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理纲要记要点1.秦汉时期,铁犁牛耕与精耕细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2.秦汉时期,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3.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4.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1.秦汉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农业 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②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 对其进行革新【选择性必修2·P4、P20】 手工业 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丝织品【选择性必修2·P21】货币 ①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后世长期沿用。 ②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选择性必修1·P87、88】赋役制度 ①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有口赋或户赋;汉代按不同年龄,征收口赋和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 ③财产税:(汉代)车船税、商人“算缗钱”、财产“税民资”、牲畜税等。 ④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选择性必修1·P93】户籍制度 ①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②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形成了封建国家的“ ”【选择性必修1·P99】 社会救济 汉朝设常平仓制度,调节粮价【选择性必修1·P102】2.秦汉时期的交通和对外交往(1)水陆交通 【选择性必修2·P69—71】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 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 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对外交往①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选择性必修1·P66】③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④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选择性必修3·P10】3.两汉的思想文化思想 大一统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 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华佗 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选择性必修2·P84】张仲景 提出辨证施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选择性必修2·P84】四大发明 造纸术 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概|念|阐|释|1.黄老之学: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的合称。其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应轻徭薄赋,勿夺农时,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治国的指导思想,为汉初经济发展,“文景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后来黄老思想由经世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祀等方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道教。2.编户齐民:齐,即平,齐民就是平民。户籍制度规定,凡是政府控制的户口,不论贫富贵贱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种户籍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3.庄园经济:在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以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以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形态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勃兴于西汉年间,并在东汉时期大大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巅峰。|以|图|证|史|[解读] 西汉形势图信息量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西汉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西汉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匈奴是西汉北部最主要的威胁;西汉的治理范围已经达到了南海等。|辩|证|看|待| 在张骞之前,中国与西域的交往早已存在,考古提供的证明所在多有。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丝绸之路依然从张骞开始 因为张骞代表汉朝,代表中国文明,尽管此前的交往确实存在,但不是以国家身份进行的,所以张骞的“凿空”意义无法取代。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历史,是“丝绸之路前史”,是张骞凿空的历史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当然归功于张骞,丝绸之路的开端,只能从张骞开始计算。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张骞“凿空”的具体内容,历史贡献正在于世界性。张骞出使前后的人类历史,长期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大航海以后发现的世界尚未进入人类的视野,在事实上形同虚无。因为自然条件的阻隔,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长期缺乏联系,相互了解有限。张骞出使之前,中国与西域的贸易联系是存在的,但短途贩运的贸易方式,影响了文化上的相知,以至于历史记载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张骞出使,在世界整体性的拼图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因为中国的加入,世界主要文明体终于联结起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世界文明获得了空前的交流渠道,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任何文明的发展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欧亚地区主要文明的交往与相知,其实质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体化,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互动发展阶段,人类的整体性获得空前的提升。——摘编自孟宪实《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读 从张骞到马可·波罗 》|群|英|图|谱|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思想家、学者。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并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史|学|研|究|教材表述由“独尊儒术”到“尊崇儒术”的转变有不少学者指出,汉武帝尊崇儒术而非独尊儒术。一方面,董仲舒并没有明确提出“罢黜百家”这个名词,而且儒家已经吸纳各派学说,各派学说也吸收了儒学养分,无法真正“罢黜”;另一方面,汉武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尊儒学为指导思想,同时也兼采各派,特别突出了法治,即所谓“外儒内法”。所以现行的统编教材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述为“尊崇儒术”。主题(一) 独具特色的两汉经济[史料探究]1.从汉武帝的统制经济政策看材料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国家企业”,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置“盐官”“铁官”负责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而是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并评价汉武帝的经济改革。2.从汉代田庄经济形式看 材料二 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特别是汉代重人轻地的赋役政策使田庄与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田庄具有相当的自给自足性,它有明显地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这是由田庄综合经营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它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但是,田庄综合经营的丰富产品和田庄主对财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汉代的政策又把它与整个社会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摘编自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史论形成] 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特点(1)体现了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2)客观上为商贾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改革内容具有兼顾性和可行性。盐铁专卖和币制改革,是针对经济资源中必须由国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加强中央财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均输平准”仅仅是国家参与商品流通、利润分配,并未禁止商人从事商品的贩运贸易。主题(二) 气势恢弘的秦汉思想文化[史料探究]1.从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看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国秦汉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2.从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看 材料二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摘编自张士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结果。3.从秦汉文化特征看材料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究3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史论形成]1.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 “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制约机制的设计 “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 “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 “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2.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1)特点统一性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尊崇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多样性 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先进性 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造纸术的改进等开放性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2)影响: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这是一个融合了多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系统,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显示出文化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主题(三) 丝绸之路[史料探究]1.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特点看 材料一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探究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特点,并概括丝绸之路的路线。2.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看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史论形成]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世界交往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贸易互惠、物种传播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广泛而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技术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冶铁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传播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题组(一) 秦汉的经济发展与巩固统一1.(2024·湖北高考)《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3·福建高考)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3.(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题组(二)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4.(2023·广东高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价值发掘]1.命题分析:高考对秦汉经济的考查,往往都落脚在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上。但近年高考有意回避这一内容,注重从历史前后联系的视角来进行命题。第1题从经济政策传承的视角命题;第2题、第3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前后联系的角度考查古代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尤其是第2、3两题,皆以地图创设情境命题,把具体的变化定位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上,让考生通过直观的数据,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可谓独具匠心。2.易错点拨:第4题的情境中命题者有意强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从而引导对材料信息内涵不甚理解的考生误选C项。这也警示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把题干读完再作答,切忌断章取义。(2024·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江南经济区”的变迁——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审答指导]一、审题要“准”二、析题要“透”本题在获取信息时,主要着眼点是两个地图的图例部分,要根据图例提供的角度进行“比较”。如范围、商业中心分布、交通主干道的变化等。在比较范围时,容易回答扩大或缩小,其实从大范围看,并没有明显的扩大或缩小,而是“重心”向长江中下游转移;在回答交通变化时,不能仅仅回答水路或陆路,无法概括其变化。要从更概括性的角度回答主次干道更加密集或水陆交通更为发达;在回答南方商业城市增多时,不要被图2图例“据点”所迷惑,因为图1中没有这一图例,因而无法通过比较得出“变化”的结论。从组织答案角度看,容易回答成小论文的形式。本题实质上是一个“伪开放性”试题,按常规题组织答案即可。第二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融通教材1.马钧 圆形方孔钱 编户齐民 2.(1)咸阳 3.中医理论 东汉 蔡伦主题探究主题(一)探究1 提示:措施:统一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评价: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为社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对后世王朝的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探究2 提示:特点:自给自足性;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交换。历史解释:汉代庄园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基本可以满足内部的绝大部分需求,“闭门成市”,使其具有鲜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一方面,汉代实行重人轻地的赋役政策,使田庄具有比较多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汉代往往采取货币租税形式,加之庄园主对财富增值的追求,这就使得庄园里的产品与市场发生较为频繁的联系。庄园的这些特点,使豪强地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增强了他们的实力,给东汉末年的割据埋下了隐患。主题(二)探究1 提示: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的需要。探究2 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探究3 提示:精神:“大一统”。价值: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主题(三)探究1 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探究2 提示: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对“标”训练1.B 2.D 3.D 4.A大题增分变化:①由汉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分)。②汉代江南经济区内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并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的特点(2分)。③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陆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2分)。体现趋势:①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②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2分)。③唐代江南经济区内(或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增强(2分)。1 / 12(共96张PPT)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第二讲理纲要记要点1.秦汉时期,铁犁牛耕与精耕细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2.秦汉时期,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3.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4.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CONTENTS目录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课时跟踪检测0304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1.秦汉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农业 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②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______对其进行革新【选择性必修2·P4、P20】马钧手工业 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丝织品【选择性必修2·P21】货币 ①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_____________,后世长期沿用。②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选择性必修1·P87、88】圆形方孔钱说明:凡铺灰底( )的教材相关链接,可一键链接教材原始语段(呈现教材原始语段,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粗疏和理解障碍问题)编户齐民说明:凡铺灰底( )的教材相关链接,可一键链接教材原始语段(呈现教材原始语段,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粗疏和理解障碍问题)2.秦汉时期的交通和对外交往(1)水陆交通 【选择性必修2·P69—71】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______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咸阳(2)对外交往①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选择性必修1·P66】③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④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选择性必修3·P10】3.两汉的思想文化思想 大一统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续表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__________的基础《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华佗 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选择性必修2·P84】张仲景 提出辨证施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选择性必修2·P84】四大发明 造纸术 105年,东汉______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医理论东汉蔡伦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概|念|阐|释|1.黄老之学: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的合称。其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应轻徭薄赋,勿夺农时,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治国的指导思想,为汉初经济发展,“文景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后来黄老思想由经世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祀等方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道教。2.编户齐民:齐,即平,齐民就是平民。户籍制度规定,凡是政府控制的户口,不论贫富贵贱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种户籍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3.庄园经济:在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以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以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形态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勃兴于西汉年间,并在东汉时期大大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巅峰。|以|图|证|史|[解读] 西汉形势图信息量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西汉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西汉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匈奴是西汉北部最主要的威胁;西汉的治理范围已经达到了南海等。|辩|证|看|待|在张骞之前,中国与西域的交往早已存在,考古提供的证明所在多有。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丝绸之路依然从张骞开始 因为张骞代表汉朝,代表中国文明,尽管此前的交往确实存在,但不是以国家身份进行的,所以张骞的“凿空”意义无法取代。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历史,是“丝绸之路前史”,是张骞凿空的历史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当然归功于张骞,丝绸之路的开端,只能从张骞开始计算。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张骞“凿空”的具体内容,历史贡献正在于世界性。张骞出使前后的人类历史,长期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大航海以后发现的世界尚未进入人类的视野,在事实上形同虚无。因为自然条件的阻隔,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长期缺乏联系,相互了解有限。张骞出使之前,中国与西域的贸易联系是存在的,但短途贩运的贸易方式,影响了文化上的相知,以至于历史记载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张骞出使,在世界整体性的拼图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因为中国的加入,世界主要文明体终于联结起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世界文明获得了空前的交流渠道,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任何文明的发展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欧亚地区主要文明的交往与相知,其实质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体化,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互动发展阶段,人类的整体性获得空前的提升。——摘编自孟宪实《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读?从张骞到马可·波罗?》|群|英|图|谱|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思想家、学者。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并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数智赋能:课前主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随机性抽查教材表述由“独尊儒术”到“尊崇儒术”的转变有不少学者指出,汉武帝尊崇儒术而非独尊儒术。一方面,董仲舒并没有明确提出“罢黜百家”这个名词,而且儒家已经吸纳各派学说,各派学说也吸收了儒学养分,无法真正“罢黜”;另一方面,汉武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尊儒学为指导思想,同时也兼采各派,特别突出了法治,即所谓“外儒内法”。所以现行的统编教材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述为“尊崇儒术”。|史|学|研|究|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02史料探究主题(一)独具特色的两汉经济1.从汉武帝的统制经济政策看材料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国家企业”,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置“盐官”“铁官”负责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而是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并评价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提示:措施:统一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评价: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为社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对后世王朝的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从汉代田庄经济形式看材料二 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特别是汉代重人轻地的赋役政策使田庄与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田庄具有相当的自给自足性,它有明显地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这是由田庄综合经营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它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但是,田庄综合经营的丰富产品和田庄主对财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汉代的政策又把它与整个社会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摘编自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提示:特点:自给自足性;与外部市场有一定的交换。历史解释:汉代庄园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基本可以满足内部的绝大部分需求,“闭门成市”,使其具有鲜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一方面,汉代实行重人轻地的赋役政策,使田庄具有比较多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汉代往往采取货币租税形式,加之庄园主对财富增值的追求,这就使得庄园里的产品与市场发生较为频繁的联系。庄园的这些特点,使豪强地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增强了他们的实力,给东汉末年的割据埋下了隐患。史论形成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特点(1)体现了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2)客观上为商贾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改革内容具有兼顾性和可行性。盐铁专卖和币制改革,是针对经济资源中必须由国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加强中央财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均输平准”仅仅是国家参与商品流通、利润分配,并未禁止商人从事商品的贩运贸易。史料探究主题(二)气势恢弘的秦汉思想文化1.从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看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国秦汉史》探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提示: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的需要。2.从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看材料二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摘编自张士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结果。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3.从秦汉文化特征看材料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究3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提示:精神:“大一统”。价值:建立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史论形成1.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 “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制约机制的设计 “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 “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 “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续表2.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1)特点统一性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尊崇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多样性 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先进性 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造纸术的改进等开放性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2)影响: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这是一个融合了多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系统,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显示出文化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史料探究主题(三)丝绸之路1.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特点看材料一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探究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特点,并概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提示:特点:连续性、继承性。路线: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看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提示: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史论形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1)世界交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2)贸易互惠、物种传播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中国。(3)科技交流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广泛而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技术进步乃至社会变革。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冶铁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4)宗教文化传播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0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标要求√题组(一) 秦汉的经济发展与巩固统一1.(2024·湖北高考)《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3·福建高考)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3.(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1.命题分析:高考对秦汉经济的考查,往往都落脚在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上。但近年高考有意回避这一内容,注重从历史前后联系的视角来进行命题。第1题从经济政策传承的视角命题;第2题、第3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前后联系的角度考查古代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尤其是第2、3两题,皆以地图创设情境命题,把具体的变化定位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上,让考生通过直观的数据,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可谓独具匠心。价值发掘√题组(二)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4.(2023·广东高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易错点拨:第4题的情境中命题者有意强调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从而引导对材料信息内涵不甚理解的考生误选C项。这也警示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把题干读完再作答,切忌断章取义。价值发掘数智赋能:真题分类汇编,2025各地市高考题持续跟进推送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04(2024·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江南经济区”的变迁——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审答指导一、审题要“准”二、析题要“透”本题在获取信息时,主要着眼点是两个地图的图例部分,要根据图例提供的角度进行“比较”。如范围、商业中心分布、交通主干道的变化等。在比较范围时,容易回答扩大或缩小,其实从大范围看,并没有明显的扩大或缩小,而是“重心”向长江中下游转移;在回答交通变化时,不能仅仅回答水路或陆路,无法概括其变化。要从更概括性的角度回答主次干道更加密集或水陆交通更为发达;在回答南方商业城市增多时,不要被图2图例“据点”所迷惑,因为图1中没有这一图例,因而无法通过比较得出“变化”的结论。从组织答案角度看,容易回答成小论文的形式。本题实质上是一个“伪开放性”试题,按常规题组织答案即可。三、答题要“范”变化:①由汉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分)。②汉代江南经济区内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并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的特点(2分)。③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陆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2分)。体现趋势:①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②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2分)。③唐代江南经济区内(或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增强(2分)。数智赋能:随堂阅读,提升史学素养课时跟踪检测05(说明:标 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助力老师讲评)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一、选择题1.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 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大量土地被少数军功受益阶层所占有,挤压了自耕农土地的数量,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汉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并不是为解决边患问题,排除B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需要通过土地的耕种技术和方式等精耕细作的措施,且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军功赏赐的官僚占有大量土地,若监管措施不利极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2.(2024·长沙二模)据《史记》记载,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张汤、黄老学派汲黯以及纵横家主父偃。这反映出汉代 ( )A.学术领域的争斗与动荡 B.治国理念的并蓄和包容C.官学延续了诸子的学说 D.儒学尊崇地位遭受冲击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史记》中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和学说都得到了重视和发挥,如法家、黄老学派和纵横家等,这表明汉武帝在治国上并不只依赖某一种学说或流派,而是对各种学说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故选B项;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到学术领域之间的激烈争斗或动荡,反而看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特别指出官学是如何延续或采纳诸子学说的,只是提到了汉武帝对各种学术流派的重视,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遭受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3.(2024·内江三模)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节日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多,节俗内容逐渐增加的发展过程。东汉,传统节日初步定型,部分节日延续两千多年都没有很大的变更。这反映了两汉 ( )A.中央集权程度较低 B.全国经济平衡发展C.社会精神生活丰富 D.形成了文化共同体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据材料“部分节日延续两千多年都没有很大的变更”可知,中国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于两汉时期,此时国家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即形成了文化共同体,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4.(2024·石家庄三模)“头会箕敛”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赋税繁重的成语。史书记载:“吏到其家,以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下列赋税制度与其记载最为接近的是 ( )A.口赋 B.“税民资”C.租调 D.“科差”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头会箕敛”意思是按人数征税,税吏到每户人家按人头数收谷物,用簸箕来收聚,口赋是按人头征收赋税,与“头会箕敛”较为接近,故选A项;“税民资”主要是对民众资产进行征税,与按人头征税不太一致,排除B项;租调是包括田租和户调,并非单纯按人头,排除C项;“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料和银两,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5.(2024·昆明三模)两汉时期,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两汉政治中较有特色的现象。这表明两汉 ( )A.主流思想影响政治 B.制度设计源于儒家经典C.学术论辩氛围浓厚 D.统治集团重视文化保护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武帝好《公羊》……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可知,这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体现,而材料“‘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两汉政治中较有特色的现象”则说明由于尊崇儒术,导致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领域,故选A项;汉代的制度设计是继承秦制的结果,主要源于法家思想,排除B项;学术论辩氛围浓厚只是表象,背后反映出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表明统治集团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而不是重视文化保护,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6.(2024·龙岩三模)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何此举 (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C.开启了郡国并行制度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这些数据为刘邦后来征发赋税和劳役提供了重要依据,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郡国并行制与收集秦朝律令图书无关,排除C项;汉朝并不是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7.(2024·郑州三模)西汉中期以前的墓葬多随葬鼎、壶等礼器;东汉中晚期,墓葬中则更多的是仓、灶、井、罐等生活实用器,鸡、鸭、犬、猪等家禽家畜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统治者生活奢靡 B.等级制度弱化C.儒学影响力增强 D.社会经济发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前的墓葬中随葬品多为礼器,东汉中晚期的墓葬则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墓葬风俗发生变化,故选D项;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主要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生活奢靡”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是述及东汉中晚期的随葬品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并没有述及“社会等级”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儒学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C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68.下表为《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据此可知,司马迁的史学写作 (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 B.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政治C.颠覆了传统的正统观念 D.开创了全新的史学的体例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沛公不好儒……未可以儒生说也”描述了刘邦(沛公)对儒生的态度和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刘邦的描写包含了批评的成分,反映了刘邦对儒生的不尊重和轻视;“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描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前夕的悲壮情景,司马迁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项羽的英勇和悲剧色彩,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悲剧英雄的同情,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存在明显的“扬项抑刘”倾向,这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司马迁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排除B项;“颠覆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史学体例的创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9.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了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排除B项;“司禾府印”涉及的是农业官员,并不能直观体现因俗而治,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D项。156789101112234131415√10.(2024·福州四模)下表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汉代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期 来源史前 采集天然矿物颜料、动物鲜血、植物颜料商周 提炼铜锡铅铁、铅白铁黄等汉朝 制作合成硅酸铜钡A.审美情趣的提升 B.剩余产品的出现C.墓葬规格的提高 D.生产技术的进步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从史前到汉朝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经历了从采集纯天然的颜料到逐渐提炼合成颜料,表明生产技术逐渐进步,故选D项;审美情趣是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追求,以及体现出的审美态度,材料只是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的变化,未涉及审美情趣,排除A项;墓葬葬具、壁画颜料来源的发展变化与剩余产品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墓葬规格的信息,排除C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1.(2024·潍坊二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据此可知,西汉 (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 B.华夏认同观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风备受推崇 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享乐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材料体现了西汉时期对巴渝人勇猛特质的欣赏,对巴渝舞军事寓意的肯定,及对这种舞蹈在宫廷与民间的推广,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选C项;材料未直接提到西汉对巴渝地区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据材料“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可知,巴渝舞传入中原地区,而非强调巴渝地区人民对华夏文化的深度认同或主动融入,排除B项;巴渝舞的流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号召力,而非奢靡享乐,排除D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2.《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在京城设立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贱买贵卖;因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派人督办盐铁事务,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 ( )A.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C.商业资本集聚效应比较显著D.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由材料“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农从事商品贸易,实行盐铁官营,这体现出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B项;“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强调了政府资本的聚集,排除C项;据材料“黎民重困”可知,民生问题是材料中的现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3.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控制商业营运,主要是政府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这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除C项;汉代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整体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排除D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4.(2025年1月·陕晋宁青高考适应性演练)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样性 D.连续性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借鉴该技术制作出建筑用的大土坯“胡墼”,至今北方地区仍然保留这种叫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故选B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5.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 ( )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据材料“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前,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统一货币的重量与式样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据“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可知,没有降低铸造货币的成本,排除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的重量与式样,有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选择题16.(2024·南昌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财产税 人头税土地 (亩) 产量 (石) 税率 粮价 (钱/石) 土地税 (钱) 刍稿 (钱) 更赋 (钱) 算赋 (钱) 口赋(钱)70 150 1/30 约80 约400 小于50 约3 450 最多60 至少240——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156789101112234131415材料二 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的租调制对汉代赋税所做的调整。(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曹魏的租调制。(10分)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材料二“以产量为标准……‘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得出,曹魏以定额田租取代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取代汉代的人头税;户口税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实物取代汉代的征收钱币。第(2)问,首先,正面评价租调制,据材料二“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得出,曹魏的租调制适应于战后社会生产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材料二“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得出,减轻了百姓负担,刺激人口增长;16156789101112234131415据材料二“曹操始制新科”可知,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权赋税收入;据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强势力,巩固了曹魏政权;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其次,分析租调制的局限性,据材料二“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可知,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利于人口流动;据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众负担没有真正减轻。16156789101112234131415答案:(1)调整:曹魏以定额田租取代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取代汉代的人头税;户口税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实物取代汉代的征收钱币。(2)评析:曹魏的租调制适应于战后社会生产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轻了百姓负担,刺激人口增长;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权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强势力,巩固了曹魏政权;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但是它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利于人口流动;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众负担没有真正减轻。16课时跟踪检测(四)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一、选择题1.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 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 )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2024·长沙二模)据《史记》记载,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张汤、黄老学派汲黯以及纵横家主父偃。这反映出汉代 ( )A.学术领域的争斗与动荡B.治国理念的并蓄和包容C.官学延续了诸子的学说D.儒学尊崇地位遭受冲击3.(2024·内江三模)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节日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多,节俗内容逐渐增加的发展过程。东汉,传统节日初步定型,部分节日延续两千多年都没有很大的变更。这反映了两汉 ( )A.中央集权程度较低 B.全国经济平衡发展C.社会精神生活丰富 D.形成了文化共同体4.(2024·石家庄三模)“头会箕敛”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赋税繁重的成语。史书记载:“吏到其家,以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下列赋税制度与其记载最为接近的是 ( )A.口赋 B.“税民资”C.租调 D.“科差”5.(2024·昆明三模)两汉时期,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两汉政治中较有特色的现象。这表明两汉 ( )A.主流思想影响政治B.制度设计源于儒家经典C.学术论辩氛围浓厚D.统治集团重视文化保护6.(2024·龙岩三模)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何此举 (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C.开启了郡国并行制度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7.(2024·郑州三模)西汉中期以前的墓葬多随葬鼎、壶等礼器;东汉中晚期,墓葬中则更多的是仓、灶、井、罐等生活实用器,鸡、鸭、犬、猪等家禽家畜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统治者生活奢靡 B.等级制度弱化C.儒学影响力增强 D.社会经济发展8.下表为《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据此可知,司马迁的史学写作 (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B.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政治C.颠覆了传统的正统观念D.开创了全新的史学的体例9.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0.(2024·福州四模)下表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汉代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期 来源史前 采集天然矿物颜料、动物鲜血、植物颜料商周 提炼铜锡铅铁、铅白铁黄等汉朝 制作合成硅酸铜钡A.审美情趣的提升 B.剩余产品的出现C.墓葬规格的提高 D.生产技术的进步11.(2024·潍坊二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据此可知,西汉 (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华夏认同观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风备受推崇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享乐12.《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在京城设立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贱买贵卖;因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派人督办盐铁事务,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 ( )A.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C.商业资本集聚效应比较显著D.民生问题受到官府重视13.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14.(2025年1月·陕晋宁青高考适应性演练)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样性 D.连续性15.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 ( )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6.(2024·南昌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财产税 人头税土地 (亩) 产量 (石) 税率 粮价 (钱/石) 土地税 (钱) 刍稿 (钱) 更赋 (钱) 算赋 (钱) 口赋 (钱)70 150 1/30 约80 约400 小于 50 约 3 450 最多 60 至少 240——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材料二 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的租调制对汉代赋税所做的调整。(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曹魏的租调制。(10分)课时跟踪检测(四)1.选A 据材料可知,汉初大量土地被少数军功受益阶层所占有,挤压了自耕农土地的数量,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汉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并不是为解决边患问题,排除B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需要通过土地的耕种技术和方式等精耕细作的措施,且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军功赏赐的官僚占有大量土地,若监管措施不利极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2.选B 《史记》中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和学说都得到了重视和发挥,如法家、黄老学派和纵横家等,这表明汉武帝在治国上并不只依赖某一种学说或流派,而是对各种学说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故选B项;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到学术领域之间的激烈争斗或动荡,反而看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特别指出官学是如何延续或采纳诸子学说的,只是提到了汉武帝对各种学术流派的重视,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遭受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选D 根据材料“部分节日延续两千多年都没有很大的变更”可知,中国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于两汉时期,此时国家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即形成了文化共同体,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4.选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头会箕敛”意思是按人数征税,税吏到每户人家按人头数收谷物,用簸箕来收聚,口赋是按人头征收赋税,与“头会箕敛”较为接近,故选A项;“税民资”主要是对民众资产进行征税,与按人头征税不太一致,排除B项;租调是包括田租和户调,并非单纯按人头,排除C项;“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料和银两,排除D项。5.选A 据材料“武帝好《公羊》……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可知,这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体现,而材料“‘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两汉政治中较有特色的现象”则说明由于尊崇儒术,导致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领域,故选A项;汉代的制度设计是继承秦制的结果,主要源于法家思想,排除B项;学术论辩氛围浓厚只是表象,背后反映出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表明统治集团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而不是重视文化保护,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6.选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这些数据为刘邦后来征发赋税和劳役提供了重要依据,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郡国并行制与收集秦朝律令图书无关,排除C项;汉朝并不是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7.选D 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前的墓葬中随葬品多为礼器,东汉中晚期的墓葬则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墓葬风俗发生变化,故选D项;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主要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生活奢靡”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是述及东汉中晚期的随葬品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并没有述及“社会等级”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儒学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C项。8.选A “沛公不好儒……未可以儒生说也”描述了刘邦(沛公)对儒生的态度和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刘邦的描写包含了批评的成分,反映了刘邦对儒生的不尊重和轻视;“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描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前夕的悲壮情景,司马迁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项羽的英勇和悲剧色彩,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悲剧英雄的同情,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存在明显的“扬项抑刘”倾向,这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司马迁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排除B项;“颠覆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史学体例的创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9.选A 据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了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排除B项;“司禾府印”涉及的是农业官员,并不能直观体现因俗而治,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D项。10.选D 从史前到汉朝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经历了从采集纯天然的颜料到逐渐提炼合成颜料,表明生产技术逐渐进步,故选D项;审美情趣是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追求,以及体现出的审美态度,材料只是墓葬葬具、壁画上使用的主要颜料来源的变化,未涉及审美情趣,排除A项;墓葬葬具、壁画颜料来源的发展变化与剩余产品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墓葬规格的信息,排除C项。11.选C 材料体现了西汉时期对巴渝人勇猛特质的欣赏,对巴渝舞军事寓意的肯定,及对这种舞蹈在宫廷与民间的推广,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选C项;材料未直接提到西汉对巴渝地区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据材料“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可知,巴渝舞传入中原地区,而非强调巴渝地区人民对华夏文化的深度认同或主动融入,排除B项;巴渝舞的流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号召力,而非奢靡享乐,排除D项。12.选A 由材料“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在产盐地置盐官,产铁地置铁官”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农从事商品贸易,实行盐铁官营,这体现出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B项;“大司农‘笼天下之货物’”强调了政府资本的聚集,排除C项;据材料“黎民重困”可知,民生问题是材料中的现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3.选A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控制商业营运,主要是政府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这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除C项;汉代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整体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大幅提升,排除D项。14.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借鉴该技术制作出建筑用的大土坯“胡墼”,至今北方地区仍然保留这种叫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故选B项。15.选C 根据材料“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前,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统一货币的重量与式样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据“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可知,没有降低铸造货币的成本,排除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的重量与式样,有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16.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材料二“以产量为标准……‘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得出,曹魏以定额田租取代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取代汉代的人头税;户口税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实物取代汉代的征收钱币。第(2)问,首先,正面评价租调制,据材料二“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得出,曹魏的租调制适应于战后社会生产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材料二“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得出,减轻了百姓负担,刺激人口增长;据材料二“曹操始制新科”可知,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权赋税收入;据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强势力,巩固了曹魏政权;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其次,分析租调制的局限性,据材料二“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可知,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利于人口流动;据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众负担没有真正减轻。答案:(1)调整:曹魏以定额田租取代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取代汉代的人头税;户口税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实物取代汉代的征收钱币。(2)评析:曹魏的租调制适应于战后社会生产凋敝、物资匮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轻了百姓负担,刺激人口增长;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权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强势力,巩固了曹魏政权;为后世的赋税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但是它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利于人口流动;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众负担没有真正减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 第二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pptx 第二单元 第二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docx 课时跟踪检测(四)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