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重视核心素养的涵育,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内容,涵育核心素养应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努力方向。在把握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师生共同探究,则是我们实现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二、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嬗变为工业文明的里程碑。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工业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工人运动由此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本课教材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内容。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勾勒出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及其时代面貌。其中两次工业革命被作为一个整体来阐述,表述为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进程在初中历史中都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教学中可以相对简要地回顾和梳理。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它既呼应本课标题——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又下承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科书从工业对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这些影响。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一重要史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了避免与初中课程学习的雷同和重复,本教学设计借助工业革命的典型之物,以新的视角展开对工业革命的观察和探讨。同时,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因而基于高中生更高的能力基础和素养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将主要聚焦于唯物史观素养的涵育:不仅要了解工业革命的史实,同时要能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理解和探究工业革命这一重要史事。四、教学目标梳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发轫。分析棉和煤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理解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进程。通过史料研读,关注人、物互动,了解工业革命的时代面貌,分析阐述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探讨哪些力量塑造了工业革命时代,理解物质力量、人的力量对时代的塑造和推动,理解唯物主义关于历史是合力作用的基本观点。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反思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困境,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涉及的史事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涵育指向。综合考量课标、教材、学情、学术动态等方面因素,确立本课以“以物载史,涵育素养”为课魂,教学凸显素养立意,借助棉、煤等工业革命的典型之物,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穿越时空,神入历史。本课围绕“白与黑——工业革命双原色”展开,明线的黑白二色对应煤和棉这两种工业革命时代极具典型意义的物质,暗线的黑白二色指向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黑白二色为线索串连起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努力达成“涵育唯物史观”这一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复制历史中的物、复活历史中的人、复原历史中的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工业革命是现代世界的入口,它塑造了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孕育了世界上第一批工业城市。图片展示:今日曼彻斯特的“棉花情结”——一座普通的大楼被命名为“cotton house”,一个普通的酒吧被叫做“cotton tree”,今天这里的“皇家交易所”在历史上曾是棉纺织交易中心。这座城市为什么对白色的棉花如此一往情深呢?【设计意图】: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轫,白色的棉花是工业革命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之物,而曼彻斯特因棉纺织业的发展崛起为世界上第一批工业城市,可以说棉花见证了这个城市昔日的辉煌和荣耀。通过揭示两者在历史上的特殊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地图以及城市建筑名称,以具象的物质为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工业革命的时空背景,回归历史场景,从而更好地展开对工业革命这一史事的学习。课堂讲解第一篇章:发轫——工业革命的兴起棉纺织业奏响了英国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的凯歌,然而英国却并不适合种植棉花。引导学生思考:1、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料问题如何解决?【设计意图】:用看似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英国棉纺织业缺乏本土原料,却又一路高歌猛进地发展,引导学生分析棉花从哪里来,英国又是通过哪些手段获取棉花,激发学生思维,从物质条件角度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材料一: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分析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从印度、加勒比海沿岸以及英国在北美开辟的殖民地等地区进口棉花,获取发展棉纺织业所需的原料。同时,这一时期英国发达的海外贸易和殖民霸权的建立也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轫积聚了重要力量。1721年之前,英国还大量从印度进口棉布,到了1840年,世界调转方向,英国向全世界出口棉纺织品,印度成为他最大的棉纺织品市场,引导学生思考:英国棉纺织业实现逆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材料二:【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英国棉纺织业逆袭的原因,梳理棉纺织业领域一系列技术革新,认识在纺与织技术的交替进步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成为历史发展的方向,生产组织形式也随之革新,工厂制得以确立。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棉纺织业的中心,被称为“棉都”。引导学生想象和猜测:你觉得棉都曼彻斯特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展示约翰 拉斯金(1819——1900)的版画,材料三:【设计意图】:“棉都”曼彻斯特的工厂里充斥着棉花和棉布,港口、船只、车辆也大量运输棉纺织品,应该是白色调,而当时的这幅版画揭示的却是曼彻斯特的灰黑色调,画面上隐约可见烟囱群和飘出的黑烟,想象中的白和现实中的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中另一极具典型意义的物质——煤。第二篇章:动力——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师介绍:英国是一个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16世纪晚期,随着人口增长、森林缩减,英国开始大规模开采和使用煤矿。对于煤这种物质,美国思想家爱默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和文明。”引导学生思考:煤是怎样成为一种动力的?材料一:【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蒸汽机的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发明,而煤则为蒸汽机提供动能,它使蒸汽的力量成为推动一切机器运作的万能的原动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棉和煤之间的联系:当蒸汽机应用到棉纺织业领域后,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6个工人加1台蒸汽纺机的产量就超过了以往几千名手纺工人产量的例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感受棉和煤相互交织产生的巨大能量。材料二:煤溪谷工厂一景引导学生观察版画,回答问题:1、说说版画上与工业革命有关的物件。2、说说这些物件相互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通过画面上的这些物件,引导学生思考煤、铁和蒸汽机三者之间密切的联动关系:蒸汽机的原料是铁,动力是煤,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增加了人们对煤和铁的需求,并降低了生产煤和铁的成本,便宜些的煤和铁又降低了建造和运转蒸汽机所需的费用,吸引更多人使用蒸汽机,于是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煤和铁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认识这一互动过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关联性和渐进性,理解工业革命在这些物的互动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材料三: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言,一个很重要的共同因素就是煤的使用……制砖、煮盐、制革和酿酒等行业都受益于廉价的煤炭……与此同时,煤被用来制造大量的石灰肥料,不仅使农民可以给更多的土地施肥,还可以使人们不再依赖木头取暖,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被用于农业生产。 ——罗杰 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材料四:对煤的依赖也促进了英国的海上投资。有了逐步完备的船只、港口和航行舰队,以及在煤炭贸易中日臻熟练的技巧……对煤的需求持续增长,促成了交通运输业的双重革命,首先是运河的开通,其次是铁路的修建。 ——巴巴拉 弗里兹《煤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思考:煤还在哪些领域推动着英国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煤的广泛使用引发了农业、手工业的变革,推动了造船业、港口建设、海上力量、海外贸易以及交通运输业等一系列领域的发展。这些,都成为推动工业革命这股巨浪的暗流。通过梳理和分析工业革命时代这些史事的相互联系,更全面地理解工业革命时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涵育唯物史观,必然要求我们关注人类的物质生产,关注一定时代的现实生活。以上两个篇章围绕着棉和煤这两个工业革命时代的典型之物,通过材料和设问引导学生关注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夕及工业革命进程中由棉和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推进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既避免对初中知识的简单重复,同时,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棉和煤也对应着它们各自在英国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的棉花远道而来,黑色的煤炭土生土长,经由它们展示出来的英国的历史形象,既是在国际贸易体系和殖民扩张中日渐居于中心地位的开拓的英国,又是一个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国资源优势的实利的英国。第三篇章:塑造——工业革命的影响过渡: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和文明。”那么,棉和煤所塑造的是怎样一种文明呢?展示材料:大不列颠博物馆馆藏茶具。【设计意图】:再次引用爱默生的这句话,将关注点从动力转向工业革命所塑造的工业文明,从而展开对工业革命影响的探讨。材料一:对陶瓷制造的卓越研究,对原料的深入探讨,对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商业组织的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工业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教师补充介绍:韦奇伍德的伊鲁特里亚工厂的劳动效率来自精细的分工:不同种类的陶瓷各有长长的流水作业线,这与传统手工业生产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全部工序截然不同。茶具大规模生产的背后,是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茶具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帮助学生理解这套茶具所体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对韦奇伍德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的介绍既帮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时代商业领域的变化,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追问:大规模生产的背后必定是大规模的消费,使用这套茶具的最有可能是哪类人?还有可能是哪类人?不同人群的饮茶有着怎样的差异?展示材料二:上层社会的茶会和工人阶级的茶歇【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饮茶之风在英国不同阶层的逐渐普及,更直观地感知工业革命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上层茶会和工人茶歇之间在饮茶环境、饮茶姿态、使用茶具等方面的差异,体会阶级的分化。材料三:直到19世纪30年代,为了喝上牛奶,城市居民还得在城里养牛……通往城郊的铁路改变了这一状况,奶牛因此可以回归乡野。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问题设计:结合材料谈谈,茶具中的奶罐联结的是什么?茶壶和糖罐联结的又是什么?【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茶具中的三样物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深层次思考,层层剖析它所展示的时代面貌。奶罐体现了城乡联结和城市化的发展,而茶壶和糖罐则折射着来自印度和中国的茶及来自美洲的糖的联结,进一步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世界联系的加强。材料四:通过地图和材料的呈现,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这种联系塑造了怎样的世界体系?【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理解工业革命所塑造的全新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材料六:问题设计:结合材料,从空间、产业、动力角度说明第二次个工业革命有哪些新的突破?【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把两次工业革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和认识,阐述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特点及其相继性和发展性。学生活动:结合本课所学,请你谈谈是哪些力量塑造了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设计意图】: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认识到这些力量包括棉和煤这样的物质力量,也包括运用这些物质力量改造世界塑造世界的人的力量。唯物史观强调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关注人和时代的互动。引导学生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时代中的人,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的背后,蕴含着人的伟大力量,既包括瓦特、阿克莱特、韦奇伍德等杰出人物,也包括数量众多的普通的产业工人群体,他们同样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材料五:瓦特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这样说道:“他一直想的是,怎样才能让发动机物美而价廉。”(瓦特等人参加的月亮社俱乐部)会员中有些是18世纪最负盛名的发明家和实业家:制陶商韦奇伍德、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就共同感兴趣的题目展开研讨。月亮社把热情、好奇心、信任和宽容独到地融为一体。——萨利 杜根,戴维 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推动瓦特研制万能原动力的动力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理解人们对利润的追求和对科技的执着共同推动着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不同角度理解瓦特进行发明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更客观丰满地认识历史人物,进一步理解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所以第三篇章“塑造”也是本课重点展开教学的环节。通过对一套茶具抽丝剥茧地深入剖析,管窥工业革命的时代面貌。通过有层次地聚焦茶具背后的人——茶具的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以人的视角复活社会生活。既增加课堂生动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阶级分化的状况以及全球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对集中于历史人物身上的复杂动因的分析,提升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解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以合力作用认识历史发展中,潜移默化地涵育唯物史观。第四篇章:回望——工业革命的反思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1867年,英国收人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50%以上 。材料二:1842年的一份政府报告提到:在所有曼彻斯特劳动阶层出生的孩子中,5岁前夭折的占57%,当时曼彻斯特穷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材料三:童工的年龄是4到12岁,一位目击者说他在1847年参观过一个煤矿,见过一个4岁的童工入坑干活,他要在完全封闭的矿坑中,独自工作12个小时。——以上材料根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整理材料四:曼彻斯特的天空仿佛一张黑暗的帐篷,笼罩着四野。——萨利 杜根,戴维 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曼彻斯特成了旅游热点。许多人就是想来看看这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他们的感受是:这里是 和 的结合体。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完成上面的填空并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视线重新回到曼彻斯特,呼应开头。通过材料,学生看到了一个矛盾而撕裂的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的急剧增加,英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异军突起;一方面却是严重的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以及环境污染。强烈的对比帮助学生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思社会的发展,赋予历史学习现实意义。材料五:1842年,恩格斯在广泛考察了这个城市之后,把自己目睹的苦难写进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发起宪章运动19世纪40年代,《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日法》、《公共卫生法》颁布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教师追问:对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唯物主义的辩证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工业革命,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理解历史中的人们对工业革命的反思和所做的努力:思想家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工人阶级的斗争,政府的政策调整……这些基于反思的努力或囿于时代的限制,或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回望中理解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思考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段历史的重要价值所在。最后一个篇章是对工业革命的再认识以及对工业革命这一人类历史中的重大史事的再思考。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历史的渐进性和发展性。在回望中反思,在反思中探寻人类前行的不竭动力,这正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八、教学评价设计材料: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规定:一切救济活动只能对居住在“济贫院”里的穷人施行,而济贫院里的生活必须安排得极其艰苦,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决不让受救济的人“白吃白拿”!——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概括材料的主要主张。这一修正案正反应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主流价值观念?从经济、思想角度分析这一观念的背景。【设计意图】:对于工业革命时代出现的工人绝对贫困等问题,政府最初并没有积极寻求解决,而是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而非政府的责任。这既与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极力追求利润有关,也与当时逐渐盛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联系密切。引导学生理解一定时代下政治、经济、思想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现实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而自然地涵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参考答案:可以给予穷人救济但要以其受到束缚付出繁重劳动为代价。主流价值观:贫穷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得更低,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背景: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需要廉价劳动力。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九、板书设计第10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十、教学反思本课是在戴加平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的一节统编新教材的研究课,核心教学目标是依托教材内容,涵育唯物史观。如何避免机械认识及运用唯物史观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本课课标指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从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到,对于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课标本身就蕴含了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多元视角。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多次使用“普遍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世界历史性的”、“世界市场”等概念,强调从各民族、各国家相互独立的历史,发展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历史。因而,唯物史观和其他史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史观、多元认识历史现象,才能更丰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思考历史。1840——1845来自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乔赛亚·韦奇伍德(1730——179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