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间词语六则》课件(共3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人间词语六则》课件(共3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人间词话 六则
大家看这四张登山照片,像不像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100多年前,王国维先生就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了人生奋斗的三个阶段。让我们翻开《人间词话》,看看这位大师如何用诗词诠释人生哲理。
目 录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文本分析

深入探究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他早年钻研西方哲学,深受康德、叔本华影响,后将中西学术融会贯通,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
作者介绍
其代表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经典理论。此外,《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著作亦具有深远学术影响。
1925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27年投湖自尽,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遗言,其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至今仍为后世敬仰。
创作背景
《人间词话》诞生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转型期,王国维在深入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论,以革新的学术眼光重新审视词体艺术。面对清代词学渐趋僵化的困境,他突破传统词话的琐碎评点模式,提出以"境界"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强调艺术应直抵生命本质。这部完成于1908-1909年间的著作,虽采用传统札记形式,却蕴含着现代学术思维,既体现了作者个人的词体创作体验,又回应了时代对文学价值的追问,成为中国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作品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创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是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优劣 何遽 津渡 干百度 憔悴 蓦见
阑珊 忖度 独伫
东施效颦
(liè)
(jù)
(jīn dù)
(dù)
(qiáo cuì)
(mò)
(lán shān)
(duó)
(zhù)
(pín)
梳理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六则
开宗明义,提出主张,词以境界为最上。
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认为这是理想派与现实派的不同。
境界有大小,但不以大小来区分优劣。
探讨人生境界。
在评论诗词的同时,着重探讨创作者的品格修养与创作方法。
整体感知
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文章主张)是什么?
“境界”说
《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一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意译:一首词是要以有没有境界为最高标准的。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而然出现有名的句子。五代、北宋的词(风格、格调)独特的原因就在这里。
“境界”
是在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
境界=景(外在形象)+情(内在感受)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举例对比:
有境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无境界:"梨花院落溶溶月"(仅写景)
文本分析
境界: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格:高雅的艺术品格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二则)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意译: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文本分析
如何理解“造境与写境”?
造境:
虚构(想象)
浪漫主义
写境:
写实(摹写)
现实主义
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胡编乱造
对生活加以提炼,不可照搬
艺术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
例: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
艺术处理:铜人流泪(拟人化想象)
情感内核:历史沧桑感
典型造境作品
文本分析
例: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艺术特点:细节刻画
社会价值:反映民间疾苦
典型写境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起舞弄清影"
现实基础:月下独舞
理想升华:羽化登仙感
融合案例
文本分析
(第三则)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意译: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怎能认为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境呢 “宝帘闲挂小银钩”怎能认为就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文本分析
第三则提出了什么样的美学观点?
诗词的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把诗词境界的大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儿女情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家国大义
文本分析
(第四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意译: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种语句,如果不是大词家、大手笔,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就用这种意思解释以上几首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
文本分析
结合第四则内容,谈谈你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三种境界的理解,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处于哪种境界,有什么体会?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乃是对理想之寻觅与憧憬。初入中职院校,面对专业发展与人生道路之迷茫,却已开始思索并探求目标,恰似此境。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彰显对理想之执着追求。为精通专业知识,奋力克服难关,不懈提升自我,犹如备赛技能,刻苦训练,无畏艰辛,正处此境。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理想实现之喜悦。经不懈努力,终获佳绩,或于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此刻之欢愉,无以言表。此番三重境界,恰似人生求学之路,从迷茫到执着,终至成功之喜悦。
文本分析
(第五则)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意译: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迈。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俩写词的风格,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一般的照搬照抄,效果会适得其反。
文本分析
如何理解“东施之效捧心”
即东施效颦(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文本分析
苏轼词自成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与人品一致,以诗为词,诗词一体,重在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虽历经宦海沉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的词作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文本分析
(第六则)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意译: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
文本分析
如何理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进行分析
“入乎其内”,乃诗人深潜生活,对万物感触至深。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细腻勾勒山居秋夜之幽美,尽显其对自然之敏锐洞察与挚爱,此乃“入乎其内”之真谛。“出乎其外”,则是诗人超然物外,以豁达之眼观世。诗中宁静祥和之山居图景,寓含王维远离尘嚣、渴求心灵宁静之向往,彰显其超脱之境,是为“出乎其外”。两者相融,诗作既具鲜活描绘,又含深邃意境,韵味悠长。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结合第四则内容,谈谈你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三种境界的理解,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处于哪种境界,有什么体会?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对理想的寻觅与期待,在学习中,比如刚进入中职院校,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和人生方向充满迷茫,但开始思考并寻找目标,就处于这一境界;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了学好专业知识,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像为了准备技能比赛,刻苦训练,不怕吃苦,就是在这一境界;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理想达成后的喜悦,当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或者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时,就能体会到这种成功的喜悦。
深入探究
请从所学诗词中,找出分别体现 “造境” 和 “写境” 的作品,并分析其特点。
体现 “造境” 的如李贺的《梦天》,诗中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描绘出奇幻的月宫景象,充满想象,是作者主观虚构的境界。体现 “写境” 的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真实地描写了卖炭翁的生活和外貌,反映了社会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描绘。
深入探究
王国维的 “境界说” 对我们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有什么启示?
启示我们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时,要关注作品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如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刻的主题,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或社会的问题,就像古典诗词中的境界一样。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主题深度等方面去分析其境界,提高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写作特色
1.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王国维创造性地将古典诗词理论与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境界说"体系。他以传统诗话的札记形式为载体,融入叔本华哲学等现代思维,如用"造境/写境"对应"理想/现实"的创作方法,使深奥理论通俗易懂。这种中西合璧的写作方式,既保留了中国文论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学术的思辨性。
写作特色
2. 凝练而形象的表达艺术
全文以简练文言写成,善用比喻和诗词意象阐释抽象理论。如用"雾里看花"喻"隔","灯火阑珊"喻顿悟,将美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画面。每则短则十余字,长不过百字,却包含完整理论单元,体现"微言大义"的写作智慧,堪称学术写作的典范。
3. 严密的隐性逻辑结构
六则看似独立,实则存在深层体系:首则确立"境界"核心,继而展开创作论(造境/写境)、鉴赏论(隔/不隔),最终回归"真感情"本质。这种"总—分—总"结构,通过诗词例证自然衔接,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特别适合中职生理解文论思维。
课堂总结
本次课堂通过对《人间词话 六则》的研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理论。教学中重点解析了"造境与写境""有我无我之境""人生三境界"等核心概念,借助古典诗词与现代职业案例的对照,使学生既领略了传统文论的精妙,又认识到其在专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课堂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跨专业迁移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实现了文学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特别是将"三境界说"与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了"技能成长需要持续精进"的认知,为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生动范例。
谢谢 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