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七年级(下)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七年级(下)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七年级(下)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2.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3.仔细审题,公正作答,保持卷面整洁。
4.考生完成试卷后,请认真检查。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青春是生命中的黄金时期,以下做法有利于珍惜青春时光的是()
A.沉迷网络游戏,逃避现实困难
B.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律能力
C.抄袭作业应付,忽视知识积累
D.熬夜刷短视频,过度消耗精力
2.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下列行为中,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的是()
A.遇到挫折时,独自承受,拒绝求助
B.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
C.通过运动、写日记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
D.因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陷入自卑情绪
3.针对校园欺凌现象,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被欺凌时忍气吞声,避免冲突
B.向老师、家长或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C.召集朋友报复对方,以暴制暴
D.在网络上曝光对方隐私,进行“反击”
4.2025年2月,某地警方破获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涉案青少年因沉迷网络直播打赏而走上犯罪道路。这警示我们()
A.要拒绝网络,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B.要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C.遇到经济困难时,可通过盗窃解决
D.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5.青春期的我们应学会独立思考,以下行为体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是()
A.盲目追随网红潮流,购买同款商品
B.对老师的观点全盘接受,不敢质疑
C.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D.拒绝听取他人意见,固执己见
6.2025年3月,全国多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①能提升社会责任感
②是浪费时间的表现
③有助于培养奉献精神
④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面对青春期身体变化,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因身高矮小而自卑,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B.暴饮暴食,试图通过饮食改变外貌
C.注重仪表整洁,接纳并欣赏自身变化
D.过度关注外表,忽视内在品质提升
8.在集体生活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
A.坚持个人利益至上,不惜损害集体利益
B.无条件服从集体,放弃个人合理需求
C.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个人正当利益
D.逃避矛盾,既不关心集体也不考虑个人
9.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10.以下行为属于积极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是()
A.在班级群里散播同学的隐私
B.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
C.考试失利后,将试卷撕碎发泄情绪
D.在社交媒体上恶意攻击他人
11.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表现包括()
①渴望独立与依赖父母并存
②勇敢与怯懦交替出现
③闭锁与开放同时存在
④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小明的父母因工作调动要搬家,他担心新学校没有朋友而焦虑。小明应该()
A.封闭自我,拒绝结交新朋友
B.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新环境
C.要求父母放弃调动,留在原城市
D.通过网络交友,逃避现实问题
13.以下关于“止于至善”的理解,正确的是()
A.达到完美境界,无需继续进步
B.是一种精神境界,鼓励我们不断追求美好
C.是伟人的追求,普通人难以实现
D.只需关注自身,无需考虑他人和社会
14.2025年3月,某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清洁、社区服务等。这有助于学生()
①培养劳动习惯
②增强实践能力
③树立正确劳动观
④逃避学习任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当发现同学有早恋倾向时,正确的做法是()
A.在全班公开讨论,嘲笑对方
B.向老师举报,要求严厉处罚
C.私下沟通,提醒对方专注学业
D.传播谣言,破坏对方名誉
16.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以下行为体现法治意识的是()
A.为赶时间闯红灯
B.在图书馆大声喧哗
C.遇到纠纷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购买盗版书籍
17.2025年2月,某地法院判决一起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纠纷案,退还未成年人充值金额。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18.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
A.完全对立,无法调和
B.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C.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无需考虑个人
D.本质上是一致的,相互依存
19.面对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以下调节方法不恰当的是()
A.参加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
B.向父母或信任的朋友倾诉
C.长时间独处,自我封闭
D.学习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
20.小明发现学校附近有商家向未成年人售卖烟草,他应该()
A.视而不见,避免惹麻烦
B.拨打12315热线举报
C.召集同学去质问商家
D.在网络上曝光商家信息,进行“人肉搜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三个小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25年3月,某地警方破获一起电信诈骗案,犯罪团伙利用网络平台诱导青少年参与诈骗活动。部分涉案青少年表示,自己最初只是觉得“好玩”或“能赚钱”,并未意识到行为的违法性。
(1)结合材料,分析青少年参与电信诈骗的原因。(4分)
(2)从“增强法治意识”的角度,谈谈青少年应如何避免走上违法道路。(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七年级学生小芳最近很苦恼。她发现自己成绩不如从前,在班级演讲比赛中也表现不佳,于是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时,她看到网上许多“完美青春”的展示,更加焦虑,甚至不愿与同学交流。
(1)分析小芳产生苦恼的原因。(4分)
(2)如果你是小芳的好友,你会如何帮助她正确认识自己?(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25年3月,某中学组织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同学们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虽然有些累,但看到爷爷奶奶的笑容,觉得很值得。”
(1)结合材料,说明参与志愿服务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6分)
(2)除了关爱老人,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服务社会?(至少列举2种,4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BBCBC 6-10:CCCBB 11-15:DBBAC 16-20:CDDCB
21.(1)原因:①法治意识淡薄,对违法行为缺乏认识;②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盲目追求“好玩”或利益;③不良诱惑的影响,如网络平台的诱导。
(2)①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行为底线;②提高辨别能力,警惕网络陷阱;③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④遇到问题,主动寻求法律帮助。
22.(1)原因:①自我期望过高,过于关注成绩和表现;②受网络“完美人设”影响,产生不合理的比较;③缺乏正确自我认知,陷入消极情绪。
(2)①帮助她接纳自身优缺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②鼓励她发现自身优势,如善良、勤奋等;③建议她制定合理目标,逐步提升能力;④陪伴她参与集体活动,转移注意力。
23.(1)意义:①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②提升实践能力,锻炼沟通技巧;③增强同理心,理解社会需求;④体会到奉献的价值,激发内在动力。(2)方式:①参与社区环保宣传;②为贫困地区捐赠书籍;③担任校园文明志愿者;④参与公益募捐活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