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年广东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Cl-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下列文物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四神云气图的绘制 B.兽面纹铜方鼎的篆刻
C.两孔玉弯鱼的雕琢 D.白衣彩陶钵的烧制
2.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的我国科学家是
A.徐寿 B.波义耳 C.侯德榜 D.袁隆平
3.化学操作要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根据实验有关图标说明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不能用湿手操作,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
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
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4.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氧气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C.4Ne:4个氖原子 D.:一个二氧化硅分子含有一个氧气分子
5.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关于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9 B.铟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C.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D.铟元素的原子质量是114.8
6.善于梳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下列对各主题知识归纳全部错误的是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化肥
①为人体供能营养素: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②人体缺少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①属于复合肥②植物叶子发黄,缺氮肥
C.化学与材料 D.化学与安全
①塑料、橡胶、纤维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②金属属于金属材料,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①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②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A.A B.B C.C D.D
7.“燧”是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木燧取火于木(钻木取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木燧"取火过程中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大
B.真空环境也可采用“金燧”取火
C.“金燧”、“木燧”取火的原理都是升温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D.“金燧”聚光生火主要利用了金属有良好的金属光泽
8.云南省水资源短缺严重,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是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膜可除去水中的一切杂质 B.活性炭在该装置中起吸附作用
C.紫外光消毒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D.自来水是混合物,直饮水是纯净物
9.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甲烷中碳元素转化成碳单质,用于制造高级炭黑
D.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2H2
10.化学观念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对化学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宏观与微观:CO和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模型与推理: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变化与守恒: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和,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探究与创新: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充满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可推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
11.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学农活动: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与酸反应
B 家庭实验:用白醋制作软鸡蛋 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
C 家务劳动:用炉具清洗剂清洗油烟机 能与油污反应
D 帮厨活动:炒菜并添加碘盐 补碘能预防佝偻病
A.A B.B C.C D.D
1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B.乙溶液中混有少量甲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在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丙物质相似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的晶体质量比乙溶液要多
13.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蒸馏水 B.证明CO2能与H2O反应
C.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D.验证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
A.A B.B C.C D.D
14.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是化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B 除去氯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C 鉴别羊毛和涤纶 取样,分别灼烧闻气味
D 分离CaO和CaCO3固体 将固体混合物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15.如图所示四个图像对应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5分。
16.探索星空的道路上,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下。其中,化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万户飞天:明代万户飞天时用黑火药(含有硫、木炭和KNO3)作火箭燃料。其中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卫星发射: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制造人造卫星常用到钛合金,工业制取钛(Ti)的一种方法是金属钠和四氯化钛(TiCl4)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同时得到氯化钠,其化学方程式为 。
(3)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偏二甲肼(C2H8N2)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偏二甲肼燃烧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探月探火:“祝融号”火星车发现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为星际移民的能源供给提供了可能。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飞行的金属。飞机与飞行器要飞得高、快、远,就必须靠轻、强、美的材料。铝、镁、锂、钛这些金属及其合金被称为“飞行的金属”。铝、镁、锂、钛等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铝土矿含有Al2O3,光卤石含有MgCl2,锂辉石含有LiAl(Si2O6),金红石含有TiO3.元素的存在形态与环境条件有关,铝元素在pH<4的溶液中以Al3+存在,在pH为4~7时以Al(OH)3的形态沉淀,在pH>7的溶液中以存在。铝、镁、锂、钛的冶炼有电解法和还原法等。冶炼钛的部分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金属及其合金的性质决定其用途。钛在盐酸、硫酸、硝酸溶液中耐腐蚀,在碱性溶液中可稳定存在。将1mm厚的不锈钢和钛没在海水中,不锈钢4年后完全腐蚀,钛几十年不腐蚀。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的耐海水腐蚀性能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航空航天材料的选择,既要轻又要有足够的强度。铝、镁、锂、钛、铁的密度()的值分别为2.7、1.74、0.54、4.51和7.87.比强度()越大,材料的性能越好。不锈钢、铝合金和钛合金的比强度分别为79、167和218。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镁铝合金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铝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锂和镁、铝相比,能让飞行器变得更快的原因是 :钛、铜镍合金、铝黄铜中耐腐蚀性最好的是 。
(4)写出由TiO2转化为TiCl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自然界中,在酸性条件下,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或Al(OH)3
B.作为航空航天材料,与铝相比,钛在密度和强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C.金属的冶炼与金属活动性、金属矿物的储量等因素有关
18.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实验室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 。
(2)若选用装置A制取O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需改进的地方是: 。
(3)实验室可用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优点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D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若用装置E收集HCl气体,则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的漏斗的作用是 。
Ⅱ.便携式富氧机:
市场上一些便携式富氧机,使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氧气分离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4)空气通过氧气分离膜时,氮分子渗透速率 (填“大于”或“小于”)氧分子渗透速率。
19.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提出,氮作为氢的载体。越来越引起重视,氮气正在由肥料走向燃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广泛应用。
【资料卡片】
①当量比是燃料完全燃烧理论所需要的空气量与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之比。
②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I.氨气、氢气都属于清洁能源,其性质对比参数如表。
性质参数 氢气 氨气
颜色、气味 无色、无味 无色、刺激性
沸点/℃ -251.77 -33.34
爆炸限值/% 4~75 15~28
水中溶解度 难溶于水 极易溶于水
(1)将氨气置于空气中发现无法燃烧,而在氧气流中却燃烧起来,说明氨气燃烧与 有关。氨气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生成水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将 能转化为热能。
(2)对比参数分析,你认为氨气替代氢气成为理想燃料的理由有 (任写一点)。
(3)在氨气中添加适量的氢气,进行混合燃烧。科学研究不同当量比下的氨气/氢气/空气的燃烧速度(如图1):
分析图中数据,当“当量比”在 (填字母)范围内,且X(NH3)= 时,燃料燃烧速度最快。
A.0.6~0.8 B.0.8~1.0 C.1.1~1.2 D.1.3~1.4
Ⅱ.探究制备氨燃料的方法。
【方案1】利用碳酸氢铵制备氨气。
【方案2】利用铵盐溶液和碱溶液混合加热制备氨气。
(4)经分析,方案1不合理,理由是 。
(5)利用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制氨气,实验过程中发现此方法制得的氨气量较少,可能的原因是 。
(6)经讨论改用铵盐固体和碱固体混合物来提高氨气产量(如图2),出现 现象,证明氨气收集满了。
20.现代循环经济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高纯氧化铁可作现代电子工业的材料,以下是以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Fe2O3)的生产流程示意图:[提示:40℃以上时,分解为二氧化碳、氨气和水]。
(1)实验室中,操作Ⅰ、操作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等。
(2)滤液Ⅰ中主要的成分有 (填化学式)。
(3)C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根据题中信息,加入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滤液Ⅱ中可获得的产品是 (填化学式)。
(6)请写出在空气中煅烧FeCO3生成Fe2O3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1.氯化镁,化学式MgCl2,可由海水中提取,氯化镁可用于融雪剂、控制灰尘、消防器材、储存氢气等。
(1)海水中原本就有氯化镁,为什么要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原因是 。
(2)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测定某氯化镁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小明同学取100g某氯化镁溶液于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然后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至过量,烧杯内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通过计算,求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和解析
1.D
【详解】A. 四神云气图的绘制过程主要是颜料附着在基底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兽面纹铜方鼎的篆刻是在青铜器表面雕刻纹饰,属于形状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两孔玉弯鱼的雕琢是通过切削、打磨改变玉石形态 ,属于形状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白衣彩陶钵的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 徐寿:中国近代化学先驱,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但未涉及制碱法,选项错误;
B. 波义耳:英国化学家,近代化学奠基人之一,与制碱法无关。 选项错误;
C.侯德榜:我国著名化学家,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选项正确;
D.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研究领域为农业,与化学工业无关。选项错误;
故选C。
3.A
【详解】A、实验过程不能用湿手操作,实验完毕及时切断电源,而图标是提醒洗手,A选项错误;
B、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图标是排风扇,B选项正确;
C、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图标提示注意用火安全,C选项正确;
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图标是护目镜,D选项正确。
故选:A。
4.D
【详解】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数目,中的“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故正确;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中的额“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4Ne中的“4”表示4个氖原子,故正确;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数目,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硅分子含有2个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D。
5.D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9,故A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铟原子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所以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故B正确;
C、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是第二层的电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列规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可知X=8,故C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4.8,不是实际质量,故D错误;
故选D。
6.C
【详解】A、①能够为人体供能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和油脂,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供能,故错误;②人体缺少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故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①KNO3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②植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植物叶子发黄,说明缺少氮肥,故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①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错误;②金属属于金属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故C符合题意;
D、①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开窗通风,故正确;②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故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A、“木燧”取火的原理是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木”的着火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没有增大,故A分析错误;
B、根据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于燃烧需要氧气,所以真空环境不能采用“金燧”取火,故B分析错误;
C、“金燧”、“木燧”取火的原理都是升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其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升高,故C分析错误;
D、金燧具有金属光泽,利用它制成的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分析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滤膜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不能除,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活动性疏松多孔有吸附性,活性炭起到吸附色素和异味的作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紫外光消毒只能除去细菌等,不能除去钙、镁化合物将硬水转化为软水,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直饮水没有除去可溶性杂质,仍然为混合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B、液态锡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C、在该反应中,甲烷中的碳元素转化为碳单质,可用于制造高级炭黑,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在液态锡的催化下反应生成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理解正确;
B、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氖原子和水分子的质子数(都为10)相同,不是同种元素,故理解不正确;
C、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理解正确;
D、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充满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可推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故理解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所以农业上经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A正确;
B、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则可用白醋制作软鸡蛋,故B正确;
C、NaOH能与油脂反应,因此可以用炉具清洗剂清洗油烟机,故C正确;
D、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所以炒菜并添加碘盐,可补充人体中的碘元素,预防甲状腺疾病,故D错误;
故选:D。
12.D
【详解】A、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固体物质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说法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溶解度增大幅度大于乙物质溶解度增大幅度,乙溶液中混有少量甲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固体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丙物质相似,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的晶体质量不一定比乙溶液多,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说法错误;
答案:D。
13.D
【详解】A、根据蒸馏操作原理,制备蒸馏水时,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量蒸汽温度,水从下方通入冷凝管,上方流出,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无色,仅通过此装置无法证明CO2与H2O发生反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生锈需同时接触氧气和水,图中实验只分别设置了铁与干燥空气、铁与水、隔绝氧气的情况,缺少铁同时接触氧气和水的对比实验,不能完整探究铁锈蚀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U型管的液面变化左高右低,可验证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4.C
【详解】A、少量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不会复燃,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氧气,故A错误;
B、碳酸钠能与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取样,分别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特殊气味的是涤纶,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将固体混合物高温煅烧,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分离出氧化钙,无法分离出碳酸钙,故D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图像错误;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图像错误;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
D、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镁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uSO4═MgSO4+Cu,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减少;铁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减少;但第二个过程溶液减少的质量要比第一个过程少,完全反应后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D。
16.(1)+5
(2)
(3) 2:7 放出
(4)
【详解】(1)K元素的化合价为+1,O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可知,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1)+x+(-2)×3=0,x=+5;
(2)钠和四氯化钛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
(3)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所以偏二甲肼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8):(14×2)=2:7;
偏二甲肼可以作为火箭的燃料,说明偏二甲肼在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热,故填:放出;
(4)利用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1)混合物
(2)
(3) 锂的密度比镁、铝的密度小、质轻 钛##Ti
(4)TiO2+2C+2Cl2 TiCl4+2CO
(5)AC
【详解】(1)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所以镁铝合金属于混合物;
(2)铝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的原因是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锂和镁、铝相比,能让飞行器变得更快的原因是锂的密度比镁、铝的密度小、质轻;由图可知,钛、铜镍合金、铝黄铜中,钛的侵蚀速率最低,故耐腐蚀性最好的是钛;
(4)由图1可知,二氧化钛和氯气、碳在800-1000℃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O2+2C+2Cl2 TiCl4+2CO;
(5)A、铝元素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以Al3+存在,在弱酸性及中性时以Al(OH)3的形态沉淀,故自然界中,在酸性条件下,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有Al3+或Al(OH)3,符合题意;
B、航空航天材料的选择,既要轻又要有足够的强度,钛比铝强度高,但是铝的密度(2.7)比钛的密度(4.51)小,不符合题意;
C、金属的冶炼与金属活动性、金属矿物的储量等因素有关,金属活动性越强,对冶炼的条件要求较高,金属矿物储量越大,利用的越多,冶炼的越多,成本越低,符合题意。
故选AC。
18.(1)锥形瓶
(2) 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防止倒吸
(4)小于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实验室可用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该装置可将大理石置于干燥管中,稀盐酸置于烧杯中,下移干燥管,固液接触,生成气体,上移干燥管,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D可用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若用装置E收集HCl气体,氯化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会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则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的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4)由图中信息可知,空气通过氧气分离膜时,氮分子渗透速率小于氧分子渗透速率,从而得到富氧空气。
19.(1) 氧气浓度 化学
(2)氨气沸点高易液化便于运输储存、氨气爆炸限值范围小更安全(合理即可)
(3) C 40%
(4)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会导致制备的氨气不纯
(5)生成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易逸出
(6)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变红
【详解】(1)将氨气置于空气中发现无法燃烧,而在氧气流中却燃烧起来,说明氨气燃烧与氧气浓度有关;
氨气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生成水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此过程中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对比参数分析可知,氨气替代氢气成为理想燃料的理由有:氨气沸点高易液化便于运输储存、氨气爆炸限值范围小更安全、安全具有刺激性气味便于及时察觉氨气泄漏、氨气极易溶于水便于泄漏时处理;
(3)分析图中数据发现“当量比”为1.1~1.2 范围内,且X(NH3)=40.0%时,燃烧速度最快;
(4)方案1:利用碳酸氢铵制备氨气不合理,是因为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会导致制备的氨气不纯;
(5)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过程中发现此方法制得的氨气量少,是因为生成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易逸出;
(6)氨气遇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用图-3的方法制备并收集氨气,当观察到试管口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变红,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20.(1)漏斗
(2)FeSO4、H2SO4##H2SO4、FeSO4
(3) 3C+2Fe2O34Fe+3CO2↑ 置换反应
(4)温度低于40℃
(5)[(NH4)2SO4
(6)4FeCO3+O22Fe2O3+4CO2
【详解】(1)由图可知,操作Ⅰ、操作Ⅱ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烧杯、漏斗;
(2)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能够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与氧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生成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且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则滤液I中主要的成分有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稀硫酸,其化学式分别为FeSO4、H2SO4;
(3)碳与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3C+2Fe2O34Fe+3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
(4)由题文看可知,40℃以上时碳酸铵分解为二氧化碳、氨气和水,所以流程中加入碳酸铵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温度低于40℃,避免碳酸铵分解;
(5)由上述可知,滤液I中含有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稀硫酸,加入适量氨水后,氨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然后硫酸亚铁与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碳酸铵,所以滤液Ⅱ中可获得的产品是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
(6)在空气中煅烧FeCO3时,氧化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Fe2O3和CO2,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为:4FeCO3+O22Fe2O3+4CO2。
21.(1)富集提纯氯化镁
(2)MgCl2Mg+Cl2↑
(3)设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
x=9.5%
答:该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5%
【详解】(1)海水中原本就有氯化镁,但是氯化镁含量低,且含有杂质,故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原因是:富集提纯氯化镁;
(2)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镁制取金属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Mg、Cl,生成物中含Mg,故生成物中还应含Cl,还生成了氯气,该反应为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镁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Mg+Cl2↑;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由图像看出,80gNaOH溶液与100g氯化镁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见答案。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