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五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五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十堰市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份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陕西梁带村周朝芮国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器物。其中,金器种类丰富,包括金肩饰、金韘、金杖、金环,而且带有草原风格;青铜礼器“七鼎六簋”规制完整,青铜兵钺庄严质朴。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周朝“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芮国军械制作工艺领先全国
C.边疆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D.民族交流交往呈现加强趋势
2.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汉武帝又下诏策试贤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这反映出察举制
A.迈出了儒学政治化的关键一步
B.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C.保障了政治体系运行的高效化
D.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3.766年,唐代宗因宠幸宦者,故“内置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如汉之中书谒令者,若内中处分则令内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实行。”此外,宦官充任的枢密使还掌握了原本属于门下省的“出纳帝命”的职任。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三省六部职能丧失
B.中央决策程序异化
C.宦官左右中央官制
D.君权旁落受制于人
4.下表所示为五代官修《旧唐书》和北宋官修《新唐书》中关于武则天的部分记载。
关于称帝 《旧唐书》 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加尊号曰圣神皇帝
《新唐书》 太后自称帝,尊号圣神皇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关于用人 《旧唐书》 则天遣孝杰统兵十八万讨孙万荣······地形险隘,贼甚众,孝杰率精锐为前锋,奋力击之
《新唐书》 后恃胜,轻敌深入,粮运不继······士卒饥,引还,为虏所乘,堕谷死
由此可知
A.《旧唐书》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C.五代时期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北宋政府注重强化儒家伦理
5.清初,骑射成为一时风尚。震钧《天咫偶闻》记载道:“士夫家居亦以骑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定制,赌有禁,维以射赌者无禁,故有大书于门口曰*步靶候教'者,赌箭场也。”据此可知,当时
A.士人追求阳刚雄健之气 B.统治者的思想较为保守
C.经世致用学风逐渐推广 D.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6.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地球之通自明末,轮路之盛自嘉、道,皆百年前后之新事,四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列国竞进,水涨堤高,比较等差,毫厘难隐,故《管子》曰:国之存亡,邻国有焉。众治而已独乱,国非其国也。众合而己独孤,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康有为意在
A.研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B.强调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推崇古代君主的治国智慧 D.促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7.1922年10月,中共中央5位执行委员之一、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编辑和记者高君宇著文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态度,他们在国民革命中“呼声同而心理不同”,“在国民革命当中,无产阶级是处于主要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被召集而参加”。这
A.明确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B.指明了国共两党的联合方式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D.阐述了党的革命策略和地位
8.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开明士绅李鼎铭提出议案“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有议员质疑该时期实行精兵简政“是否合宜?”但此议案最终以165票多数通过,并决议“交政府速办”。该议案的通过
A.使边区政府摆脱了经济困难 B.巩固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
C.彰显出边区工作的实事求是 D.落实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9.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私营经济一片萧条。1950年,国家采取了对私营工厂扩大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等一系列政策。到1951年底,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商家“霓虹灯都亮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等景象。这
A.反映出新政权强有力的治理能力 B.缘于朝鲜战争对市场的深度刺激
C.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丰硕成果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
10.2001年,国家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2019年,国家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反映出
A.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重视 B.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以德治国占据主导地位 D.教育领域掀起改革热潮
11.下图所示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具象与抽象结合,表音与表意同在,且没有固定的书写方向,流传于古埃及的祭司、书吏和部分大商人群体。亚历山大征服后,象形文字受到希腊文字冲击。7世纪被阿拉伯征服后,阿拉伯字母成为埃及的主流,象形文字被逐渐忘却。这表明
A.文化在交流冲突中整合 B.希腊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C.阿拉伯区域文明更先进 D.古代埃及政权分崩离析
12.1287年,英国某庄园主指控某农奴以生病为由拒服劳役,但该农奴否认。调查后发现庄园主指控农奴是因为宿怨而非事实,结果庄园主被法庭依法处以罚款,理由是英国庄园的习惯是农奴生病可免服或缓服劳役。该案例表明当时英国
A.依赖习惯法来维护稳定 B.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废止
C.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D.封建生产关系已经瓦解
13.16世纪,法国政治学家让·博丹在其代表作《国家六论》中指出,政体分为一人掌握主权的君主政体、主权归少数人掌握的贵族政体、主权归多数人掌握的民主政体。强调“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该观点
A.显示出鲜明的启蒙精神 B.体现出民族国家的发展
C.阻碍了等级君主制强化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14.下表所示为1914年世界六大殖民列强拥有的殖民地土地和人口与本国对比的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殖民地 母国
面积(百万平方公里) 人口(百万) 面积(百万平方公里) 人口(百万)
英国 33.5 393.5 0.3 46.5
俄国 5.4 33.2 17.4 136.2
法国 10.6 55.5 0.5 39.6
德国 2.9 12.3 0.5 64.9
美国 0.3 9.7 9.4 97.0
日本 0.3 19.2 0.4 53.0
总计 65 523.4 16.5 437.2
A.英国对殖民地控制力加强
B.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
D.大西洋东岸经济活力增强
15.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北约会议上宣称:“面对苏联的常规军事优势,我们必须让莫斯科明白,任何对欧洲的进攻都将面临核武器的立即反击。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区别已经消失。”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冷战对峙局面严峻
B.北约一体化程度加深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国占据核垄断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刘知几与《史通》](14分)
材料 成书于景龙四年(710)的《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方向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刘知几学识渊博,一生三入史馆任史官。他目睹了唐太宗设史馆集众修史后,“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导致“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等现象;亲历了史官著史“才乏醇疏,语多鄙朴”,放弃“事求真、言求明、意求义”史学传统等乱象。而后,刘知几在自己的《史通》中提出史家著史需具备“三长”,即“才”是指史学者要有对于历史的敏感与天分;“学”是指史学者要有相关的知识和占有大量的史料;“识”是指史学者要有较强的判断与识别能力。刘知几批评《汉书》体例僵化模仿《史记》,不懂“因时而变”。同时,他认为唐代史家用骈文写史的文风未能做到“叙事以工”、“以简为美”,偏离了著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的宗旨。《史通》一出,其精神与原则对后世司马光、章学诚等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史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刘知几的史学主张,并指出其主张可完善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知几著《史通》的原因。(6分)
17.[党和政府的救灾政策](15分)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1939-1945年中,陕甘宁边区灾害频发。为此,边区政府把原本救济革命烈士遗属的互济会改革成赈济委员会,按照“按人数多寡及需要救济的程度,分别给以适当的救济”的原则,采取了包括“救济春荒、急赈、民间互济与调剂、允许民间借贷”等方式赈灾。1943年,绥德县政府在雹灾后,采取酌减公粮、组织贫民移民南下开荒、发动家庭妇女纺花等措施恢复生产。此外,1944年边区普遍建立了义仓,开垦义田,有了义仓粮。仅关中新建有义仓56个,义田1900亩,以备荒年。
-摘编自温艳《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灾荒救助》材料二 1949年9月,积极抗旱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此后不久,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强化救灾统筹工作,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1953年9月,山陕发生霜灾,两省技术部门指导民众“设防霜台”多处,“每处备干柴三百斤,夜间点燃”,减少了霜冻造成的损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山西省以“依靠合作组织,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的小型水利”为方针指导全省兴修水利,仅仅武乡县就有四万人投入,利用了几百处水渠水井修小型水利;1955年,该县出现了严重旱灾,却做到了“保禾苗近十万亩”。
-摘编自郝平《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业救灾中的技术推广》
(1)根据材料一、二,相较于全面抗战时期,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救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不同时期党和政府救灾的共同意义。(9分)
18.[美国关税政策演变](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价格却一落千丈。农民怨声载道,以为是关税太低无法保护本国的农产品所致。为了讨好农民的选票,斯穆特和霍利两位参议员联合提出议案:提高农产品关税,保护本土农民的利益。该议案于1930年获得通过,史称《斯穆特-霍利法案》。该法案大面积提高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小麦由每蒲式耳30美分提至42美分,棉花从每磅6美分提高至8美分;钢铁制品税率从31%提高至49%,汽车零部件税率翻倍;鞋类从20%提高至60%;手表、玻璃制品提高了80-100%。美国的做法引起其他国家反应,加拿大对美国小麦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法国则将汽车关税提升至45%,并出现了砸毁福特汽车的极端事件。而美国失业率从1930年的7.8%攀升至1933年的25.1%,超过一千万人失业;股市同样遭遇重创,道琼斯指数在1929至1932年间最大跌幅接近90%。
-摘编自光明网《美国历史上5次发动“关税战”伤人害己为何仍执迷不悟?》材料二 美国鉴于工业产能过剩,国际政治的需要,以及历史教训,早在1944年的布雷顿会议上就倡导建立协调国际贸易的组织。1948年,由美国负责起草的“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标志着关贸总协定(GATT)开始运行。1947至1994年,美国工业品平均关税从30%降至3.8%,推动出口额从140多亿美元暴涨至7000多亿美元;小麦出口量从1950年700万吨增至1994年3200万吨;美国成功发起296起反倾销调查(占全球43%),压制日本半导体和欧洲钢铁;此外,美国援引GATT第21条对苏联阵营禁运,同时用普惠制拉拢77国集团。
-摘编自舒建中《关贸总协定与美国对外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法案》的动机。(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美国二战前后关税政策演变的认识。(8分)
19.[现代化的道路](12分)
材料 学者罗荣渠在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写道:“在200年的进程中,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但按其经济形态可大致归纳为三类:即资本主义类型(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混合式现代化类型(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型现代化机构)”。每一种现代化的类型都可以在当下的世界找到对应的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种类型并结合某一国或者几国的历史,自拟题目,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周代诸侯国芮国地处陕西,属于农耕区,但出土文物带有草原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民族交流交往呈现加强趋势,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A【解析】材料表明,察举制将儒学倡导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廉”等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使政治运行呈现出儒家学术的底色,反映出察举制迈出了儒学政治化的关键一步,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3.B【解析】唐朝皇帝设置枢密使在权力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来中书与门下的部分职能,使得中央决策程序异化,故选B项。A项“丧失”一词程度过甚,排除;枢密使是皇帝设置的,不是宦官,排除C项;宦官专权是君权加强的表现,排除D项。
4.D【解析】从题干信息看,《旧唐书》对武则天的叙述相对温和,《新唐书》带有严苛的儒家标准,这种不同反映出北宋政府注重强化儒家伦理,故选D项。《旧唐书》虽然叙述温和,但是史料的价值是由史料自身的原始性和关联性决定的,排除A项;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5.D【解析】题干时空是清初,骑射是士大夫家庭常见的娱乐活动,结合时代特征可知,当时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6.D【解析】材料表明,康有为阐述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国家不能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D【解析】材料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不同地位及相关联系,阐述了党的革命策略和地位,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8.C【解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听取开明人士的合理建议并付诸实施,彰显出边区工作的实事求是,故选C项。A项程度过度,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政府通过加工订货等方式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必要的帮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反映出新政权强有力的治理能力,故选A项。题干显示,政府实行该措施的原因在于稳定资本家的情绪,不是朝鲜战争,排除B项;C、D 两项时间不符,排除。
10.B【解析】两份纲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回应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文明发展对精神文明提出的新要求,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1.A【解析】题干逻辑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自身复杂难懂且流传范围有限,封闭性强,在面临外来强势文明的冲击时显示出弱势,体现出文化在交流冲突中整合,故选A项。B项说法片面,不能完整体现材料,排除;文明无先进与落后之分,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解析】题干反映出英国庄园主的权力受到事实本身和司法审判的限制,表明当时英国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中未涉及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问题,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因为生产导致的司法案件,推不出此时封建生产关系瓦解,排除D项。
13.B【解析】16世纪的让·博丹支持君主制,这反映出王权强化,民族国家有所发展,故选B项。A、C两项与时代不符,均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4.C【解析】从图表可知,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选C项。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5.A【解析】杜勒斯的言论明确提到以核威慑应对苏联的常规军事优势,并强调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消失,这反映出冷战对峙局面严峻,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1)主张:史家具备“史学三长”;史书体例因时而变;史书语言注重简洁准确;著史目的在于教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完善之处:史家自身具备史德,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著史;注重辨析史料真伪、价值。(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原因:唐代官修史书弊端众多;唐朝专设史馆提供制度保障;中华注重修史传统的影响;个人史学素养厚实。(6分,任答三点即可)
17.(1)特点:动员能力更强;动员范围更广;科学性提升;组织性更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共同意义:缓解灾情;增强政权认同;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9分)
18.(1)动机:维护农产品价格;议员维护自身政治利益;应对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市场。(6分)
(2)认识:立足于本国利益的需要;霸权主义色彩明显;反复无常;严重影响国际秩序。(8分)
19.示例:
题目:英国属于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道路。(2分)
阐述:英国在18-19世纪确立了以私有制和自由市场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纺织机械等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飞跃,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奉行自由主义政策,促进自由贸易。英国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分权型现代国家制度,如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道路;1832年议会改革,裁汰衰败选区,增加新兴选区,吸纳工业资产阶级,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同时维持了社会稳定。英国模式使其成为“世界工厂”,但自由市场也加剧了社会分化;19世纪后期,工会运动的兴起和福利政策的实施,逐步缓解了社会矛盾。(8分)
综上,英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展现了自由市场与分权政治的活力,但其社会代价也表明市场调节需辅以社会保障。这一模式深刻影响了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