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202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命题审题人: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高三年级命题中心组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1-16题,共48分,第II卷为17-20题,共52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本卷共计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西周时期,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铜器具有鲜明的草原地区风格。但其铜鬲上的夔龙形器耳是典型的中原风格,一些高等级贵族大墓中发现有成组的从中原地区直接输入的青铜礼器,包括鼎、簋、罍、壶、盉、尊等。这体现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B.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C.青铜制造业逐渐兴起 D.周朝疆域拓至辽西地区2.北魏拓跋氏在部落时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但当献文帝欲放弃幼子(孝文帝)而禅位于叔父时,却遭到宗室的激烈反对,宗室认为“父子相传,其来久矣”“皇储正统,圣德夙章······愿深思慎之”。据此可知,北魏政权( )A.完成了封建化 B.具有汉化改革的基础C.摒弃了旧习俗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3.唐贞元三年,时值丰年,米粟价平,德宗诏令和籴(即政府出资收购粮食)。农民说现在两税之外杂税更多,和籴强取且运输艰辛,并且两税法虽“定税计钱”,实则“折钱纳物”。陆贽、韩愈也认为绢价下跌,致百姓折纳负担剧增。这说明()A.两税法推行致物价持续走低 B.政府举措背离经济调控初衷C.货币计税加重百姓经济负担 D.实物纳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4.下面是唐宋宰相出身统计表。唐宋时期宰相出身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高宗朝,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为右相”。-《旧唐书》“唐玄宗时,郭元振、薛讷、李适之等“咸以立功边陲,入参钧轴”。-《大唐新语》宋代 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北宋宰相一览表》A.唐宋政治与社会发生变迁 B.社会阶层流动日趋加速C.宋代官员的素质高于唐代 D.人才选拔方式趋向成熟5.忽必烈在规划营建大都时,附会和重现《周礼》中的都城形态,先确定大都的中心点构筑中心台,再沿着中心台向南的轴线方向,在轴线南面布置了皇宫,在皇宫与中心台之间布置了街市,在大都东西两侧布置了太庙和社稷坛。忽必烈意在()A.承袭华夏文化传统 B.彰显元朝的中华正统地位C.推动蒙汉民族交融 D.推动营建城市制度的完善6.1567年隆庆帝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航线。这()A.促进了商业资本的集聚 B.开辟了海外贸易航线C.削弱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D.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7.1865年,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的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它的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料基本依赖进口,它还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操作及学习机器,因有专业技能,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这表明江南制造总局()A.具有明显官督商办性质 B.带有近代工厂制度特征C.较高利润提升工人待遇 D.实现了明清工场的转型8.1913年“宋教仁案”中,中华民国参议院依据《临时约法》对袁世凯提出弹劾,司法机构独立调查案件。这一过程中,普通公民开始关注议会辩论、司法审判的公开性,并通过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这可用于说明《临时约法》的实施()A.防止了袁世凯专权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C.推动了民主化实践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9.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行的《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提出了“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要求“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并就农村经济、战时税制、交通整理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国民政府此举旨在()A.准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向战时“统制经济”迈进 D.集中力量应对日军“囚笼政策”10.毛泽东曾指出:“维持了私营工商业,第一维持了生产;第二维持了工人;第三工人还可以得些福利······目前发展私营工商业,与其说对资本家有利,不如说对工人有利,对人民有利。”由此可知,建国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为了()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恢复11.下图为1978-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变迁图。(注: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中1978至1990年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反映出()A.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免征农业税取得成效 D.经济改革的渐次推进12.8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中亚突厥帝国与中华帝国四大势力并立的局面不复存在,拜占庭帝国与中国也随之疏远,唐朝在中亚的势力逐渐萎缩乃至最后放弃西域。这主要是由于( )A.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B.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C.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D.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3.英国从17世纪开始征收蔗糖进出口差别关税,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的税率较轻,而对外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蔗糖的税率较高。1846年,议会承认所有外国糖的平等,并逐年减少税率,最终于1854年正式废除这项政策。这说明英国()A.调整政策适应经济发展 B.改变自由竞争经济政策C.放缓对外殖民扩张步伐 D.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14.下图是1901年作于美国的一幅漫画。漫画信息反映了()A.美欧实力对比发生逆转 B.美元霸权地位的强势C.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 D.美国控制拉美的意图15.1895年,何塞·马蒂呼吁:“被压迫的拉丁美洲人民,必须用革命的烈火摧毁殖民者的锁链!”1909年,甘地在演讲中提到:“我们并非与英国为敌,而是反对其不公正的统治······若他们继续践踏我们的权利,印度将用“坚持真理'和“非暴力'的方式捍卫尊严。”这反映了当时民族解放运动(-)A.斗争目标从反殖民转向反封建专制 B.领导阶层由精英转向无产阶级政党C.斗争策略与道路呈现出多样化选择 D.运动范围从区域孤立走向国际联合16.某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知识,还利用虚拟技术复现历史史实,更采用互动方式来展现文物、作品的全部内涵及历史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科技成果保障了人类文化多样化 B.信息革命有助于人类文化共享C.合作共赢日益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D.社会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第II卷(本卷共计52分)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18年主持兴建的礼仪之都,核心为一条仪式轴线“亡者大道”,轴线终点是阿帕达纳宫,使者沿着“亡者大道”向皇帝献礼。阿帕达纳宫采用高台基与巨型埃及廊柱,阶梯式台基高达15米,象征着“人间天堂”,阶梯浮雕吸收两河流域的叙事风格,由上至下分为三层,地位最高的米底人位于第一层,每层的网格里是不同民族的行省使臣献礼场景。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焚毁该城,主要焚毁象征波斯王权的建筑,保留了部分浮雕。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斯波利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摘编自李零《波斯笔记》材料二下图为明代北京中轴线,南北走向,全长7.8公里,是都城规划的核心。朱棣迁都北京后,以元大都为基础扩建紫禁城,确立“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布局,中轴线建筑严格对称,以黄瓦红墙彰显等级秩序,街道纵横如棋盘,构建“天子居中以治天下”。2023年,北京中轴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至今仍是活态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连续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斯波利斯遗址的史料价值。(4分)(2)有学者认为,波斯波利斯体现了以“力”治国的理念,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以“礼”治国的理念。根据材料,评析这一观点。(8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5年毛泽东发表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提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1926年1月,毛泽东参与起草的《关于宣传决议案》中指出:“凡本党能纂述书籍、小册子、编辑论说、拟就宣言和口号的党员,都应参与宣传部的工作。凡不能亲身参加宣传部工作的著作家或新闻记者,应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做宣传的工作。”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一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毛泽东说:“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摘编自丁柏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材料二美国传播学学者罗杰斯曾说,宣传标语“所提出的内容、实现的目标必须和受众者的愿望和信念尽量一致”。基于抗战时期的标语口号宣传实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四大类标语口号(见表2)。表2类型 部分的标语口号动员民众参与抗战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不打退日寇,誓不还乡”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普及战时民众教育 “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一面打仗,一面学习”“充实精神生活的内容”团结抗战争取胜利 “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实施革命军人精神教育”“提高政治自觉,防止逃兵”“严守纪律,服从命令”“为抗战而死,精神不死。宁为忠诚鬼,不做亡国奴”-摘编自张杰《抗战时期中共标语口号意识形态宣传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宣传思想。(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抗战时期“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标语口号,并结合这四大类标语口号论证罗杰斯的观点。(8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03年,哥伦比亚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将巴拿马地峡建造运河的权利转让给美国,但哥伦比亚议会拒绝批准这一条约。美国转而积极“支持”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的运动。同年11月,巴拿马在美国的纵容下,宣布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当哥伦比亚出兵镇压时,美国便派兵在巴拿马登陆,阻击哥伦比亚军队。就在巴拿马宣布独立的同时,美国胁迫巴拿马签订了海-比诺-瓦里亚条约,使美国单独获得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和永久租让权、驻扎军队的权利。-摘编自陆晨明《巴拿马运河的兴建与掠夺》材料二1976年1月,巴拿马代表团访问古巴,在两国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呼吁,所有的拉美人民和政府必须一起努力,才能尽快根除拉美存在的新老殖民主义痕迹。与此同时,美国刚刚摆脱石油危机(1973-1974)的冲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运河问题上,如果美国和巴拿马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那么极有可能将巴拿马送入苏联的怀抱,这将极大损害美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1977年9月17日,美巴两国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新条约:美国将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于2000年前还给巴拿马。-摘编自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背景及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拿马运河新条约》签订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书名及作者 简介《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美】斯文·贝克特 本书以棉花为线索,展现了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和工业革命重塑世界秩序的全过程。《糖史》季羡林 本书以蔗糖为载体揭示了全球文化交流史,梳理了古代中印糖业的技术互鉴,展现了蔗糖在东方和拉美国家的传播与演变。《咖啡:全球历史》 【英】乔纳森·莫里斯 本书阐述了以咖啡为主角的全球史,解释了咖啡由野生植物变成经济作物的前因后果,剖析了咖啡经济成功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英】艾伦·麦克法兰 本书以茶叶为线索重构全球文明互动史,展现了茶叶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塑造印度种植园经济体系,重塑西方社会文化的过程。请以“小商品与大时代”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202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A B A B C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D C B二、非选择题17.(12分)(1)波斯波利斯遗址属于实物史料与建筑遗址,包含建筑遗存、浮雕等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波斯帝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可用于研究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筑特色,作为波斯帝国的礼仪之都,生动反映了波斯帝国的统治策略与社会治理特点;波斯波利斯的阿帕达纳宫采用高台基、巨型廊柱和阶梯浮雕,融合埃及、两河流域等多元风格,体现了帝国对文化的包容与重构,可用于研究波斯帝国的民族关系与文化政策;可与文献史料相印证用于研究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对理解波斯帝国的兴衰具有重要价值。(每点2分,共4分)(2)示例一:评析:我认为波斯波利斯和北京中轴线体现的“力”与“礼”不同治国理念的观点具有合理性。波斯波利斯通过阶梯式高台基、巨型廊柱等宏大工程具有威慑力,彰显王权至高无上,符合“以力服人”的逻辑;波斯波利斯浮雕中,使臣献礼场景强调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的统治,阶梯分层体现等级化的军事霸权,具有鲜明的武力象征;波斯波利斯被亚历山大焚毁王权建筑的暴力结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依赖武力维系统治的弊端。北京中轴线通过“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空间布局,体现儒家“礼”对空间秩序的规范;黄瓦红墙、建筑形制的差异,彰显“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其礼治理念延续至今,体现“礼治”框架的制度弹性。结论:该观点从建筑特点分析波斯帝国与古代中国的治理哲学差异具有合理性,但该观点仅从建筑这单一角度对比分析治国理念的不同,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从多角度分析避免绝对化。示例二:评析:我认为该学者“波斯波利斯和北京中轴线体现的“力'与“礼不同治国理念”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补充史料辩证分析。波斯波利斯通过阶梯式高台基、巨型廊柱等宏大工程,浮雕中的民族等级差异等体现了波斯帝国“以力服人”军事霸权,建筑风格更强调“力”。但波斯波利斯的浮雕建筑吸收了埃及、两河等多文明元素,体现了文化包容与整合的特点。(波斯帝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通过修建道路、设立驿站等措施,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治理过程中也采用了尊重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的怀柔政策。)北京中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空间,规范整齐的空间布局彰显“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中国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北京中轴线更重视“礼”构建秩序,但皇城居中的布局也体现“居中为尊”的特点,凸显了皇权的威严,彰显皇权至上。结论:综上所述,波斯波利斯和北京中轴线有差异也有共同点,应辩证分析。两个建筑都体现了“力”与“礼”的结合。(评分建议:观点1分、波斯波利斯遗址与北京中轴线一个角度3分、总结1分,共8分)18.(14分)(1)思想:宣传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是服务革命的重要宣传武器;宣传工作要深入农村和工农群众;组建并充实党的宣传队伍;宣传内容要简单易懂;宣传要尊重事实,从而赢得群众的支持。(6分,任答3点)(2)口号:“减租减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多耕一分地,多收一斗粮”实行节约运动,戒绝奢侈生活”“加紧国防经济建设”“精兵简政”等。(2分,任答2点)论证:中共的标语口号充分了解宣传对象的政治需求,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等口号顺应了民众抗击日寇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愿望;“减租减息”的口号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抗战积极性;“一面打仗,一面学习”的口号普及战时民众教育,彰显了自强不息的国民精神。(6分,言之有理即可)19.(14分)(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扩张需求强烈;巴拿马地峡地理位置重要,开凿运河具有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哥伦比亚政府财政困难,为美国获取运河权利提供了机会。(4分)方式:支持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武力干涉哥伦比亚内政;胁迫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4分)(2)影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了巴拿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殖民斗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巴关系;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分)20.(12分)示例:棉花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技术革新的核心领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从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与此同时,印度传统棉纺织业在殖民政策下被摧毁,印度被迫成为现代棉纺织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消费市场。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欧洲人在美洲广泛建立棉花种植园,并通过黑奴贸易为种植园经济补充劳动力。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综上,棉花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重塑了生产组织形式,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论题参考:可以任选一种商品进行阐述,如“丝绸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棉花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咖啡经济折射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两面性”。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阐述,如“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商品流动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商品交流折射出世界联系的加强”。立论可以基于近现代史,也可以基于古代史;论证可以运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论题3分,阐述6分,结论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