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 2025.5.20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第1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满分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某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遗存,以及配套的原始耕作工具和灌溉系统痕迹。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集中分布的房屋基址和储粮窖穴。这些发现可佐证()A.原始农业推动定居生活形成 B.技术革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长江流域出现社会阶级分化 D.稻作农业完全取代采集经济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 结论A 长沙春秋楚墓出土漆棺、漆木车、涂漆皮甲 漆器是楚国对外作战的主要工具B 秦“新郪虎符”铭文记载军队调动需用兵符 秦国君主对军队形成了严密控制C 河南战国魏墓中发现能破土划沟的铁制农具 战国铁农具的使用可提高生产力D 郑州碧沙岗郑国遗址发现有贮藏粮食的窖穴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A.AB .BC .CD .D3.唐朝人对停在广州的商船庞大的体积感到惊讶,将它们称之为“舶”。此类“舶”有“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婆罗舶”,在所有的称呼中,“波斯舶”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这表明当时()A.南方的远洋航海技术高超 B.唐朝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C.波斯人控制了广州的贸易 D.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港4.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胡同)”。下图可用于()A.证实元大都秩序井然的中轴线布局 B.印证商业活动取消地域和时间限制C.探源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D.说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具有实用性5.1872年,有中国人向法国人购买小火轮船往来广州、佛山载人牟利”。官府认为“事并未知会地方官且火船可作兵船”,如果轮船通行,“继而效尤者必然接踵而起”,成千上万船民便无法谋生,于是下令把轮船及船主扣押。官府这一行为()A.有效保障了民众利益 B.抵制了列强军事侵略 C.迟滞了近代化的进程 D.增加了清廷财政收入6.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主张博物院“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张謇进一步请求清廷“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且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补益于学校。”此类主张意在借助博物馆()A.提升国民素质B.推动文物搜集整理 C.宣传维新思想 D.增强文物主权意识7.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 B.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D.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8.统计显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屡破纪录。该影片不仅在国内热度爆棚,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巨幕电影首席执行官里奇·盖尔方德感慨:“中国大片的规模与创新力,正在重塑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时代中国()A.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 B.动漫产业引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C.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强国目标实现9.据统计,越南黎朝“共开进士科126科,取士2278名”。越南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对考试时间、人数等都有专门规定,朝廷四品以下的官员都必须经过科举选拔产生。由此可推知,越南黎朝()A.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得到强化 B.政府官员选拔的程序较为烦琐C.官僚体系形成完全依赖科举 D.科举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10.下图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的荷鲁斯神庙出土的纳尔迈调色板,它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图画。纳尔迈调色板可用于研究埃及()①国家统一和王权扩大②雕刻技术和象形文字③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④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1.中古欧洲文学作品《列那狐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又狡诈的形象,“他在这儿,自恃聪明,动脑筋运计谋,去占别人的便宜,甚至对不可一世的万兽之王狮王诺博尔下手也毫不留情”。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欧洲()A.庄园经济的瓦解 B.王权教权之间的矛盾 C.新兴力量的兴起 D.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12.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空前广泛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越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历史上这两次破坏力甚大的暴力交往()A.突破了文明的闭塞状态 B.打断了世界历史的进程C.压制了文明的和平交往 D.引领了交流方式的扩展13.19世纪中期,英国“过剩女子”(特指中产阶级大龄未婚女子)问题日益严重(如下面表格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的总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大龄未婚女子人数 占女性总数的%伦敦 246124 32.3利物浦 23774 30.8曼彻斯特 19658 28.7伯明翰 11511 23.7利兹 7783 26.1布里斯托 6667 31-摘编自1851年英国部分城市未婚女子统计表A.启蒙思想的影响 B.海外殖民扩张与移民 C.战争伤亡的增加 D.移居英国的女性增加14.下图是1869年9月25日美国纽约的《哈伯斯周刊:文明之刊》刊发的插图,题为“最后一个加入家庭的成员”。画中象征着美国的哥伦比亚女士怀抱着一名中国婴儿。对下图解释最合理的是,美国()A.意欲美化扩张野心 B.摒弃了“大棒政策” C.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形成多元文化认同15.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16.某社团在参观时提出图1校徽中“蛇绕权杖”图案的寓意问题。他们查找到图2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收集到“荷马在史诗中称颂阿斯扣雷波为伟大的医生”“传说阿斯扣雷波是位医生,手持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等材料,最终解惑。此案例运用到的史学方法有()①从身边现象发现问题,追根溯源②围绕问题搜集不同类型的材料③运用对比法找到中西构图的不同④以图像资料和口述史料为证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第11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17.(13分)佛龛作为古代供奉佛像、神灵的神圣空间,在佛教东传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时期佛龛初传中国,民众把佛与中国神仙同等看待,用帐安置神佛像;南北朝统治者大量修建佛寺,于殿内设置木质佛龛,不仅用于供奉佛像,也供奉与民众信仰相关的神灵;至明清,民居祠堂中常设供奉佛、道神仙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祖宗龛为封闭式且出现了龛门。东汉至隋唐时期,佛龛装饰内容多为描绘佛本生、极乐世界的生活场景。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帷帐纹、流苏纹等帐形龛饰。到宋代小木作装修取代帷帐装修。彩画及木雕题材内容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等,皆蕴含民众吉祥美好的寓意。佛龛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本土风俗、信仰、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佛龛从高大神圣的佛像居所发展为多种民间信仰的载体,逐渐反映了广大民众的信仰和祈求。材料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可昕《古代佛龛的世俗化流变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佛龛流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佛龛流变的影响因素。(5分)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写定了《黄帝内经》一书,其中该书的《素问》部分假托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阐述了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原则,《灵枢》部分则记述了针刺之法。汉时还有《难经》一书,用问难法发明《内经》本旨。东汉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在汉代,太医令还集中民间医方,加以推广。汉朝的张机被后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是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即着手在农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员从工农子弟、小学教师、旧式产婆、高小毕业女生等群体中选拔,以不脱离生产为原则接训。经过努力,乡村医生群体人数一度达150多万人。下表是一份乡村卫生员训练班课程:(1)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2)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3)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4)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5)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6)传染与消毒 10小时(7)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8)填表须知 6小时以上共264小时,每周平均33小时。-摘编自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83)》(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医学发展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历史贡献。(5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移民的变迁材料15世纪末,人类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移民。16世纪,移民到美洲的黑奴约30万,17世纪约有190万,18世纪则有近700万。到1800年,大约有850万白人生活于美洲大陆。......1918年到1945年间,国际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但这一时期的难民数量却在不断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发生重大变化,1945-1973年,不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自20世纪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赴美留学生作为人力资本跨国复合体,在完成学业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跨国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各国赴美留学生,尤其是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学成后滞留不归的现象日渐突出。-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国际移民的变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的演变时间 概况16-17世纪 北美殖民地音乐起源于欧洲音乐,由白人殖民者带入;形式多为赞美诗、民歌和民谣,套用欧洲的古老曲调演唱。17世纪 因奴隶贸易,非洲音乐传入北美。黑人奴隶仿造传统非洲乐器进行击打、弹奏,采用西非的呼应方式在劳作时歌唱。19世纪中期 布鲁斯音乐逐渐形成。它脱胎自非洲音乐并融入欧洲音乐风格,于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南部广泛流行。19世纪后期 爵士音乐开始出现。它总体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声机发明后,通过录制唱片而成为美国通俗音乐的主流。-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等材料二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后,借助他们的传统音乐来排解苦闷和思乡之情。虽然遭到奴隶主频繁禁止,但非洲音乐传统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奴隶反抗压迫的手段,如1739年发生在南卡罗来纳的斯通起义就以连续的鼓点作为起义信号。后来,吸纳了非洲音乐传统的乐手往往将贫困、压迫、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作为演唱的主题,深刻影响了美洲社会的听觉,进而改变着大众对黑人的认知。-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9世纪美国通俗音乐演变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音乐对美洲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6分)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2025.5.20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满分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D C A B A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A B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17、(13分)(1)特点:形制日渐多样;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场所渐趋私密;装饰题材日益多元;寓意吉祥美好;多元文化逐渐融合;逐步世俗化(民间信仰逐步渗透);体现伦理教化。(8分)(2)因素:儒佛道融合;适应统治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壮大,市民文化发展;民众精神需求日益增长。(5分)18、(13分)(1)特征:医学理论著作成果多样;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治疗技术进步;著述方式独特;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著作问世;发挥政府作用;民间医方与官方医学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注重实践;对后世深远影响。(任答8点8分)(2)贡献:推进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农村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健康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农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积累。(5分)19、(12分)示例:国际移民具有时代性。(或者:国际移民的变迁与时代紧密相连。)(2分)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人类开始大规模迁徙,黑奴贸易与白人移民成为早期国际移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殖民地的开发与种族构成的变化。(2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引发难民潮,国际移民人数下降,难民数量上升,战争灾难成为这一时期移民的主因。(2分)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不发达地区劳工涌入西欧、北美等地,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2分)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赴美留学生成为国际移民的新群体,他们带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发达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才流动、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思考。(2分)国际移民的时代性,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更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追求更好生活、实现自我发展的不懈努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将继续书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2分)20、(14分)(1)时代背景:欧洲对北美的殖民;奴隶贸易;南北战争;工业革命与技术发展。(8分,任答1点2分)(2)促进作用:文化融合与创新,丰富美国音乐形式;通过音乐表达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对黑人的关注;改变公众认识,提高社会对黑人文化价值的重视,推动社会平等。(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