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竞赛部2025届高三考前集训(一) 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竞赛部2025届高三考前集训(一) 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北镇中学竞赛部2025年高三考前集训(一)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30分)
1.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曾说过: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和人的成熟红细胞都没有生物膜,也都没有生物膜系统
B.利用泡沫、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C.动物细胞中能形成囊泡的结构有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D.对核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检测叶绿素含量,原理是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叶绿素各组分的溶解度不同,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叶绿素溶液流过色谱柱时实现成分分离,然后根据各组分的吸光度,从而定量测定叶绿素的含量。流程包括:样品处理→色谱柱和流动相选择→分光光度检测和定量计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样品处理时需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B.吸光度大小是定量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依据
C.可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将脂溶性的花青素过滤掉再进行液相色谱法分离
D.色素分子大小、性质不同会影响其在色谱柱中的运动速度和保留时间
3.某实验小组将3个保温瓶分别编号为a、b、c,在3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灭菌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a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和液体石蜡油,b瓶中加入与a瓶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c瓶中加入与a瓶等量的蒸馏水,3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24h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中温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进行的依据是酵母菌细胞不同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
B.若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若a瓶温度>c瓶温度,b瓶温度=c瓶温度,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若酵母菌既能有氧呼吸也能无氧呼吸,则b瓶温度>c瓶温度,a瓶温度>c瓶温度
4.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均分为生理状态相似的甲乙两组,将甲乙两组细胞分别浸泡在不同溶质的溶液中,间断测得甲乙两组细胞的失水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4min时,甲组细胞吸水能力一定高于乙组细胞
B.如果乙组溶质是乙二醇,乙组胞内乙二醇浓度不会超过胞外
C.如果乙组溶质是KNO3,乙组细胞渗透压最高点在处理时间8min时
D.如果乙组8min加清水处理致使后续变化,乙组渗透压最高点在处理时间12min左右
5.人体细胞内存在着复杂而精密的囊泡运输机制,确保了细胞中物质和结构的正常转运。下图为物质甲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的囊泡运输机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内质网膜鼓起形成囊泡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B.细胞囊泡运输的速度不是恒定的,会受环境温度等影响
C.囊泡成功迁移后,细胞中内质网的膜面积会有所增加
D.若包被蛋白无法正常脱落,可能会导致囊泡运输机制失控
6.磷酸化是指在蛋白质或其他分子上加入一个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的添加或除去(去磷酸化)对许多反应起着生物“开/关”作用,能使某些蛋白质活化或失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反应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可发生ADP的磷酸化
B.ATP中最靠近腺苷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C.蛋白质等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D.主动运输时,载体蛋白磷酸化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转移
7.图1为甲家族两种遗传病所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的电泳图,α病由等位基因T、t控制,正常人群中的α病致病基因携带者占1/54;β病由等位基因R、r控制。图2为乙家族中α、β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两种病的遗传方式涉及显性遗传和伴性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确定甲家族的儿子不患病,而母亲必患α病
B.甲家族中父亲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都为纯合子
C.α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确定A带和D带基因的显隐性
D.乙家族中Ⅱ1与Ⅱ2再生一个两病兼患女孩的概率为1/432
8.核糖开关是位于某些mRNA非编码部分的结构,可以和特定物质结合,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调控基因表达。大肠杆菌赖氨酸核糖开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如图所示,其中RBS可与核糖体结合并帮其正确定位到起始密码子上。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RBS序列能与t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核糖开关的构象发生改变的过程涉及氢键的断裂与形成
C.RBS的3'端下游区域中存在启动子,其是转录开始的位置
D.赖氨酸浓度高会抑制mRNA降解,减少赖氨酸的合成
9.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杂合二倍体中等位基因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相同。某类基因(又称“配子杀手”)通过三种模型增加自身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模型一:通过影响染色体的分配,使“配子杀手”进入卵细胞而不进入极体;模型二:利用“配子杀手”表达产物杀伤带有目标基因的配子;模型三:毒药与解药模型,“配子杀手”产生毒药和解药两种产物,毒药在所有配子中均发挥作用,解药在携带“配子杀手”的配子中起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模型一的实现依赖于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不对称分裂
B.模型二中“配子杀手”和目标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连锁
C.模型三可能在减数分裂完成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毒药的合成
D.“配子杀手”可在没有环境压力的情况下推动生物进化
10.现有两类疟原虫一类抗青蒿素(甲)一类不抗(乙)。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基因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为探究这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相关性,现从许多病人身上获取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不抗青蒿素的疟原虫(乙)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相关结果如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对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A.疟原虫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B.7个基因中与抗性相关度最高的是基因7
C.基因中的编码区发生碱基对替换但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不变的原因只能是密码子的简并性
D.据图表无法确定各基因之间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11.干旱胁迫下,草莓体内脱落酸(ABA)含量上升,使根尖生长素(IAA)含量降低,进而抑制根系生长。研究发现,5-氨基乙酰丙酸(ALA)能缓解ABA对草莓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机理,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细胞膜上的AUX1和PIN1分别是IAA 运进和运出细胞的载体,YUC是IAA合成关键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莓的内源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的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B.ALA能缓解ABA诱导的IAA含量下降
C.ABA可以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气孔关闭、维持种子休眠
D.ALA并未缓解ABA诱导的IAA合成下降,仅缓解ABA对PIN1表达的抑制
12.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尿液充盈到一定量时,会引起脊髓排尿反射,同时会将信息传到大脑,若高级中枢决定憋尿,就会由交感神经控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同时作用于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尿液排出。当有意识排尿时,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使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型胆碱能受体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
B.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排尿反射受高级中枢大脑的控制而促进或抑制排尿
C.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效应不同取决于靶细胞与其结合的受体
D.人在紧张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阻止排尿
1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是沟通组织细胞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媒介。如图为人体中a细胞及三种细胞外液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图中箭头代表物质交换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人体摄入的食盐过多,会引起甲的量减少,而a细胞内液量增加
B.正常情况下,甲中的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乙
C.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乙中,使乙增多
D.给病人输入的NaCl及葡萄糖会等比例进入a细胞及甲、乙、丙中
14.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机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促进生长主要表现为促进细胞伸长和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B.生长素可直接与基因结合激活相应基因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C.细胞壁处H+浓度下降,细胞壁变疏松,有利于细胞伸长
D.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与原生质体生长及细胞壁合成速度加快有关
15.为了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科研人员通过生态工程构建分隔式池塘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如图所示。研究人员调查分析了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结果如下表(单位:KJ/(cm2·a)),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同化饲料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06 162.7 853.8 756.2
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1772.7KJ/(cm2·a)
B.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0000.0KJ/(cm2·a)
C.分隔式池塘生态系统降低了不同鱼类的生态位重叠程度
D.分隔式池塘生态工程主要遵循自生和整体的生态学原理
16.塑化剂(DEHP,化学式为C24H38O4)被很多国家认定为毒性化学物质,其生物毒性机理:具有抗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活性,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殖功能。如图为某实验小组从土壤中筛选可降解DEHP细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初选之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和覆盖过塑料薄膜的土壤样品均进行湿热灭菌
B.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以满足降解菌细胞呼吸的需求
C.图中固体培养基以DEHP为唯一碳源,图示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D.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DEHP含量高的培养液进行接种以进一步扩增目的菌
17.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其产生并分泌的β-内酰胺酶可使青霉素等药物水解而失去药效。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后产生的青霉素酸会使溶液pH下降。已知酚红试剂在酸性或中性时呈黄色,碱性时呈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菌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染色体
C.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并分泌β-内酰胺酶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利用酚红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初步判断青霉素发酵液中是否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8.已经分化的体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了细胞核的全能性,也表明了细胞在分化时并未从DNA中删除不需要的基因,而是甲基化关闭了它们的表达,且关闭的基因数量与分化程度成正相关。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碱基C是甲基化的部位,相邻的C和G命名为CpG,中间小写的p代表两个碱基之间夹着的磷酸基团,有大量CpG集中出现的区域,被称作CpG岛。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精子和卵细胞未分化,故其DNA未被甲基化
B.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甲基化的程度也越高
C.甲基化影响了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启动子
D.核移植实验证明,DNA甲基化可以被擦除
19.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如转基因的匍匐剪股颖(存在抗草甘膦的EPSPS基因)的大面积种植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伴随而来的生态风险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将一高尔夫球场作为控制区,种入转基因甘膦匍匐剪股颖,在控制区外不同位点(如图所示)种植了若干株非转基因的匍匐剪股颖和亲缘物种作为哨兵植物。为确定转基因作物向其同种或亲缘物种转移EPSPS基因的情况,一段时间后需将用于监测的哨兵植物的种子收集并培育成幼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EPSPS基因流入幼苗的方法为提取幼苗叶片中的DNA为模板,利用针对EPSPS基因设计的特定引物进行PCR并电泳
B.推测哨兵植物主要放置在顺风向的原因是花粉可以随风传播到较远的距离,从而造成基因流动
C.可以通过设置隔离带来防止转基因花粉传播到其他植物
D.可将花序直接浸没在含农杆菌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培养植株即可获得转基因匍匐剪股颖
组别 细胞液pH范围 出现淡蓝色花的时间占比
A组 5.2~6.8 72%
B组 6.5~7.1 8%
C组 4.9~5.6 93%
20.某湖泊中野生睡莲存在“昼夜花色变化”现象:晨间为白色,午后转为淡蓝,傍晚恢复白色。为探究此现象与光照强度及细胞液pH是否有关,设计实验如下:取生理状况一致的睡莲若干,随机均分为3组:A组:自然光照(0-2000lx),B组:恒定弱光(500lx),C组:恒定强光(2000lx)每隔3小时取样检测花瓣细胞液pH,并统计花色变化比例,结果如下表:
对实验结果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光合作用色素含量变化引起花色改变,强光促进其分解导致蓝色显现
B.细胞液pH降低可能使液泡中的色素结构改变,反射光波长发生偏移
C.恒定光照可能导致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速率比例改变,引起花色变化比例不同
D.适当降低pH、提高光照强度,可以增加淡蓝花的时间占比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农谚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体现合理密植通过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来提高产量
B.“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体现合理灌溉能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来提高产量
C.“勤除草,谷粒饱”,体现除草可减少其对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竞争来提高产量
D.“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体现植物吸收利用粪堆中小分子有机物来提高产量
22.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卵(受精卵)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a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杏黄色,b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黄褐色,a基因和b基因均纯合则为黄色,其他基因型表现为黑色。为探究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不考虑Z、W的同源区段),实验杂交方案及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
甲 杏黄色卵(雌)×黄褐色卵(雄) 杏黄色卵:黄褐色卵:黑色卵:黄色卵=1:1:1:1
乙 杏黄色卵(雄)×黄褐色卵(雌) 杏黄色卵:黄褐色卵:黑色卵:黄色卵=1:1:1:1
A.甲、乙两组实验结果说明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若乙组F1黑色和黄褐色卵都仅孵育为雄蚕,则说明仅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C.若两组F1中各种颜色的卵孵育后均有雄蚕和雌蚕,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D.若仅B/b位于Z染色体上,则甲、乙组F1相同表型中的雌雄比例相同
2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感染引起,因存在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患者病愈后再感染不同的血清型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其部分机制如下图(以DENV-1和DENV-2为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需要APC内溶菌酶的参与,b、c过程细胞膜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相同
B.c过程的信号是抗原信息,d过程导致的“病毒被中和”是指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C.参与d过程和e过程的是同种抗体,中和DENV-2需要其他种类的抗体
D.推测f过程“更容易侵染”的原因可能是APC表面存在识别抗体的受体
24.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B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B.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C.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D.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达成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2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在低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B.“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预实验的作用是减小实验误差
C.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
D.“菊花组织培养”实验中,挑出的愈伤组织先转接到生芽培养基,生芽后再转接到生根培养基
26.如图是在温度和CO2等其他因素均适宜的条件下测定的玉米叶和小麦叶的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同时测定了小麦和玉米叶肉细胞的F蛋白及氧气释放速率的相对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多表示量多)。已知叶绿素a通常与D1蛋白等物质结合,构成光合复合体PSⅡ(可使水发生光解)。
植物 光照强度 a b c d e f
小麦 F蛋白含量 ++++ ++++ ++++++ ++++ ++ +
氧气释放速率 ++ ++++ ++++++ ++++ ++ +
玉米 F蛋白含量 ++++ ++++ +++++ +++++ ++++ +++
氧气释放速率 + ++ +++++ +++++ ++++ ++++
(1)纸层析法分离光合色素所依据的原理是 。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是 ,PSⅡ中的叶绿素a在转化光能中起到关键作用,叶绿素a在光能激发下失去电子,并最终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分解产生氧气。电子在类囊体膜上形成电子流,并由电子流驱动生成NADPH和ATP,据此分析,在光反应过程中,能量类型的转换过程是 。
(2)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在图中的d光强下,玉米叶的总光合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麦叶的总光合速率。
(3)D1蛋白极易受到强光破坏,被破坏的D1蛋白降解后,空出相应的位置,新合成的D1蛋白才能占据相应位置,使PSⅡ得以修复。叶绿素酶(CLH)可催化叶绿素a降解,结合态的叶绿素a不易被降解。CLH与F蛋白结合后可催化被破坏的D1蛋白的降解。
a.据此,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在强光下玉米叶的氧气释放速率比小麦叶降低更慢的原因是 。
b.请选择Ⅰ~VI 中的字母填入下表①②③④横线处,补充实验设计,为上述研究人员的观点提供支持证据。
组别 实验材料 处理条件 添加物 实验结果
第1组 Ⅰ 强光处理一段时间 VII
第2组 ① Ⅳ ②
第3组 ③ ④ VII
Ⅰ、WT(野生型)植株的叶肉细胞提取物 Ⅱ、仅CLH缺失的突变植株的叶肉细胞提取物
Ⅲ、F蛋白和CLH均缺失的突变植株的叶肉细胞提取物
Ⅳ、只添加CLH V、只添加F蛋白 Ⅵ、添加CLH和F蛋白
Ⅶ、D1含量下降 Ⅷ、D1含量未下降
27.已知控制果蝇翅色的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且野生型果蝇翅色是无色透明的。现利用一对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F 绿色翅:无色翅=1:3,则 为隐性性状,令F 中所有无色翅果蝇随机交配,则 F 无色翅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2)果蝇的体色黄身(A)对灰身(a)为显性,翅形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均在常染色体上。现用另一对纯合果蝇杂交,因某种精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 的4种表型比例为5:3:3:1,则亲本的杂交组合可能为 ,F 黄身长翅果蝇中双杂合子个体占 。若用 F 中的雄果蝇进行测交,则其子代有 种表型。
突变基因 杂合子表现型 纯合子表现型
w 红眼 白眼
apr 红眼 杏色眼
(3)果蝇的红眼(+)为野生型,突变基因w控制白眼、apr控制杏色眼,且均位于X染色体上。为确定w和apr是控制同一性状的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还是同一个基因内不同位点的突变,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在双突变杂合子中,w和apr发生突变的位点存在四种可能,如图1中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w和apr的突变来自同一基因且位于 (填“同一”或“不同”)染色体上时,果蝇眼色表现为红眼性状。与该表现型相同的还有图1中 。
②科研人员进行了图2所示的杂交实验,以此确定两个基因突变的位点。
a.根据子一代中雌性个体表现型,可以确定w和apr发生突变的是 ,预期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
b.实验发现,在F2代群体中除上述表现型外还出现1/1000红眼果蝇,推测红眼性状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判断的理由是 。
③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代群体中红眼果蝇出现的原因是 。
28.脂肪是膳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我国研究人员初步证实,脂肪在肠道中的吸收过程受脑到肠道的神经调控。研究发现,延髓灰质中的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V)是参与该调控的重要神经中枢。回答以下问题:
(1)进食后,消化道接受食物刺激到产生饱腹感的过程属于 。(填“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或“两者均不是”)。
(2)迷走神经属于混合神经,其中的传出神经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对循环、呼吸、消化等生理过程有重要调节作用。迷走神经兴奋将引起机体的代谢变化可能包括_ ____。
A.心脏搏动加快加强B.呼吸变慢变浅C.胃肠蠕动变快变强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3)研究人员给两组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特异性抑制实验组小鼠延髓中DMV神经元,构建小鼠模型(实验组),对照组小鼠不作相应处理。随后,检测两组小鼠体重变化(图1),通过口服脂肪耐量试验(OFTT)检测两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变化(图2)。此外,检测两组小鼠粪便中甘油三酯含量、空肠(小肠的部分结构)上皮细胞微绒毛长度、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
注:OFTT为禁食后,每只小鼠经口灌胃200μl橄榄油,分别在0、1、2和4小时采血检测血浆甘油三酯含量。
组别 粪便中甘油三酯含量(μmol) 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长度(nm) 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对照组 0.43 1050 1.08
实验组 0.95 630 0.5
①根据相关材料和图1、2分析,实验组小鼠抑制DMV神经元后,体重、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变化情况是 ,请结合表数据推测可能的生理机制 。
②野葛中含有大量葛根素,研究发现,葛根素与GABA(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显著抑制延髓DMV神经元的活动。葛根素与DMV神经元上GABA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此时DMV神经元 。
A.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B.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C.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4)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成果,提出控制体重的合理化建议 (答出一条即可)。
29.传统认为结网蜘蛛的捕食策略仅仅是“守网待虫”。深入研究发现结网蜘蛛不仅可以利用身体和蛛丝的颜色吸引猎物,还会在蛛网上做各种装饰物吸引猎物,更有一些结网蜘蛛能利用生活在其网上的体色鲜艳的“盗寄生”蜘蛛来吸引猎物。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腹圆蛛的蛛网上的边褐端黑萤多是雄性。边褐端黑萤是一种萤火虫,雄虫有两节发光器,雌虫只有一节。进一步观察发现,大腹圆蛛在捕到猎物后通常会用丝将猎物整个裹住,直接取食。但捕到边褐端黑萤后,并不急于享用美食,而是裹住此萤大部分身体,仅露出腹部的发光器。大腹圆蛛通过多种操控策略,使雄萤只有一节发光器能发光。检测三种情况萤火虫的闪光信号,结果如下图。
分析3种闪光信号,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捕食策略:蜘蛛通过操控触网的雄萤,使其闪光信号改变,从而获得更多猎物。
组别 实验材料 预期结果
对照组 a、e g、i
实验组1 ① ②
实验组2 ③ ④
(1)结网蜘蛛和“盗寄生”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这是利用物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 的平衡与稳定。
(2)研究者认为大腹圆蛛能捕获更多雄萤的策略是用萤火虫“钓”萤火虫,依据是 。
(3)为验证这种新的捕食策略,请完善下表中的实验设计(填写字母)。
a.正常发光的雄性边褐端黑萤b.正常发光的雌性边褐端黑萤
c.发光器涂黑的雄性边褐端黑萤d.发光器涂黑的雌性边褐端黑萤
e.有大腹圆蛛的蜘蛛网f.无大腹圆蛛的蜘蛛网
g.不直接取食,出现操控行为h.直接取食,不出现操控行为
i.更多雄萤触网j.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吸引到雄萤触网
为进一步确定影响雄萤闪光信号的是大腹圆蛛的毒液还是其咬击行为,实验组的操作是 ,检测闪光信号并与对照组对比。
(4)从物质与能量或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大腹圆蛛新捕食策略的优势 。
30.抗原检测技术在病毒感染筛查、病毒类型判断等多个方面均有应用,但传统检测技术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需开发新型抗原检测技术。我国科研人员以人畜共患的口蹄疫病毒FMDV为材料,将抗FMDV纳米抗体Nb205和抗鸡醛化红细胞(cRBC)纳米抗体NbRBC48的基因片段连接,构建双特异纳米抗体Nb205-48,利用Nb205-48建立可用于FMDV抗原检测的血凝方法。
(1)科研人员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构建Nb205和NbRBC48融合基因,具体路线如图。本实验中linker为含6个氨基酸序列的连接肽,部分PCR引物见下表。
引物 引物序列(5′→3′)
P1 CATATGGATGATGATGATGATGAG(有下划线的为NdeⅠ限制酶切位点)
P2 GACCCCAGCTCCAAAGCTCCCAAAGCTCCCAACGGTCACTTGGGT
P3 AGCTTTGGAGCTGGGGTCTTCGCTGTGGTGGAGTCTGGGGGAGGC
P4 GCGGCCGCTGAGGAGACGGT(有下划线的为NotⅠ限制酶切位点)
①两个不同的基因得以融合的结构基础是 。
②重叠延伸PCR技术是先分别PCR获得目的链1和目的链2,然后使用引物 进行PCR获得融合基因。引物P2中决定linker的碱基序列是5′- -3′。
③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用限制酶 对质粒和Nb205-linker-NbRBC48融合基因进行酶切。
(2)科研人员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获得双特异纳米抗体Nb205-48,并对融合双抗的敏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见图。结果表明 ,说明融合双抗构建成功。
(3)在对融合双抗Nb205-48进行推广前,还需进行的研究有 。
考前训练一 生物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D D A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B B D A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C AD CD ABC D
26.(9分)(1) 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液度不同(4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胡萝卜素 光能→电能→化学能(2分) (2)大于
(3) a.强光下,玉米叶比小麦叶含有更多的CLH和F,二者结合后能及时将被破坏的D1蛋白降解,使PSⅡ更快恢复(2分) Ⅲ VⅢ Ⅲ VI(都填对2分)
27.(16分)(1) 绿色翅 1/2
(2) AAbb 、 aaBB 或 AABB (♀)、 aabb (♂)(2分) 3/5(2分) 3
(3) ① 同一 丙和丁
②不同染色体上的同一基因的不同位点突变(2分)
杏色眼∶浅杏色眼∶白眼=2∶1∶1(2分) 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③F1代中的雌性浅杏色眼果蝇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pr和w所在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产生一定比例的重组型配子(2分)
28.(9分)(1)两者均不是 (2)BC
(3) 体重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含量略有升高 实验组小鼠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长度减小,微绒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降低,空肠上皮细胞结构改变导致其对脂质吸收减少,更多的甘油三酯通过粪便排出(3分) BCD(2分)
(4)使用葛根素(或者类似药物)抑制DMV神经元的活动
29.(11分)(1) 原始合作 生态系统
(2)雄萤被捕获操控后的闪光信号比飞翔时减弱,接近雌萤的信号(2分)
(3) ce hj af j (全对3分) 将大腹圆蛛的毒液注射到雄萤体内/模拟大腹圆蛛咬击雄萤(2分)
(4)物质与能量:该捕食策略使大腹圆蛛消耗更少能量,获得更多的食物(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该捕食策略是大腹圆蛛进化的结果,利于提高其生存和繁殖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2分)
30.(10分)(1) 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P1和P4 (2分) 5′-GACCCCAGCTCCAAAGCT-3′(3分) NdeⅠ、NotⅠ
(2)Nb205-48可同时与FMDV及cRBC反应,且反应性能与Nb205和NbRBC48无明显差异(2分)
(3)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准确性/效率比较(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与其他病毒有无交叉反应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