再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白色固体不一定只含碳酸根,也可能含有碳酸氢根,原因分析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检验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时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不能说明一定没有变质。因为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当滴加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泡产生。只有加入足量稀盐酸时,才能确定是否有碳酸钠,从而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原因分析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新课标】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A.分类:汞、金、生铁都属于金属材料
B.比较: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C.分析: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因为通电时稀有气体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推理:在某化学反应里加入某种物质,该物质能改变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该物质一定是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D
【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汞和金是纯金属,生铁是铁的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该项说法正确;
B、木炭和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该项说法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可用于制作霓虹灯,该项说法正确;
D、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催化剂不仅要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还需保持不变,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Na2C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9.6
A.1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2CO3的质量为6.1g
B.10~40℃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是NaCl
C.20℃时,将30g两种物质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质量更大
D.40℃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答案】C
【详解】A、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2.2g,则1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Na2CO3的质量为6.1g,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10~40℃之间,Na2C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在10~40℃之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是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将30g两种物质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碳酸钠需水的质量更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钠、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40℃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新考法】价类图如图是碳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冬天取暖时,通风不足可能会导致B过量,从而造成中毒
C.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
D.物质D受热可能易分解
【答案】C
【详解】A、 物质A中碳元素显0价,为碳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选项说法正确;
B、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B为氧化物,且碳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故B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通风不足可能会导致B过量,从而造成中毒,选项说法正确;
C、 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C为氧化物,且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故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D、 碳酸易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当物质D为碳酸时,受热易分解,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新素材】新质生产力阅读科普短文。
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依据不同制取方式,可分为“绿氢”“灰氢”“蓝氢”“紫氢”和“金氢”等,如图带你认识“多彩”的氢。
储氢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前者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吸附等储存方式,后者将氢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进行储存。“液氨储氢”的原理是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液氨,进行储存。
(1)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选项,属于“绿氢”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煤燃烧发电制氢 B.风能发电制氢 C.核能发电制氢
(3)从微观角度解释,氢气能被压缩储存的原因是 。
(4)相比化石能源,氢能的优点有 (写一条)。
【答案】(1)
(2)B
(3)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
(4)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或热值高 )
【详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由文中可知,“绿氢” 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燃烧发电不属于绿色制氢方式,核能发电制氢对应的是 “紫氢”,所以选 B。
(3)从微观角度,气体能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在受压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
(4)化石能源燃烧会产生污染物,且储量有限,氢能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同时氢气的热值较高 。
14.(6分)根据下列实验图回答:
(1)如图1所示,仪器a的名称是 ;为了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2)如图2所示,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若用下图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H2.请将方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 。
【答案】(1) 锥形瓶 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3)
【详解】(1)根据图像,仪器 a 是锥形瓶;
装置气密性良好时,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使装置内气压增大,会将水压入长颈漏斗,从而导致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2)装置 A 是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 D 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3)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从短导管进入,将空气从长导管排出,故作图为:。
15.(6分)回收金属银。从废旧电脑的某些零部件中回收金属银,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2)步骤Ⅰ和步骤II 都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该操作过程中无细节错误,结束后展开滤纸(假设铺灰部分代表滤渣),滤渣分布的情况最接近图中的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3)写出一个步骤Ⅰ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基本类型是 。
(4)步骤II过程中得到溶液Y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除外),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答案】(1) 过滤 D
(2)/ 置换反应
(3) Cu(NO3)2
【详解】(1)步骤Ⅰ、Ⅱ均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其名称为过滤;
过滤器的制作过程是先将滤纸对折成半圆,然后折成四分之一圆制成一个圆锥形,且过滤时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所以难溶物在滤纸上的分布情况是小于滤纸的半圆,故选D。
(2)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H>Cu>Ag,则步骤Ⅰ中,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步骤Ⅰ得到的固体为银和铜,而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若得到溶液Y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除外),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NO3)2。
16.(6+3分)【新考法】项目式学习中画微粒图某小组学习了酸、碱等物质的性质后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资料: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反应为
【知识回顾】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
(1)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会产生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 性,敞口放置浓度会减小。
【任务一】探究稀盐酸敞口放置浓度会怎么变化。
在相同的条件下,将水和稀盐酸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时间 质量/
水 稀盐酸
敞口前 20.0 20.0
敞口1天后 14.2 14.9
敞口2天后 11.4 12.9
(2)小组同学认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其猜想的理由 。
【任务二】探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是否会变大。
在相同条件下,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密封、敞口放置15天,设计实验方案并探究比较浓度变化。(如图1)
实验编号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
密封的稀盐酸 敞口的稀盐酸
① 分别取等量上述两种稀盐酸于试管中,用计测定,记录实验数据
② 分别取过量且等量的粉末于试管中,再分别注入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产生的气体体积
③ 分别取少量且等量溶液于试管中,各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分别逐滴滴加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滴入稀盐酸的滴数 12滴 9滴
通过上述实验,小组得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
(3)实验②中 (填“>”或“<”或“=”)。
(4)实验③中记录稀盐酸滴数依据的现象是 ,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三】探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会变大的微观原因。
小组又重新设计了实验(如图2):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进行加热,在试管口放置一片湿润的试纸,得出。小组认为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有氯化氢气体逸出。
【若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3分,总分不超过40分】
(5)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的微观原因是 。
(6)根据以上实验,在图3方框内绘制出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溶液上方分子种类和数目 (空气中的微观粒子忽略)。
提示:分子可以用类似(CO2)图形表示。
(7)请重新设计一个与实验①②③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敞口久置后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实验方案为: 。
【答案】(1)挥发
(2)随着盐酸挥发,浓度降低,挥发性减弱,水蒸发速率大于盐酸挥发速率
(3)<
(4) 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5)敞口放置,水分子的蒸发的速度比氯化氢分子挥发的速度快,则导致稀盐酸浓度变大
(6)H2O、H2O、HCl
(7)分别取过量且等量的锌粒于试管中,再分别注入 2mL 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产生的气体体积
【详解】(1)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会产生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由于氯化氢的挥发,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则敞口放置浓度会减小;
(2)小组同学认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由表格数据可知,原因是随着盐酸挥发,浓度降低,挥发性减弱,水蒸发速率大于盐酸挥发速率,稀盐酸浓度会变大;
(3)通过上述实验,小组得出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大,则说明等体积的密封的稀盐酸和敞口的稀盐酸中,敞口的稀盐酸中所含有的溶质多,则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多,则实验②中V1<V2;
(4)无色酚酞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验③中记录稀盐酸滴数依据的现象是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5)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浓度会变大,微观原因是敞口放置,水分子的蒸发的速度比氯化氢分子挥发的速度快,则导致稀盐酸浓度变大;
(6)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溶液中水分子的蒸发的速度比氯化氢分子挥发的速度快,则导致稀盐酸浓度变大,故敞口久置的稀盐酸溶液上方水分子的数目比氯化氢分子的数目多即可,即H2O、H2O、HCl;
(7)根据酸的通性,①为利用pH计测定,②为酸和盐的反应,③为利用中和溶液和酸碱指示剂;则可以利用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来测定,则实验方案为:分别取过量且等量的锌粒于试管中,再分别注入 2mL 上述两种稀盐酸,记录产生的气体体积。
17.(5分)【新考法】航空航天科技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需要氧气2.4kg,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NaClO3)﹔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氯化钠和氧气。
(1)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
(2)三名航天员4天所需氧气共9.6kg,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 铁粉燃烧放出的热量
(2)解:设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x
x=21.3kg
答: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lO3的质量为21.3kg。
【详解】(1)由题中信息 “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 可知,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能量来自铁粉燃烧放出的热量。
(2)NaClO3受热分解为NaCl和O2,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氧气的质量进行计算,详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