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 的基本问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 的基本问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
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自主学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最近有一个段子特别火: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在做题和作弊之间,选择了作法......
热点导入
月老殿前爱搭不理,财神殿里长跪不起。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任务要求
1.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洞察事物的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正确处理主观与 客观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发展
议题情境
寺庙景区内人满为患,高价法物已成网红产品,
古刹内素斋餐厅登上大众点评必吃榜,寺庙咖啡馆玩出新花样,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禅修体验……寺庙在当代年轻人眼中不只是走马观花的打卡目的地,更是短暂逃离快节奏生活的精神避难所、远离尘世喧嚣的心灵栖息地。同时,一系列的体验经济伴随“寺庙热”,延长着寺庙经济产业链。
思考:佛真的存在吗?它属于“思维”还是“存在”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逛寺庙拜佛?
不同于古代社会的封建迷信,现代年轻人的祈福行为更多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暗示:心诚则灵,好运齐来。 人们以跪拜交换愿望,同时也将烦恼短暂滞留在庙宇,期盼与神对话,换来所愿皆成。 另外,年轻人去寺庙也不仅仅是为了祈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和消费方式。 一方面,寺庙的红墙黄瓦本身就具备观赏性,出片率高,且很多寺庙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游客在拜佛的同时还能一次性完成爬山、赏花等多个项目。
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P20
如:理论、理念、计划、经验 思想、 观点、感觉、方针政策、目标等主观性的东西。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18
如:太阳、地球、月亮、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事物。
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在实践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哲学的基本问题
请判断哪些属于思维(意识)或存在(物质)?
温柔的政治老师
学生制定的暑假游玩攻略
生产力、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口古镇旅游区
声音、阳光、空气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商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期末复习计划
高一学生
甲流病毒
河北安新中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
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的、最重要,“本体论”之争)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从属,“认识论”之争)
注意: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思维(意识)对存在(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联系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误区辨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辨析
荀子
王充
人病则忧惧
忧惧则鬼出
惠能
英国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休谟: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
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康德: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
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马克思: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4、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
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从生活和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研究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知识小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的、最重要,“本体论”之争)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从属,“认识论”之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哲学派别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注意: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某些具体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①中国: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②古希腊: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本原,(进步性)虽克服了原先的朴素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局限性)但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 拉美特利:人就是机器 伽森狄: 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
形而上学性: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评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三框)
知识小结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练一练
1.水是万物的始基。
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
8.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请判断以下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P10 共同点 (根本观点) 评价P11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进步性:
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局限性:
无实花,不符合客观实际,在指导实践中会犯错误。
练一练
1(战国)孔子:畏天命,无所祷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 (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3(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4(战国)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5《圣经》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6(英)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7(春秋战国)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明)的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9(德)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10(南宋)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11(南宋)朱 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12(德)黑格尔:“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请判断以上观点分别属于唯心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错误认识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无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或多或少有着借鉴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绝对的对错,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之下,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当中,它们各有各自解释的空间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前因后果
……
发展的观点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江后浪推前浪
……
全面的观点
一分为二
人无完人
福祸相依
……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竭泽而渔
断章取义
杀鸡取卵
……
静止的观点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
片面的观点
以偏概全
一刀切
偏听偏信
……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没有游离于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或与唯物主义结合或与唯心主义结合。所以,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只有两大阵营,而非四军对垒。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根本的、最重要)
(从属)
哲学基本派别
马哲
黑格尔
近代
对立
对立
刻舟求剑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小结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客观实在
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
哲学只有两大阵营
知识总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
对世界本原
的回答不同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立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立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对世界状态的
回答不同
为什么
是生活实践和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误区警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大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于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
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随堂测试
1、有人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有人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没有正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说法错误。第一个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个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②③符合题意。
随堂测试
2. 自四川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修复、建筑、规划等相关行业的专家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考古发掘和分析检测能力,取得了重大成果。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③存在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④存在是本原,决定于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思维离不开存在,存在可以离开思维,③说法错误;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④说法错误。
随堂测试
3.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元素构成自然界 ②实事求是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气者,理之依也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④→①→② D.④→①→③
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气者,理之依也”,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排在第一位。“元素构成自然界”,认为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元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排在第二位。“实事求是”,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②排在第三位。故正确的演进顺序是④→①→②,C入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③。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随堂测试
4.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是道德的复活。他认为梦境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的表达;通过解析梦境,人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动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 )
①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认为人的主观是梦境的来源
②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认为梦境源于莫可名状之事
③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④具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倾向,没有全面认识梦的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意识)是道德(意识)的复活,认为梦境(意识)是欲望和冲突(意识)的表达,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认为人的主观是梦境的来源,①符合题意,②排除。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动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这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③正确。材料的观点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