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中国人民(  )
A.取得了民族独立,实现了当家作主
B.打败了日本侵略,获得了民族解放
C.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D.实现公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国民党政府被推翻 D.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3.1951年,《新电影》杂志在北京创刊,第一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放了的中国”特辑,第二期为“国营电影厂出品的新片展览月”特辑,之后陆续出版“坚决镇压反革命”“苏联电影展览”等特辑。以上特辑反映出(  )
A.电影创作发行紧跟时代主题
B.战争题材深受观众欢迎
C.外国影片在中国的市场广阔
D.劳模精神不断激励人民
4.1950年到1952年,广大农民分得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耕畜296万头、农具3944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50多亿公斤。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5.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抗美援朝(  )
A.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朝鲜半岛实现了统一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6.如图展示的是某一时期我国经济数据的变化。据此可知,引起其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的推动
7.1956年河北饶阳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部分)可用于研究(  )
土地归集体所有,各尽所能实行按劳分配社员需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年终分配:扣除公粮后按工分结算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它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便利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防。”下列哪一项与此内容相符合(  )
A.长春汽车制造厂 B.武汉长江大桥
C.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D.鹰厦铁路
9.“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在广大群众的努力下仍取得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成就有(  )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大庆油田、胜利油田
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轻纺企业,始建于1935年,见证了西安解放和民族工业的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大华纱厂通过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更名为陕西第十一棉纺织厂,是西北最大的轻纺企业。国家在该厂公私合营过程中实行的创举性政策是(  )
A.成立合作社 B.无偿没收
C.赎买政策 D.实业救国
11.下框所示为1984年《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的部分内容。该报道内容表明国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  )
企业提取的奖励基金,企业应有权支配使用,有关部门不要干涉 在完成国家计划指标的情况下,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所增产的产品,允许企业自销和开展协作 改革企业领导制度,试行厂长(经理)负资制,扩大厂长权力
A.加强企业对外合作交流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调整企业人才选拔机制
D.实行利益平均分配原则
12.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搞改革开放,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方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政府职能实现了转变 D.政企关系愈发融洽
13.对如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D.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14.改革开放以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逐渐成为国企改革的思路。党和政府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的改革措施旨在(  )
A.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B.建立现代化的企业
C.推动经济特区发展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15.在历史学习中,同学们收集了以下(如图)知识,由此可知他们探讨的主题为(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16.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共同意义在于(  )
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理论
B.标志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C.推动改革浪潮由农村到城市
D.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7.199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邓小平同志打出了一张“王牌”,用实际行动消除了人们对中国是否需要进行开放的顾虑。这张“王牌”是指(  )
A.开始平反冤假错案 B.建立了浦东开发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18.如表为书籍《名家史学精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录(部分),其中第六讲的题目应为(  )
第四讲 建国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五讲 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第六讲 _____第七讲 跨越世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创业艰难——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
C.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缘起和进程
D.新时代——中国梦的提出与新的开局
19.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无法割断我们的血脉亲情,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平等互利、求同存异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20.贵州榕江县因“村超”(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火爆全网。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足球赛事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赛场文化。“村超”还让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欢聚一堂,极大地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人文风情。这说明“村超”(  )
A.扩大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B.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C.形成的足球文化普遍推广全国
D.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结果主要反映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发展 B.历史文化 C.宗教信仰 D.区域自治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两段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
A.都享有完全自治权
B.都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C.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都由全国人大直接管理
23.“紫荆花飘扬,飞向避风的海港……”是为庆祝某一盛事而创作的一首歌曲,与该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
2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学校必须于每个上课日以及香港回归纪念日、国庆日等重要日子升挂国旗。该举措(  )
A.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B.完善了香港的社会建设
C.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D.促进了香港的教育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我们国家从此今非昔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面对严重威胁,毛泽东、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胆识和气魄,作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的七个多月里,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实行战略反攻,以运动战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志愿军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大规模的阵地战顽强坚守,粉碎了美军和韩军的进攻。并于1953年发动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役,歼灭了美军和韩军12万余人。
——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材料二:以下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四种材料
材料三: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向国防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1分)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材料二中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哪些属于第二手史料?(用序号表示)(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次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必须……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52年到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适宜的政治制度”的名称。(1分)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哪些有利因素?(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三: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什么会议?其主要政治内容是什么?(2分)
(2)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的什么体制有关?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有关于这位老人的什么事件?(1分)
(4)材料三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什么道路?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是为了实现什么梦想?(2分)
28.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王老师围绕“新中国的农业发展”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7分)
【任务一:回首时代变迁】
材料一: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为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李雯琪《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分)
【任务二:感受时代巨变】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确定了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的正确路线。1982﹣1986年,我国连续发布了五份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发展进步。
——姜心悦、郎美琪《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连续发布五份农业一号文件的时代背景。(2分)
【任务三:谱写时代华章】
材料三:对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加以分析发现,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推广应用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技术领域,要想真正实现农村地区技术种植精细化、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与优化效果尚不乐观,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布局滞后、刻板单一的问题,这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房晓《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10 ADAAA CBCDC
11-20 BBAAC DBCCA
21-24 ABBA
25.(1)背景: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2)分类:第一手史料②;第二手史料①③④。
(3)意义: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任答两点即可)
26.(1)措施:抗美援朝;进行土地改革。
(2)变化:重工业比例上升,轻工业比例下降。原因:国家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名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因素: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大改造的完成,奠定了制度基础;一五计划的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27.(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是: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1)示例:领导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2)时代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改革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此前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进步。
(3)困境: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推广应用进程缓慢,难以实现技术种植精细化、生产机械化;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滞后、刻板单一,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党的正确领导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不同时期的政策推动着农业不断发展;要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关系到国家的根基,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