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时期 特征以及表现(熟读)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我 国有 百 万年 的人 类 史 ,元谋人 、蓝 田人 、郧 县人 、北 京人是其 中 的代表 。各地丰 富 的考 古 发 现揭示了远 古人 类 的 生产 、生 活概 况 , 以及他们各自在 演化过程中的 特 点 。距今 约 1 万 年( 文化 史 ),生 活在 长 江 、黄 河 流域等地 的先 民 已 栽培水稻 、栗 、黍 ,并饲养 家畜 、磨制石 器和烧制 陶器 ,开始 了 定居 生 活 。在农业兴起 的基础上, 原始社会不 断 发展 ,创 造 出 丰 富 多 彩 的 文化 。相传距今五 六 千 年 ,一 些部 落 逐 渐 结成联盟 ,并 推举 出 首领 。传说 中的 炎 帝和黄 帝是这一 时期 的杰 出代表 ,被后人尊奉 为 中 华 民族 的人文初祖 。中 华文 明 的起 源和初 步发展具有 多 元一 体 的 特 征 。 距今 5000 多年(文 明史 ),随着 生产 力 的进 一 步 发展 ,人 口 增 长 ,城 市 出 现 , 社会 分 化加剧 ,早期 国家 开始出现 。黄 河 、长 江和 西辽 河 流域都 发展 出 了各具特 色 的早期文 明 。距今 4000 多年 , 中原地 区在广 泛 吸收各文 明要 素 的基础上迅 速崛起 ,经 过持 续 的 发展 ,走 向 一体 , 以 中原地区 为 引领 的 文 明 新格局开始形成 。夏商周 【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夏朝 是 我 国历 史 上 第 一个 奴 隶 制 王朝,所 开 创 的 王位 世袭 制 为 以后历时期 代 王朝承袭。继 夏朝 而起 的 商朝, 创造 了 以青铜器 、甲骨文 为显著标 志 的文 明成就 。西周是我 国奴 隶社会 的成 熟 阶段 ,统 治者 实行分封制 。进入春秋 战国后 ,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诸侯争霸 、 大国兼并 、经济发展 、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 ,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秦 汉 时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 元 前 221 年 ,秦统 一 六 国 ,建主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期 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 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 世有 深远 影 响 。 然而 ,秦朝 实 行残暴统治, 最 终在 大规模 的农民起义打 击 下走 向 灭亡 。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 经 济 以恢 复 , 社会趋于稳 定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东汉建立初期, 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东 汉后 期 ,政 治动 荡 ,社会危机日趋严 重 。汉朝开通 的 丝 绸之路 ,促进中外经济 、 文化的交流。三 国 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 汉末年 ,外戚 、宦官交替专权 ,他们的腐朽统 治 ,导 致 天 下大乱 。魏晋 南 北 蜀 吴三国 鼎 立 ,实现了局部统一 、 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 全 国 ,但统一局面仅 维持 了30 多年 。朝时期 此后东晋南朝 与 十六 国 北朝对峙的局 面形成 。 三国 两晋南北朝 时期 ,多个政权 并 立 ,政局 纷乱复 杂但正是在 这一 时期,各 族之 间加 强 了交往交流交融 ,区 域 的开 发, 尤其是江南地区 经济 的 发展 ,科技文化 的 显 著进步 ,都 为 统一局 面 的 重 新 出现 奠 定 了基础。隋 唐 时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期 河,创立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 ,经济发展 ,在民族关系 、对外交流 、科 学技术 、 文 学 艺术等 方 面都有很大的建树 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成 为 当 时世界上 最具影响力 的 强 大 国 家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政治日趋腐 败 ,连年的战争和日益 沉重 的赋役 ,使 社会 矛盾激化 ,最 终爆 发 以 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亡后 的 五代十国时期,仍然处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也开启了再次统一的进程.。辽 宋 夏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北 宋结束 了五代 十 国 的 分裂局 面 ,统 治者 强化 中 央 集权 ,采取金 元 时 崇 文抑 武 方针 ,维护政权 的稳 固和社 会安定 。周边各族先后建立 的辽 、西夏等政权 ,与 北期 宋并立 。北 宋灭亡后 ,宋 室 南渡 ,在江 南建立 南 宋 ,与 北方 的 金形成 南 北对峙局 面 ,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 。北 方 民族 蒙古建立 的 元朝 灭亡 南 宋 ,完成全 国 统一 ,结束 了 多 民族政权 并立局 面 。各族在更 大 范 围 内交 融 ,社会经 济迅速发展 , 国 内外 贸 易繁 荣 , 国 际交流得到加强 ,对 统一 多 民族 国 家 的巩 固和 发展产 生 深远影 响 。 这 一 时期 ,科技成就 巨 大, 文 学 艺 术成 果丰硕 ,对世界 文 明 发展作 出 重要贡献。元 明 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 清 时期 ,统一 多 民族封建 国 家得 到进一步巩 固和发展 。时 期 ( 明初统 治者进行一 系列 改革 ,大 大 强化 了皇权 。 明朝一度 出现 强盛局 面 ,郑和 下 西 洋是至 鸦 片 我 国 乃 至世界航 海 史 上 的 壮举 。 明朝后期 ,统 治危机 不 断加 深 , 明朝 政权 最 终在农 民 大起战 争 前 义和 东 北 满 洲 势 力 的双重夹击下崩 溃 。清朝 统一 全 国后 ,加 强君 主 专 制 ,并对 西藏 、新) 疆 、南 海诸 岛 、 台 湾及其 包括钓 鱼 岛在 内 的 附属 岛 屿等进行有 效 管辖 。面对世界形势 的巨 变 ,清朝 统 治者故 步自封 ,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1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和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总结: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国古代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中国古代帝王的政治统治措施朝代 西周 分封制 的意义:①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②稳定了政局,③扩大了统治范围。秦朝 (1)中央: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2)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朝 地方:颁行“推恩令 ”,削弱诸侯国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隋朝 建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唐朝 (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2)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宋朝 (1)中央:分化事权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2)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并频繁调动;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杯酒释兵权;重用文臣掌兵,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2)地方:建立行省制度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 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事务朝代 明朝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设内阁(2)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王监控地方清朝 (1)中央: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2)地方:在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噶厦 ;在新疆设伊犁将军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强化2(2)中国古代帝王的思想文化统治措施朝代 秦朝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 ;崇尚法家西汉 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唐朝 完善科举制度,注重文化教育,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宋朝 崇文抑武,注重文教事业发展 ,改革科举制元朝 接受中原文化,提倡儒学明朝 尊孔崇儒,采用“ 八股取士 ”清朝 制造“文字狱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尊孔读经,全面检查全国书籍影响 (1)积极:思想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消极: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造成了人民的愚昧和近代中国的落后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一)、措施及表现时期措施/政策表现/影响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战国秦国商鞅变法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秦朝(1)经济: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制度(2)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西汉 (1)农业:①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②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开创“文景之治”盛世(2)商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 、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3)交通(外交):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海上交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1)三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翻车用于灌溉)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与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相同,见下文。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③商业: 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隋朝: (1)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 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唐朝(1)统治政策:统治者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时改革税制。(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曲辕犁(耕种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船业等都颇具规模(3)商业: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和“开元盛世”(唐玄宗)宋朝(1)财政: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 使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大量水利工程。(3)农业:①引入越南 的优良品种 占城稻 。② 宋朝 时,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一带成为丰饶 的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 天下足 ”的谚语。(4)手工业: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是制瓷业中心);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海船配备了指南针。3(5)商业:鼓励海外贸易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贸易繁荣;商业城市兴起;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早市、夜市、草市、货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出现了世界上嘴早的商标广告。元朝(1)农业:忽必烈注重农桑(2)交通:修建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驿站;陆路和海路交通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明朝(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丝织业和景德镇制瓷业发达(青花瓷)(3)商业:出现了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和商帮(晋商、徽商等)清朝(1)农业: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手工业: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3)商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立“广州十三行”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1)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根本原因)。(2)北方战乱多,南方社会相对较为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4)统治者政策支持。2.过程(1)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中心;(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3.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向沿海一带转移。4.启示: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重视人才培育和技术创新。四、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项目概况影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影响: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秦汉时期(1)政策:和亲与武力并举(2)史实:秦北击匈奴 ;西汉北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两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 ;中原人口南迁(2)表现:①北方出现民族交融高潮;②北魏孝文帝改革(3)特点:民族交融高潮时期,民族之间双向和多向迁徙(4)意义: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表现: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 (为)一家);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唐太宗被周边首领尊奉为“天可汗”;唐蕃会盟碑(3)意义: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扩大了疆域两宋时期(1)表现:宋辽和议,签订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榷场贸易(2)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战和并行,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经济发展元朝(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口流动(2)表现: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民族差异缩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疆域明清时期(1)表现:明修长城,防御蒙古贵族南扰;清册封达赖、班禅;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乾隆帝设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1 年,在渥巴锡带领下,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2)特点: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政府直接管理与利用当地民族首领统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的途径 人口迁徙;战争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会盟;册封政策;行政管辖;边境贸易等等民族交融的特点 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平交往(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双向交流,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等。民族交融的意义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4五、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新疆:明朝: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汉朝: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1571 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史称“隆庆和议”。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清朝:康熙率清军两次对俄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设置伊犁将军; 1689 年,中俄双方签订了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近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设新疆行省(1884年)。 的领土。新中国:设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5年) 东南地区:台湾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西南地区——西蔵:陆与台湾的联系。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元朝:地方设宣慰使司都元帅,中央由宣政院统辖。 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清朝: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办事大臣;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行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金瓶掣签制度;为班禅六世修建须弥福寿庙。近代:1895 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新中国:1951 年,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开辟陆上丝绸之路(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欧洲(3)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先后开辟多条海上航线唐朝(发展):开放的外交政策史实:1、遣隋使和遣唐使 2、鉴真东渡: 到日本传授佛法 3、与新罗的交往 ;4、玄奘西行:西行 天竺学习佛法 。5、与 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的交往: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两宋(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转向海上)(1)陆上衰落原因:北方战乱,西北被少数民族控制,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北方战乱,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恶劣 (2)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原因:宋朝由于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朝(繁荣)(1)陆上交通线: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2)海上交通线: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宋元时期, 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明清(衰落)(1)表现:明朝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2)清朝颁布“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设立“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清朝的闭关政策 推行了近200 年。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 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趋势:(1)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海陆并举。(2)对外政策:由主动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3)外交方式:从以经济文化上的和平交往为主到明清时期友好交往与反侵略冲突并存(4)方向:双向交流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往来是中外交流的主要方式5专题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春秋战国 儒家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时期的诸 国”,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子百家 书。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法家 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百家争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鸣影响 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在汉中、巴蜀地区创立五斗米道。佛教 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二)古代医学、科学的发展1、古代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华佗 东汉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 ;创编出了“五禽戏”张仲景 东汉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李时珍 明朝医药学家,编写出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古代科技著作著作 作者 时代 主要内容 评价《齐民要术》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丰富 整的农书《缀术》 祖冲之 南朝 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天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文:制定 《大明历》。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授时历》 郭守敬 元朝 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他测定的一年比现行公历的确立 早约 300 年。《农政全书》 徐光启 明末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 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新和作者 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天工开物》 宋应星 明末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总结 工艺百科 全书 ”6(三)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筑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长城 秦长城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南侵明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隋朝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北京故宫 明朝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四)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 唐诗 (1)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作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2)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许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白居易的诗作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南宋陆游是著 名的爱国诗人。宋词 (1)苏轼是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词风豪迈而飘逸(2)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词风委婉、细腻、 清秀(3)辛弃疾是南宋的代表词人,具有豪放的词风和报国情怀元曲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明 代表作有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堪称中国小 古典小说最高峰。说史学 (1)司马迁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2)《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五)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书法 (1)曹魏:锺繇独创楷书书法(2)东晋: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3)唐朝: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绘画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2)唐朝:①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步辇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3)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风貌的重要资料,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景象雕塑 (1)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2)敦煌莫高窟:唐朝开凿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窟内的雕塑和壁画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 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戏剧 昆曲 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京剧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的“ 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7(六)四大发明项目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概况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 我国在隋唐时 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宋朝时发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期发明了雕版 明了指南针,后发展成为罗盘; 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 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造纸术 北宋时期,毕 用指南针 域 ; 宋元时期,火药昇发明了活字 武器广泛运用于战争印刷术影响 (1)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便 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利了 典籍的流传。 对人类文明的 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 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 发展产 生 了 动作用。同时 它也为欧洲航海家 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对 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 重大影响。 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 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一 了重要条件。 革。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名称 时间 背景 改革措施 影响 启示与人物秦 公 元 铁器工具和牛耕的使 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 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 ①改革是社会国 前 356 用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 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 发展进步的 动商 年, 进一步推广, 新兴 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 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力;鞅 秦孝公 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度、严明法度、 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②生产关 系要变 。 ; 兼并战争不断。 过变法, 战国时期的各国适应生 产力的法 纷纷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发展;会转变。 ③要顺 应 历史潮流,不 同北 494 年 鲜卑族拓跋部建 ① 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民族之间 要相魏 , 冯 立北魏。439 年统一 措施: 说汉语(规定官 实力互学习、 交流孝 太后 北方。战乱给各族 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交融。文 人民带来苦难,在 语)、穿汉服( 以汉服④改革需要统帝 长期的冲突和交往 代替鲜卑服)、改汉姓(治者强有力 的改 中, 民族交融成为 改鲜卑姓为汉姓)、联汉支持;革 历史发展的潮流。 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⑤改革不是一人贵族通婚)等。帆风顺的。王 1069 北宋行政效率低下 王 安 石 变 法 实 行 募 役 初期取得一些成效,政府安 ;边疆战事屡战屡 法、方田均税法、农田 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年,石 败,每年送出大量 水利法、保甲法等, 涉 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宋 神变 钱物;财政入不敷 及经济、军事、教育等 最终新法几乎全部被废止宗法 出; 土地兼并剧烈 领域。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专题四:辨析不同的史料按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特点口述资料 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等 一定程度反应历史事实,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对历史文献的补充。文献资料 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他文字和音 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像资料实物资料 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 最真实可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可以再现历史,可以证实文献记载按价值不同来源:第一手资料(由当事人自己实践、经历或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第二手资料(从当事者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后人的说法或传述,后人写的历史著作或读物等,是间接的证据。)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