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化学预热模拟卷 【新疆专用】(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O-1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科学家与所作出的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A.拉瓦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B.张青莲——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C.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D.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2.“大美新疆,天高地阔”。下列与新疆特色有关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昌吉胡杨秋叶飘落 B.喀什石榴榨汁C.吐鲁番葡萄酿酒 D.和田玉雕刻3.密闭容器中,木炭粉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有1 g木炭粉参加反应,气体总质量增加1gB.该反应中,被氧化C.随着反应进行,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D.该反应中碳具有氧化性4.“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 自行车轮胎夏天容易爆裂 气体分子受热变大C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 和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5.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对各主题知识的有关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选项 主题 归纳A 化学与健康 ①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主要是糖类 ②老年人缺铁会引起骨质疏松B 化学与环境 ①对污水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②露天焚烧垃圾、简便高效C 化学与能源、资源 ①石油是可再生资源 ②氢气是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D 化学与材料 ①“复兴号”高铁车轮用到的“高速钢”属于金属材料 ②华为手机屏用到“聚酰亚胺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是( )A.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加入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B.在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C.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并持续加热D.表示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7.下列叙述与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用硫酸处理造纸厂的废水: 复分解反应B.高炉炼铁: 置换反应C.钟乳石形成: 分解反应D.用氢氧化镁制取氢氧化铜: 复分解反应8.烧杯是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列与烧杯有关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溶解固体C.加热液体 D.测定溶液的pH9.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进行铁的锈蚀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1 min后温度计读数上升,8 min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入锥形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锥形瓶内空气(含导管内空气) 烧杯内水 烧杯内剩余水246.0 mL 100.0 mL 51.5 mL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铁的锈蚀是放热反应B.使用氯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加快铁的锈蚀C.此实验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D.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19.7%10.化学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科,推动了社会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C.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形成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之一D.“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1.(5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1)氖气_________。(2)三个钠原子_________。(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4)氢氧根离子_________。(5)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12.(8)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Ⅰ.净化天然水为饮用水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如图所示。(1)图中双层纺织网的作用与实验室的_________操作相似,生命吸管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2)直径为0.5微米的微粒能被某超滤膜除去,该超滤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_________(填字母)。A.3微米 B.0.1微米 C.6微米(3)“生命吸管”使用一定时间后,流速会明显变慢,可能原因是 。(4)下列观点正确的是_________。A.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纯净”的水B.水易溶解许多物质,因而水也易被污染C.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水处于不断循环中D.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可持续不断大量开采Ⅱ.从变化的角度认识水(5)利用如图(甲)实验探究水的组成。与b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_________(填“正”或“负”)极,电解水的反应可表示为 。(6)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上图(乙)所示,由此得知,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_________。13.(7分)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1)由第12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2)由8个16号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___(填化学符号)(3)结构示意图如上图所示,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_周期,它的化学性质与第二周期中的_________元素相似。这两种元素在同一纵列的原因是 。(4)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的特点是_________(填字母)。A.质子数相同 B.中子数相同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电子层数相同(5)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已知M元素的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M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4.(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1)实验现象为 ,甲同学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小组内其他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完善,理由 。【探究二】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是否能生成碳酸氢钠。(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猜想】(2)猜想一:溶质为;猜想二:溶质为;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设计实验】(3)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Ⅰ、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Ⅱ、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生成了碳酸氢钠。(4)写出实验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拓展应用】(5)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结合上述知识,如果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 B.C. D.(6)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5.(8分)五工台红薯是新疆呼图壁县的特产之一。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农民伯伯在栽种红薯苗时,会先撒一把草木灰在种植窝里。同学们对红薯的营养价值、土壤的酸碱度、草木灰的作用与成分等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项目一:了解红薯的营养价值红薯,又名地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淀粉和植物蛋白,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表达交流】红薯可以为人体提供的必需营养素—糖类,且食用红薯可预防坏血病,其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成分是①______(填“维生素A”或“维生素C”)。项目二:测定土壤的酸碱度【查阅资料】红薯适宜在pH为5.5~6.8的土壤中生长。【进行实验】取少量当地红薯田中的土壤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②______(填写仪器名称)蘸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该地土壤的pH为6。项目三:了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部分性质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查阅资料】农作物秸秆、柴草等植物体燃烧后,所剩余的灰烬称为草木灰。草木灰是一种钾肥,可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进行实验】(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生成的气体使③ 变浑浊。由此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钾。(2)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水浸洗、过滤,得到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④______性。【查阅资料】草木灰中还可能含有硫酸钾。【进行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取少量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 ⑤_____ _ 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该实验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⑥ 。该同学继续向上述实验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到⑦ 的现象,说明草木灰中既含有碳酸钾也含有硫酸钾。【表达交流】(1)草木灰要避免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否则会⑧ 。(2)叶面喷施草木灰浸出液,要经过过滤后使用,以防对叶、花、果造成污染。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6.(4分)“蛟龙号”是我国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为保证载人潜水器长时间潜水,需要在潜水器里配备供氧装置,利用过氧化物供氧是一种常见的供氧技术。过氧化钠()作供氧剂的反应为,若的质量为78g,则可制备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学说,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2.答案:C解析:A、昌吉胡杨秋叶飘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石榴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和田玉雕刻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3.答案:A解析:由可知,12g碳和44 g二氧化碳反应生成56 g一氧化碳,即12 g碳反应后气体总质量增大56 g-44 g=12 g,有1 g木炭粉参加反应,气体总质量增加1 g;该反应中失氧,被还原,具有氧化性,碳具有还原性;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质量不断改变,因此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会改变。4.答案:B解析:A、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A正确;B、温度高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自行车轮胎夏天容易爆裂,B错误;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正确;D、和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和化学性质不同,D正确。故选B。5.答案:D解析:选项A中,老年人缺铁会导致贫血,而非骨质疏松。选项B中,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并非简便高效。选项C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选项D中,高速钢属于金属材料,聚酰亚胺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两者说法均正确。6.答案:C解析:A、镁和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锌和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关系可以看出,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加入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一开始,酸不足,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后面金属不足,酸过量,相对原子质量:MgZn,该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变化,不符合题意。B、在电解水实验中,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该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变化,不符合题意;C、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并持续加热,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但是固体质量不会变为零,该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变化,符合题意;D、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产物的质量,则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催化剂反应速率快,图像斜率更大,反应后产生的氧气质量都相等,不符合题意。故选C。7.答案:C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基本的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8.答案:D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示操作正确;B、溶解固体可在烧杯中进行,且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图示操作正确;C、加热烧杯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且需要垫陶土网,使其受热均匀,图示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示操作错误;故选D。9.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实验1 min后温度计读数上升,说明铁钉锈蚀是放热反应;铁锈蚀是铁与水、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反应,加入氯化钠后几分钟就有了变化,说明使用氯化钠的目的是加快铁的锈蚀;此实验没有做对比,无法推断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根据表中数据,烧杯内减少的水的体积为100.0 mL-51.5 mL=48.5 mL,即铁生锈消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48.5 mL,故空气中氧气含量为。10.答案:C解析:A、空气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例如氧气能供给呼吸,氮气可以作食品的保护气等,故A正确;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故B正确;C、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形成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D、“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故D正确。故选:C。11.答案:(1)Ne(2)(3)(4)(5)解析:(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故氖气的化学式为Ne;故答案为:Ne;(2)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有微观含义,在原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多少原子,故三个钠原子表示为;故答案为:;(3)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物质,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氧分子();故答案为:;(4)氢氧根离子属于原子团,故氢氧根离子表示为;故答案为:;(5)氯化铁()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3(铁元素的化合价+(-1)×3=0),故可表示为;故答案为:。12.答案:(1)过滤;吸附色素和异味等(2)B(3)难溶性杂质堵塞了生命吸管中的双层纺织网或超滤膜等(4)ABC(5)负;(6)电压12V,10%的氢氧化钠溶液解析:(1)图中双层纺织网能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作用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相似,生命吸管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等。(2)直径为0.5微米的微粒能被某超滤膜除去,该超滤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0.1微米,故选B。(3)“生命吸管”使用一定时间后,流速会明显变慢,可能原因是:难溶性杂质堵塞了生命吸管中的双层纺织网或超滤膜等。(4)A.自然界中水,处于敞开的环境中,易混入可溶或不可溶性的杂质,不存在“绝对纯净”的水,观点正确;B.水易溶解许多物质,因而水也易被污染,观点正确;C.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水处于不断循环中,观点正确;D.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但是有限的,不可持续不断大量开采,观点错误。(5)由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b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与b管相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解水的反应可表示为:。(6)由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图可知,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电压12V,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电解水的时间最短。13.答案:(1)(2)(3)三/3;氧/O;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D(5)a-8解析:(1)第12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分别是镁元素、氯元素,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各元素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2)16号元素是硫元素,由8个16号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为。(3)是R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R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8-2=16,R原子为硫原子,硫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R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它的化学性质与第二周期中的氧元素相似;这两种元素在同一纵列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的特点是电子层数相同。(5)与Ne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是M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则M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2=8;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8;M元素的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M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a-8。14.答案:(1)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造成液面上升(2)和(3)不成立;有气泡冒出(4)(5)AD(6)解析:(1)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现象为试管内液面上升;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也会造成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面上升,故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不能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即甲同学方案不完善;(2)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猜想一:若碳酸钠没有反应,则溶质为;猜想二:若碳酸钠完全反应,则溶质为;猜想三:若碳酸钠部分反应,则溶质为和;(3)Ⅰ、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溶液,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碳酸钠,且过量的氯化钙能将碳酸钠除尽,则猜想二不成立;Ⅱ、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含碳酸氢钠,则说明猜想一不成立;(4)实验步骤Ⅱ中发生反应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沉淀质量逐渐增大,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沉淀质量逐渐减小至零,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可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溶液质量减小,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溶液质量逐渐增大,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最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大于原来氢氧化钙的质量,故最后溶液的质量大于原来溶液的质量,不符合题意;C、原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水被消耗,质量又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溶质质量逐渐减小至零,待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质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由B可知,最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大于原来氢氧化钙的质量,符合题意;故选AD;(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答案:①维生素C②玻璃棒③澄清石灰水④碱⑤有白色沉淀产生⑥碳酸钾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也产生白色沉淀⑦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⑧使肥效流失解析:(1)红薯中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2)取少量土壤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该地土壤的pH为6;(3)根据结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钾,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观察到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钾;(4)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5)根据结论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取少量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则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6)由于碳酸钾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也产生白色沉淀,所以根据产生白色沉淀不能判断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根据实验结论草木灰中既含有碳酸钾也含有硫酸钾,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而硫酸钡不溶于硝酸,继续向上述实验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的现象,说明草木灰中既含有碳酸钾也含有硫酸钾;(7)碱性物质和铵态氮肥混合使用,会发生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从而降低肥效,草木灰的水溶液为碱性,施用时要注意避免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否则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16.答案:解:设可制备氧气的质量为xx=16g答:可制备氧气的质量为16g。解析:根据的质量计算,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