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清远市三中教育集团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早期广东文化遗址文物,表明当地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是()A.佛山西樵山遗址:出土陶片、石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木器B.广州甘草岭遗址:发现粟及有关于干栏式建筑的五组柱洞C.韶关石峡遗址:大墓陪葬琮、瑗、璧等玉器多达百件D.深圳叠石山遗址:出现青铜器、铁器和刂、x等刻划符号2.如图为近现代中国某时期的宣传画,该图可用于研究()A.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 B.新中国“银元之战”的动因C.经济危机对法币改革的冲击 D.日本“以战养战”的罪行3.为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置刺史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4.《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5.《资治通鉴》记载,唐初,中书令由皇帝处领旨,交其属下中书舍人六员起草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所署意见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由尚书省颁下执行。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A.注重中枢决策的合理性 B.实行集体决策削弱相权C.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 D.三省体制已经遭到破坏6.如图所示为1980-1988年我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强化政府对外贸的干预 B.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C.适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7.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A.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B.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D.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8.1979年党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需要,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允许社、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自主权,发挥主动性。这()A.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改革的探索 B.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针C.调动了市场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力 D.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9.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孝宗次子赵恺出任宁国府的判府,但一郡置三判府,长史与司马分治,赵恺上奏发牢骚“是处臣无用之地”。这反映了当时()A.冗官现象有所加剧 B.中枢权力机构调整C.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10.下图是亚历山大逝世后,其部将利西马库斯称王以后发行的银币。其图像采用了希腊化时代最普遍的钱币设计样式,正面为带公羊角的亚历山大头像,其头上的山羊角有着主神宙斯和埃及太阳神阿蒙神的混合象征意味,背面为向左而坐的雅典娜,身后见有希腊语铭文利西马库斯国王”。此银币设计反映了利西马库斯旨在()利西马库斯所发行四德拉克马银币,公元前305-前281年,大英博物馆藏A.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贸易 B.宣示其合法继承人身份C.促进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D.极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11.1843年前后,粤海关大宗进口货物新旧从量税率,平均减幅达73.07%;粤海关大宗出口货物新旧从量税率,平均减幅达40.31%。到1858年时,实际税率更低。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A.边疆危机的持续加剧 B.经济自主性的降低C.近代化努力取得成效 D.国内关税收入减少12.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认识的变化()A.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C.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3.晚清时期,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先后出现夷务(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时务(清末新政)三个关键词语的演变。这实际呈现了()A.中学为体的发展历程B.“化西为中”的制度与文化变迁C.步履艰难的新政困境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过程14.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掀起限制童工运动。但无论是南方种植园主还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厂主,都认为限制童工是对自由劳动市场的粗暴干预,工人阶层也认为此举会影响家庭收入。这反映出()A.童工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D.工业革命进展缓慢15.下图为莫斯科保卫战后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的海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工作动摇了日本的军心 B.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C.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 D.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利益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第17-18小题各12分,第19-20小题各14分)17.“移民实边”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总结秦朝迁徙罪人“谪戍”边疆易导致“怨民”“背畔”等教训,由政府“募民之欲往者”,发放房屋、田地,并赐予衣食“能自给而止”。由此,移民“久安其处”,为保全亲人和财产而战不畏死。-据【汉】晁错《守边劝农疏》等材料二唐宋年间,广东尚为“蝮蛇蠚生,疾疠多作”的边陲之地,朝廷曾将大量“贤人君子”流放于此。其中,韩愈谪居潮州,推动其成为“海滨邹鲁”;苏轼流寓惠州,不仅打算“老此蛮村”,还曾准备为粤西百越首领冼夫人重修碑铭,以表彰其“开府隋文”等功绩。-整理自陈化新《漫谈苏轼南迁诗的民族友谊兼及唐人吟咏》等材料三元明两代,除招募农户外,还开始招募纺织、冶炼等手工工匠迁至边疆。这些移民单列户籍,不纳入地方行政管理。清朝前期,移民实边规模与涉及地域均有所扩大,并在移民中实行与内地一样的里甲制。-据李洁《试论边疆治理之移民实边》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移民实边”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贤人君子”对广东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发展趋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联系。以新航路开辟(史实)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结论)为例,闲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标题:开辟新航路-发现了“世界”。阐述: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商品运往各地销售,赚取利润。结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组别 史实 结论① 伯利克里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 美国1787年宪法 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④ 甲午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借鉴材料案例,请从表中所列的四组史实与结论中任选一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自拟标题,阐释各自的逻辑联系。(要求:史实运用准确,逻辑联系阐释清晰,语言表述简洁明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处于中间的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除了这些国家、地区之外的亚、非、拉是第三世界。按照在地球上大体上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些国家分别被称为东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南方国家或北方国家。冷战时期,苏美两大阵营主要分处东半球和西半球,因而东方和西方国家这一地理属性的划分被引申为意识形态意义。-摘编自徐秀军《“全球南方”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价值》材料二中国始终坚持“全球南方”成员的身份定位,长期维护“全球南方”的正当利益,通过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声发力,促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向着有利于“全球南方”国家的方向发展......同“全球南方”共同做“四大力量”: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持续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优化。-摘编自陈翔《“全球南方”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路径、动力及影响》(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全球南方”国家分类的主要依据。(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力量角色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力量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C A D D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C D B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玉器在古代往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墓中大量玉器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差异,这是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土陶片、石器、木器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没有明显体现出阶级分化等特征,排除A项;发现粟及有关于干栏式建筑的五组柱洞说明当时有了农业种植和定居生活,这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常见现象,不能直接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青铜器、铁器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但这些以及刻划符号不能明确体现出阶级分化等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关键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你的法币被他用一钱不值的伪币换掉了,他用法币到外国买军火打你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伪币、掠夺中国财富的同时,用伪币兑换法币,再将法币套购外汇,到外国购买军火,继续扩大侵华战争,宣传画揭露了日军侵华暴行,可用于研究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实行的“以战养战”政策,D项正确;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筹集内战资金的财政金融政策,其危害是发行哄抬物价,恶化国统区民生和投资环境,与“伪币”和日本侵略军等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银元之战”针对的是不法资本家的银元投机,目的在于稳定人民币币值和市场物价,与画中信息无关,排除B项;经济危机对法币改革的冲击主要体现为,金银价格波动等,与宣传画强调的日本人用伪币换法币、服务侵华战争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D项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建议,排除A项;设置刺史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其不是在董仲舒建议下设置的,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桑弘羊的建议,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项。故选C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草拟讯令时中书舍人六员各自发表意见,供长官参考,这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A项正确;中枢决策权力仍然在中书省,排除B项,“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说法错误,在唐朝时未转移,排除C项;三省体制在唐朝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1988年间,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纺织品和机械的比重逐渐上升,这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尚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我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情况,不能整体得知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佛学繁荣.....东晋政权......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所尊崇的思想不一,有佛教思想、有玄学,也有儒家治国思想,表现的是此时期三教并行的文化格局,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A项;统治者的喜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根据材料允许社、队......保障自主权,发挥主动性”可知,这强调了政策应该以通过放手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改革的探索,A项正确;1978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已经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1979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探索,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挥自主权、主动性,并非强化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通过在地方设置多个官员相互牵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赵恺会觉得自己“是处臣无用之地”,D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宁国府一郡置三判府这一现象,不能由此直接推断出整个宋朝冗官现象有所加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职的设置,而非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排除B项;一郡置三判府,长史与司马分治,这种设置容易导致职权不清,相互推诿,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 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在世时既尊奉希腊的神,如宙斯和雅典娜,也尊奉埃及的神,如阿蒙神,目的是巩固对包括希腊、埃及在内的庞大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逝世后,其部将利西马库斯在发行的银币上印上亚历山大头像,同时还有希腊和埃及神祇的内容,是在宣示继承亚历山大的地位和政策,B项正确;钱币影响经济贸易主要体现在币制是否统一、币值是否稳定、发行量是否合理、流行范围是否广泛,钱币图案对经济贸易的直接影响不大,排除A 项;如果旨在传播希腊文化,那么应该只印刻希腊的神,而非印刻埃及太阳神阿蒙神,排除C项;宣扬君权神授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关税自主权是经济自主性的重要体现。税率被列强控制压低,表明中国在经济领域受列强支配,经济自主性减弱,B项正确;题干围绕关税税率变化,未涉及边疆危机,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国境关税,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依据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可知,列宁这一正确认识,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苏俄革命已经结束,且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认识,排除B项;列宁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适应了早期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先后出现夷务(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时务(清末新政)三个关键词语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夷务”阶段,中国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威胁,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此时仍然以传统的华夷观念为主导,对西方的认识还比较浅。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技术,如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军队等,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而在列强的侵略下,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到了“时务(清末新政)阶段,清政府试图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等多种原因,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D项正确,“中学为体”主要强调以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为根本,但是这三个词语的演变更多体现的是中国在应对西方挑战时整体社会性质的逐步变化,不仅仅是“中学为体”自身的发展历程,排除A 项;晚清是中国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是化中为西”的趋势,而不是“化西为中”,排除B项;虽然清末新政面临困境,但这三个词语的演变主要反映的不是新政困境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性质逐步变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据所学限制童工运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受到南方种植园主、北方工厂主以及工人阶层的反对,说明社会进步的过程充满阻碍,是曲折的,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童工在美国工人中的占比结构,排除A项;从各方对限制童工运动的反对来看,不同阶层利益诉求存在冲突,这说明社会矛盾并未得到缓和,排除B项;19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正在快速发展,该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海报的内容是中国抗日军民将日本法西斯打入棺材内,说明法西斯必然走向灭亡,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的利益,故选D;材料无法看到日本的军心是否动摇,排除A;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根本改变了苏德战场形式,排除B;C材料信息无所体现,排除。【点睛】16.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花费大量财富,这削弱了其经济势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其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殖民国家二战后势力一定程度的衰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对比,排除C项;材料并未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而是殖民国家势力的下降,排除D 项。故选B项。17.(1)变化:从强制迁徙罪人谪戍到招募百姓自愿前往。原因:吸取秦朝教训,稳定民心,使移民能安心守边。(2)影响: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当地文化发展;推动当地社会进步,如韩愈使潮州成为“海滨邹鲁”;增进民族交流与融合。(3)趋势:移民对象多样化,包括农户、手工工匠等;管理方式逐渐与内地趋同;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徙罪人'谪戍边疆易导致“怨民”背畔”等教训,由政府“募民之欲往者”可知,从强制迁徙罪人谪戍到招募百姓自愿前往。原因:据材料“西汉总结秦朝迁徙罪人......教训”可知,吸取秦朝教训,据材料“移民”久安其处”可知,稳定民心,使移民能安心守边。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为粤西百越首领冼夫人重修碑铭”可知,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当地文化发展;据材料韩愈谪居潮州,推动其成为“海滨邹鲁”可知,推动当地社会进步,如韩愈使潮州成为“海滨邹鲁”;据材料“为粤西百越首领冼夫人重修碑铭”可知,增进民族交流与融合。(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趋势:据材料除招募农户外,还开始招募纺织、冶炼等手工工匠迁至边疆”可知,移民对象多样化,包括农户、手工工匠等;据材料“。清朝前期,移民实边规模与涉及地域均有所扩大,并在移民中实行与内地一样的里甲制”可知,管理方式逐渐与内地趋同;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18.【示例】组别①:标题: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阐释:伯利克里改革期间,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通过公民大会,由公民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赏戏剧的“观剧津贴”。结论:上述现象证明,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组别②:标题:走向世界的工厂和市场。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品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为工厂生产掠取来自世界各地原料。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加快交通速度和运输容量,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紧密。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组别③:标题:启蒙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阐释:美国建国者们在继承西方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思想学说,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分权与制衡”原则,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行使政府权力: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这部宪法诞生时,没有明文废除奴隶制,每个人的法律地位高低由财产的多寡决定,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等。结论:在启蒙思想理论指导下,1787年美国宪法明确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白人有产者的民主权利,但是,保留奴隶制、实行种族歧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美国实行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组别④:标题:列强侵略加剧与国家出路的探索。阐释(任答2点)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列强掀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瓜分狂潮;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有了充足资金;开放长江中游城市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成为时代重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强学会等活动,传播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维新变法。结论:面对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成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上探索中国自救道路的开始。【详解】【示例】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雅典和近代世界。组别①:标题:据材料“伯里克利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因此标题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阐释:据材料“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期间,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通过公民大会,由公民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拥有最充分的权力,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赏戏剧的“观剧津贴”。最后总结,综上所述,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组别②:标题: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完成的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资产阶级向全世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标题为:走向世界的工厂和市场。阐释;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其产品飞往世界各地;同时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和扩张,又为其工厂生产掠取来自世界各地原料,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还改进了交通动力问题,交通领域出现了蒸汽机车和轮船,加快交通速度和运输容量,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等地大肆扩张,建立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最后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组别③:标题: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并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均是启蒙思想的组成部分,因此标题拟为:启蒙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阐释: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者们在继承西方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思想学说,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即“分权与制衡”,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行使政府权力:在法律内容上,强调天赋人权,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公开公正,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这部宪法诞生时,没有明文废除奴隶制;它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的法律地位高低由财产的多寡决定,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等。最后总结,在启蒙思想理论指导下,1787年美国宪法明确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白人有产者的民主权利,但是,保留奴隶制、实行种族歧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美国实行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组别④:标题: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因此标题拟为:列强侵略加剧与国家出路的探索。阐释: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等地,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末列强掀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瓜分狂潮;同时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开放长江中游城市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中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成为时代重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强学会、上书、著书立说、论战等方式传播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最终推动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维新变法。最后总结,面对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成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上探索中国自救道路的开始。19.论题: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南北朝至隋唐之际,出现了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宋代,出现了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及欧洲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定论点是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史的中外文明碰撞如佛教的传入、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归纳总结。20.(1)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地理属性;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属性。(2)示例:力量角色:全球治理的建设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理念引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包容性的全新思路,倡导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国际组织贡献:积极参与并在联合国等众多国际组织中承担重要职责,如派遣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维和行动中贡献突出。经济推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了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在气候变化、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担当。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斡旋俄乌冲突、朝鲜半岛局势等。总之,中国以自身行动、理念的贡献,不断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贡献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任答两点即可,但不得超过本题最高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冷战时期,苏美两大阵营主要分处东半球和西半球,因而东方和西方国家这一地理属性的划分被引申为意识形态意义”可知,政治属性,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属性;根据材料一按照在地球上大体上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些国家分别被称为东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南方国家或北方国家”可知,地理属性;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坚持全球南方”成员的身份定位,长期维护全球南方'的正当利益,通过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声发力”可知,经济属性。(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可知,选择的力量角色:全球治理的建设者。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新时代,中国始终遵循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国际事务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理念引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包容性的全新思路,倡导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思路。在国际组织贡献: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在联合国等众多国际组织中承担重要职责,如派遣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维和行动中贡献突出。经济推动:中国是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了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在气候变化上,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担当。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斡旋俄乌冲突、朝鲜半岛局势等。总之,中国以自身行动、理念的贡献,不断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贡献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