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中部距今5500年前的鸡叫城遗址,近年考古学者共清理灰坑147个、房址24个,发现了大量石器遗物、谷糠层堆积及广阔的耕种遗迹。据此可推知,该遗址A.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B.有助于长江中游史前农业社会的研究C.已经迈入早期国家发展阶段 D.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南部区域经济中心2.《史记》记载:“(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张骞的西域考察报告分两个层次,第一是“身所至者”诸国,第二是“传闻其旁大国”。在司马迁笔下,大宛“有蒲陶酒”的记载,竟然在“多善马”之前。据此可知,当时A.中原与西域经贸往来频繁 B.张通西域具有战略意义C.丝路贯通了亚非欧的贸易 D.朝廷在西域推行羁政策3.南朝 从南朝宋开始,君主多任用“寒人"为中书舍人,掌机要从梁朝开始,施行察举策试制度,强调考试”以文取人”北朝 高门甲族子弟往往崇尚通过策试进入仕途的,出现了秀才对策落第、高门子弟作弊等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门阀势力已逐渐瓦解 B.皇权遭受到冲击C.社会阶层流动的发展 D.士族自身的腐朽4.隋文帝总结秦汉以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围绕皇帝诏书工作而互相独立、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中枢体制。这一变动A.加强了皇权 B.在中枢体系确立了民主制度C.扩大了相权 D.使内朝决策转变为外朝议事5.下表是根据《元丰九域志》卷六统计的北宋时期湖南各州主、客户人数。州名 主户 客户潭州 175 660 182 164衡州 74 087 105 963道州 23 036 13 646永州 58 625 28 576郴州 21 912 15 716邵州 61 841 35 393桂阳监 38 066 9982鼎州 33 064 8096澧州 19 403 39 207岳州 50 605 46 079辰州 5669 3244沅州 7051 3514诚州 9734 741总计 578 753 492 321据此可推知,当时湖南A.小农经济发展迟滞 B.政府对各地租佃契约缺乏监管C.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各州土地租佃制发展极不平衡6.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赞赏井田制,希望恢复井田或推行均田,限制土地兼并,实现民有其田,甚至地方分权。黄宗羲也主张恢复井田,以“为民制产”。王夫之从政府征收赋税和国家权力角度,反思朱熹和孟子的井田思想,辩证分析官民田土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集权体制遭抨击 B.理学道统思想根深蒂固C.经世致用学说的普及 D.传统儒家思想得以发展7.《海国图志》开卷的《筹海篇》直接陈述改革方略 中间主体部分 60余卷百科全书式地记录世界各国,后20余卷记录西洋科技知识。前者通过探讨军事改革而延伸指向技术化社会的改革远景,后两者为此改革远景提供现实模板。由此可知A.中华传统文化受西学严重冲击 B.程朱理学逐步得到了完善C.魏源等对西学具有系统化认知 D.传统夷夏观念已经被摒弃8.近代“英资创办之沪杭、京沪铁路,一切制度,悉以英制为依归。而法款之平汉、陇海、正太皆以法制为标准胶济与津浦北段悉以德制为循规”。与之相应中国政府在自身铁路管理上推行了“因线设局”的政策。这种现象折射出A.列强经济侵华的复杂性 B.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性质C.新式交通在中国的普及 D.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9.1941年,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建议,边区政府精简了大量机关,将“富余”人员充实到连队。到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人员由548人精简到100人。这一举措有利于A.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B.缓解边区政府的物质生活困难C.调动边区各界民众抗日热情 D.壮大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力10.1952年人民政府在上海筹建电机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三大动力厂后三厂通力合作在1955年6月生产并组装成新中国第一套六千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开创了中国自行制造大型成套动力机械设备的纪录。这一系列举措A.摆脱了苏联工业模式的影响 B.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11.近年来,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遣的维和人数在常任理事国中名列前茅,推动了冲突地区的和平稳定。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时,中国不仅实现了碳减排的目标,还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向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清洁能源技术与设备支持,助力其绿色转型。据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A.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构建命运的共同体B.以军事介入为手段维持地区和平C.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承担责任并分享成果D.积极参与多边合作专注环境问题12.12 世纪起,意大利城市中的生产和服务都是以行会的形式组织和开展,如佛罗伦萨有公证人、进口布匹商、呢绒制造等7大行会,以及屠夫、鞋匠等16个小行会。1288年米兰每万名市民中就有公证员250人,律师20人。作为案例,它们折射出当时意大利A.工商经济迅速发展 B.城市自治程度较高C.封建王权逐渐强化 D.庄园经济日益萧条13.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活动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精进了中国丝绸等产业,福建和广东等地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一批又一批地结伴前往菲律宾、拉美等处落地生根,使西班牙人“爱恨交加”。这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A.使西班牙攫取了大量财富 B.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C.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D.推动了不同文明互鉴14.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擅自吞并了大部分波兰;普鲁士则要求将萨克森并入普鲁士;奥地利与英、法达成秘密协定,相互保证共同反对俄、普的要求,并对战败国法国作出宽大处理。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欧洲A.新旧制度交替时的国际矛盾 B.封建制度的基础彻底瓦解C.以国际法规解决国家的争端 D.资本主义新秩序得以重塑15.二战后,尽管美国拥有了制定国际货币金融规则的综合实力,但依然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经济援助,提升对英国等西欧国家货币政策的干预与影响能力,并建立一定的过渡机制,逐步引导西欧进入美元体系。该材料意在强调A.战后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重建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 D.战后货币霸权转移的复杂性16.近年来,美国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干预,引发伊朗等地区强国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推行“印太战略”、加大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导致印太地区内大国间的战略博弈加剧。据此可以推知,美国A.因经济实力衰退而已经无法维持其军事存在B.政策调整促成了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全面合作C.外交战略调整改变了不同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D.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 17小题 16分,18小题18分,19 小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产生了新的别具特色的慈善事业。在明清传统社会保障事业中,按举办主体分类,有政府举办的,民间举办的,家族家庭提供的三类,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保障功能。同时政府又负责三者关系的协调并对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政府提供的保障因其经费开支大、分布范围广、保障项目多而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居于主体地位。这其中,灾荒救济都是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济贫事业、养老保障、育幼事业、抚恤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明清政府已经建立了集事前备灾、事中救灾、事后安抚于一体的灾荒救济体系。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及措施也极具有特色:孤贫分类救济制度,按孤贫的贫困程度实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不同的救济方法;富有人情味的体现孝道文化的官员终养制度;标准严格手续严谨,与官员选任安排相互协调;等级鲜明的抚恤制度。明清政府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筹建、管理、监督检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法律支持,并为其创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且直接举办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明清政府在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摘编自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以“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数(1932-1936年)学年 度别 共计 大学 独立学院 专科学校小计 国立 省市立 私立 小计 国立 省市立 私立 小计 国立 省市立 私立 小计 国立 省市立 私立1932年 103 25 32 46 41 13 9 19 35 5 11 19 27 7 12 81933年 108 28 29 51 40 13 7 20 39 5 12 22 29 10 10 91934年 110 28 31 51 41 13 8 20 38 5 11 22 31 10 12 91935年 108 25 30 53 42 13 9 20 38 5 9 24 28 7 12 91936年 108 26 29 53 42 13 9 20 36 5 9 22 30 8 11 11材料二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之学系数(1932-1936年)学年度别 共计 文 法 商 教育 理 工 医 农 师范1932年 648 147 121 54 56 141 72 21 361933年 668 146 121 48 51 160 83 19 40 -1934年 653 144 115 52 51 145 85 21 401936年 619 174 78 44 34 158 76 8 47 --以上材料均摘自商务印书馆印、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四编)》(1)根据材料,概括1932-1936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1932-1936年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689-1762年英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渐次形成的政党政府形式上是国王与政党共存,是“国王的政党政府”,但执政党的存在、政党的人事能力及政党的政策能力已不同于前代:政党完整的政策目标已成为政党政府实践中重要的政治前提;政党具备了引导政府贯彻、实现整体性政策规划的手段,能够有效驱动党派大臣积极落实和推动其政策。它塑造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要能够控制议会便能实现政党轮替。从此英国不再需要革命,新的政治是缓和的政治和文雅的政治,政治竞争探索出政党政府模式的新纪元。-摘编自丁浩原《近代英国政党政府的形成:1689-1762年》材料二美国政党政治主要指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为了竞选总统职位和议员席位,在国家法律、政策中贯彻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观点,以表达各自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这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两党政治,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各个部门。两党制的运行机制虽然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对成熟和完善,但近年党派斗争和极化政治的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撕裂了美国社会,否决政治频发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政党功能的弱化。-摘编自王晓明《美国两党制研究》、郭馨怡《美国两党政治困境的制度根源与历史嬗变兼评2020年美国大选》(1)根据材料一,指出 1689-1762年英国政党政治“不同于前代”之处。 (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两党制带来的政治隐患。(6分)(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美政党制度共同之处的认识。(6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A D D C B B D C A B A D C1.B【解析】澧阳平原在长江中游,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遗物、谷糠层堆积及广阔的耕种遗迹,证实了该地先民已存在大规模稻作农业生产体系。这为研究史前稻作农业提供了关键实证,有助于长江中游史前农业社会的研究,故B项正确。鸡叫城遗址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鸡叫城遗址有先民房址,但尚未发现国家层面的政权标志,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鸡叫城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D项错误。2.B【解析】张骞西域考察报告的核心目的是为汉武帝提供西域地理、物产及战略情报。司马迁将“有蒲陶酒”置于“多善马”之前,暗示张骞通西域不仅关注军事需求,更重视西域社会的综合发展潜力。这体现西汉司马迁对西域和丝路战略价值的认可,故B 项正确。张骞的考察报告是中原王朝系统了解西域的开端,A项错误。西汉中期,匈奴仍控制河西走廊,边疆威胁未解除,C项错误。羁縻政策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设置州县但不采用内地州县管理办法的边疆治理政策,D项错误。3.C【解析】南北朝时期,虽然九品中正制盛行,但君主通过策试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一些士族成员不得不参与考试,出现部分高门子弟甚至需要通过作弊维持优势的现象,加上“寒人”被任官掌权,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对官职的垄断,反映出当时士族的传统特权受到挑战、社会阶层流动的发展,故选C项。门阀士族的特权虽被削弱,但其势力并未瓦解,A项错误。材料现象削弱了士族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士族自身的腐朽符合史实,但与题目材料无关,D项错误。4.A【解析】隋文帝对王朝的中枢机构进行的改革,形成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既互相独立、各有所职,又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围绕皇帝诏书进行工作。这使得作为最终决策人的皇权得以大大加强,故选A项;隋朝中枢决策过程并没有实行民主制度,排除B项;宰相权力并未因此扩大,C项错误;三省制使秦汉时期的丞相个人决策,转变为宰相们集体议事,并非内朝决策转变为外朝议事,排除D项。5.D【解析】题目材料中,湖南各州的主客户比例极不平衡,澧州客户占比高达66.9%,而诚州(即后来的靖州)则低至7.07%;其他各州则为19.7%到58.9%不等。主户是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没有土地、靠租种土地的佃户,故选D项;租佃制的盛行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中自耕农的主导地位,但并非小农经济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或速度,排除A、C两项;材料提及主客户情况,未提及租佃契约及政府的监管情况,排除B项。6.D【解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井田制的讨论和国家政治体制的认识,本质是儒家思想在明清社会剧变中的创造性转化。他们以传统经典为依托,结合现实问题提出革新方案,既未脱离儒学框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传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故排除B项,选D项。士大夫阶层基于儒家理念提出的改良主张,并不涉及对专制集权的抨击,排除A项;尽管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这一思潮在明清之际并未普及,C项错误。7.C【解析】材料中所论述的图书结构表明魏源对西学的整理并非零散,而是以“师夷长技”为核心,将军事、制度、科技等知识整合为改革蓝图。这体现了魏源等对西学的系统化认知,故选C项。题目未提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实际冲击,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已经系统化,并且与《海国图志》无关,排除B项。魏源虽主张“师夷”,但仍称西方为“夷”这保留了文化优越感,传统夷夏观未被摒弃,仅开始松动,排除D项。8.B【解析】材料中的铁路建设和管理现象表明,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铁路,每条铁路的运营制度完全依附于投资国的标准。这导致中国铁路管理权被列强所分割,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故选B项。列强分据铁路体现的经济侵略的复杂性,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题干更深层次地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铁路普及程度,C项错误;近代列强并未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D项。9.B【解析】1941-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日伪军的军事进攻、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使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边区政府精简大量机关,将“富余”人员充实到连队,节省了边区政府的开支,有利于缓解边区政府的物质生活困难,故选B项。该政策实施于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非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错误;材料与民众抗日热情无关,排除C项;边区的部分政府人员充实到连队,并未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力,排除D项。10.D【解析】题目材料揭示了1952-1955年上海三大动力厂的建设、新中国第一套六千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顺利组装。这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大事件,故选D项。当时工业化建设借鉴了苏联模式,A项错误;材料并非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B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完成于1952年,排除C项。11.C【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国从积极参与维和、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助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承担责任并分享成果,C项正确。联合国维和并非仅与发展中国家合作,A项错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非军事介入,而是维护和平的正义之举,且这不是中国外交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中国在维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领域都有积极行动,并非只专注环境问题,D项错误。12.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行会组织和专业分工,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工商经济发展的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化。米兰的公证员、律师数量庞大,直接体现商业契约频繁、法律需求增长-这是城市商品经济活跃的重要表现,故选A项。行会虽参与行业管理,但题干未涉及城市是否拥有独立立法权或行政权,无法直接推断自治程度较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王权对城市的影响,仅描述城市内部经济结构,与政治权力无关,排除C项;庄园经济是乡村农业体系,题干聚焦城市经济,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13.B【解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方面使明清时期白银货币供应激增,推动了中国丝绸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发了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外流,缓解了明清土地兼并严重、粮食短缺等问题。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依托西班牙殖民体系,但题干材料并不涉及西班牙殖民贸易对其自身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贵金属在欧美等地的流动,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材料并不涉及文明互鉴的情况,排除D项。14.A【解析】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通过军事征服推广了《拿破仑法典》、废除封建特权、统一市场等改革,客观上瓦解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战后维也纳体系试图复辟旧制度,但资本主义法律和经济模式已在部分欧洲地区扎根。题干材料中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争斗与妥协,本质上是新旧制度交替时的国际矛盾,故选A项;俄、普、奥企图恢复封建制度,说明当时封建制度的基础并未彻底瓦解,排除B项;俄国吞并波兰部分领土,不是用国际法解决国家争端的表现,C项错误;拿破仑战争短暂打破了欧洲的均势,维也纳会议努力重建欧洲的新均势,题干中列强博弈的结果,体现了欧洲封建秩序得以延续,D项错误。15.D【解析】题目材料揭示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则无法自发执行,以美元霸权为内核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传统货币霸权国英国的长期抵制。其意在强调货币霸权转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故选D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重建了国际货币秩序,但材料主旨是美国需通过“干预”“过渡”等才能实现目标,排除A项;美国与西欧虽有利益分歧,但题干材料是美国为强化资本主义阵营的团结而进行内部整合,并非分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欧经济发展成果,C项错误。16.C【解析】题目材料中,美国从中东收缩、加大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投入,使得伊朗等地区强国影响力不断提升、印太地区战略博弈加剧。这表明美国外交战略调整显著地改变了不同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美国在中东收缩战略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衰退,排除A项;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太地区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与美国真正实现全面合作,B项错误;美国的“印太战略”不是顺应多极化的要求,而是谋取国家利益,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小题16分,18小题18分,19小题18分,共52分)17.示例标题: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阐述:秦汉政府在我国首开制度化救济的先河。汉朝建立常平仓,积谷备仓、调节粮价,并在灾害时开仓赈济,同时推行尊老优抚政策,通过赐鸠杖减免赋税等保障高龄群体。隋唐政府广置仓廪储备粮食,同时推行民间义仓制度,要求百姓按贫富等级纳粮储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形成政府主导与基层互助结合的防灾网络。从唐朝开始,政府另设专门机构收容贫老、孤儿和乞求流浪人员。通过政府及民间的仓储调控、机构收容制度的逐步完善,秦汉到隋唐王朝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又维系了基层的统治秩序,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评分参考】标题:①观点明确,关联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社会治理,2分;②无标题,或标题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及社会治理无关,0分。阐述:①两项以上史例,阐明社会保障(或治理)制度或举措及影响,每例阐述5分,共10分。②缺乏史例,只有陈述,或只有史例没有陈述,酌情减分。③总结提升,可酌情赋予1~2分。④专业术语表达,文章有层次,具备历史逻辑,史论结合,可酌情赋予1 2分,但本小问满分不得超过16分。⑤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小问答案仅供答题或评分参考。18.(1)特点:政府主导大学及专科学校的高等教育;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发展较快;高等教育规模呈波动性变化;高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共4分)原因: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训政”体制;日本大举侵华,占领我国大片领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的发展;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及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其中四点,共8分)(2)影响:推动了近代高等教育的体系转型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实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近代国民教育基础;逐渐成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9.(1)不同:君主与政党的权力共存(或答“政党政府的形成”);政党的制度化能力(或执政能力)显著提升;议会成为政党竞争的核心场域;政治斗争的和平化与制度化。(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共6分)(2)隐患:利益集团的操控,带来了政策偏向;易引起政治极化与社会的分裂;民主真实性缺失;行政效率与治理能力下降。(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共6分)(3)认识:是资本主义代议制长期发展的产物(或答“受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而产生”);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竞争性选举实现政府的权力更替;服务于资本主义政治秩序(或答“两国政党制都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手段”)。(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