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6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英国学者赫伯特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剩余产品的出现 B.定居催生了文明C.农业催生了文明 D.早期国家的形成2.如图的时间轴描述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据此,从空间角度看()300万年前A.早期人类演进具有趋同性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类型C.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 D.食物物种交流比较频繁3.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A.商业贸易繁荣 B.社会秩序十分混乱C.科技文化发达 D.高利贷受法律保护4.下图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山刻下的铭文,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书写,记载了其镇压政变、起义及取得王位的经过。该铭文()A.是第一手史料,能还原历史真相 B.旨在传承波斯文化,促进文化交流C.存在主观倾向,不具备史料价值 D.彰显统治权威,服务巩固统治需要5.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埃及)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文化的一体化 B.古希腊文化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6.下表是古罗马时期三种主要契约形式的出现阶段和特点。据此可知,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 )出现阶段 契约形式 特点《十二铜表法》 “耐克逊”交易 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固定术语市民法 文书契约 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万民法 诺成契约 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A.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 B.表明古罗马法治国家的建成C.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7.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发展出了耆那教和佛教。耆那教否认种姓上的差别,认为任何阶层的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人格修养,修行成圣人。佛教则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证而开悟成佛。这反映出当时印度( )A.种姓制度产生 B.印度教受冲击 C.社会矛盾尖锐 D.民主思想萌发8.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洗礼,将拜占庭式基督教定为国教。13世纪,弗拉基米尔被东正教尊为圣弗拉基米尔,成为斯拉夫人的英雄。1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提出“第三罗马”理论,宣称莫斯科是东正教的中心。上述现象()A.有利于推动俄罗斯国家的统一进程 B.导致基督教会的内部出现大分裂C.有效抵御了蒙古对基辅罗斯的征服 D.使莫斯科公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9.“中世纪的基督教会通过资助学术研究、组织翻译古希腊罗马典籍、建立教会学校体系等方式,不仅保存了大量古典哲学和科学著作,还为欧洲培养了许多精通文法、逻辑的学者,使得古代知识得以在修道院和教会机构中传承。”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基督教()A.禁锢民众思想自由 B.加剧宗教派系冲突C.推动市民阶层觉醒 D.延续文化学术传承10.11世纪欧洲城市建立起商人行会,行会规章中包含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来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等内容,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规章中规定了“市民享有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内容。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欧洲()A.封建庄园趋于瓦解 B.自由平等思想兴起C.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D.基层治理的新发展11.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将“智慧宫”扩建为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并组织学者开展涵盖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等领域的翻译、注释、校勘以及著述等工作。这些举措集中体现了()A.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B.翻译活动的开展助推文化传播C.阿拉伯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D.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繁盛12.阿兹特克人能把1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A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的进程C.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13.下表反映了某时期墨西哥印第安人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时间 1492年左右 1568年 1595年 1625年印第安人数量 500万人-2500万人 265万人 137.5万人 73万人A.葡萄牙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B.墨西哥人口结构的变化C.印第安人被迫迁离墨西哥 D.欧洲病毒在美洲的传播14.14世纪,东非摩加迪沙、马林迪、蒙巴萨、莫桑比克等沿海城市使用黄金、象牙、奴隶与印度的纺织品、中国的瓷器进行交易。这一现象主要缘于()A.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非洲自然资源丰富C.资本的全球化流动 D.奥斯曼帝国的崛起1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并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划时代的大事,“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航路的开辟()A.推动自由竞争思潮的出现和广泛传播 B.根植于西欧工业资本快速发展的基础C.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6.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性保护工作中,国家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巨幕多维投影拼接显示技术、VR体验空间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并借助多媒体,全方位、沉浸式交互展示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这表明( )A.历史遗迹具有重要价值 B.现代科技助推文化保护C.非遗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D.文化传承理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共三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北欧神话自诞生之始,诸神消亡的命运就已注定,这是一个生死轮回,生命万物终究逃不开死亡的宿命,但消逝的过去也会孕育未来。诸神在拥有智慧、才华等才能之外,诸神做了很多人碍于世俗道义与法律不敢做的恶事,其神性之上是更多人性之恶。北欧先民将追求荣荣誉奉为最高生存理念,他们眼中的荣誉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除了勇敢,还包括守信、忠诚、善良、慷慨等一系列特质。北欧神话中女性不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还拥有较强参与众神事务的能力,因而拥有较高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摘编自孙雨薇《神性与人性之歌--浅析北欧神话精神内核》材料二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盘古开辟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而死、精卫誓填沧海等故事熠媚生辉。他们象征了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勇于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理想形象。《山海经》记载的450多个神中,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为民尝百草的神农氏为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三皇五帝神话中尧舜禅让、禹“克己奉公”的形象,成为“内圣外王”的理想模板,其谱系神话成为“大一统”观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不太关注儿女私情,对社会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深刻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发展个性的关注。--摘编自向柏松《中国古代帝系神话与“大一统”观》材料三 尼罗河上下游居民由跨越红海的亚洲入侵者及两大原住民构成,这就导致至少有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构成了古埃及的神话体系。在宗教渊源和政权势力的影响下,古埃及神话中神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不同的政治区划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进而导致创世神话呈现出多样性,主神有阿图姆、八联神、舒、托特卜塔、阿蒙等。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创世论”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埃及神话许多与“水”相关的神祇都双性同体的形象出现,这反映出古埃及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摘编自李模《论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太阳神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北欧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埃及神话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神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人类迁徙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迁徙族群 时间范围 主要影响区域及文化影响印欧人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欧洲,影响语言体系形成,如希腊语、拉丁语;印度,带来吠陀文化,形成种姓制度阿拉伯人 7-8世纪 中东、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传播伊斯兰教,促进文化融合,如《一千零一夜》欧洲人 15世纪末起 美洲,欧洲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独特音乐风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华人 19世纪中叶起 东南亚、北美洲等,传播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影响商业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族群的迁徙,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11世纪末,正当粗陋的日尔曼习惯法和严厉、苛刻的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的时候,随着罗马法的集成《国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的发现,以及城市再一次崛起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对法律规则、知识的需求,欧洲掀起了一场学习、讲授、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运动。这场复兴罗马法的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出现的讲授和研究罗马法的热潮,然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材料二 正是这一场席卷欧洲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在再一次恢复和提升罗马法崇高威望的时候,也再一次恢复和提升了凝聚在罗马法中的法治观念,从而使已经熄灭了好几个世纪的古典法治思想的火炬在这里又被重新点燃。······这些法的观念的恢复和重建,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它与近代法治思想产生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便是:近代西方一批主张法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是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法治观念早就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汪太贤《论罗马法复兴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奠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意大利兴起“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影响。(7分)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 C A D C D C A D D11 12 13 14 15 16C D D A C B1【答案】C【解析】据材料“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可知赫伯特强调农业对文明的作用,进而才过上定居生活,故选C项;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先有农业生产然后定居,定居促进了文明发展,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成属于文明产生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2【答案】C【解析】从空间角度看,美洲、东亚、两亚等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动植物驯化和种植情况,以及不同的文明出现时间等,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故选C项;从时间轴可知,不同地区在农业产生、文明出现等方面各有特点,如美洲驯化骆马、种植玉米甘薯,东亚中国饲养猪狗、种植粟水稻等,并非具有趋同性,排除A项;自然环境对文明类型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文明类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时间轴主要展示的是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体现食物物种交流比较频繁,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论述债务利息”“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高利贷、商业”可知,古巴比伦时期商业发展繁荣,故选A项;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的表述过于夸大,排B除项;《汉谟拉比法典》中对偷盗的规定并不属于科技内容,排除C项;高利贷相关内容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所体现,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属于片面选项,且法典中对高利贷的条文内容并不涉及,无从得知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排除D项错误。4【答案】D【解析】贝希斯敦铭文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宣扬自身统治合法性而刻写的官方铭文,铭文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记载镇压政变、塑造功绩来强化大流士的统治权威,威慑反对势力,巩固政权合法性,故选D项;虽为第一手史料,但因大流士一世作为统治者,铭文带有明显政治宣传目的,可能存在夸大或选择性叙述,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铭文使用三种文字主要出于政治实用目的即便于不同地区臣民阅读,而非单纯传承文化或促进交流,排除B项;即使存在主观倾向,铭文仍可通过分析其宣传策略、内容框架等揭示当时政治生态和统治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排除C项。5【答案】C【解析】亚历山大里亚取代雅典成为新的文化中心,聚集了来自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及印度僧侣,反映出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从希腊本土的雅典向东方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转移的趋势,故选C项;欧洲文化一体化与希腊化时代多文明交融的特征不符,且材料中印度僧侣的存在说明文化融合超出了欧洲范围,排除A项;雅典地位下降不等于古希腊文化的整体衰落,希腊化文化本质仍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欧亚非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就已存在,亚历山大东征后是进一步深化而非“开始”,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古罗马订立契约的形式不断调整,就契约的特点来说,达成契约的程序和要求在不断简化,这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故选D项;材料中虽然体现了市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但对订立契约的主体并无要求,不体现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排除A项;古罗马并未建成法治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古罗马时期契约制度的变化,无法看出对后世的影响,排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分析耆那教和佛教的教义:耆那教否认种姓差别,认为任何阶层的人都有可能通过修行成圣人;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证成佛。思考这些教义产生的社会背景:耆那教和佛教的教义反映出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尤其是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矛盾,这些宗教应运而生,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社会矛盾的缓解,故选C项;种姓制度早于耆那教和佛教,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耆那教和佛教都提倡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维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并非是印度教,排除B项;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8【答案】A【解析】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东正教定为国教,强化了斯拉夫地区的宗教文化纽带,促进不同部落的认同整合;莫斯科公国提出“第三罗马”理论,以宗教权威巩固政治合法性,为统一分散的罗斯诸国提供意识形态支撑,故选A项;基督教会大分裂发生于1054年,与15世纪莫斯科的宗教主张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基辅罗斯于13世纪被蒙古征服,而题干现象发生于蒙古统治时期及之后,无法抵御蒙古入侵,排除C项;莫斯科公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依赖伊凡三世、四世的政治军事改革,仅凭宗教理论不足以实现,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基督教会通过资助研究、组织翻译、建立学校体系等方式,保存古典哲学和科学著作,培养许多学者,让古代知识得以传承,这明确反映基督教起到延续文化学术传承的作用,故选D项;禁锢思想自由强调压制异端思想,但材料未提及教会限制学术或压制学者的内容,反而突出其保存与传播知识的贡献,排除A项;宗教派系冲突涉及不同教派矛盾,而材料描述的是教会内部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教派斗争无关,排除B项;市民阶层觉醒通常指城市经济发展下市民权利意识增强,材料中的教会学术活动属于文化领域,与市民阶层的社会经济诉求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11世纪欧洲城市建立起商人行会,并制定规章来维护公共设施和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行会规章中包含的内容,如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以及规定市民的贸易垄断权、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都是基层治理结构的体现,故选D项;封建庄园是中古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单位,题目中并没有涉及封建庄园的情况,排除A项;自由平等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兴起,主要源于17-18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虽然行会规章中有一些关于市民权益的规定,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自由平等思想已经兴起,排除B项;商人行会属于民间组织,题目中只是说了商人行会有一些规定,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控制力就下降了,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将“智慧宫”建成多功能机构,涉及众多领域且组织学者进行多种文化工作,这显示出阿拉伯文化积极接纳不同领域知识,体现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故选C项;图书馆是智慧宫的一部分,但材料强调其综合性功能及学术活动,而非单纯强调图书馆作为载体,排除A项;翻译活动是智慧宫工作的一部分,但材料还包含著述、校勘等多方面内容,无法仅以翻译概括,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因果关系,无法直接推导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盛,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阿兹特克人会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也创造了自己的历法,这都是与人类的劳动实践相关,D项正确;这些成就不具有近代科学的特征,排除A项;这些成就并未改变美洲社会发展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美洲内部的文明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1492年至1625年间墨西哥印第安人口从数百万骤降至73万,结合所学,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后带来的天花、麻疹等病毒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因印第安人缺乏免疫力,病毒传播属于客观不可控因素,故选D项;葡萄牙殖民活动集中于巴西,墨西哥是西班牙殖民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人口结构变化是人口锐减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印第安人迁离是殖民政策的主观行为,而材料数据体现的是短时间内人口骤减,更符合病毒传播的客观影响,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14世纪时,印度洋贸易十分繁荣,连接了东非、印度、中国等不同区域,形成了广泛的贸易网络,东非沿海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参与到印度洋贸易体系中,所以才会出现用本地的黄金、象牙、奴隶等特产与印度的纺织品、中国的瓷器进行交易的现象,故选A项;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只是一个基础条件,但如果没有印度洋贸易这样的交流渠道和贸易环境,这些资源也难以转化为与其他地区交换的商品,所以不能主要归因于非洲自然资源丰富,排除B项;14世纪时还没有进入资本全球化流动的阶段,资本全球化是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才逐渐出现的现象,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崛起于15世纪,时间上与题干中14世纪不相符,而且奥斯曼帝国崛起主要是对传统商路产生影响,与东非沿海城市此时的贸易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故选C项;自由竞争思潮出现于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时,西欧是商业资本发展,工业资本快速发展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国家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并进行传播,说明现代科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助力,助推文化保护,故选B项;历史遗迹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题干涉及的非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在保护对象上存在本质区别,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抢救性保护",但未体现时间紧迫性,而是侧重科技手段的应用,排除C项;材料展示的是技术层面的实践成果,未涉及社会大众对文化传承理念的接受程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北欧: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神人同性;重视荣誉,珍爱美德;突出女性地位。(答出三点得6分)中国:重视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自然性与人文性的交融;神性塑造理想化;强调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深刻影响后世政治。(答出三点得6分)(2)不同: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神话体系分散多样;强调崇拜自然;重视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答出2点得4分)原因:外族入侵;宗教信仰多元;人们热爱生命;尼罗河定期泛滥,农业发达;地方政治区划实力较强。(答出三点得6分)(3)启示: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共同价值观等。(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18示例1:选取印欧人的迁徙论题: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欧亚文化的多元发展。阐释: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出发,向不同方向迁徙。在欧洲,他们的迁徙对语言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希腊语、拉丁语等诸多欧洲语言皆源于印欧语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哲学的发展。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通过希腊语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学方面,用拉丁语创作的诸多作品成为欧洲文学的经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为印欧人的一支,带来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后,逐渐形成种姓制度,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义便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影响着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印欧人的迁徙在欧洲和印度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促进了欧亚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选取阿拉伯人的迁徙论题:阿拉伯人的迁徙促进了亚非欧文化的大融合。阐释:7-8世纪,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向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迁徙。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人传播了伊斯兰教,与当地的波斯文化、犹太文化等深度交融。《一千零一夜》这部文学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结晶,它汇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与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格局,伊斯兰教广泛传播,阿拉伯语也逐渐普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统一与发展。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尔多瓦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学术研究繁荣。总之,阿拉伯人的迁徙使得亚非欧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创造出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3:选取欧洲人的迁徙论题:近代欧洲人的迁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阐释:15世纪末起,大量欧洲人迁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建立起以欧洲政治制度为蓝本的殖民地体系,使英语成为主要语言,传播了欧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时,非洲黑奴被贩卖到北美地区,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与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它融合了非洲音乐的节奏、欧洲音乐的和声等特点。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与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与天主教结合的现象出现了,如玛雅文化与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仪式和建筑风格上都有体现。在艺术领域,诞生了融合多种风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风格与印第安本土特色。总之,欧洲人的迁徙使美洲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极大地丰富了美洲的文化内涵。(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4:选取华人的迁徙论题:近现代华人的迁徙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融合。阐释:19世纪中叶起,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北美等地迁徙。在东南亚,华人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手工艺以及儒家文化等。华人积极参与当地的商业活动,对当地商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人商业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诚信经营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节日相互影响,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当地元素。在北美,华人在参与当地建设的同时,也传播中国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独特文化区域。唐人街不仅是华人的聚居地,还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如中华武术、书法绘画等在当地得到传播与发展,让当地居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之,华人的迁徙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以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19【答案】(1)背景:日耳曼习惯法和教会法的弊端显现;罗马法真本的发现;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和大学兴起;王权强化。(1点2分,4点8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2)影响:弘扬了罗马法;恢复和重建了人们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为近代法治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1点2分,2点4分,3点6分,4点7分,共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