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课题名称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类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区分哲学的基本派别
教材分析 内容定位:本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体系的逻辑起点,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构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教材通过“追问世界本原”与“探究思维规律”的议题,引导学生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辨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终落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教学价值:本课既承载哲学史的知识传承功能,又肩负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培育使命。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案例(如荀子“天行有常”与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框架,为后续学习唯物论、认识论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但对哲学存在“抽象难懂”“脱离实际”的误解。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和历史情境,破除误解,帮助学生建立哲学与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对中外哲学家思想碎片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性认知,易将哲学等同于“名人名言集锦”或“心灵鸡汤”。对“世界观”“方法论”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化表达层面,难以区分哲学与常识的界限。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从生活实践和哲学研究认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
科学精神: 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公共参与: 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几种形态。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 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大屏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1.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整体感知】 展示第一课逻辑框架,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情境探究:展示西游记中的天庭和中国古代的早朝图片 教师提问:“西游记的天庭是真实存在的吗?它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像这种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属于什么范畴?” 学生自由发言 情境引入: 教师总结:思维和存在的含义 练习巩固:下列词语哪些是思维哪些是存在? 1.1.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例如: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意思是天道(自然规律)是恒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 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②“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注意:不能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有没有同一性: 例如: ①可以知,人之性也;凡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意思是: 人有认识的能力,物体有可被认识的性质。指万事万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 【注意:不能说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1.2.2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 学生:学习计划 学习实际 教师:教学计划 教学实际 国家: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形势 农民:耕作的计划 耕作收获 医生:处方 病情 总结: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 探究:哲学家在进行哲学研究时:必须首先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再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总结: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看) 1.2.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情境探究】 观点一:有人认为唯物主义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物质享受,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虚荣、爱财等; 观点二:唯心主义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追求美德和信仰。 思考:你同意上述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展开。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二、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 气、火、土等。 (2)进步性: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本质上是正确的。 (3)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4)典型观点:水为始基,五行说、形神说、阴阳说、活火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把近代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2)进步性: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局限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知识拓展】 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人是机器)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小结: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三、唯心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小结: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练习巩固】以下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中的哪种基本形态? 1. “心想事成”。 2. 万物的本原是“火”。(赫拉克利特)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4.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伽森狄) 6.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7.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思考探究】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无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或多或少有着借鉴意义。 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本课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还需要再斟酌,将重点知识再细化讲解。 2、学生可能因哲学抽象性产生畏难情绪。可以增加生活化案例占比,如用“游戏通关”类比哲学思维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