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区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为5页至8页。考试实行开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 早期人类起源 B.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 冶炼技术水平 D. 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2. 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 反映了中因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 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 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 体现出贫富差距的显著
3. 《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 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 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C. 王室衰微,诸候争霸 D. 经济凋敝,人口锐减
4. 唐朝诗人刘禹锡作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这诗句描写的是( )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科举放榜后的盛况
C. 长安的节日气氛 D.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5. 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城市商业繁荣 C. 民族关系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6. 元朝统治者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一做法有利于管辖空前广阔的疆域。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刺史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7. 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 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B.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C. 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8.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写到:在改革方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惊险一跃”。材料反映的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 “平均地权” B. “实业救国” C. “自强求富” D. “扶清灭洋”
10. 英国的《泰晤士报》某日报道:“天子已经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家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个共和国”。这篇报道评论了( )
A. 洋务运动的影响 B. 戊戌变法的成果
C. 辛亥革命的影响 D. 北伐战争的结果
11.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创办报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下图所示报刊( )
A. 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 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办
C. 是宣传先进思想的载体 D. 推动国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12.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被誉为“中国将帅的摇篮”。这所军校创办的初心是( )
A. 推翻清朝,挽救民族危亡 B. 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
C 团结抗日,实现民族解放 D. 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和平
1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加紧封锁和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发展生产。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大生产运动( )
A. 解决了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 B. 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C. 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 D. 粉碎了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
14. 张謇说:“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 )
A 重视教育事业 B. 增强军事实力 C. 发展社会经济 D. 解放人们思想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举措目在( )
A. 巩固新生政权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调整生产关系 D.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16. 如今,粒粒晶莹抱作一团的石榴籽。成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象征。下列为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一国两制”的构想
17. 1954﹣1956年,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还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对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解读正确的是( )
A. 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交
B. 尼克松访华后与西方大国关系改善
C. 得益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8. 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
A. 抗美援朝精神 B. 铁人精神
C. 红旗渠精神 D. “两弹一星”精神
19. 胡夫金字塔尖顶高耸,直指天空,象征法老与太阳神的联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拟自然山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两种建筑风格反映了( )
A. 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利用 B. 建筑技术上的一致性
C. 建筑功能均强调军事防御 D. 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20. “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这成为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该材料反映了( )
A.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整体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B.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C. 新航路开辟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发展
D. 文艺复兴运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力量
21. 《剑桥日本史》描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采用太阳立法、星期天休假日,并规定双排扣长礼服的西方服饰为正式场合的标准盛装。”这表明,明治维新( )
A. 发展近代教育 B. 提倡“文明开化” C. 建立新式军队 D. 推行地税改革
22.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开始
B.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C. 1862年,林肯政府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1921年,苏维埃俄国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3.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最重大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为了完成“首要任务”,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实行“以工代赈”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4. 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战后敌手,在世界局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相继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爆发了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国际冲突。其相同背景是( )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美苏两国冷战对峙 C. 欧洲走向一体化 D.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5. 自1948年联合国发起维和行动以来,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共有71次。截至2023年9月,联合国仍在进行的维和行动有12项,轨迹覆盖了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该材料旨在强调联合国( )
A.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B. 助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 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快速发展
D.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第II卷
本卷共3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①劳动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以及人们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②水利灌溉事业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在那个列国争霸的时代,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哪个国家实行变法,采取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新制度,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上层建筑,哪个国家就能实现国家富强,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玉米,原产地美洲,一般认为15世纪传入中国。清初。因其产量高、可在山地种植、耐旱等特点,最初作为“救荒作物”大量种植。到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人口激增,人地关系紧张,玉米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上升,在一些山区甚至超过了传统作物。同时,也由于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一些山区“深林剪伐殆尽”。
——摘编自倪玉平《清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划线语句涉及的相关史实。说明技术进步与变法改革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对清代推广玉米种植进行评价。
27. 弘扬中国精神,创新中国发展模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维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舍身为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百余年来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造中国、改造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建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和实践价值》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第一阶段: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阶段:1949—1978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阶段:1978—2012年 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道路可以有多样化选择,不仅仅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可走……丰富了人类对现代化的观念认知,激励了各国建设现代化的信心热忱。中国式现代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年发展成就,释放发展动力与保存发展潜力方面的经验,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提出更切合发展中国家现实需要的经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构了发展理念,创造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共同发展、共同解放的新高度。
——摘编自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分别开辟了怎样的道路?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进行哪些大胆探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列举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贡献。
28. 火车和铁路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车作为一种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快速便捷的特点缩短了运输的时间,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铁路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随着铁路交通网络的大体建成,英国在高速“奔跑”和滚滚浓烟中进入了“铁路时代”。
——摘编自徐凤丹《工业化时期英国铁路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铁路时代”,先后成功地铺设了五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内战后百废待兴,美国政府为了增加就业。改善经济,通过赠送土地、减免税收等措施,大力推动了铁路的发展。这一时期各项技术发明纷纷问世,钢轨取代铁轨提高了路轨的耐久性和载重量,空气制动阀和连续信号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铁路运行的安全系数。
——摘编自张敏《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及影响》
材料三 铁路的出现,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还进一步教会了人们遵守时间和纪律,守时守纪成为现实生活的准则。火车车厢内,不同阶层的人同处一室,贵族、商人、工人并肩而坐,这种共处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为平等意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
——摘编自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铁路时代”开始的标志。这一时期为火车提供动力的机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美国铁路大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铁路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河北区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为5页至8页。考试实行开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A
第II卷
本卷共3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史实: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关系:技术进步推动变法改革,变法改革促进技术进步。
(2)原因:优良品种的种植与推广;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提高;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南方社会安定;自然条件适宜等。
(3)评价:玉米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饥荒问题;但大面积开垦山地种植玉米,破坏了原有自然植被,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27题答案】
【答案】(1)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两者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2)探索: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3)贡献:丰富了人类对现代化的观念认知;激励了各国建设现代化的信心热忱;提出更切合发展中国家现实需要的经验方案;重构了发展理念,创造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将人类文明推进到共同发展、共同解放的新高度。
【28题答案】
【答案】(1)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蒸汽机。
(2)美国内战后维护了国家统一,为铁路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工业革命的扩展;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等。
(3)货物运输量增加;出行速度提高;增强了民众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促进了民众的平等意识;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