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PPT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PPT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设计+素材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让教学更有效
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第三课时
风俗的演变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Contents
目录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小结
05
作业布置
06
板书设计
01
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设计】
1.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2.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02
新知导入
男子彩礼30万致母亲喝百草枯事件
有一男子因结婚需要30万彩礼和母亲发生争执。其家中情况艰难,老两口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结婚已掏空家底,为小儿子结婚买房还借了不少外债,实在拿不出30万彩礼。儿子不仅不理解父母难处,还大吵大闹。母亲被逼无奈喝下百草枯,儿子事后后悔自责。
素材:“天价彩礼”引发血案!
彩礼作为传统婚俗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彩礼代表了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是家族之间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习俗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其核心意义往往是相似的,即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以及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经济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彩礼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不断演变,彩礼应当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物质的索取,更不应该成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彩礼的意义和象征
03
新知讲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闹洞房”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亲友聚在一起闹一闹,本来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但如果闹过了,可就让传统习俗变了味。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低俗闹洞房”
古人云:“日敬双亲一杯羹,胜过祭祀三牲贡”。借丧葬之事“斗富”“讲排场”,这种乡村文化的变迁有何意义?祭祀台上的果盘再香,不如在生前递上一个苹果;坟墓前浇芡再多的茅台,不如在生前端上一杯热水;烧再多的纸钱别墅豪车,不如在生前力所能及的赡养;请再好的风水大师规划墓地,不如在生前整理老人的床铺积德。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薄养厚葬
小 调 查
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
“孩子出生选日子”
向长辈咨询
为即将出生的孩子选择出生的良辰吉日。
很多时候这种行为会对妈妈和小宝宝的身体产生危害。
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顺其自然不需要选择。
“吃好运饺子”
长辈咨询、网络调查的方式。
在饺子里放硬币,表示好运。
很不卫生,而且会硌到牙。
可以改放不同的馅儿,比如糖果。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辩一辩
观点一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 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还容易引起火灾,因此要禁止燃放。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辩一辩
观点二
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 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安。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你家及周边有放鞭炮的情况吗 如果有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放鞭炮呢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看法:
理由: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鞭炮中的火药在燃 放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这是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是一 种传统风俗。
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 祝愿!期盼新的一年会平平安安。
鞭炮会污染空气,还容易发生火灾。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出改变。
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素材:白岩松讨论鞭炮禁与放 其实是盼望年味回归
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阅读角
风俗的继承和创新
清明节的风俗
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吗?这些风俗需要我们去变革或者淘汰吗?
清明果
插柳
踏青
扫墓
放风筝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清明节的风俗
文明祭扫活动
清明节默哀
网络祭奠先烈
鲜花祭扫
清明节的风俗
2024年2月18日,贵州毕节市金沙县的王某某携带香蜡纸烛、火炮等祭拜用品到金沙县背水山一带祭拜先祖:祭拜途中嫌疑人王某某明知天气炎热且干燥的情况下,仍多次燃放火炮、点燃香蜡纸烛,最终引发火灾,导致背水山一带山林受损。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因涉嫌失火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办理中。
案例故事
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
文明过清明
一束鲜花、一盘水果,节约环保。既是对先人的最好尊重和怀念,又是割除陋习的体现。那些供扫墓时焚烧的纸扎迷信冥品看似“厚重”,却散发着封建迷信色彩。不仅易引发山火,破坏环境,而且助长奢华、攀比的不良习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奠风俗也在发生着新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
素材:[朝闻天下]文明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朗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被遗忘优良的风俗
重阳节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 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 日。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
插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
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
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
月20 日,重阳节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修订 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 保障法》把每年
农历九月初九定 为“老年节”。
阅读角
被遗忘优良的风俗
重阳节的寓意
被遗忘优良的风俗
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重阳节的寓意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祝福,也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继承。
登高望远
摆敬老宴
遍插茱萸
重阳节的风俗
赏菊辞青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节的风俗
素材:重阳节的风俗
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保护重阳风俗的意义
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保护和延续优良的风俗。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安幸 福。国家定义为“老人节”也是希望我们铭记这个节日风俗。重阳节倡导的是人们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保护重阳风俗的意义
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大家分头收集,开个重阳诗会吧!
活动园
重阳诗会
读诗谈感受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诗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读诗谈感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作为民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节徽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儿歌诵读
传统节日
素材:中国的传统节日
04
课堂小结
我国各地有不少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应该加以淘汰或者变革,而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05
作业布置
请回家后与家人交流诗中的不同风俗习惯,背一背,然后和同学们交流,并讲讲诗文背后的风俗故事!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06
板书设计
风俗的演变
不合符时代的风俗需要被淘汰
优良的风俗需要保留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让教学更有效
www.21cnjy.com
下节课,再见!/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
课题 风俗的演变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风俗的演变》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第三板块“风俗的演变”,从风俗的“淘汰”、“变革”、“保护”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变迁,并学会理性地对待不同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风俗发生了演变。我们应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该被淘汰;有些风俗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风俗的演变,并学会理性对待不同的风俗。教材首先从调查身边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切入,然后讨论存在争议的风俗,最后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优良风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科和社会实践对于中国的许多风俗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旨在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以此帮助学生成为家乡发展的关心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2.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
教学重点 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资料收集与整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新课 1.案例故事:男子彩礼30万致母亲喝百草枯事件 有一男子因结婚需要30万彩礼和母亲发生争执。其家中情况艰难,老两口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结婚已掏空家底,为小儿子结婚买房还借了不少外债,实在拿不出30万彩礼。儿子不仅不理解父母难处,还大吵大闹。母亲被逼无奈喝下百草枯,儿子事后后悔自责。 2.素材:“天价彩礼”引发血案! 3.彩礼作为传统婚俗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彩礼代表了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是家族之间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习俗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其核心意义往往是相似的,即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以及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经济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彩礼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不断演变,彩礼应当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物质的索取,更不应该成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4.小结并板书课题:我们当地的风俗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视频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齐读课题 用故事《男子彩礼30万致母亲喝百草枯事件》和视频《“天价彩礼”引发血案! 》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同时在阅读资料中初步了解到彩礼应当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物质的索取,更不应该成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二、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风俗的演变 1.文本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2.图片+文本学习:淘汰或变革的风俗 (1)“低俗闹洞房” “闹洞房”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亲友聚在一起闹一闹,本来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但如果闹过了,可就让传统习俗变了味。 (2)薄养厚葬 古人云:“日敬双亲一杯羹,胜过祭祀三牲贡”。借丧葬之事“斗富”“讲排场”,这种乡村文化的变迁有何意义?祭祀台上的果盘再香,不如在生前递上一个苹果;坟墓前浇芡再多的茅台,不如在生前端上一杯热水;烧再多的纸钱别墅豪车,不如在生前力所能及的赡养;请再好的风水大师规划墓地,不如在生前整理老人的床铺积德。 3.文本学习:小 调 查 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4.图片+文本学习: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 5.文本学习: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6.图片+文本学习:辩一辩 (1)观点一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 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还容易引起火灾,因此要禁止燃放。 (2)观点二 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 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安。 7.图片+文本学习:你家及周边有放鞭炮的情况吗 如果有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放鞭炮呢 8.文本学习: 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 9.图片+文本学习: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生1:鞭炮中的火药在燃 放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生2:这是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是一 种传统风俗。 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 祝愿!期盼新的一年会平平安安。 生3:鞭炮会污染空气,还容易发生火灾。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出改变。 10.素材:白岩松讨论鞭炮禁与放 其实是盼望年味回归 教学环节二:风俗的继承和创新 1.图片+文本学习:阅读角——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2.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吗?这些风俗需要我们去变革或者淘汰吗? (1)扫墓 (2) 踏青 (3)放风筝 (4)清明果 (5)插柳 3.文本学习: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4.图片+文本学习:文明祭扫活动 (1)清明节默哀 (2)鲜花祭扫 (3)网络祭奠先烈 5.图片+文本学习:案例故事——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 2024年2月18日,贵州毕节市金沙县的王某某携带香蜡纸烛、火炮等祭拜用品到金沙县背水山一带祭拜先祖:祭拜途中嫌疑人王某某明知天气炎热且干燥的情况下,仍多次燃放火炮、点燃香蜡纸烛,最终引发火灾,导致背水山一带山林受损。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因涉嫌失火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办理中。 6.图片+文本学习:一束鲜花、一盘水果,节约环保。既是对先人的最好尊重和怀念,又是割除陋习的体现。那些供扫墓时焚烧的纸扎迷信冥品看似“厚重”,却散发着封建迷信色彩。不仅易引发山火,破坏环境,而且助长奢华、攀比的不良习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奠风俗也在发生着新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 7.素材:[朝闻天下]文明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朗 8.文本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9.图片+文本学习:阅读角——重阳节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 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 日。…… 10.图片+文本学习:重阳节的寓意 (1)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2)重阳节的寓意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祝福,也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继承。 11.图片+文本学习: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望远 (2)摆敬老宴 (3)遍插茱萸 (4)赏菊辞青 (5)吃重阳糕 (6)饮菊花酒 12.素材:重阳节的风俗 13.文本学习: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保护和延续优良的风俗。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安幸 福。国家定义为“老人节”也是希望我们铭记这个节日风俗。重阳节倡导的是人们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14.图片+文本学习:活动园 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大家分头收集,开个重阳诗会吧! 15.图片+文本学习:重阳诗会 (1)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6.图片+文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作为民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17.文本学习: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8.素材:中国的传统节日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思考回答 指名回答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填写文本 交流文本 指名回答 补充回答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思考回答 交流回答 指名回答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独立填写 交流回答 指名回答 补充回答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视频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视频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观看图片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观看视频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思考回答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反思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诵读文本 体会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诵读文本 体会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文本学习 了解文本 感悟文本 诵读文本 体会文本 观看视频 文本向学生点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让学生认识到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风俗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小调查”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不仅对学生在调查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引导学生从名称、途径、主要活动、变革的理由和可能的替代性活动等方面着手调查。 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分析其弊病。 引导学生关注有争议的风俗。 “辩一辩”针对人们放鞭炮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和辨析不同的观点,从中识别支撑他们观点的依据。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两种不同的观点上,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放鞭炮是否要淘汰 阅读角以清明节为例,介绍其由来,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 主持人的话并不回避清明节传统意义上的祭奠功能,但落脚点放在了对文明祭扫理念的提倡。 开展过的文明祭扫活动 例故事——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奠风俗也在发生着新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 阅读角介绍了重阳节及其文化内涵。 知道重阳节的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重阳节的风俗 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保护优良风俗的意义。 活动园设计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开放性活动,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可将活动园与学校或者班级的其他日常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重阳诗会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小诗的形式总结,贴合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小诗,也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总结。
三、 课堂小结 我国各地有不少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应该加以淘汰或者变革,而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总结、归纳并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 布置作业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请回家后与家人交流诗中的不同风俗习惯,背一背,然后和同学们交流,并讲讲诗文背后的风俗故事!
五、 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六、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灵活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 不足之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足。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辨析、认识不同的节日风俗,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应尽量选择学生所熟知的风俗,并将其分为三类:需要变革或者淘汰的风俗、存在争议的风俗和不能遗忘的优良风俗。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风俗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